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蘇秦合縱抗秦
- 資治通鑒故事(悅讀經典白話版)
- (宋)司馬光編撰
- 3253字
- 2025-05-27 14:15:37
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并立。當時,各國之間時而對抗,時而聯合,外交活動非常頻繁。
洛陽有一個人叫蘇秦,他向秦王進獻策略以兼并天下,卻不被秦王采納。于是,蘇秦離開秦國,轉而游說六國合縱[3]抗秦。
蘇秦先到了燕國,游說燕文公道:“因為趙國像屏風一樣擋在燕國南面,所以燕國才沒有受到秦國的侵略。現在如果攻打燕國,秦國軍隊需要長途跋涉幾千里,而趙國軍隊只要行走不到一百里。您現在不擔心近在眼前的趙國,反倒顧慮千里之外的秦國,這是很不明智的想法。我希望您能與趙國結為友邦,這樣燕國才能高枕無憂。”燕文公覺得有理,給他提供車馬,讓他去游說趙國。
蘇秦見到趙肅侯說道:“當前的形勢,崤山[4]以東最強的國家就數趙國,是秦國的眼中釘。秦國一直想攻打趙國,又因擔心后防空虛,遭受韓、魏兩國的算計,所以遲遲不敢行動。而韓、魏兩國就沒那么幸運,兩國沒有崇山峻嶺作為屏障,秦國想要攻打非常方便。只要被秦國占領一部分領土,兩國的國都就將遭受威脅。如果韓國、魏國抵擋不了秦國,就只能臣服于秦國;那時候,趙國就要面對毫無顧慮的秦國。
“再來看這整個天下,各國的土地面積總和五倍于秦國,兵力恐怕更是秦國的十倍。如果六國能夠團結一心,共同抗秦,那么秦國肯定會被滅亡。但是,有些人卻根本不在乎被秦國欺凌,而是想著怎么討好秦國,以便將來秦國一統天下,可以加官進爵,享受榮華富貴。所以,他們不但自己割讓土地討好秦國,還夸大秦國的威勢恐嚇其他各國。
“大王您在做決定之前可要仔細地想一想!為了您自身考慮,我認為,您應該和韓、魏、齊、楚、燕各國結為同盟,共同抵抗秦國。首先,各國派出大將、國相在洹水舉行會議,互相交換人質,結成同盟;其次,共同宣誓,在抵抗秦國時互相援助,齊心協力,如有不遵守的,則其他五國合力討伐。如此一來,秦國就再也不敢派兵出函谷關,侵越崤山以東各國了。”
蘇秦的話與趙肅侯的心意不謀而合,他高興地將蘇秦奉為上賓,并賞賜給他豐厚的禮品,讓他繼續聯合其他國家。
這個時候,魏國正被秦國攻打,四萬多的魏軍被大將犀首擊敗,魏將龍賈也被活捉。犀首攻下雕陰后,繼續帶兵向東方攻進。蘇秦擔心秦兵進入趙國會破滅聯合各國的計劃,決定派人前往秦國去實施離間計。他思前想后,也不知道派誰去好,突然想起張儀來,覺得他挺合適,于是用激將法刺激張儀前往。
魏國人張儀,與蘇秦同出自鬼谷子門下,一起學習如何在政治和外交上運用聯合或分化的手段。蘇秦認為自己的才能不如張儀,但是張儀游說各國一直不被人認同,胸有抱負,卻無法施展。蘇秦把流落在楚國的張儀召來趙國,并且故意羞辱他。張儀憤慨難當,認為當世只有最強的秦國能挫敗趙國,于是決定去游說秦國。
蘇秦害怕張儀不能順利見到秦王,于是派人在暗中偷偷地幫助張儀。秦王見到張儀后非常高興,認為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對他以禮相待。暗中幫助張儀的人眼見張儀已取得秦王信任,準備回去向蘇秦復命,臨走時告訴張儀真相:“這一切都是蘇秦先生計劃好的。他認為以您的才能,秦王肯定會聽取您的意見。為了避免秦國攻打趙國,破壞各國聯合抗秦的計劃,所以用激將法刺激您來秦國,并派我暗中幫助您。”張儀感慨道:“唉!很明顯,我不如蘇秦先生。我任人擺布自己卻并無感覺。請您代我謝謝他,并轉告他,只要他在趙國一天,趙國就不用擔心秦國的威脅。”
趙國的問題解決后,蘇秦又啟程去往韓國,面見韓宣惠王,勸說道:“韓國有九百多里土地,有幾十萬的士兵,又盛產強弓、勁弩、利劍。韓國士兵腳踏大型弩箭,可連續發射百發而不力竭。這樣勇猛無比的士兵,只要盔甲堅固,弓弩強勁,寶劍鋒利,以一敵百也不在話下。要是秦國來進攻,您未開戰就投降,秦國一定會向我們索要宜陽、成皋兩座城池。即便您給了他,他暫時滿足于此,也難保明年不會繼續要您割讓別的地方。等到了您沒有地可以再給的時候,不但為了討好而割出去的土地白費了,而且依然還是要與秦國開戰。總之,大王的土地只有那么多,而秦國的貪欲卻沒有止境。以我們有限的土地,去滿足秦國無限的貪欲,什么時候才能結束呢?擁有強大的軍隊卻不反抗,不打一仗就白白將土地相讓,難道不是自作自受嗎?俗語說的好:‘寧為雞頭,不為牛后。’寧愿居小者之首,也不為大者之后。大王您這樣賢明的人,如果擁有韓國這么強大的軍隊,卻不在各小國中充當領路之人,反而追隨秦國落個牛后的名聲,恐怕連我都為您感到羞恥!”韓王聽從了蘇秦的勸告,也決定加入聯合的隊伍。
