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希臘哲學史》:自然哲學(Philosophy of Nature)

  • 哲學史(上)
  • (美)梯利
  • 22528字
  • 2025-05-27 14:16:01

第一節 初期希臘思想的起源和發展

第一小節 希臘哲學史

西洋古代的民族中,其思想很少有超出神話的階級以上者,除了希臘人之外,也許無一民族曾發生過一種真正的哲學。因為這個原故,我們就以希臘哲學為起點。希臘哲學家不僅建立了后來的西洋哲學系統之基礎,并且差不多把二千年來歐洲文化中之問題與答案都提出來了。他們的哲學是人類思想“從簡單的神話開始,至現在世界上最復雜最概括的思想系統”之進化的一種最好的例證。希臘哲學家所以有生氣的,是因為他們的愛真理、好獨立的精神。這種精神自古以來,沒有人家超越過的,并且比得上的也很少。因此希臘哲學之研究,應該是有意于高深思想的學者之一種動心的和可貴的學科。

吾人所謂之希臘哲學史,就是那起源并發展于希臘版土上之知識的運動。然其中所包括者,不止希臘本國人民的哲學,并且包括發揚于雅典、羅馬、亞歷山大城(Alexandria)或小亞細亞(Asia Minor)各處帶有希臘思想之根本色彩的哲學,而為希臘文化所演生之哲學。

第二小節 環境

我們現在要研究他們的哲學的這種民族,住在希臘之山嶺的半島上,這個地方的自然的環境,最宜于產生一種強壯的活潑的民族,其許多海港不僅足以鼓勵航行與商業,并可以用作向海外殖民的出路。希臘的殖民地是連接不斷的一串,從本國直到小亞細亞的海岸,最后至埃及、西西里(Sicily)、南意大利及赫邱利標柱(Pillars of Hercules),皆接聯不斷;因為殖民地與祖國沒有斷絕關系,所以殖民地的人民,常將其所處的各地方的風俗、遺訓與制度帶回祖國。希臘處在這種情形下,經濟有了長足的進步——商業、工業之發展、城市之興起、財富之聚積、分工之增加,大有影響于希臘全部的版土上之社會的、政治的、知識的及宗教的生活,并且開一條較新的豐富的文化之途徑。這種自然的與人文的環境,激動了希臘人民之理智與意志,開拓了他們的宇宙觀與人生觀之見解,活潑了他們的批評與反省之精神,發展了他們的特立的人格,使他們向著人類的思想及行為之各方面進步。希臘民族原來稟有聰明靈利的智慧,渴求知識的欲望,優良的美感及實行的毅力,好勝的心理。今環境復供給以試驗其權力與才能之材料,遂使其在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文學上及哲學上有長足之進步。

第三小節 政治

希臘的市府國家的政治命運,無論在本土上和殖民地上,都表現出一些共通的特性,到處可以發見從家長專政經過貴族政治而至平民政治的一種政治的變遷。荷馬(Homer)的史事詩中所描寫的社會,是一種階級制度的社會,其政體是一種家長式的專政。迨后因為少數人發了財,有了教化,遂演成貴族政治;又因時代遷移,又演成寡頭政治。中間因為社會的情形變了,市民階級發生了,就開始與特權階極的領袖相抗衡。到了紀元前六、七世紀,因與人主爭權力的有勇敢、有野心的人之努力,暴民專政遂布滿希臘全土。最后人民得到政權,暴主專政之政治遂變成平民主政的政治。

第四小節 文學

這些情形我們可以認為希臘人心覺悟之結果,這種新運動是啟蒙時代的一個征兆和原因,他是新思想之標幟,舊思想之批評,其結果發生對于舊制度的一種反抗及新改革的一種要求。紀元前第六世紀以前的希臘文字史,表出一種反省和批評的精神之發展,好像那表現于政治生活上的一樣。荷馬詩的愉快性和客觀性——兒童時期的天真爛漫的特性——漸次消失,詩人們逐漸減少了樂觀的色彩,增加了批評的和主觀的色彩。本來,在荷馬的著作中,已經間或可以發見他對于人類的行為、眾生的愚笨、人生的困苦與短遽及不義的罪惡所發生之道德的批評。在希西阿(Hesiod)的著作中,那批評與悲觀之論調更其顯然。他的《工作和日程》(Works and Days)是一本倫理學教科書,攻擊當代的弱點,提出道德的格律和人生實用的規則、贊美樸素的道德,悲傷古代黃金時代的衰微。第七世紀,憫世譏俗的一班詩人如阿爾喜阿斯(Aleaeus)、施蒙尼迪(Simonides)、阿啟羅卡斯(Archilochus)以悲惕的和嘲諷的詩調,詆毀虐政的發生,悲傷人民的軟弱,以鼓舞其勇往,并盡其在我之職分,而聽結果于天命。這種意含教訓和悲觀的精神,在第六世紀的詩歌中,還很顯著人民的政治命運成為討論的材料,而事物的新秩序常拋棄不顧。屬于這時期的詩人,有寓言的詩家伊索(Aesopos)和那些格言的詩人(gnomic poets)、梭倫(Solon)、福西里底斯(Phocylides)、提奧格尼斯(Theognis)。他們的聰明的箴言,含有倫理的思想,為后世道德哲學的胚胎。個人開始分析人生、批評人生,再不對于他的種族中的習慣與理想隨聲附和,并欲表出他自己的倫理的、政治的、宗教的思想與希望。其結果這種批評與研究的精神——由廣大的復雜的經驗所產生的這種精神——引起政治學及倫理學中人類的行為之哲學的研究。

第五小節 宗教

希臘宗教的發展,是與政治及文學遵循相同的路徑,始而原是一種自然崇拜(nature worship),繼而演進為多神教(polytheism),并由詩人的想像創出一種神的社會,其中住有很多的神仙。在這里面,也有批評與反省的精神,并促成了倫理的及合理的宗教。詩人所想的眾神之品行(如荷馬所描寫者)及道德心之精煉,合在一起生出較純粹的天皇神(Olympus)之概念,后因文化的進步,眾神本身都變成道德的,而宙斯神(Zeus)成為神的社會中之領袖,天上地下之正義之保護者。

在他一方面,關于眾神之起原,彼此之關系以及世界之始末,都需要玄學的解釋。于是一班人們開始思量傳統的神話,思索眾神如何發生;他們用傳統的神話為他們的思索之根據,用粗淺的方法說明萬事萬物。希西阿之《神譜》(Theogony)是最先論道眾神的系統之最老的例子。屬于這類的文獻,還有紀元前五百四十年西洛斯之斐勒喜第斯(Pherecydes of Syros)的神譜和奧福斯的創世說(Orphic Cosmogonies)。這些文獻也許是根據較古的一種神譜(也許是紀元前第六世紀的神譜),但其現今的形式上,則不顯其為先于紀元前第一世紀的東西。照希西阿的神譜看來,最初發生洪荒混沌(Chaos),其次有大地(Gaia),又其次有愛情(Eros)。從這洪荒混沌生出黑暗(Erebos)和夜晚(Nux),又從這兩者的結合而生光明(Aether)與白晝(Hemera)。大地生海,大地與天結合而生河。天的種子生愛。天降雨而播種生命的種子于自然界。這種想頭也是想說明萬有之起源,惟其態度不是科學的、邏輯的,只是借助于詩人的想像及通常的神話。一班詩人對于萬事萬物如何發生的問題之答案,按著日常簡單的經驗,認為有類于人類的意志之效果,黑暗與夜晚合而生白晝,天與地配而生河流。

第六小節 哲學

上節所說的神譜,雖不是哲學,卻是哲學之先驅。本來,在神話中已經有了哲學的思想,因為神話是某種說明的要求,這種要求,雖是根據意志,并且容易由想像滿足之,但是哲學思想的意味,《神譜》與《創世紀》是神話的進步。他們是想把神話的世界弄成合理的,并且是想說明管理自然中之變化、人生中之事情者之起原。不過他們大半還是只能滿足詩人的想像,不能滿足邏輯的理智,并且他們訴之于超自然的勢力和動作,而不是訴之于自然的原因。哲學發生于理性克服了空想,理智克服了想像。換言之,不用超自然的東西為說明的原理,而以經驗的事實為研究和說明的基礎,方才發生哲學。哲學解釋萬事萬物,其態度無偏無黨,不懷成見,不為通常的神話所束縛,不為直接的實際的需要所牽制。哲學發生于希臘,約當紀元前六世紀,所謂(啟蒙時代)是也。有了上頭所說的研究的精神及希臘人一切精神生活中所表現的精神,自然而然的發生哲學。

參考書:

Gomperz,The Greek Thinkers,vol. I;Zeller,Outlines of the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Philosophy of Greeks,vol. I.

