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驗機器:我們的大腦如何預測和塑造現實
- (英)安迪·克拉克
- 1787字
- 2025-05-07 12:03:11
第1章
預測機器開箱
清晨,我還在臥室中熟睡,一大堆令人生畏的工作文件放在床邊。我緩緩從睡夢中醒來,聽到了一陣輕柔的鳥鳴聲。或者,至少一開始貌似是這樣的。但我很快發現我錯了。我努力傾聽,意識到四周是死一般的寂靜。連我家貓咪清晨討要食物的叫聲都沒有打破這片寂靜。原來鳥鳴聲只是我的幻聽。
幸運的是,我對此有一個簡單的解釋。我愛人為了讓早上醒來的過程更加舒緩,最近決定使用一款會播放鳥鳴聲而非傳統鬧鈴聲的智能手機應用程序。這款應用程序的鬧鈴聲一開始是輕柔的鳥鳴,然后非常緩慢地增強為近乎鳥兒晨間的大合唱。當天早上,鬧鐘實際上并沒有響起,因為時間還太早。而且,真正的鳥鳴聲也從未透過雙層玻璃傳入房間。但我已經習慣在那緩慢增強的鳥鳴聲中醒來,以至于我的大腦開始對我耍起了花招。我現在發現自己經常在鬧鐘響起之前就已經醒了,似乎已經聽到了那些預先錄制的鳥鳴聲的輕柔前奏。
這是真正的幻聽,是由我新形成的對在輕柔鳥鳴聲中蘇醒的強烈期望而引起的。我對這種幻聽的傾向可能并沒有什么兇險之處。人們早就知道,適當的訓練會很容易誘發幻覺,無論是幻視還是幻聽。[1]但我們直到最近才意識到,這些現象(以及許多其他有趣的現象)的背后其實是一幅宏大圖景,它正是人類一切體驗的核心。
我們的主要觀點(本書的主題)是:人類的大腦是預測機器。它們是進化而來的器官,從期望與實際感官證據的交織和變化中構建及重構我們的主觀體驗。根據這一觀點,我自己對醒來時可能聽到的聲音的無意識預測,將我的感知體驗朝著那個方向簡單地“拽”了一下,造成了短暫的幻聽,隨著更多信息傳入我的感官,幻覺很快得到糾正。這些新信息(表示沒有鳥鳴聲)生成了“預測誤差信號”,至少在這種情況下,這些信號足以修正我的體驗,使其與現實一致。對寂靜房間的明確體驗消除了幻聽。但在其他情況下,正如我們將看到的,錯誤的預測可能會變得根深蒂固,我們也更難接觸現實(這本身就是一個復雜而棘手的概念)。即使沒有誤差,當我們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時,我們大腦的預測仍然發揮著核心作用。人們越來越認為預測和預測誤差是人腦的“通用貨幣”,正是在它們的動態平衡下,人類的一切主觀體驗得以形成。
本書正是關于這種平衡的,它構成了一門新興的科學,顛覆了我們對感知世界的許多已有看法。這門科學的理念是,大腦根據從過往遭遇中了解到的信息,不斷地試圖猜測外界的(以及我們自身的)事物最有可能是什么樣子的。這門新科學認為,我所看見、聽見、觸摸和感受到的一切反映“隱藏的預測源泉”。如果期望足夠強烈,或者(就像鬧鐘一開始的輕柔鳥鳴聲那樣)感官證據足夠弱,我就可能出錯,也就是用大腦對事物應然狀態的最佳猜測“覆蓋”了部分真實的感覺信息。
這并不意味著成功的感知僅僅是幻覺的一種形式,盡管其機制與幻覺的機制相關。我們不應低估眼睛、耳朵和其他感官搜集的豐富信息。但我們的新科學以一種新穎、別樣的方式解釋了視覺乃至更普遍的知覺的運作過程,將其視為一種由我們大腦本身的最佳預測引導的過程;而后,我們會根據感官輸入對預測進行檢查和校正。當預測機器正常運行時,感知不僅取決于傳入的感覺信息,而且取決于差異——實際接收的感覺信號與大腦預期的信號間的差異。
大腦不會每次都以初始狀態“開機”——即便我一大早剛醒,它也不是白紙一張。預測和期望總是在起作用,主動地構建我們每時每刻的體驗。根據這種非傳統解釋,感知的大腦從來不會單純被動地回應世界。相反,它積極地嘗試產生關于世界的“幻覺”,再以感官輸入的證據加以檢驗。換句話說,大腦一直在繪制一幅圖畫,當預測與實際輸入的感官證據不匹配時,感覺信息的作用主要是對筆觸進行微調。
對感知過程的這一新的認識對我們的生活至關重要。它改變了我們看待自身感官證據的應有方式,也影響了我們對自身狀態(疼痛、饑餓和其他體驗,如感到焦慮或抑郁)的認識。對自身狀態的感受同樣反映了我們大腦的預測和當前身體信號的復雜混合。這意味著我們有時可以通過改變自己(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預測來改變我們的感受。
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簡單地“更好預測自己”,也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隨意改變自己對疼痛或饑餓的體驗。但它確實提出了一些原則性的,或許是意想不到的回旋余地,而通過監督和訓練,我們可以善加利用。若能謹慎處理,更好地認識預測的力量可以改進我們看待自身醫學癥狀的方式,并提供理解心理健康、心理疾病和神經多樣性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