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么我們會來這種地方?到底是誰想出來的?”
討厭的聲音從身后傳來。果然,陳爝又開始想要推卸責任了。這種事在我和他相處的幾年內發生了無數次,每次都是由我來背鍋。然而今天我不準備繼續慣著他,我要反擊。
“是你說周末應該多出去走走,不能天天窩在家里,人類又不是寄居蟹。”我把他今天早上說的話原原本本還給他,“我問你去哪里走走,你說要去一些能夠增長見識的地方。我提出那么多方案,最后來參觀昆蟲博物館也是你的決定。”
“我本來以為這里都是活生生的昆蟲,沒想到都是塑料模型和標本,實在是令人失望至極。韓晉,這件事你要負責任。”
陳爝擦了擦額頭的汗水,盡管已經邁入九月,但氣溫卻沒有下降。
“這也能怪我?”我氣到想笑。
“但凡你出門之前能做一點功課,查查清楚,我們就不會上當了。”
“好啦,來都來了,你就別像個怨婦一樣了。既來之,則安之,你看這里那么多昆蟲模型,千姿百態,看看也挺有趣的。”
今天一大早我就和陳爝出門了,為的就是可以在博物館開門那一刻率先進入參觀。我們很機智地認為大清早不會有人對這種地方有興趣,但事實證明我們錯了,大錯特錯。趕到昆蟲博物館的時候,門口已經排起了長龍。
現在,我們倆正站在“昆蟲世界展廳”中央,身邊人來人往,大多是家長帶著孩子來參觀。孩子們純真的驚呼聲此起彼伏,他們瞪大眼睛,指著那些栩栩如生的巨大昆蟲模型,臉上寫滿了既害怕又好奇的矛盾情緒。我注意到,一個穿著彩色雨衣的小男孩,緊緊拉著媽媽的手,小心翼翼地靠近一只巨大的蝴蝶模型。他的眼神中既有對美麗事物的向往,也有對未知世界的敬畏。另一邊,一群孩子圍在一個互動屏幕前,興奮地操作著,屏幕上不斷變換著各種昆蟲的生活場景和習性介紹。
“你看它腿上的毛多逼真。”我指著身邊一只巨大的狼蛛模型,對陳爝說道,“很難想象,如果昆蟲體格像怪獸一樣大,那會是怎樣一番情景。像螞蟻這種可以舉起自身體重五十倍的昆蟲,如果巨大化,那人類還是它們的對手嗎?真是難以想象!”
“那是不可能的。”陳爝搖頭。
“怎么不可能?距今三億年前的石炭紀,那可是巨蟲們的時代。因為空氣中含氧量極高,催生出許多體格巨大的昆蟲,像巨脈蜻蜓和古馬陸這種巨蟲非常多。”
“實際上所謂的巨脈蜻蜓翅展連一米都不到,體重僅有一百到一百五十克,它的體重遠遠沒有達到值得擔心其空氣動力學的地步,體格也沒到你所說的‘怪獸’的地步。電影中魔斯拉[1]1這樣翅展超過一百米的巨蟲,現實中根本不可能存在。”陳爝又習慣性地反駁我。
“或許還有未被發現的化石呢?”
“韓晉,不是化石不化石的問題,而是科學的問題。”陳爝嘆了口氣,接著問道,“你知道伽利略提出的平方-立方定律[2]嗎?”