第七小節 希臘哲學概觀

希臘哲學開始是研究客觀世界之本質,其始大半注意于外界的自然,迨后漸漸的轉其眼光于人類的本身,所謂人本主義的(humanistic)是也。他們開首的大問題是:自然是什么?因而人類是什么?其次的問題是:人類是什么?因而自然是什么?他們的興趣由自然移到人類,就引起人類精神的問題之研究,即是人類心理和人類行為的研究,邏輯、倫理學、心理學、政治學及詩的研究。迨后更注意于倫理學的問題:什么是至善?什么是人生的究竟和目的?倫理學成為研究的主要的對象,邏輯和玄學成為解決道德問題的輔助學問。最后神及人與神的關系的問題——神學的問題——成為主要的問題。故希臘哲學是以宗教始,以宗教終。

(一)希臘哲學上最先提出的大問題是辨士派以前的時代(Pre-Sophistic School)的問題。這時代大約從紀元前五百八十五年起,到紀元前第五世紀中葉止。最早的希臘哲學是自然主義的(naturalistic),注意于自然方面;那種哲學多半是萬物有生論的(hylozoistic),因其認自然是有生命的或活的;那種哲學是本體論的,因其研究萬物的本質;他大半是一元論的,因他用一種單一的原理,解釋一切現象;他是武斷論的,因他真樸的假定人類心理有解決宇宙問題的能力。這時代的哲學的舞臺在殖民地的方地,愛奧尼亞(Ionia),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各地最興盛。

(二)辨士派時代是一個過渡的時代,在紀元前第五世紀的時候。這時代的哲學漸漸的不信任人類心理有解決宇宙問題的能力,并且漸漸的不相信向來的種種思想和制度。這種運動是懷疑的、急進的、革命的、輕視或反對玄學的思辨的運動。然而因其注意于人的問題,所以對于知識的問題和行為的問題有比較透澈的研究,并且開蘇格拉底時代(The Socratic Period)的先聲。雅典就是這種新啟蒙時代的大本營,又是偉大的哲學派的家鄉。

(三)蘇格拉底時代是一個改造的時代,從紀元前四百三十年起,到三百二十年止。蘇格拉底擁護知識,以對抗懷疑論的攻擊,并且指出真理怎樣可用一種邏輯的方法得到。他努力去規定善的意義,因而又為倫理學開了一條路徑。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根據蘇格拉底所建立的基礎,構成合理的知識論(邏輯)、行為論(倫理學)和國家論(政治學)。他們又組成了一些概括的思想系統(玄學),并且以心靈或理性或精神解釋宇宙。所以我們可說這種哲學的特色是批評的,因其考究知識的原理;是理性論的,因其承認理性有探求真理的能力;是人本主義的,因其研究人;是唯心論的,因其以心理為說明實在的主要元素。因其以物質為次等元素,故又是二元論的。

(四)最后的時代從紀元前三百二十年起,直到紀元后五百二十九年查士丁年帝(Empero Justinian)結束哲學家的各派時止,是為后期亞里斯多德時代(Post-Aristotelian)。在這個時代中,哲學的舞臺是在雅典、亞歷山大城和羅馬。有兩點應該注意:一是倫理學的方面,一是神學的方面。斯托亞學派(或譯苦行派,The Stoic)的芝諾(Zeno)和快樂派(The Hedonist)的伊壁鳩魯(Epicurus)所研究的主要問題,就是行為的問題:什么是有理性的人類的努力之目的?什么是至善?伊壁鳩魯派以幸福為人生之最大的目的,斯托亞派以德性的生活為人生之最大的目的。這兩派都注意邏輯與玄學,前者以邏輯與玄學足以破除迷信及愚昧,而且有助于幸福;后者以其足以使人知道各人的責任為合理的宇宙的一部分。伊壁鳩魯派是機械論者(mechanist),斯托亞派以宇宙為神圣的理性之表現。神學的運動發生于亞歷山大城,是希臘哲學與東方宗教接觸的結果。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是其發達到極點的形式,以世界由超絕的神發生而出,這超絕的神是萬有之根源,也是萬有之目標。

參考書:

關于普通者:

Marshall,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Windelband,History of Ancient Philosophy,transl. by Cushman;Zeller,Outlines of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transl. by Alleyne and Abbott;Benn,Philosophy of Greece,2 vols.;J. Burnet,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Adamson,Development of Greek Philosophy;Schwegler,Geschichte der griechischen Philosophie.

關于高等者:

Zeller,Philosophy of the Greeks(the standard work),transl.by Alleyne and others,9 vols.;Gomperz,Greek Thinkers,transl. by Magnus,4 vols.;M. Wundt,Geschichte der griechischen Philosophie,2 vols.;D?ring,Geschichte der griechischen Philosophie,2 vols.;Siebeck,Untersuchungen zur Philosophie der Griechen,2d.ed.

關于專門科目者:

H. O. Taylor,Ancient Ideals;Mahaffy,History of Greek Civilization, and What we owe to the Greeks;Cornford,From Religion to Philosophy (treats Greek philosophy as an evolution from Greek religion);Robert Eisler, Weltenmantel und Himmelszelt(Greek philosophy a continuation of Iranian traditions of mysteries of Asia Minor and India);Campbell,Religion in Greek Literature;Caird,Evolution of Theology in the Greek Philosophers,2 vols.;Rohde,Psyche;Gilbert,Griechische Religionsphilosophies;Krische,Die theologischen Lehren der griechischen Denker;Heinze,Lehre vom Logos, etc.;Hall,Geschichte der Logosidoe,etc. Logic:Beare,Greek Theories of Elementary Cognition;German works by Natorp and Freytag. Psychology:works by Siebeck(from Aristotle to Thomas of Aquino)and Chaignet.Ethics:by Schmidt,Luthardt,Ziegler,Kostlin;Denis,Histoire des theories et des idees morales dans Pantiquite;also Heinze,Eudamonismus in der griechischen Philosophie. Education:works by Mahaffy and Laurie;Davidson,Aristotle and Ancient Educational Ideals. Science:histories of mathematics by Gow,Allman, Brettschnieder,Handel.

關于希臘史者:

Bury,Grote(12 vols.),Meyer(5 vols.),Histories of Greek Literature by Jevons,Murrary,Croiset,Mahaffy(3 vols.),Christ,Bergkh(4 vols.).

關于原料者:

Windelband,Ancient Philosophy,pp. 8—11;Zeller,Outlines,pp. 7, 14;Ueberweg-Heinze,Part I,Section 7.

關于佚文匯集者:

Collections of fragments and passages relating to philosophers by Mullach, 3 vols.,Ritter and Preller,Diels,Fragmente der Vorsokratiker(Greek and German),2d ed.,Doxographi Graeci,and Poetarum philosophorum fragmenta. Consult always Aristotle,Metaphysics,Bk. I.

英譯集佚:

Fairbanks,First Philosophers of Greece;Bakewell,Source-Book of Ancient Philosophy. See also Jackson,Texts to Illustrate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from Thales to Aristotle.

