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公元1276年,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被元軍攻破,俘虜宋恭帝趙?及太后,南宋朝廷崩潰,宋朝皇室南逃,先后擁立趙昰【端宗】和趙昺【少帝】為皇帝。7歲趙昰在福州被擁立為帝,改元“景炎”,歷史稱為:宋端宗。
臨安危機
公元 1276年1月,這是開年的第一個月,嘉興府守軍正緊鑼密鼓的準備,防止蒙古軍隊的進攻。將領張濡立于嘉興城頭,北望江面浮冰未消,冷風裹挾著蒙古鐵騎的呼嘯聲。他緊急調集水師封鎖運河要道,命工匠連夜在城外堆砌蘆葦墻,又遣精銳伏于南門密林。蒙古軍擅長騎兵突擊,他便以步兵輪射結合火銃,待敵軍逼近時投擲油瓶火把,竟逼退號稱‘鐵浮屠’的蒙軍前鋒。
蒙古軍連日受阻后,派出死士喬裝商隊混入嘉興城。張濡早有防備,命守城士兵用銅鏡反射陽光掃描貨擔,果然在竹筐夾層中發現火油罐。他當即下令將十名蒙商吊在城頭示眾,卻在其衣襟暗袋搜出繪有臨安布防圖的蠟丸——這是蒙古人慣用的‘飛鴿傳書’戰術。
臘月二十九黎明,蒙古大帳突然升起三面黑旗,這是他們發起總攻的信號。張濡早已在護城河冰面下埋設鐵蒺藜,當蒙軍騎兵踏冰而來時,守軍突然掘開西北角暗渠,奔涌的運河水瞬間將冰面沖成蛛網狀。鐵騎墜入冰窟的慘叫聲與宋軍雷鳴般的銅鑼聲交織,竟驚落了城頭積雪。激戰正酣時,張濡派出的死士突然點燃城南草場。蒙古軍陣中頓時陷入混亂,張濡抓住戰機率精銳從水門殺出,馬背上綁著的松明子映出漫天火光。蒙古將領阿術見勢不妙,急忙揮旗撤回江面浮橋——這座用三千艘戰船連綴的鋼鐵長龍,此刻正被宋軍火銃逐個擊破。守城進入第三日,蒙古軍開始用投石機發射浸油氈球。張濡命工匠將陶罐埋入城墻,待火球落地瞬間拋灑石灰,灼熱蒸汽瞬間模糊了蒙軍視線。趁此機會,宋軍用竹竿綁著硫磺火把制成‘火龍’,順著云梯沖入敵營,燒毀了蒙古人引以為傲的‘萬人帳’。
除夕夜子時,張濡突然打開城門,讓老弱婦孺舉著寫有‘降’字的燈籠走向蒙營。蒙古統帥大怒,卻見燈籠后轉出數百身披蓑衣的漁民,他們手中握著的竟是元軍制式箭矢。當蒙軍舉刀要殺時,漁民突然將箭鏃刺入自己咽喉——這是張濡用三船活人換來的詐降計。
正月初一,蒙古軍重整旗鼓發起總攻。張濡站在城頭冷笑,他命士兵將前日繳獲的蒙軍戰旗插在女墻外側,又在旗面書寫忽必烈的名字。當蒙軍誤以為宋軍已獻城時,突然從甕城傾瀉出滾燙的瀝青,將攀城的士兵燙成焦炭。城下傳來此起彼伏的慘叫,混雜著蒙語咒罵。
蒙軍主將阿術見硬攻無效,命人架起二十門回回炮。張濡早已備好浸水棉被,待炮彈擊中城墻時,守軍立即拋出浸透的棉被,將爆炸沖擊波大半吞噬。更令元軍駭然的是,宋軍竟用竹筒接住炮管,將熔化的鐵水反澆入敵軍炮膛,頓時炸毀了三門巨炮。守軍進入白熱化階段,張濡派死士悄悄潛出城外,與江對岸的焦山宋軍取得聯系。當夜,張弘范率領的水師突然出現在運河入海口,炮火將蒙古浮橋攔腰斬斷。蒙軍腹背受敵,不得不撤出三十里外,卻在撤退途中遭宋軍伏擊,損失戰馬八萬匹。
