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月亮和火星
書名: EVE星圖破曉:從軍校到星海作者名: 努力挺好的本章字數: 2003字更新時間: 2025-06-22 14:30:00
楊辰轉頭看向周瑤。
“會議室準備的怎么樣?”
周瑤點點頭。
“校保密辦公室的老師已經審批通過了,通行證也已經批下來。”
“好,距離航五的專家團來還有時間,通行證先通過葛老師給他們。”
楊辰頓了一下,繼續道。
“讓飛光先睡一會吧,一會去預定的會議室集合,預演一下。”
“到時候我給你們帶早餐。”
說完楊辰返回閱讀室,將做好的演講稿放進文件夾拿在手里。
離開燭光實驗室。
-----------------
燭光實驗室內的三人圍坐在會議室內。
休息一會的鄭飛光此刻正站在投影儀邊上。
反復調試著手中的投影儀遙控器。
“總算搞定了。”
正在整理文件的周瑤頭也不抬的嗯了一聲。
楊辰站在會議室的窗邊,撥開窗簾看了一眼外面的景色。
轉身敲了敲桌面。
“我們先從頭預演一遍流程。”
說完后走到投影幕布前,接過鄭飛光遞過來的遙控器。
按下激光功能,在幕布上劃出來一個光線軌跡。
“開始后,我先介紹整體框架,到時候飛光負責實物模型演示部分,周瑤負責補充細節。”
鄭飛光立刻小跑到放在角落里的模型箱子那里。
取出合金模型擺放在展示臺上。
周瑤將所有的文件按照匯報順序排成扇形。
到時候可以及時將所需的文件找出,不至于手忙腳亂。
楊辰將自己準備的演講稿拿在手中,再將準備好的PPT投射到幕布上。
“最后一次彩排,就當臺下坐滿專家。”
-----------------
周二上午,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專家團抵達國防科技大學。
上午九點半,楊辰三人已經在會議室內等待。
航五來的專家團隊準時踏入會議室。
此刻會議室內,桌子的一側坐著幾位目光銳利、神情專注的專家。
專家團為首的是一個名叫李衛國的人,也就是周瑤找葛教授后,葛教授聯系的人。
李衛國曾經參與過多個大夏的航天項目,經驗豐富。
燭光實驗室這邊。
楊辰站在投影幕布前。
鄭飛光守在離子推進器的合金模型邊。
周瑤則端坐在放滿文件的桌邊,準備隨時提供支援。
技術評估開始后,楊辰拿著準備的演講稿,操控投影儀同步播放準備好的PPT。
開始介紹燭光實驗室出品的離子推進器。
楊辰并沒有深入講解離子推進器的復雜原理。
反而是專注的闡述這臺設備的與眾不同之處。
“離子推進器的驅動方式和傳統的航空航天推進器截然不同,它的效率要高得多。”
楊辰用遙控器上發射的激光指向投影幕布中的圖表。
“這意味著,在攜帶等量....嗯,等量燃料的情況下,它能讓飛行器飛的更遠,持續時間也顯著延長。”
楊辰在進行介紹的時候,差點將聚變反應堆這項技術順嘴說出來,好在反應快,及時改口。
此刻屏幕上展示出的是一系列由周瑤精心整理、反復核實的記錄。
原型機長時間運行的穩定曲線,以及在真空艙內模擬的太空嚴苛環境下的出色表現圖表。
楊辰介紹的時候,李衛國坐在會議室內專注的看著。
有時候會微微頷首,這時候周瑤總能及時又迅速的從面前的文件中找出對應的報告遞過去。
鄭飛光站在展示臺邊上,離子推進器的合金模型就放在上面。
當楊辰在幕布前提到設備是如何在特殊環境下保持穩定的時候。
鄭飛光熟練的在模型上指示關鍵部位進行示意,雖然略帶緊張,但是動作非常到位。
匯報結束后,航五的專家們提出的問題接踵而來,好在團隊提前做了預案。
有人問道材料的耐受能力,周瑤這邊立刻提供材料的疲勞極限測試記錄。
有人關心在真空環境下的具體操作細節,楊辰結合測試數據和鄭飛光那邊的模型進行拆解說明。
還有人問及不同尺寸的飛行器的適配潛力,楊辰則坦言原型機的尺寸是實驗室內能做的最小尺寸,可以在后續進行不同規格的設計。
李衛國在專家團內的其他人不再詢問其他問題之后。
開口對楊辰說道。
“好了,說的夠清楚了,現在,帶我們去看看它真正的樣子吧。”
燭光實驗室的三人,互相看了一眼,答應了李衛國的請求。
收拾好東西后,帶領專家團的人向著燭光實驗室的方向走去。
電梯門打開,燭光實驗室內,離子推進器原型機靜靜的擺放在真空艙內的測試臺上。
原型機經過鄭飛光的整理,機身整潔,關鍵部件貼著標簽。
航五的專家們在進入實驗室后,立刻圍攏過去。
態度比剛才在會議室內更專業和專注。
小心翼翼的觀察著設備的每一個角落。
觸摸原型機材料表面感受質感,用手輕輕敲擊設備外壁。
側耳傾聽傳出來的回音,借此來判斷內部的狀況。
李衛國沒有參與進去,而是默默掃視原型機。
在看到原型機連接能源的高壓電模組后,端詳許久。
似乎在確認什么。
整個過程中,燭光實驗室三人都安靜的站在一邊。
隨時準備回應專家提出的問題。
專家們圍著原型機時不時的低聲交流幾句,在交流中頻頻點頭。
評估接近尾聲,專家們開始陸續離開原型機旁邊。
在三人送航五的專家們離開燭光實驗室的時候。
李衛國走在最后面。
他站在原地將雙手插在衣服兜里,走之前目光還沒有離開離子推進器。
仿佛是在衡量著什么。
最后邁步走出實驗室門口,卻又停了下來。
回頭對著準備送他們出去的楊辰、鄭飛光和周瑤三人說道。
“你們的工作做得很扎實,不錯。”
“這個設計思路,用在深空探測上,尤其是對效率要求高、需要長時間穩定運行的場合,很有想法。”
說完后李衛國特意頓了一下,繼續說道。
“我們院里啊,接下來有些月球和火星相關的任務,需要的正是這類能在嚴苛環境下高效持久工作的推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