第二節 辨士派以前的哲學的發展

在這一章中,我們要研究愛奧尼亞的物理學家或自然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學派(Pythagoreans)的赫拉克利塔斯(Heraclitus),伊里亞學派(Eleatics)的恩拍多克利斯(Empedocles),原子論派(Atomist)的安納薩哥拉斯(Anaxagoras)。愛奧尼亞的物理學家之思想大有進步,他們解釋森羅萬象,想以自然的原因,而不愿訴之于神話的東西。他們的問題是:組成宇宙的根本質料的是什么?他們解決這個問題是靠感官知覺:有以為是水的,有以為是“氣”的,有以為是一種假設的不可分的物質的。他們力圖用單一的原理(一元論)去解釋各種物體的性質和變遷。認萬物的性質和變遷為原始的質料之轉變。據他們觀察,一切實體可以變化為別種實體(例如水變為汽),所以原始的原素必定曾經同樣的轉變為我們現今經驗的世界上各種實體。古代希臘的思想家皆默認實在是活的,他們用這種見解說明變化的事實本身。他們以原始的實體本身內有運動和變化的原因(萬物有生論)。畢達哥拉斯派注意于感官知覺的實體,不如其注意于世界上萬物中的關系、秩序、一致或諧和之甚。因為這種關系可以拿數目來表現,他們于是認數目為實體,以數目為萬物之根本原因。赫拉克利塔斯與愛奧尼亞的學者類似,認活的實體(火)為原理,但只特意的提出變遷或變化的事實,而認之為重要的東西。依他看來,世界是在繼續不斷的變化之中;萬物都是一種流動的狀態;萬物之中絕無真實的永久不變性。他還提出一個比較先輩更明白的觀念,以世界上有一種管束其所發生的事情之理性。伊里亞學派也注意于變化的觀念,但是認其為絕對不可設想的。他們覺得一種原素(如火)將要變成別種東西,是不可設想的;一種東西不能變為本身以外的東西;原來是什么樣的東西,終究是什么的東西;實在的重要特性是不變,是永恒。恩拍多克利斯出,與伊里亞學派表同情,主張沒有什么東西真能變成別的東西,沒有什么東西能夠生于無,沒有什么東西能夠變成無,沒有什么東西能變成絕對不同的別種東西。然而他還與赫拉克利塔斯一樣,主張萬物有變化,不過變化只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不變的原素或分子原是有的;這些原素或分子合起來組成物體,就是發生;物體的部分分離了,便是消滅。宇宙間沒有什么東西真能絕對的發生、變化、消滅;唯永久不變的各原素實際上能夠變更其彼此間的關系。原子論者大體上承認恩拍多克利斯之新理論,但亦有不同的數點。他們不像他假定土、氣、火、水四大原素及儼然有人格的愛與惡兩種原動力,他們假定了無數細微的不可分的物質微細點,叫作原子(atoms),比土、氣、火、水更根本些;并認運動為原子本身所固有。安納薩哥拉斯對于恩拍多克利斯及原子論者所提出之原理,也有不同之處。他假定有無數的根本的性質,并另外提出一種心理的觀念來解釋他們的運動之起源。最后一班辨士派對于這些學說,都持一種相反的態度,聲言這種解決宇宙問題的嘗試是無用的,其所持的理由,是這種知識是不能成功的。

參考書:

Burnet,Early Greek Philosophy,2d ed.;Heidel,Study of the Concept of Nature among Pre-Secratics;Teichmuller,Studien;Byk,Vorsokratische Philosophie;Goebel,Vorsokratische Philosophie;Schultz,Pythagoras und Heraklit Translations of Fragments in Fairbanks;Burnet and Bakewell, Bibliographies in Ueberweg-Heinze,op. cit.,Part I.

第三節 實體之問題

第一小節 闥里斯

闥里斯(Thales)大約于紀元前六百二十四年生于希臘的一個殖民地米里塔斯(Miletus),死于紀元前五百五十四年與紀元前五百四十八年之間。他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數學家和天文家,并且是希臘的第一個哲學家。相傳,他曾于事前預料著紀元前五百八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出現的日蝕。所有的著作家都把他尊為希臘的七哲之一。闥里斯也許從來未曾著作過什么書,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得到他的著作。有人以《航海占星學》(Nautical Astrology)是他的著作,其實是偽作。故我們對他的學說的知識,只限于哲學史上的副料。

闥里斯的重要,在他公正的提出哲學的問題,并且不用神話的東西來解決。他主張水為萬物之本質。他的推論的根據,也許因他看見生命所必需的許多元素(滋養、熱氣、種子)都涵有水分。他以萬物都生于水;其如何生于水,他未曾說過,大概他覺得一種實體變成另一種實體,是經驗的事實,全不成什么問題。他明明白白的把自然看作活動的變化的,像一班古代希臘哲學家的主張一樣。據亞里斯多德說,他的學說至少是如此。據希坡里塔斯(Hippolytus)說,闥里斯他以萬物不僅生于水,并返于水,也許他認水為一種濘泥,可以極圓滿的說明固體、液體和一切生物的起源。

第二小節 安納西曼德

安納西曼德(Anaximander)是闥里斯之同鄉,生于紀元前六百一十一年,死于紀元前五百四十七年或紀元前五四六年。相傳,他是闥里斯的學生,但依公平的推測,他們兩人既是同鄉,他一定熟悉闥里斯的見解。據說他對于天文學、地理學和宇宙論有興趣。他曾制過地理圖、天體圖,并且曾把日規介紹于希臘。他的一篇《自然論》(On Nature)現在只剩下斷章殘句,那是希臘文的第一種哲學的著作,也是希臘文的第一種散文的著作。

安納西曼德的學說大概如下:萬物的本質或原理,不是闥里斯所設想的水——因為水的本身還待解釋,乃是一種無窮的永久不滅的實體,萬物由他構成,最后又變成他。安納西曼德大概把這種實體認為一種無限的、充滿空間的、有生命的物質。惟其性質如何,他未曾特別的說明,這是因他認一切性質皆由之而生。照他的推論,這種實體一定是無窮的,因為如果不然,在萬物創造之中,就有時要耗費盡凈。

從這種渾然不可分的物體的大塊,因永久的運動而演出各樣的實體;最先生熱,其次生冷,熱繞著冷,便成了一塊火焰?;鹧娴臒岚牙渥兂善?,又變成氣,氣擴張火又滅裂火,以成許多輪狀的圈。這些圈兒有許多開口,好似一個笛的小孔一般,火從這開口里流出來,這即是天體,那圍繞著眾天體的空氣,強迫他們繞著地球而動。太陽是最高的天體,其次為月,又其次為恒星和行星。地球乃是在中間的一個圓筒體,由干了的原始的濕氣組織而成,海是這剩下的濕氣。

因為太陽蒸發了濕汽,最初的生物就發生出來了。到了后來,有些動物從水中爬到陸地,適應其新環境。人類與其他動物一樣,在初時,原是一種魚。無論什么東西,最后必須要再回到他所從出的原始的物質,再由這原始的物質,重新產生東西,如是輪回,以至于無窮。這種宇宙轉變為最早的思想所共同的。萬物的創造是不公道的,因為損了“無窮”,才能變成他們的狀況。

安納西曼德的思想是闥里斯的思想之進步。第一,他想把闥里斯認為基本的元素,解釋為演生的東西;第二,他想描寫變化的程序的各種階段。他又好像有一種物質不滅的觀念。他不愿意去規定這無窮的物體的性質,表示他趨向于思想之抽象的形式,不像闥里斯之應用具體的感官知覺的實體。他的原始的生物學說是進化論的先驅。他的天體論在天文學史上占一個最重要的位置。

第三小節 安納西門尼斯

安納西門尼斯(Anaximenes)生于紀元前五百八十八年,死于紀元前五百二十四年,也是米里塔斯(Miletus)的市民。據說他是安納西曼德的弟子。他曾以愛奧尼亞的土話著作一種散文的書,現在只剩下了一些殘篇斷句。依他看來,萬物的第一原理或基礎的實體,是“一個”和“無窮”,全像他老師所講的一般,但萬物的第一原理(或基本)非不能決定,實則是空氣,或蒸氣,或霧。因為空氣或呼吸是我們生命之基本的元素,所以是宇宙的原理。因為我們自己的靈魂(氣)支撐我們的五官百骸,所以呼吸和空氣圍繞著全宇宙。這種氣是有生命的,在空中無限的擴大。

空氣之變成萬物,全靠稀薄和凝結的兩種作用。當其稀薄時,就變成火;當其凝結時,就依次的變成風、水、土及石。其他萬物都從這些東西合組而成。一切變遷生于運動,運動是永久的。

米里塔斯學派的后輩有喜坡(Hippo,紀元前第五世紀的)、愛杜斯(Idaeus)和帶奧澤尼斯(Diogenes,生于紀元前四四〇年,死于紀元前四二五年)。

第四節 數之問題

第一小節 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

上頭所說的那些思想家,都是注重于萬物的本質的問題,他們所研究的問題是:什么是組成世界的質料?他們都認那些質料為一種具體的有定的實體,如水,或氣,或這些元素所由分化出來的東西。如今且說那些特別注重法相(form)或關系(relation)的問題的一派哲學家。他們是數理家,所以都注重可以度量的數量關系,并且開始去考察世界上的齊一性(或常然性)和規律性的問題,意欲構成數的實在,以說明這種事實,而認數為萬有的原本。