我搖了搖頭。搖頭并不表示我不知道伽利略是誰,而是我只記得伽利略的力學相對性原理和在比薩斜塔做的落體實驗。
“簡而言之,當一個物體按照比例放大之后,它的表面積是以平方增長的,而它的體積則是以立方增長的。假設蟲子的體重是 1g,體積是 1cm×1cm×1cm =1cm3 的小立方體,那么在其每平方厘米的橫截面上,只需要承受 1g的重量。但是當它被放大到了一百倍的時候,體積就變成了100cm×100cm×100cm=1,000,000cm3。密度不變,體重增長為 1,000,000g。換言之,每平方厘米的橫截面上要承受的重量,變成了 100g。在外骨骼和肌肉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身體需要承受的重量或者支配活動的力量增加了一百倍。結果就是這些蟲子變大之后,運動系統無法支撐,恐怕只能趴在地上被壓得粉碎。”
我和陳爝之間的對話,在不經意間成了一個小小的焦點,吸引了一群小朋友和家長停下腳步,圍在我們周圍。他們的眼神中閃爍著好奇與興趣,似乎被我們談論的話題深深吸引。小朋友們或站或蹲,小臉蛋上寫滿了好奇,而家長們則面帶微笑,專注地傾聽著我們的對話。陳爝全然未覺自己已經成為眾人矚目的中心,依然沉浸在自己構建的知識海洋中,滔滔不絕地講述著。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問題。首先是循環系統。你知道,昆蟲的循環系統屬于開放式血液循環,不具有哺乳動物那樣與體腔完全分離的網管系統,血液僅有一段途程在循環器官背血管內,其余均在體腔內和組織器官間流動。昆蟲因為體積小,所以需要的血液量少,因此問題不大。但變大一百倍后,血液流動需要抵抗的重力就會變得非常大,而這種低效率的循環模式顯然無法有效保持血液供應。其次是呼吸方面的問題。根據平方-立方定律,可以交換氣體部位的表面積增長,是遠遠跟不上體積的增長的。”
“叔叔,你是昆蟲學家嗎?”人群中有個可愛的小女孩問道。
那個女孩七八歲的年紀,頭上梳著兩條辮子,身上穿著一件粉色碎花連衣裙,笑嘻嘻地看著陳爝,手里還拿著一杯奶茶。她身后站著媽媽和爸爸,他們也沖著陳爝笑,似乎在為孩子的發問表達歉意或感謝。
“叔叔不是昆蟲學家喔。”陳爝彎下腰,對那個小女孩說。
“那你為什么這么了解昆蟲呢?”
“其實叔叔也不了解昆蟲,對昆蟲的種類和習性,知道的可能還沒你多呢。不過叔叔是數學家,比較擅長計算。你要知道,任何昆蟲都是在自然界生長的,當然也逃不過自然法則和物理定律。所以我們從小就要有科學精神,多思考,多計算,不能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像那位笨叔叔一樣,只會幻想和盲從,不講科學。”陳爝很貼心,生怕小女孩不知道“笨叔叔”是哪位,說話間還特意用手指了指我。
聽見陳爝對我的嘲諷,我身后戴眼鏡的小胖子笑得差點把手里的冰激凌掉到地上。
“我還有個問題。”小女孩似乎很喜歡和陳爝聊天。
“什么問題呢?”陳爝對孩子尤其耐心。
“蚯蚓有眼睛嗎?我在動物園看到獅子、老虎、猴子、兔子它們都有眼睛,但是感覺蚯蚓就是一條長長的蟲子,沒頭沒尾,也看不到它的眼睛。”
“蚯蚓這種軟軟的小動物,它是沒有眼睛的哦。它們住在土里,喜歡挖洞洞來找東西吃和喝水。因為一直在地下生活,所以蚯蚓的頭部就變得不那么明顯了,眼睛也沒了。但是蚯蚓雖然沒有眼睛,卻不代表它‘看不見’。它們身上有很多厲害的觸覺器官,比如皮膚上的感覺器官、嘴巴附近的器官,還有能感覺到光線的器官呢。它們對碰到皮膚的東西特別敏感。特別是蚯蚓的皮膚上有很多小小的感光細胞,這些細胞對光線強不強特別敏感,所以蚯蚓能知道是亮還是暗。要是遇到很亮的光,它們就會聰明地躲開,然后爬到黑暗的地方去。即便沒有眼睛,小蚯蚓也能很好地生活。對了,你喜歡蚯蚓嗎?”