蘇秦又對魏王說:“大王的領地,雖然表面上看只有一千里,疆域并不遼闊,但實際上魏國村鎮房屋建造的非常密集,就連放牧牲畜的地方都沒有了。百姓、車馬之多,好似千軍萬馬,日夜絡繹不絕。我私下里估算,魏國與楚國相比,也相差無幾。我還聽說您擁有規模龐大的軍隊,有二十萬的武士、二十萬的蒼頭軍、二十萬的敢死隊,還有十萬仆從、六百輛戰車、五千匹戰馬。然而,擁有這么雄厚的力量,你卻想聽從那些淺薄的臣子們的意見,準備放棄抵抗,屈服于秦國。我們趙王聽說了都替您可惜,所以派我向您建議,各國訂立盟約,共同抵抗秦國。希望大王您能仔細分析現在的時勢,早作決斷。”就這樣,魏王也被蘇秦說服,加入到抗秦的聯盟中。
燕、趙、韓、魏都被成功聯合,蘇秦接著又去游說齊國了。他對齊王說:“齊國的土地一眼看過去有兩千多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又有士兵幾十萬,以及堆得像小山一樣的糧食。裝備精良的三軍,再加上郊外二十縣的五都之兵,進攻起來好比離弦的利箭,打起仗來就像震怒的雷霆,解散離去也似風雨掃過。即使爆發戰爭,有了他們,也不用萬里迢迢的到泰山、清河、渤海一帶去征兵。
“臨淄城富有殷實,城內住有七萬戶居民,保守估計,每戶最少也有三個男子。路上車馬川流不息,人群更是熙熙攘攘,眾人揮一把汗,都好像下了一場雨。這些百姓們每天以斗雞、賽狗、下棋、踢球為樂,然而真要打起仗來,拿起武器就能變成勇猛的士兵。真到那時候,都不用到邊遠縣鄉去征兵了,僅臨淄城的人就夠二十一萬。
“韓國、魏國因為與秦國接壤,一旦發生戰爭,用不了十天,就將面臨生死存亡,所以非常害怕秦國。這兩個國家與秦國開戰,即便僥幸勝了秦國,自己也會損傷過半,難以堅守邊境;如果敗給了秦國,那么馬上就會國破家亡。正因為處在這樣的境地,所以韓國、魏國對與秦國作戰十分慎重,往往只能忍氣吞聲。而秦國若要攻打齊國,情況就不一樣了。秦國先要穿過韓國、魏國的領地,再經過衛國陽晉這一條路,跨過亢父的天然險阻,長途跋涉才能到達。這一路上,道路崎嶇狹窄,騎兵和車輛都難以并行,剛好是易守難攻。而且秦國即使想率兵攻入,還要顧慮背后的韓、魏兩國會不會趁機占便宜。所以別看秦國表面聲勢浩大,其實只是紙老虎,虛張聲勢罷了,并不敢貿然進攻齊國。
“由此可見,齊國根本沒必要害怕秦國的威脅。只是你們看不到齊國的這些優勢,卻被秦國的聲勢嚇到,一味地向秦國俯首稱臣。這一點上,齊國的眾位大臣都判斷失誤。現在如果您肯接受我的建議,那么齊國就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的強國,而再不用低聲下氣地討好秦國。因此我希望大王您仔細地考慮一下利弊,接受我的建議!”
齊王最終也同意了蘇秦的建議,聯合抗秦的盟軍中又多了一個國家。
最后,蘇秦又來到了楚國,勸楚威王道:“楚國,是毋庸置疑的強國,有六千多里的土地,數百萬裝備齊全的軍隊,上千輛戰車,上萬匹戰馬,以及十年都吃不完的存糧。秦國把楚國看成心腹大患,正是因為楚國是唯一能和秦國抗衡的國家。秦、楚二國,楚強則秦弱,秦強則楚弱,此消彼長,不能兩立。現在我為大王考慮,不如和其他各國聯合起來孤立秦國。只要大王您愿意抗秦,我可以說服崤山以東各國,不僅每年向您進貢,還把江山社稷、祖先宗廟都托付給您;練兵整軍,一切都聽您的指揮。顯而易見,合縱抗秦,則各國都奉上財物歸附于楚國;連橫親秦,則楚國要割讓自己的土地去討好秦國。兩種后果天壤之別的計策,大王您會選擇哪一種呢?”楚王思慮過后,也決定聯合抗秦。
于是,在蘇秦的奔走游說下,六國終于結成了聯盟。蘇秦兼任六國的國相,成為六國聯盟的縱約長。他北上趙國復命時,車馬隨從成群,氣勢能與君王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