此派的創始者為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他死后幾世紀的著作家記載他的奇聞軼事的著作很多。相傳,他周游很廣,他的種種思想,即由其所游各地抽演而來。但這種記載不可靠。他在紀元前五百八十年與紀元前五百七十年之間,生于薩摩斯(Samos),大約在紀元前五百二十九年遷居南意大利的希臘殖民地。據說,他之所以離去本土,是因為他反對當時的暴君坡力克拉提(Polyrcrates),而盡忠于貴族黨。他卜居于克洛托那(Crotona),創立一個學社,以為宣傳其倫理、宗教和政治之用。他的理想在要發展政治的道德,教生徒去為國家做善事,把自己附屬于國家全體之下,以國家為重。他要實現這種理想,故特別注重道德訓練:各人須要曉得自制,克服情欲,調和心靈,須要敬重尊長、教師和國家的威權。他的會社似乎是一個公民的實際訓練學校,在這里頭試驗他的理想。這團體里的人員都去培養以友誼的道德,練習自省的工夫,以圖改善他們的性格。他們結合一個團體,共同生活,好像一個大家庭,同衣共食,從事研究美術、手工、音樂、醫學,尤其注重數學。團員通常須做過徒弟,其格言是學而后知。這種團體始而或許是當時發生于希臘的一種通俗的宗教復興的團體,而其目的在清凈人生,參與全民的信仰,尤其是神秘的信仰。這種神秘的信仰,以靈魂之將來的命運由現今之生活行為而定。這種信仰并立定了支配人生行為的規則。據說畢達哥拉斯的這種會社的目的,在推廣這種流行于下層階級的宗教于有知識的貴族階級中。

畢達哥拉斯會社的這種大同主義的政治思潮,與各城市的人民之思想不合,因各城市有來附和者之故,所以最后遇著嚴重的迫害。因為有了嚴重的迫害,畢達哥拉斯就逃避于麥他邦頓(Metapontum)。于紀元前五百年,死于其處。他的許多弟子都被逐出意大利而逃入希臘,他的弟子雖然繼續宣傳他的主義有數百年,但這種主義的社會終歸銷滅。

參考書:

Porphyry,Life of Pythagoras;Jamblichus,Life of Pythagoras.

上面所舉Gomperz,Zeller各人所著哲學史第一卷都可參考。

畢達哥拉斯自己的著作,沒有遺傳下來。我們只可得到上面所說一些關于他的倫理的、政治的和宗教的學說。然而他大概是數論(The numbertheory)的始祖,因為這種數論是這派的中心觀念。傳至于今的數論,是由紀元前第五世紀后半期的匪羅勞斯(Philolous)建立的,而第四世紀之亞開塔斯(Archytas)與來息斯(Lysis)亦與有力焉。

第二小節 畢達哥拉斯的數論

畢達哥拉斯派注意于世界上法相和關系的事實。他們發見度量、次序、比例以及常規的循環都可用數目表現出來。他們以為若是沒有數目,便不能有這樣的關系和循環,不能有次序,不能有法則;所以數目必定為萬有之本,數目必為真的實在,必為萬有之實體和基礎,萬有是他的表現。他們以數目為實體,說數目是萬有之根原,恰如今之許多人以自然法則為實體。他們認弦長與音調之間,是數目的關系,數目的表現,數目是關系之原因,是現象之基本原理與基礎。

若果“數”是萬物的本質,那末,無論什么,在“數”是真的,在萬物也該要真。故畢達哥拉斯派專心研究那些在“數”上可以發現出來的無限的特性,而推之于宇宙的全體上?!皵怠庇衅嬗信?;奇數不能分為二,偶數能分為二;所以前者是有限的,后者是無限的。所以奇與偶、有窮與無窮、有限與無限,組成實在的本質。自然界也是奇與偶、有限與無限兩種相反的結合。他們舉出了十種相反的東西,列為一表:有限與無限、奇與偶、一與多、左與右、公與母、靜與動、直與曲、光與暗、善與惡、正方與長方。從一到十,各個數都有其特性。

物質世界是數目的,因其以單位為基本。點是一,線是二,面是三,體是四。土是一個立體;火是一個四面體;氣是一個八面體;水是一個二十面體……物體的線和面都被認為具有一個獨立存在的實體;因為沒有什么物體能夠沒有線與面,而線與面沒有物體還是能夠想得到??臻g的形式是物體的原因,又因為這些形式能夠由“數”表現出來,故“數”是最后的原因。這個同樣的理由,可以應用到非體的東西上:如愛情、友誼、公道、道德、康健等,都是以“數”為根本。愛情和友誼,是數目八的表示,因為他們是諧和,而諧和是第八音(the octive)。

第三小節 天文學

畢達哥拉斯學派也注意于天文學之研究,并產出一班著名的天文學家。他們認宇宙之中心為火球,諸行星為他們所依附之透明的氣團推動,都繞著他而運行。恒星系于天的最高處,三萬六千年繞火球一周;其下為土、木、火、水、金諸星及太陽、月亮和地球,都回繞一個天體中心。但是“十”既是完全的數,須得有十個天體;因此畢達哥拉斯派安上一個“相對的地球”(a counter-earth)。介在地球與中心的火球之間,遮蔽由中心的火球放射于地球上的光線。地球和相對的地球每天繞看中心的火球運行,地球回繞的時候,常把他對著相對的地球之一面對著火球,因此住在地球反面的人都看不見這中心的火球。太陽每年繞行中心的火球一周,反射這火球的光。諸星球的運動,代表第八音,故是諧和的。因每個球體產生其自己的音調,于是天體就發生諧和的情境。

這種天文學說雖似荒誕,卻是紀元前二百八十年頃,薩摩斯之亞利斯達卡斯(Aristarchus)之太陽中心說之先驅。后因時代之進步,相對的地球及中心的火球都廢掉了,而喜克塔斯(Hicetas)及額克范塔斯(Ecphantus)乃乃想及地球之旋轉軸。赫拉克里得斯(Heraclides)提出理由否認眾行星圍繞地球而行,而以眾行星之運行與太陽之運行有關系。亞利斯達卡斯由太陽的形體較大,推論到太陽不繞地球而行,而地球繞太陽而行(參看Gomperz,op. cit.,vol. I)

第五節 變化之問題

第一小節 永恒與變化

愛奧尼亞學派的物理學家注重于萬物的實體的性質,畢達哥拉斯派注重于數量的關系、次序、諧和和數目。其次令人注意的問題,就是變動或變化的問題。最初的哲學家都是依著一種樸素的物觀方法來論道變化、轉移、起滅的程序,完全沒有把他認為問題。他們未嘗思索變化的觀念,他們只在各種說明上用之,然未加思索。他們指出萬物怎樣從他們假定的原始的根本里面發生出來,及其如何復歸于原始的根本。例如氣怎樣變成云,云怎樣變成水,水怎樣變成地,以及這些實體怎樣復返于原始的實體。在這實體轉變說中,含有一種思想,認實體雖有千變萬化,然無絕對的創造與消滅:無論其為水、為云、為土,要其源本則是一樣。因此有些思想家特別的注重于變化、生長、發生、衰滅的現象,而且以之為思想系統的中心,這也是很自然的。赫拉克利塔斯即是專重這現象的一個人。他深有感于世界上的變化的事實,而推論到宇宙的真生活是變化,沒有什么東西是實在的常久不變,常久不變是幻想;萬物雖然似乎是固定的,但實際上是在連續不斷的變化程序之中,在一個流動不居的狀態中。然伊里亞學派所見與此相反,他們否認變化的可能。他們以為實體發生變化,一個東西真要變為別的東西,這是不可思議的。所以他們說變是幻想,是感覺的現象,實體是常在的,永久的。

赫拉克利塔斯(Heraclitus)生于紀元前五百三十五年,死于紀元前四百七十五年,是額勿所士(Ephesus)的一家貴族的兒子。他生平極富于貴族氣,極恨平民政體。他的意見與眾不同,好對人吹毛求疵,好批評、好武斷,性情莊重、驕傲、悲觀。他輕視希西阿(Hesiod)、畢達哥拉斯、色諾范尼斯(Xenophanes),甚至于藐視荷馬,而矜夸自己的修養。他說“博學多能(polymathy)不能訓練心靈,假如能夠,必使希西阿、畢達哥拉斯和色諾范尼斯諸人多才多藝”。他的文章曖昧不明,也許是故意如是,所以人稱他為曖昧者(The Obscure)。然而他是一個有力的著作家,立言多新穎而玄妙,唯沒有證據以支撐之。他的著作只有斷篇殘句,流傳下來。他的《自然論》(On Nature)共分三部分:物理、倫理、政治。他的書札是后人的偽作。

參考書:

Patrick,Heraclitus on Nature;Bywater,Fragments of Heraclitus;Diels, Heraklit(Greek and German),2d ed.;Sch?fer,Die Philosophie des Heraklit;monographs by Bernays,Lasalle,E. Pfleiderer,Spengler,Bodrero.