“不喜歡,它的樣子很難看!”小女孩立刻搖頭,臉上現出了嫌棄的表情。
“不過它自己倒是不介意,因為它整日在泥土里面,也沒人會在意它是美是丑,對不對?而且小蚯蚓和它的朋友也不會經常見面,長得好不好看,對它們來說其實不重要。”
“那蚯蚓有大腦嗎?”小女孩的問題一個接一個。
“蚯蚓的身體結構和我們人類很不一樣哦。它們沒有像我們一樣的大腦,但是它們有一個叫作‘神經節’的東西,這個神經節就像是一個小小的指揮中心,幫助蚯蚓感知周圍的環境,做出反應。蚯蚓的神經節分布在它們的身體里,通過一些細細的神經纖維連接起來。這樣,當蚯蚓的皮膚感覺到什么東西,或者它們的嘴巴碰到了食物,神經節就能收到信號,然后告訴蚯蚓應該怎么做。雖然蚯蚓沒有大腦,但是它們用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做出反應,也是非常厲害的哦!”陳爝笑著回答道。
“那昆蟲是不是比我們人類厲害呢?”小女孩問道。
“有些方面確實如此,但在思考方面,還是我們人類更勝一籌。我們人類大腦中有大約一千億個神經元,而昆蟲就少得多,像蟑螂和蜜蜂可能才一百萬個。可以說昆蟲的大腦是極具優秀反應能力的生物結構,但人類的大腦則更擅長思考。打個比方,你長得很好看,蚯蚓長得不好看。因為我們是人類,具有審美,所以才會得出這個結論。但是昆蟲卻無法理解‘好看’是什么意思,因為他們的大腦太原始,‘審美’這件事超出了它們大腦的理解范圍。”不知道是不是為了照顧小女孩的感受,陳爝故意將語速放得很慢。
我心中暗想:陳爝你這一通自說自話的表達,小孩聽得懂才是怪事吧!
沒想到小女孩竟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昆蟲們是無法理解很多事情的,因為很多事情超出了他們理解的范圍,對嗎?”
“沒錯。”陳爝點點頭。
“那有沒有我們無法理解的事情呢?”小女孩又問了一句。
她的媽媽這時候摸了摸她的小腦袋,溫柔地說:“人類會學習啊,我們不理解事情的時候,我們就會去學習。”
“昆蟲不會學習嗎?”小女孩很不解。
“剛才叔叔說了,昆蟲的大腦太原始,無法理解很多事情,并不是它不想學習,而是它的大腦能力有限,無法學習。畢竟評價一件衣服好不好看,對一只昆蟲來說,實在太難了。”媽媽一邊解釋,一邊瞥了一眼身邊的丈夫,“包括你爸爸,幫媽媽選衣服也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圍。”爸爸聽了只是哈哈大笑。
“評價一件衣服好不好看,超出了昆蟲大腦的能力范圍,所以即便它想要學習也沒有辦法。那么,有沒有一件事,會超出人類大腦的能力范圍,我們就算想去學習,也無法學習呢?”
小女孩這句話問完,在場所有人都沉默了,大家不知道該怎么回答這個問題。智人大腦的理解能力有邊界嗎?我們所能理解的事情,是不是也困于我們的肉身,正如一只昆蟲無法理解一件碎花連衣裙那樣,我們終究無法理解“某些事情”,或者我們想盡一切辦法將其合理化,從而以為自己理解了“某些事情”。
知識是無限的,但人腦作為一種載體,它卻是有限的。
這時,展廳出口忽然傳出一陣音樂,原來是昆蟲劇院的演出馬上就要開始了。小女孩的家長向陳爝道了謝,牽著女孩的手就往出口方向走去,看來他們也是去看演出的。
“韓晉,我們回去吧!”陳爝回頭看著我。
他的表情變得有些奇怪,似乎剛才小女孩提出的問題,讓他變得有些沮喪。
“好啊。”我也有些累了。
我跟在陳爝身后,朝展廳出口走去,劇場里開始播放音樂,歡快的旋律中,我忽然感到口袋里手機傳來了一陣震動。
拿起手機,屏幕上顯示有人給我發送了一封電子郵件。
一個陌生又熟悉的名字——耿書明。
[1] 在電影《魔斯拉》(1961)里初登場的怪獸,是體長一百三十五米的巨大蛾怪獸。
[2]是由伽利略在《關于兩門新科學的對話》(Discourses and Mathematical Demonstrations Relating to Two New Sciences)一書中首次描述的,這個定律描述了物體表面積與體積之間變化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