第203章 東林總會
書名: 我在明末力挽狂瀾作者名: 醺淺月本章字數: 2303字更新時間: 2025-06-19 00:11:32
“左良玉若有我這樣的兒子……”朱慈烺輕聲自語,聲音里帶著幾分無奈,“他現在就能安心退休養老,何必非要做到死呢?”
站在一旁的侯恂聽到這話,眉頭微微蹙起。他躊躇了片刻,終于開口:“千歲爺,那小子是不是還打算去左侯家提親呢?”
朱慈烺緩緩轉身,目光落在侯恂臉上。窗外的余暉映照在他年輕的面龐上,為他增添了幾分威嚴:“當然要提。不過,本宮與左夢梅怕是無緣了,你不妨為永王提親。”
“永王?”侯恂一時沒反應過來,臉上露出驚訝之色,“可永王才十二歲啊。”
“這有何妨?”朱慈烺嘴角微揚,眼中閃過一絲狡黠,“民間不是常說,女大五,抱金磚嗎?”
“千歲爺,好像是女大三……”侯恂小心翼翼地提醒,生怕冒犯了太子。
朱慈烺輕輕揮了揮手,神色認真:“那是以前,現在改了。”他踱步到書案前,手指輕輕敲擊著案面,“左良玉該不會是打算擁立永王吧?那就讓他閨女做永王妃。永王能不能改封到蜀王的位置,鎮守益州。左良玉可能會被封為慶國公,鎮守渝城。西陲之地,就交給這對翁婿了。”
侯恂聽到這番話,眼前頓時一亮。他終于明白了太子的用意——左良玉父子一去西陲,江陵便可落入南京朝廷之手。那可是“江陵熟,天下余”的富庶之地啊。
“那老臣這就動身去武昌。”侯恂說著就要告退。
“且慢。”朱慈烺抬手制止,“等東林大會結束再去不遲。”
一旁默默聽著的侯方域聞言忍不住開口:“東林大會?不知是何會議?”
朱慈烺走到窗前,看著遠處漸暗的天色,緩緩道來:“這是東林黨的全國大會。凡是有舉人以上功名的東林才子,都可參加。我們要在會上推舉東林總會、七子和三君,還得從各州府選出主持這件事的負責人。”
“這是要讓東林黨成為真正的黨派?”侯方域若有所思地問道。
“正是。”朱慈烺轉過身,目光炯炯,“過去的東林黨太過松散,既無領導機關,也無基層組織。這次大會后,一切都將改變。”
“大會何時召開?”侯方域追問。
“春闈大比之后,放榜之前。”朱慈烺意味深長地說。
侯方域立刻領會其中深意。這個時機選得妙,參會的舉子們必定投鼎力相助,生怕得罪了太子,落個名落孫山的下場。
“司遠益自然是三君之一。”朱慈烺看向侯恂,“剩下兩位大人非錢先生和魏首輔莫屬。至于七子,分別是大木、大公、太沖、龔先生、吳先生、畢侍書和蘇侍書。”
聽完這份名單,侯方域心中難掩失落。自己竟未能入選,是因為沒能說服左夢梅來南京嗎?他低下頭,掩飾著眼中的失望。
朱慈烺似乎察覺到了侯方域的情緒,但并未點破。他轉而對侯恂說道:“黃得功奏報說,他已整頓完劉良佐、許定國在歸德府的舊部,約有五千人。司遠益在歸德府頗有聲望,不如你去收編這支人馬。”
“可是臣現在是戶部尚書……”侯恂面露難色。
“你文武全才,做個戶部尚書實在屈才了。”朱慈烺正色道,“韃子即將南下,大元帥府需要布署河北防務。本宮欲設總督河北軍務一職,由先生出任。”
“不知管轄范圍如何?”
“管轄歸德、開封、龍陽、汝寧、寧州、泰慶六府兵備。”朱慈烺道,“衙署設在龍陽,你還要兼任龍陽巡撫。”
“那馬士英……”
“馬總督另有重任,將出任西陲、云陵、貴州三省總督。”
朱慈烺在心中盤算著,出生于貴州的馬士英,家族在西南根基深厚。讓他去云貴川,既可凝聚明軍衛所勢力,又能拉攏土司豪強。更重要的是,能刺激左良玉和黃澍加快西進。
“以后河北防務,就要靠司遠益與路巡撫、朱總戎、黃總戎、高總戎了。”朱慈烺說完,又望向窗外漸暗的天色。
大明的天,終究要亮。
就在這時,外面傳來急促的腳步聲。一個內侍快步走進來,躬身稟報:“千歲爺,剛收到消息,左良玉派人送來一封密信。”
朱慈烺眉頭一挑:“拿來。”
內侍雙手呈上一封火漆封好的信函。朱慈烺接過,仔細打量了一下,發現這封信竟是左夢梅的筆跡。
他沉默片刻,才緩緩拆開信封。隨著他的閱讀,臉上的表情越發復雜。
“千歲爺?”侯恂小心翼翼地問道。
朱慈烺將信放下,目光深邃:“左夢梅說,她愿意來南京。不過……”他頓了頓,“她要先見一見永王。”
侯恂和侯方域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驚訝。
“這倒是個意外之喜。”朱慈烺輕聲說道,“看來左良玉也不是完全不通情理。”
“那臣這就去安排……”侯恂剛要說話,卻被朱慈烺打斷。
“不急。”朱慈烺走到書案前,提筆寫了幾個字,“先回一封信去。就說本宮歡迎左小姐來南京做客,至于其他事情,等她來了再談不遲。”
侯恂接過信,正要退下,朱慈烺又補充道:“對了,讓黃得功多派些人手,暗中保護左小姐。這一路上,可不能出任何差錯。”
“臣明白。”
待侯恂退下后,侯方域欲言又止。朱慈烺看了他一眼:“有話就說。”
“千歲爺,左小姐此來,恐怕另有所圖。”侯方域猶豫著說道。
朱慈烺微微一笑:“本宮知道。不過,只要她來了南京,就由不得她了。”
南京府學大堂內,三十余名大臣按班就坐。檀香裊裊升起,與寒冬的冷意交織在一起。
朱慈烺坐在崇禎皇帝右側,目光不著痕跡地掃過堂下眾臣。他們或是低眉順目,或是神色各異,但無一例外都在偷偷打量著上首。他轉頭看向父皇,只見那張威嚴的面容上愁云密布,眉宇間的溝壑似乎又加深了幾分。
“這都快過年了,父皇怎么還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朱慈烺心中暗忖。堂內一片寂靜,只有翻動奏折的沙沙聲回響。
“父皇。”朱慈烺打破沉默,“工部剛才來報,說玄武湖離宮的工程可能要延期,看來您明年的計劃要推遲了。”
這話一出,整個大堂的氣氛驟然緊張起來。崇禎的目光不由自主地看向工部尚書林增志。后者連忙低下頭,解釋道:“陛下誤會了,下官可沒有拖延的意思。這些日子,長春宮和孝陵衛的修繕工程都在加緊進行。”
朱慈烺注意到父皇的反應,嘴角微不可察地勾起。他繼續道:“父皇,兒臣剛得到消息。王承恩和永王已經獲釋,十八日抵達青山州,很快就能到武昌了。”
“當真?”崇禎眼中閃過欣喜之色,身子不自覺地前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