第二小節 相反之結合

上面已經說過,赫拉克利塔斯的學說之基本思想在:宇宙是在永不停止的變遷的狀態中。他說:“吾人不能在同一的河流中停站兩次,因為剛立河水中,所立處之河水已流走了?!彼麨楸沓隼^續不斷的流動之觀念起見,而擇流動不止的東西,永不停止的東西為他的基本根源,這種東西,即是炎炎的火,有時他稱為蒸汽或呼吸,而認之為有機體及靈魂之生機的源本。有些解釋家以這火的源本是永不停止的活動或行程中的一種具體物質的表現,不是一種實證,乃是實體的否定,是純粹的活動。然而赫拉克利塔斯未曾推論到這樣精細的一點;他只以為找出一個永久變化的源本,繼續不斷的變化性質,已經滿足了;而“火”便足以滿足這種的要求。

火變為水,再變為土,土又變為水與火。“又火與水變而為土,與由土變而為水與火,皆是一樣的。”“萬物變化為火,而火又變化為萬物;好像貨物換成黃金,黃金又換成貨物一般。”萬物之所以像是始終如一的,因為我們不見其常常的變動,又因為他們才在這一方面失掉的東西,在那一方面又得著了。太陽是日日新的,升時照耀起來,沉時便熄滅了。

原始的么匿一是常動的、常變的、永不靜止的。他的創造,就是他的毀滅;他的毀滅,就是他的創造。例如火變為水,火就消滅,而另成一種新的東西的形式;無論什么東西,都是這樣的變成他的相反的東西。所以無論什么東西,都是兩相反的性質之結合;沒有什么東西能夠保存他本來的性質的;沒有什么東西能夠具有永久的性質。照這樣講來,無論什么東西,都兼有矛盾兩面;凡能表示他的相反的,同時也可以表示他的本身。唯有這樣的“相反”性,方能造成世界。譬如音樂上的諧和,即是高音與低音的結合,就是相反的結合之結果。

換句話說,世界受制于沖突:“戰爭是萬有之父,為萬有之王。”如果無沖突或“相反”的原故,世界便沒有了,停滯了,熄滅了?!吧踔烈稽c之微,如果不受攪動,也是要分解而成為他的最小分子的。”相反和矛盾連合起來,產生諧和;其實,無矛盾、相反、運動或變化,便無這種秩序。最后,他們結合起來,成為宇宙的源本。世界終要復回到火的原狀,變化的程序又要重新開始,這也是合理。這樣講來,善與惡是一樣的;“生與死、醒與睡、少與老,都是一樣,因為后者一變,便成為前者,而前者一變復歸于后者”。由神看來,萬有都是公平的、善良的和公正的;因為神命令萬有必須如是,神使萬有在全體中諧和,但是人類則以為有些是不公正的,有些是公正的。

第三小節 理性之法則

故宇宙的程序,不是偶然的或呆板的,卻是依照定規的;我們可以說是依照法則的?!斑@個法則既不是神造的,也不是人造的,古往今來,永是一種炎炎的火,按著定規而燃,按著定規而熄?!焙绽死褂袝r說這法則是命數的使然,或天公的使然,是必然的觀念之表示。在一切變化和矛盾之中,唯一始終如一的東西,即是暗藏于一切運動、變化和矛盾中之法則;這種法則是萬物里面的理性,是“大道”(Iogos)。故第一源本是合理的源本;他是活的,賦有理性。赫拉克利塔斯說:“了解萬有所用以運行于萬有中之智慧,為唯一的聰明?!彼遣皇前堰@種智慧看作有意識的智慧,我們不能絕對的確定,但假定他是如此,則不失為公平。

第四小節 心理學與倫理學

赫拉克利塔斯的心理學和倫理學,都是根據于這種宇宙論。他以人類的心靈就是普遍的火的一部分,而且受火的營養。人類呼吸火,并且由感官得到火。最干燥的最溫暖的心靈,便是最好的心靈,最像宇宙的火的心靈?!案泄僦亲R”不及理性,耳目都是不可靠的。沒有反省過的知覺,便不能指出深奧的真理,這種真理只能靠著理性尋出來。

人類的統御元素就是心靈,這心靈與神圣的理性相近。人必須要把自己附屬于普遍的理性之下,附屬在運行于萬物中的法則之下。“凡有智慧的人,必須謹守萬物中的普遍原素,恰如一個都市,要謹守法律,并且還要強些。因為一切人類法律都是由神圣的法律茲生出來的?!彼^道德,就是生活于一種合理的生活中,服從理性的命令,這不僅人類如此,全世界也是如此。然而“理性雖然是世人所共同的,但是大多數人民的生活卻好像是具有他們自己的特殊見解”。道德的意思,就是守法、律己、節制情欲;換言之,就是拿合理的原理來管理自己。“人民應該為擁護他們的法律而戰,如同為擁護堡壘而戰?!薄捌沸允且粋€人的守衛神?!薄胺乐狗趴v,必須要過于防止火災?!薄扒橛请y滿足的,滿足情欲就要損害心靈?!薄拔乙詾槿绻幸粋€人是最好的,可以比得上一萬人?!?

赫拉克利塔斯輕視民眾,以他們“是隨聲附和之徒,利用群眾為導師,而不知群眾中壞的多,好的少”?!扒抑恢棚埩鳉f?!薄叭松贿^是一種悲愁的兒戲,是兒戲世界。”“人生在世,有如夜里的光,忽明忽暗?!彼州p視通俗的宗教,他說:“宗教家用血去洗濯他們自己,好像跑在泥中的人,還要用這泥去洗濯。如果有人看見別人這樣做,必定要以為別人是癲狂了。他們不知什么是神靈與英雄,卻向那些偶像祈禱,恰如人同房子說話一般?!盵1]

第五小節 伊里亞學派

赫拉克利塔斯注意于變化和運動的現象,伊里亞學派卻說變化和運動是不可設想的。萬物的原理必定是常住的、不動的、永不變化的。這個學派的名稱起于南意大利的伊里亞(Elea)城,這個城是這一派的始祖巴美尼底斯(Pormenides)的本土。我們且把這種哲學分成三方面:(一)色諾范尼斯(可以稱為一個發起人),首建這派神學的基本思想;(二)巴美尼底斯,把他發展為一種本體論,而完成其系統;(三)芝諾(Zeno)和美里瑣士(Melissus),都是這派學說的擁護者,都長于辨論。芝諾是先指出他們反對派的荒謬,以證明他們伊里亞學派的學說,美里瑣士提出積極的證據,以維持其理論。

參考書:

Freudenthal,über die Theologie des Xenophanes;Diels,Parmenides.

第六小節 神學

色諾范尼斯(Xenophanes,生于紀元前五百七十年,死于紀元前四百八十年)從小亞細亞的柯羅豐(Colophon)遷居于意大利南部,是一個漫游各地、唱詩度生的人;專以背誦他的倫理的、宗教的詩歌為事。他的著作留存于今的,只有些許殘篇斷句。他是一個思辨的神學家,而不是哲學家。他與畢達哥拉斯一樣,受有紀元前第六世紀通俗宗教運動的影響。他攻擊流行的“天人同類說”(或譯擬人論,Anthropomorphism)及“多神論”(Polytheism),主張神的統一性和不變性?!暗鞘廊丝傄詾樯竦漠a生與他們相似,而且有像他們一樣的知覺,并且有聲音和形狀。”“是的,若是?;颡{都有了兩手,能用他們的手去描畫,產生同乎人類所能作的藝術品,那嗎,馬就要畫神象以像馬,牛就要畫神象以像牛了,各依其形以畫其神。”“所以亞非利加之黑人(Ethiopians)把他們的神弄成黑的,并把神的鼻子弄成偏的;色雷斯人(Thracians)也把他們的神弄成紅發藍眼。”其實,神只有一個,其身體與心理都不像人類。他以他心里的思想去駕馭萬事萬物,并不費什么勞苦。他住在一個地方全不移動。他是無所不見,無所不思,無所不聞,即無所不包。神是一個,無始無終。由神之無所不包言之,神是無限的,但由神不是一個無形式的無窮,而是一個有完全的形體言之,神是有限的。他是一個不動的全體——因為移動便和統一性不相符合——但只他的部分里面卻是有運動或變化。

