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祭前一天,教室里的氣氛比平時熱鬧十倍。直到講臺上突然長出珊瑚。
“哇!新裝飾?“同學們圍著從講臺裂縫中冒出的粉色珊瑚枝,只有我和海王知道這不是裝飾——自從滿月那夜后,我們周圍會隨機出現微型海洋生態圈。
“別碰!“海王攔住想摸珊瑚的齊翔,“可能有毒...我是說,可能很臟。“
講臺下的珊瑚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生長,我趕緊暗中釋放鹽結晶抑制它。鎖骨間的印記微微發熱,傳來海王的意念:“后山。現在。“
后山廢棄亭子里,海王掀開外套——他的腰間盤繞著一圈活的海草,像條不安分的腰帶。
“今早發現的。“他無奈地扯了扯海草,“它覺得這樣很時尚。“
我嘗試用意念溝通,海草卻只是害羞地卷成心形。最終我們妥協,讓它變成手環樣式,至少不那么顯眼。
“文化祭節目怎么辦?“我突然想到,“我們班的話劇...“
海王臉色變了。他飾演王子,而按照劇本,結束時需要親吻睡美人(由盼春飾演)。
“我可能會召喚出一群海馬。“他緊張地說,“或者把盼春變成美人魚。不是比喻的那種。“
最終我們決定由我在臺下“控場“。文化祭當天,我坐在第一排,像個人形鎮定劑,努力壓制任何可能出現的海鮮異常。
話劇進行得很順利,直到吻戲前——海王緊張過度,整個人開始透明化。觀眾以為是特效,發出驚嘆。當他的嘴唇即將碰到盼春時,我忍不住捏碎了手中的鹽袋。
嘭!舞臺上爆出一團藍霧,落下無數會發光的小貝殼。觀眾熱烈鼓掌,以為是精心設計的結局。盼春醒來時,頭發里纏著幾根會動的小海草,但沒人覺得奇怪。
“成功!“后臺,海王和我擊掌,結果掌心黏在一起三秒鐘——我們的體液現在偶爾會有海葵的黏性。
更麻煩的是二年B班的金魚撈游戲。我們只是路過,所有金魚就集體跳出水缸,在空中擺出心形圖案追著我們游。全校師生舉著手機拍攝這“驚人全息技術“,校長(新來的那位)甚至考慮將其列為明年科技節項目。
傍晚的屋頂上,我們清點今天的“海鮮事故清單“:
1.讓食堂的味噌湯變成海水(嘗起來一樣,但會發光)
2.體育館地板長出微型海葵(被當作新型防滑墊)
3.讓校貓學會了用螃蟹方式橫著走(持續了半小時)
4.噴泉池里的錦鯉開始用鰭語交流(內容主要是抱怨飼料)
“至少沒人在意。“海王說。確實,所有異常都被合理化了,就像世界在配合我們的秘密。
夕陽西下,我們影子再次變成海洋生物的形狀。但今天有點不同——我的海草影子開出了小花,海王的魚影戴著頂小王冠。
“明天...“海王剛開口,突然從耳朵里掉出一個小海星。我們相視一笑,這大概就是海洋版的“耳朵紅了“。
回家的路上,路過海鮮市場,攤主們熱情招呼:“小海神!今天要幫什么電器降溫?“
路燈亮起時,我們的影子手牽手,在墻上組成一個新的物種——既不像人,也不像魚,而是某種美麗的、獨一無二的存在。
鎖骨間的印記傳來海王沒說完的話:“明天也會是美好的一天。“
遠處海面上,浪花輕輕拍岸,拼出一個微笑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