正月十五,當元軍援軍終于抵達嘉興時,只見城頭旗幟依舊獵獵作響。張濡站在殘破的城樓上,手中握著從蒙軍大帳繳獲的陣圖——那上面赫然標注著臨安城的布防細節。他知道,這場慘烈的阻擊戰,為南宋最后的抵抗爭取了寶貴時間。江風送來遠處的喊殺聲,新的戰役正在拉開序幕。
元軍援軍由忽必烈親信將領阿術率領,號稱十萬精銳。他們渡江時正值潮汛,江面波濤洶涌,蒙古戰船卻如離弦之箭般破浪而行。張濡在城頭目睹這一幕,心中暗自警惕。他深知,元軍此番來勢洶洶,絕非尋常征伐,而是要徹底終結江南殘余的抵抗力量。正月初八,元軍主力終于抵達嘉興城下。張濡早已布下天羅地網,城外十里皆是陷阱:地雷陣、滾木礌石、拒馬鐵蒺藜,甚至將廢棄的油船灌滿火油,埋于水道深處。元軍前鋒一觸即發,火光沖天的爆炸聲中,蒙古騎兵的鐵蹄被生生踏碎。元軍主將阿術見強攻不下,便下令圍城。張濡卻在城內暗中聯絡臨安余部,將繳獲的陣圖秘密傳遞至江南各路義軍。他深知,這場戰役不僅是嘉興的存亡之戰,更是南宋最后的希望。于是,他每日在城頭高懸“招降”旗幟,實則暗中策反元軍斥候,將元軍的糧草補給線、將領部署一一上報。
正月二十三,臨安城頭突然燃起三處火光。張濡心頭一緊,這是他與江南義軍約定的信號。他立即命人將城內最后一批火藥裝入戰船,趁著夜色駛向錢塘江口。火船點燃后,江面頓時化作火龍,元軍水師的戰船被炸得七零八落。臨安守將韓震趁機率軍突襲元軍大營,元軍主將阿術重傷被俘。
這場勝利雖未徹底扭轉戰局,卻讓元軍元氣大傷。忽必烈震怒之下,下令將江南劃為“禁地”,嚴禁任何將領輕舉妄動。張濡趁此機會,秘密聯絡江南義軍,組建“江南義盟”,誓死守護南宋最后的火種。
正月三十,張濡在城樓立下石碑,刻下“嘉興血戰,以身殉國”八個大字。他將繳獲的陣圖與戰利品盡數獻出,卻在臨終前留下遺言:“此圖雖為元軍所制,但江南山河,終有重光之日。待我魂歸故里,定要將此圖獻與義盟,助其破敵。”元軍攻陷臨安后,張濡的遺體被元軍發現。忽必烈見其胸膛插著半截箭矢,仍握著半截戰旗,怒斥其“死不從降”,下令將其凌遲處死。但江南義盟早已將張濡的遺體秘密安葬于錢塘江畔,立碑稱其為“忠烈張將軍”。
多年后,元朝滅亡,明朝建立。江南百姓在重建嘉興城時,特意在城樓立碑紀念張濡。碑文寫道:“嘉興一戰,雖敗猶榮。將軍以血肉之軀,筑起江南最后的防線。其忠義之氣,千載猶存。”而那張標注臨安布防的陣圖,被江南義盟珍藏于密室,成為南宋遺民反抗元朝的火種。直到明朝永樂年間,此圖才被發現,成為研究南宋軍事的重要史料。張濡的名字,也隨著這幅陣圖,永遠鐫刻在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