色諾范尼斯是一個泛神論者(a pantheist),把神看做宇宙之永久的原本,宇宙萬物同屬一體,換句話說,神就是宇宙,他不是一個純粹的神靈,但是有生靈的自然之全體,這是初期希臘人所常有的自然觀(萬物有生論)。如果他相信多神論的諸神,他就把他們看作宇宙的各部分,看作自然的現象了。

色諾范尼斯又貢獻了一些自然科學的理論;他從石頭上之海產的甲殼和痕跡的證據,推出我們人類及萬物皆發生于土及水中;地曾與?;旌弦黄穑蚰甏倪w移,漸除掉潮濕之氣;地將來仍要變為海、化為泥;人類重新復生。他以太陽和群星為火云,天天燃滅。

色諾范尼斯所提出的宇宙觀,后來由這學派的玄學家巴美尼底斯(大約生于紀元前五百一十五年,是伊里亞地方的一個富家的兒子)所發揮而補充之。巴美尼底斯嫻習赫拉克利塔斯的學說,也許是畢達哥拉斯派。他的訓誨體的詩叫作《自然論》(On Nature),現在還存有殘篇斷句,共分為兩部分:一是論真理,一是論意見。

第七小節 本體論

赫拉克利塔斯以為萬物都有變化:火變成水,水變成土,土復變成火;萬物始而存在,繼而消滅。巴美尼底斯便問道:這是怎樣可能呢?一件東西怎么能夠既是有,又是非有呢?一個人怎樣會想出這樣的一個矛盾來呢?怎樣一件東西能變成他的性質呢?怎樣一種性質能變化為別種性質呢?要是說這是可能的事,就無異于說一些東西既是有,又是非有了;就是說無可以生有,有復可以變無了;換言之,如果由變化而生“有”,他必定來自非有或有,如果來自非有,便是來自無,這是不可能的;如果來自有,就是來自他的本身,這是無異于說他和他的本身是相同的,或始終是有的。

這樣看來,可見“有”只能從“有”來,沒有一種東西能夠隨便變成別的東西,凡現在是什么樣的東西,其過去與其將來及永久也還是這樣。東西所以只能有一個永久的、無始終的、不變的一個“有”。既然“有”是始終如一,“有”之外沒有別的,“有”必須是繼續不斷的了。再者,“有”必須是不動的,因為既“有”不能再“有,”又不能變無,并沒有“非有”(空間),讓他去移動。更有進者,“有”和“思想”是一個東西,因為凡是不能思想的,便不能有;而不能有的——“非有”,便不能思想。凡是可以思想的,就是“有”,故“思想”和“有”是相同的。實體賦于心靈,就此而言,“有”和“思想”也是一個東西。

“有”或“實在”是一個和諧的繼續的無限的質體——巴美尼底斯的美術的想像把他描畫為一個渾團——賦有理性,永久不變。一切變化是不可思議的,故感覺界只是一種幻象。設如把官覺所得的東西看作真的,那就把“有”和“非有”看成同樣的了。巴美尼底斯確信理性,他覺得凡與思想矛盾的,便不能是真實的。

巴美尼底斯除了真理論之外,還提出一種根據感官知覺的理論,按照這種理論說,便有“有”和“非有”,有運動和變化。宇宙就是兩種原本的混合的結果,其中一種是溫和與光明的成分,又一種是寒冷與黑暗的成分。有機物發生于黏土。人類的思想靠著他的體內各成分的混合,溫和的成分看見宇宙的溫和與光明,寒冷的成分看出寒冷與黑暗。

巴美尼底斯在他的真理論中說,論理的思想要我們認宇宙是統一的、不變的、不動的,在他一方面,感官知覺又指出宇宙是多元的、變動的——這是表面的及意為的世界。這樣世界怎能存在,或怎樣能夠看見,他沒有告訴我們。

第八小節 辨證法

芝諾(Zeno)——大約生于紀元前四百九十年,死于紀元前四百三十年——是伊里亞的一個政治家,巴美尼底斯的弟子。其立論之法,是指出反對派的荒謬,證明他的學說。他的意思:以為如果我們假定“多”和“動”,我們便矛盾了。這類觀念是自相矛盾,所以不能承認。如果有許多東西,他們必須是兼有無窮小和無窮大;何以有無窮小,因為我們能把他們分至小到無形而為無限小;何以有無窮大,因為我們能把各部分加至無量的大,而成為無窮大。既兼有無窮小與無窮大,這便是荒謬之詞。所以我們必定要排斥之?!斑\動”和“空間”之不可能,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說一切“有”是在“空間”中,我們必須假定這個空間是在那個空間中,那個空間在另一空間中,如是前進,未有止境。同樣的道埋,我們假定一個物體在空間中移動,當其經過某空間之前,必須先經過某空間的一半;當經過這一半之前,又必須先經過這一半的一半;依此類推,可至無窮的一半之半;簡單說來,就是這物體永不能實在的達到某一處,而運動成為不可能的。

薩摩斯的美里瑣士(Melissus of Samos)是一個有功的將官,他對于伊里亞派的學說想提出一種積極的證據。他說“有”不能有來源的,因為要是有來源,那就是“有”之先有“非有”,其實不能從“非有”來?!坝小币仓皇且粋€,因為如果有一個以上的“有”,“有”就不是無限的了。世間沒有虛空的空間,或“非有”,所以動是不可能的。如果沒有“多”,又沒有“動”,便不能有“分”有“合”,更不能有變化。所以感官指出的“動”與“變”,是欺騙我們的,不可信賴。

第六節 變之說明

第一小節 解謎

古代自然哲學家都隱然的假定沒有什么東西有生有滅,絕對的創造與毀滅,是不可能的。然而他們意識中并未曾明白認識這種思想,他們不加批評,就去承認這種思想;這種思想在他們的心里,與其說是顯然的,不如說是隱然的。惟有伊里亞派的思想家,很注意這種思想;他們推論時,不但默然的假定這個道理,并且審慎周詳的確定他為思想的絕對原理,而勇往直前的去應用他。他們以為沒有東西能夠有生有滅,并且沒有一種東西能夠變成別種東西,沒有一種性質能變為別種性質;因為要是說一種性質能有變化,便是那種性質有消滅,有創造。其實“實在”(reality)是常住的、不變的,而變化只是感官所生之幻象。

萬物似是固定,又似有變。萬物如何能似乎固定而又似有變呢?這種思想的矛盾又如何能解除呢?哲學不能便這樣置之;不能不用方法解決這種固定而又有變之謎,不能不想法解決這種靜而又動之宇宙問題。赫拉克利塔斯及巴美尼底斯之弟子,乃想法解決這種難題。

他們說,絕對的變化是不可能的;所以伊里亞派這樣的主張是對的。一個東西不能來自無,不能變為無,不能絕對的變化。但我們可以說萬物有相對的生滅、變化。實在之本質或原子,是始終不變的,永久如一的。然而這種本質或原子能聚而成物體,又能散而為原子。實在之原始的原子,不能創造、毀滅或變化其原性,惟能變化其彼此之關系。這是我們所謂之變化。換言之,絕對的變是不可能的,相對的變是可能的。發生是原子之集合,消滅是原子之分散,變化是變化原子之關系。

恩拍多克利斯——原子論者——及安納薩哥拉斯對于赫拉克利塔斯和巴美尼底斯所提出的問題,予以大體相同的解答。他們承認絕對的變是不可能的,但是有相對變化。然而他們對于下列各題的解答便有些不同的地方:(一)組成宇宙之實在分子之性質是什么?(二)什么東西使這些原子聚合散離?依恩拍多克利斯和安納薩哥拉斯說來,這些原素都有一定的性質。依原子論者說,一切原子都沒有性質。依恩拍多克利斯說,宇宙有四種原素:土、氣、火、水;依安納薩哥拉斯說,有無量數的原素。依恩拍多克利斯說,只有愛和憎兩種神秘的東西,使這些原素聚散離合;依安納薩哥拉斯說,有一種心靈在諸原子之外,使諸原子發起運動;依原子論者說,運動是諸原子本身所固有的。

恩拍多克利斯(Empedocles)于紀元前四百九十五年,生于西西里的阿格利更塘(Agrigentum),是一家富而好義者的兒子。他在本國曾做過民主政治的領袖多年,據說他推翻了王室。他也許于亡命之中,于紀元前四三五年死于比羅奔尼蘇(Peloponnesus)。有一個故事,說他自己跳進伊提拉(Mt. Aetna)火山口中自殺。這是無稽之談。他不但是一個政治家、演說家,并且是宗教家、醫生、詩人、哲學家。有許多故事論道他的奇跡,好像他自也很相信他的魔力。他的著作留傳于今的,只有兩種殘缺的詩:一種是宇宙論的,叫作《天論》(On Nature),一種是宗教的,叫做《清潔論》(Purification)——一千九百零八年由李昂納(Leonard)翻成詩文。

