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想要圈地永安莊的心,猶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哪怕皇帝的借口,找的實在蹩腳,甚至蹩腳到有點把諸位臣公的智商,摁在地上摩擦的嫌疑。群臣也只能裝作沒看出來的樣子,假模假樣地“掙扎”了一番后,便同意了嘉靖的要求。
誰讓,這小皇帝在找出這么一個蹩腳理由的同時,還表達出了他非要拿下這塊地的態度呢?
關于嘉靖帝是如何表達出自己態度的,李斌第一時間還沒察覺到。直到在心中吐槽完了嘉靖后,李斌才琢磨出其中的味道:
就比如,嘉靖帝前腳說自己是“忽然想到”胡皇后的父親被人刨了墳的事。結果后腳,就能一口把人“胡榮”的名字給叫出來。
這你要說嘉靖帝沒有提前準備過、排練過,那真是狗都不信。他明顯就是在告訴諸位臣公,這塊地,是我嘉靖早就想要的了,你們識趣的話就別爭。
還有這個“給胡皇后父親修墳”的借口,在以孝為先的大明,它同樣是一個不能在明面上反對的理由。就是大臣們不想把這塊地劃給皇家,也不能反對說皇帝要給前前前任皇后的親爹修墳這件事情本身。
想要拒絕,多半都得以諸如“這塊地已另作他用”等理由,回絕皇上。
如此一來,假設嘉靖帝提出要求后,發現朝臣的抵觸過于兇猛,他也可以退而求其次,要求大臣們再重新挑選一塊沒作他用的風水寶地,用來“安葬”胡皇后的爹。
反正無論進退,嘉靖總能在不傷顏面的基礎上,從國家財政管理的資產中,薅點好處,歸入皇室財政。
與此同時,李斌還感覺到,這些聽明白了嘉靖的潛臺詞,也看明白了小皇帝態度堅決的大臣們,之所以會順水推舟地答應皇帝。
多少是受了點各家收益上漲,心情大好的影響。
沒必要為了這外城的十五頃田地,和皇帝鬧得不愉快嘛...
唯有秦金,此時面色陰沉無比。
皇家劃走十五頃良田,剩下維持原制,這就意味著他不僅沒能將這些良田全部收歸國庫,反而還讓國庫損失了至少7頃又50畝的可納稅良田。
加之永清右衛,一、不屬于邊衛,其衛所士卒通常“二分守城,八成屯田”,生產活動十分穩定;二、其地屬順天府,因要供應宮廷、京衛的緣故,這里的軍屯納稅比例也會遠高于邊衛。
以李斌的了解,這順天府境內的軍衛,除了密云等邊衛外,通常每頃地,應納糧十二石。7頃5,就是九十石,折銀54兩。
聽上去似乎不多,對嗎?
可別忘了,軍屯,本身就是要先供應自身的啊。
也就是說,多這7頃多的地,就意味著永清右衛那邊少一分找戶部要錢的可能。反而,他們不僅不會找戶部要錢,還能每年多給戶部交約54兩銀子的稅。
這下好了,蛋打雞飛...
秦金神色頹然地退回班序。
接下來談及的政務,涉及戶部的內容不多,加上多是各部常規事務決策。在朝會上提出來,更像是工作報備,而非請示如何去做。
這一部分內容,李斌并未過多關注。
再然后,便是今日的重頭戲,參劾了。
今日被參的人,不止李斌一個。在李斌之前,先有戶科給事中杜桐參國子監祭酒趙永,言其貪婪無度,尸位素餐,希望嘉靖將其罷免。
杜桐彈劾趙永:言其不僅操控監生名額,向各地舉監、貢監大肆索賄。若不先給他趙永一筆好處,便以國子監內員額已滿為由,阻止其入學;還超額納入例監(花錢買的監生)學子,并在這些學子繳納的錢糧中,上下其手。
直接導致,京師國子監內,共有監生三千四百余。但坐監(在國子監內上學)的監生不過三百之數...
杜桐的話說完,頓時就有人跳出來反對。
反對的人中,甚至還有秦金的身影。
見到這一幕的李斌有點不解,但也并未節外生枝。
最后,趙永的事,因群臣激烈反對,而不了了之。
終于,輪到李斌了。
“著都察院奏來!”
隨著嘉靖帝一聲令下,同樣被特意點名參加這次常朝的南城察院御史林廣北,出班叩首:
“臣巡察南城,湖廣道監察御史林廣北謹奏:自八日前,戶部辦事李斌發賣臟罰地契事起,短短幾日功夫。便有外城黔首萬余,涌入內城。其中,游民甚多,京師百姓不勝其擾。”
“據查,游民入京始于庚辰日,然己卯日,這辦事李斌便于湖廣、直隸會館私會京師各大商賈。其中便有那容納大量游民的張宅房主,湖廣籍行商張贊。”
“冒然引游民入內城,致內城糜爛,百姓困苦。當街被掠者不計其數,更有我察院同僚,散衙后為歹人所傷之事發生。臣懷疑,這辦事李斌與行商張贊間,恐有勾結。雖不知其意圖如何,然京師市井困苦之象已現。奏請停其觀政,歸家候官。”
林御史的話,說得還算客氣。
與之前杜桐參祭酒趙永相比,“懷疑”這個詞用得更多。顯然是表明了,他只是在行使御史的“風聞奏事”權,并未實錘李斌有什么違規違制之舉。
就連判罰,都是希望停了自己的觀政,讓自己回家候補。
“傳戶部辦事李斌,近前答話。”
隨著侍衛的通傳,李斌出班叩首,然后在得了許可后,踱步往前。
越過一眾向自己行注目禮的各朝官,李斌來到三品官左右的位置,站定。
這是嘉靖第一次見到李斌,哦不,應該說第一次在現實中注意到李斌。有著之前,對這人“忠于王事”的好印象在,嘉靖對李斌的觀感還不錯。
加上此時的李斌,因未授官職的緣故,他只能穿一深藍色的進士朝服。
在一眾緋紅官袍的大員里,這抹突兀的藍色,使李斌少年意氣、朝氣蓬勃的形象更加突出。
“辦事李斌,林御史所參,你可認吶?”
得益于對李斌印象不錯,嘉靖帝的問話并不尖銳,甚至可以說有些過于隨和了。
當然,這也可能是嘉靖帝早就通過錦衣衛的渠道,知道了京師內外的近況,更知道造成這一現象的前因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