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的江山09:世界近代史的中國影響
- 劉剛 李冬君
- 2329字
- 2025-04-30 10:23:04
序
當“中國風”吹到歐洲,“中國”便成了關注的焦點。
歐洲人自視甚高,當他們面對自身以外的世界時,他們的第一個問題往往是:這是野蠻的,還是文明的?這種提問方式已成了他們的習慣。
將此一問,問向當時的“中國”,那問題就成了:“中國”是野蠻的,還是文明的?對于歐洲來說,這是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對這個問題,他們不但參考了《馬可·波羅游記》,還有傳教士對明末清初中國文化的實地考察,更有歐洲商人“利來”“利往”,幾百年來,一直在歐洲銷售中國的絲、瓷、茶等商品。幾乎所有的歐洲人都通過這些商品對中國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普遍認為:“中國”是文明的。
那么,第二個問題來了:既然“中國”是文明的,可“中國”并沒有基督教,也沒有教會和教皇,這引發了一個問題——文明可以沒有基督教嗎?這個問題給教會和教皇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他們必須回答,不能回避。傳教士在中國本土考察并傳教,發現儒生可以信教,教士亦能從儒。于是乎,就有了一種觀點,叫作“孔耶同源”,也就是孔子和耶穌同出一源——最高存在,孔子源于天,耶穌源于天主,天是最高存在的自然形態,天主是最高存在的人格形態,故天與天主互補,儒教與基督教相通。
對于最高存在,傳教士從中國傳統出發,對應了兩種說法:一種是基于史學傳統的“五帝”的說法,而有“上帝”一說;另一種是基于經學傳統的天命、天道、天理的說法,而有“天主”一說。天命是必然性的,天道是規律性的,天理是倫理性的,而天主則是主體性的,所以,基督教在中國也叫作“天主教”。
“天”與“主”合二為一,就叫作“天主”。
“天”是中國式的天,“主”是基督教的主。
但這只是基于“孔耶同源”說而有的一種觀點,究竟如何,還要看它能不能得到羅馬教廷的教皇的認可。教皇聞而知之,知而不解,問道:儒教尊天、尊孔,又如何與基督教相通?
于是,孔子及其儒家經典被引入歐洲,孔子被稱為“哲學家”,儒學被稱為“哲學”。歐洲人這才發現,中國人除了有絲、瓷、茶,還有哲學——歐洲人所說的那種“哲學”。
后來,有人認為,傳教士把孔子當作“哲學家”是對孔子的過分贊譽。其實不然。“哲學家”非但不是對孔子的過分稱道,反而是低估了孔子的地位。
在中國,孔子的地位被傳教士提到“孔耶同源”的高度,在他們看來,與耶穌相提并論,何等尊榮!當然,他們未必真的尊孔,只是為了在中國傳教,與“中國”結親家,這是他們文化傳教策略的一部分。
然而,當這些思想傳到歐洲時,情況就有所不同了。在歐洲,人們稱孔子為“哲學家”,因為在當時基督教的學術傳統里,神學是第一位的,而“哲學”則是“神學的婢女”,“哲學家”的地位也就高不到哪里,只能成為“神的仆從”。
“哲學”的學術地位,是隨著理性的上升而提高的。當“哲學”通過認識論,以數學和科學的方式證明上帝存在時,“哲學”就以理性取代神性、取代宗教,而與神學平起平坐了。
不僅如此,“哲學”還賦予國家絕對精神,使得國家觀念成為絕對精神的集中反映。在政教分離中,“哲學”封神。
當推動理性上升的啟蒙運動遇到從中國來的“哲學家”孔子時,孔子的思想為文藝復興運動之后的歐洲提供了政教分離、開明專制的理念。歐洲的那些君主紛紛成為孔子的擁躉。擺脫神權控制,實現王權獨立,他們拿孔子來為自己的統治辯護,而運動之代表,如伏爾泰、萊布尼茨,當時人稱“歐洲的孔夫子”。
運動初期的主要問題是,歐洲王權如何與神權分離?中國提供了一種樣式。到了運動后期,王權和神權分離已成事實,于是,又引發了一個新的問題——“歐洲向何處去”:中國乎?希臘乎?為此,歐洲思想界發起了大討論,甚至將孔子與蘇格拉底進行了比較。
當時,歐洲以宗教改革推動民族國家興起,而新興的國家又面臨著“向何處去”的問題。如何做出選擇,成了一個重要的議題。
對于中國和希臘的不同選擇,不光是歷史道路的選擇,還是國家制度的選擇。主張君主制的,選擇中國;提倡民主制的,選擇希臘。當歐洲人紛紛表示“我們都是希臘人”時,中國就被歐洲放棄了,從歐洲借以發展的動力變成歐洲進步的絆腳石。
正好此時,宗教裁判所也做出了定性,由教皇裁定,中國人祭天、祭祖、祭孔之禮儀,屬于無神論的性質,而無神論就是基督教的敵人。于是,教皇不仁,以孔子為芻狗,至于“孔耶同源”,那就更別提了,“中西合璧”一說也到此為止,轉而走向了脫鉤。
作為國家主義的代表,孔子的歷史地位與歐洲的國策密切相關。當歐洲的君主們羨慕中國的“開明專制”時,孔子不但是中國歷代帝王師,也成了啟蒙運動中歐洲君王的老師??梢坏v史的風向轉了,從君主轉向民主,孔子就不再是歐洲君主們的選項。他們改以希臘為師,使國家在原來君主制的基礎上,朝著民主化的方向進行改良。于是,我們便看到了從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向著洛克的《政府論》的近代化進展,看到了歐洲近代國家從君主專制向君主立憲制轉變的民主立場。
正是在這一轉變中,孔子不但掉落“孔耶同源”的神壇,還從“中國哲學第一人”的思想高地淪陷??鬃拥乃枷氲匚皇蔷髦频膰抑髁x造就的,一旦失去這一背景,孔子還是“哲學家”嗎?《論語》還算得上“哲學”嗎?
黑格爾以此來評價孔子和《論語》,把他們放在他自己的《大邏輯》和《法哲學原理》的天平上來稱一稱,用《哲學史》和《歷史哲學》的尺度來量一量,以“絕對精神”的口吻斷然指出:孔子不是“哲學家”,《論語》也談不上“哲學”。這樣看來,在十九世紀的歐洲,黑格爾可以說是“打倒孔家店”的第一人。
中國哲學之于啟蒙運動時的歐洲,原本有兩個代表:一個是孔子,作為國家主義的代表;另一個是老子,作為個人主義的代表。當王朝中國的國家主義在歐洲失敗時,孔子跟著跌落,但文化中國和老子的影響還在,還在隨著歐洲個人主義的興起而繼續發展,其思想之流在從盧梭到尼采的“哲學”里隱現,讓我們來一一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