依恩拍多克利斯說,宇宙間無嚴格的生滅,只有混合與分離。“無論什么東西,不能發生于無,亦不能消滅;萬物常在,永久保存?!庇钪嬷杏兴姆N原素(或萬物之根),這四種根是:土、氣、火、水,各有其特別的性質。他們無始無終,不變不滅,充塞宇宙之間。物體之成,成于這些原素的結合;物體之毀,毀于他們的分離。一種物體影響別種物體,是一種物體里頭的流出物,流入與他相合的別種物體的氣孔中。

但什么東西使這些原素集合分散呢?恩拍多克利斯乃假定兩種神秘的東西:愛和“爭”或“憎”,來解釋這個道理。這兩種力——我們可以叫做引力和拒力——常常在一塊動作,以形成物體,毀滅物體。然而宇宙初起時,一切原素混成一團。愛在他里面做一個主宰。但是恨漸漸的占居上位,諸種原素乃各自分開,各自存在,任何樣的物體都沒有。后來“愛”走進這亂雜無章的宇宙里,產生一種回旋的運動,使那同類的分子互相結合。其結果氣或“以太”首先分開出來,構成弧形的天;其次火又出來,構成低下的眾星;“水”因旋轉運動,由土逼榨出來而成就海;天火蒸發水而產生最下層的大氣。這種結合的歷程,繼續不斷,直到了那些原素再由愛的動作結成一團,又由分散的作用使諸原素分散,如是循環不已。

有機的生命(organic life)都發生于土,最初是植物,其次是動物的各部分:如臂、眼及頭,這些部分偶然的結合,以成一些奇形怪獸——如具有雙首的動物,牛身人面的動物,人身牛頭的孩子。迨后由種種的試驗,產生適于生存之形體,一代一代的延長下去。

人是由四種原素組織而成;人之認識各種原素的能力,即靠此各種原素:同類認識同類,身體中的土認識土,水認識水,氣認識氣……感覺即是物體對于感官作用之結果。例如視感,就是物體中所放出的原素(水與火)與眼孔中所放出之同類原素,因吸引之作用而相遇,影像乃是物體與眼睛之原素在眼睛附近接觸之結果。然而也只有水、火、土等原素影響眼睛。聽覺是氣闖入耳中而生聲,味覺嗅覺是一些原素走進鼻孔口中,而知識之中心機關乃是心臟。

恩拍多克利斯依照初期希臘的自然哲學家所主張的萬物有生論,將萬物都認為有精神生活,他說:“萬物都有思想力?!彼淖诮痰闹骼锩?,講人類的墮落和靈魂的輪回這種學說,與奧弗斯派(Orphie)接近,影響了一切希臘人。

第二小節 安納薩哥拉斯

安納薩哥拉斯(Anaxagoras)生于紀元前五百年,死于紀元前四百二十八年;原來生于小亞細亞,后來移居雅典,與大政治家伯里克里斯(Pericles)友善,這位大政治家要想把他的本城弄成希臘政治的和思想的中心。安納薩哥拉斯被仇人攻擊為無神,住了三十年(紀元前四六四—紀元前四三四),乃離雅典而遷居蘭沙苦斯(Lampsacus),后來即死于其地。他是一個有名的哲學家、數學家和天文家。他作的《天論》(On Nature)現在還存有殘篇斷句,是用簡單明白的散文寫的。

參考書:

Breier, Die Philosophie des Anaxagoras.

Ileinze, über den Vovs des Anaxagoras.

安納薩哥拉斯研究的問題同恩拍多克利斯的問題一樣,是要說明變化的現象。他承認伊里亞派的概念,以絕對的變化是不可能的,沒有這種性質能變成那種性質,實在的本質永久不變:“萬物是不生不滅?!钡凰环裾J變化的事實,主張有相對的變化;萬物的生滅不過是原素的合離。然而原素之數不止四種,宇宙這樣豐富,性質這樣復雜,少數原素決不能解釋。且而土、氣、水、火,并非單獨的元素,都是由他種實體混合而成。故安納薩哥拉斯假定有無量數的具有特別性質的實體,各有其形狀、顏色和氣味,為肉、發、血、骨、金、銀等類的分子。這些無窮小的但并非不可分的分子,都是無因的、不變的,不然,“肉怎能從非肉的東西而來”?他們的數量和性質都是有定的,既不能加,又不能滅。他以為身體是由明暗、冷熱、剛柔等等不同之皮骨血肉等所做成的。身體由食物而營養,所以食物必含有構成身體的各種實質的分子。但是食物的成分來自土、水、氣和太陽。所以土、水、氣、太陽,必供給構成食物的實質。因此,恩拍多克利斯所說的單純的原素,其實都是極復雜的東西。他們都是各種無窮小的物質分子的貯藏所,他們必含有有機體里面的一切物質,不然我們怎樣能解釋身體里面的血肉皮骨等等呢?

宇宙未成以前,無窮小的物質分子——安納薩哥拉斯叫作胚胎或種子,而亞里斯多德叫做和諧的原子——都混在一塊,充塞宇宙中,彼此不相分離。太極(the original mass)是無量數的無窮小的種子的一個混合體?,F在的世界就是組成這太極的分子之分散集合之結果。然而這些種子怎樣從洪荒的境地分散而集合成一個有秩序的宇宙呢?那是由于機械的方法或運動的法則使然。然而什么東西使他們去運動呢?安納薩哥拉斯不像萬物有生論者說他們秉有生命,不像恩拍多克利斯假定有愛憎二力,使其運動。他同現今人一樣,主張是由于天體的旋轉運動使之而然。渾沌的一團中之一點,遇著迅速而又銳利的旋轉運動,種子乃分開;這種運動漸漸推廣,把同樣的分子并在一起,而又繼續推廣下去,一直到了這原始的渾沌一團完全分散。最先的旋轉,使濃厚離開稀薄,寒冷離開溫暖,黑暗離開光明,濕離開干。濃厚、潮濕、寒冷、黑暗,聚而成今之土地。稀薄、溫暖、干燥、光明散而至太空之甚遠的地方。分散作用繼續不斷,以至構成天體(這些天體都是固體的,依著旋轉力,從大地旋轉出來的),并且構成大地上的種種物體。太陽的熱漸漸的把潮濕的地曬干,那些充滿空中的種子被雨打下來,埋在泥土里,便發生種種有機體;這種種有機體,安納薩哥拉斯認為有靈魂,以便說明他們的運動。

我們知道現在的復雜的世界是從原始的旋轉而來的,長期運動的結果。但是什么東西使他成為這樣的呢?安納薩哥拉斯假定是一種智慧的原理、一種心靈或“羅斯”(Nous)、一種世界秩序的精神。他以這種東西為一種絕對單純的同質的實質——不與別的成分或種子相混合,絕對的獨立——有支配物質的力量。他是一種自動的東西,為世界上一切運動和生命之自由的淵源,知道過去、現在、未來的物事;支配一切物事,而為一切物事的原因;主管一切大小有生命的東西。

安納薩哥拉斯所謂之“羅斯”,或心到底是純粹的精神,或極精致的物質,或者全不是物質的,或全不是非物質的東西,解釋之者,各不一致。雖然他有時模糊的說“羅斯”是萬物中最清純的東西,絕不含有別的東西,但只我們可以說他的出發點是曖昧的二元論,界線不顯的二元論。心雖然創造世界歷程,但仍存于世界中,存于有機體中,甚至存于礦物中,任何地方都須以心說明一切運動,不然就不能說明了。心在四周圍的物中,在已分離的物中,又在要分離的物中。用近世的名詞說,他是超然的又是內在的(transcendent and immenent);這種思想中有神論與泛神論無劃然的界線。亞里斯多德批評的好:“安納薩哥拉斯以心為一種構造宇宙的計劃,當他窮于解釋必然的原因時,就拉入心,解釋別的事情時,又用非心的東西。”其實,安納薩哥拉斯是竭力用機械的原理來說明萬事萬物,其以心為運動之智慧的原因,不過是一種最后的依歸。

第三小節 原子論者

恩拍多克利斯和安納薩哥拉斯開宇宙之自然科學的見解(原子論)之路徑,在今日之科學中,還是大有勢力之主張。然而他們的學說很多待修正之處,到了原子論者出,才加以修改。然而原子論者承認他們所主張的實在之原始不變的分子,否認他們所說的分子的性質,并且否認分子之運動是由外面的神或心所主持。原子論者主張土、氣、火、水不是“萬物之根”,并無各種不同性質的無量數的種子。這些東西都不是真實的原素,乃是許多簡單的單位構造而成。這些單位是不可見的、不可入的、不可分的、具有空間的實體(原子),惟形狀、重量、大小不同,其本身中具有運動。

原子論學派的鼻祖是魯息帕斯(Leucippus)和德謨克利塔斯(Democritus)。關于魯息帕斯的事跡,現在幾乎一無所知,并有人疑心沒有這人。但又有人認他為原子論的真實鼻祖(亞里斯多德亦其中之一人)。后一種見解多半是對的。相傳他來自米里塔斯,在伊里亞從學于芝諾,并且在阿布第剌(Abdera)創立一學校,教授弟子,得弟子德謨克利塔斯而彰其名。他的著作很少,相傳都已混入他的弟子的著作里面。

德謨克利塔斯大約于紀元前四百六十年生于塞拉斯(Thrace)海岸的阿布第剌商業城,死于紀元前三百七十年。他周游很廣,著作很多,物理學、玄學、論理學、歷史學無所不有;并博得一個數學家之名,可算博學宏儒。

他的著作傳到現在的比較很少,其中亦不能確定那些是他的,那些是他的先生的,但我們可以由現有的材料,得著原子論的概念。

參考書:

Brieger,Die Urbewegung der Atome;Lortzing,Die ethischen Fragments des Demokrit;Natorp,Die Ethika des Demokritos;Dryoff,Demokrit-Studien.

原子論者同意于伊里亞派所主張之絕對的變化是不可能的;實在的本質是常住的,不毀不變的。同時,萬物之繼續不斷的運動變化,亦不可否認。然而若無空虛的空間,或巴美尼底斯所謂之“非有”,則變化與運動亦不可設想。所以原子論者主張“非有”或空虛的空間是有的,空間雖不是真實有形的東西,但是確有空間;有(物體)并不比非有(空間)真實些。沒有身體的東西也能真實。有與非有、實與虛,都能存在。實在不是伊里亞學派所主張之永久不可分的、不能動的東西,乃是許多東西的一個復合體——由空虛的空間分開的無數的東西。

這些東西都是不可分的、不可入的、單純的原子。原子不是一個數學的點或一個力的中心(如近人所設想),卻是有體積的;他不是數學上的不可分,只是物理上的不可分,即是他的里面沒有“空的空間”。一切原子在性質上都是相似的;他們既不是土、氣、水、火,又不是特殊的種子。他們只是極小而又堅實的物理的么匿,惟其形狀、大小、重量、排列和位置各不相同。他們是永久不變不滅的,他們現在是什么樣,過去也是什么樣,將來依然是什么樣;換言之,原子就是巴美尼底斯所謂之不可再分的有。

萬物都由此原子與空的空間構成,好像喜劇、悲劇都從文字組成。一切物體都是許多原子與空間的結合;物之生,即原子之結合,物之滅,即原子之分散。物體之不同,由于原子結合法之不同。原子之彼此互相影響,是由于接近時互相壓迫,互相擦摩。若是彼此距離太遠,便不能互相影響。原子聚合離散,是由于其本身中所固有之運動。萬事萬物之發生,沒有無因者;其發生皆有一種緣由,且是必然的。運動是無因的,與原子本身相似;原子開始即運動,中間絕無停止。原子的形狀有多種多樣:有的有鉤,有的有眼,有的有凸,有的有凹,所以易以鉤結一起。

世界的演化,可以說明如下:原子沉重而下墜,其大者下墜得迅速,遂將輕者擠之上升。因此,遂發生旋轉運動,逐漸擴大,其結果,大小重量相同的原子積聚一起,比較重的居其中,先構成氣,次構成水,更次構成固體的土地;較輕的落在四周,構成天火與以太。許多世界皆由此生,各個世界皆有中心,皆是球形;有的無日月,有的有大而且多的恒星。地球就是這樣造成的一個。生命是從濕地或黏泥發生出來的。秉有火性的原子散布于全部有機體之上,為一切有機體的熱力之根原。其在人類心靈中,尤為豐富。心靈是由最精致的、最圓滿的、最敏捷的秉有火性的原子組織而成。這種原子散布于全體——兩個不同的原子之間,常有一個心靈原子——此種原子產生身體的種種運動。各種特別的心理作用,在身體內有一定的器官。腦髓是思想的機關,心臟是忿怒的機關,肝臟為欲望之機關。各種有生物或無生物之抵抗四圍的壓力,即賴其體中的靈魂。吾人呼吸靈魂原子;生命賴以保存。死即靈魂原子之散逸,換言之,盛靈魂的原子之器具破壞了,靈魂原子跑了,生命就斷絕了。這是根據唯物論之生理的心理學之濫觴。

感官知覺為類似于所感覺的物體之放射或影像之作用在靈魂中所起之一種變化。影像由物體流落出來,而現形于空氣中;始而改變物體附近之分子之位置,繼而改變較遠之分子之位置,逐漸進行,以至與感覺器官所流露出來的分子相接觸。同類的分子知覺同類的分子,換言之,知覺之成立,成立于物體流露出來的影像與感覺機關所流露出來的影像之相同。這種知覺論,大體上與近世科學之以太波動說相仿。

德謨克利塔斯以這種散布于各處的影像之理論解釋夢境、預知與神的信仰。他說神是有的,但與人相仿,有生有死,惟生命較長而已。宇宙間有一種宇宙靈魂,是由比組織人之靈魂還精細的原子組織而成。

一切可感覺的性質——色、聲、嗅、味等——吾人認之為各種物體之屬性,都不在萬物的本身中,只是原子的結合,對我們感官的影響。此種原子除了不可入性及形狀、大小之外,沒有其他性質。所以感官知覺不能給我們以事物的真知識,只是告訴我們以萬物怎樣影響我們。(這是近世哲學上第一性質和第二性質的區別。)我們雖不能看見原子是什么樣,卻能想到他們的樣子。感官知覺是模糊的知識,思想超越我們的感官知覺和現相,而達于原子,是唯一的真知識。德謨克利塔斯是一個理性論者,與初期的希臘哲學家相同。然而思想不是獨立于感官知覺以外的;思想——有一個比較精細的機關——之起,起于吾人感覺經驗無能為力的時候,起于深密的研究,而非感官知識所能達到的時候。再者,德謨克利塔斯認靈魂與理性為同物,這是不可不記著的。

德謨克利塔斯的倫理學的斷簡殘篇里面,可以尋出一種精密的快樂論的大旨。他以人生的真目的是幸福。幸福是隨心靈的安靜、諧和及無畏而起之內的滿足或快樂之狀態。幸福不在物質的舒服或身體的快樂——這種快樂是短期的、有痛苦的——乃在快樂的適度,生活的調和。欲望愈少,失望愈少。欲達此種目的,最好是運用精神的能力——深思熟慮好的行動。

一切道德之價值在實現最高的善(幸福);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正義和仁愛。猜忌、嫉妒、毒辣,發生不睦,而且害人。然而吾人之正當行為,不要出于畏罰心,而要出于責任心;要為一個好人,不僅要免于惡行,而且要對于惡行絕不設想?!熬有∪酥?,不僅以其事績為根據,且以其欲望為根據?!薄靶牡毓饷鞯娜?,常常傾向于正當的、合法的行為;日夜快樂,身體強壯,不為思慮所困?!蔽覀儜撝倚挠趪?,“因為統治好的國家,是我們的最大保障”。“國家太平,萬物繁盛;國家腐敗,萬物敗壞?!?

注釋

[1]參看Fairbanks譯的First Philosophers of Greece.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馆陶县| 邵阳县| 花莲县| 十堰市| 大埔县| 博兴县| 固镇县| 阿拉善右旗| 醴陵市| 台前县| 衡阳市| 友谊县| 黑龙江省| 神农架林区| 东光县| 梨树县| 体育| 安岳县| 开化县| 托里县| 万安县| 西昌市| 靖安县| 长宁县| 崇义县| 文山县| 枣强县| 定安县| 克山县| 即墨市| 名山县| 玉山县| 扬中市| 靖西县| 璧山县| 磐石市| 青岛市| 尼玛县| 屯留县| 化州市| 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