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新零售的起源、發展過程及動因
1.1.1 新零售的起源
2016年10月13日,阿里巴巴集團在杭州云棲大會的開幕式上首次提出“五新”(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和新能源)概念,并指出: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十年、二十年,只有新零售這一說,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會后,業界對此眾說紛紜,既有董明珠、宗慶后等傳統行業企業家對“五新”觀點的質疑,也有許多企業家和媒體、意見領袖的鼎力支持,一時間該新聞熱度不斷升級。自此,新零售概念正式步入公眾視野。
2017年3月,阿里研究院發布《新零售研究報告》,首次對外界普遍關注的新零售概念、新零售方法論等內容進行了系統化的解讀,進一步增強了業界和學界對新零售概念的理解。
2017年4月2日,阿里巴巴集團前董事局主席馬云再次在IT領袖峰會上提及新零售。他認為,電子商務在未來五年內仍將高速增長,但十年以后,只注重線上電商或線下零售的企業將舉步維艱。因此,企業必須做出改變,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零售模式。新零售要求企業將線上線下及物流整合,并且未來零售不再是單純地思考如何將產品銷售給客戶,而是要學會服務好客戶。
與此相對應的是,國家相關管理層早已在醞釀與零售業轉型相關的政策。2016年11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國辦發〔2016〕78號)(簡稱《意見》),文件明確了推動我國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并在調整商業結構、創新發展方式、促進跨界融合、優化發展環境、強化政策支持等方面做出具體部署。《意見》在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的問題上強調:“建立適應融合發展的標準規范、競爭規則,引導實體零售企業逐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將線下物流、服務、體驗等優勢與線上商流、資金流、信息流融合,拓展智能化、網絡化的全渠道布局。”
2017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部分代表委員也提出了許多有關零售業轉型的議案。時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報告中提出,要結合實體零售與電子商務推動消費需求,其實質就是號召“新零售”相關企業將線上與線下結合起來,用互聯網的新思維來推動實體零售轉型升級,強化用戶體驗,改善消費環境與物流現狀,提高零售業的運營效率。
2017年7月,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劉強東發表了《第四次零售革命》的署名文章,提出第四次零售革命是建立在互聯網電商基礎上、又超越互聯網的一次革命,零售業的游戲規則將被重新制定,無界零售將成為新趨勢。文中論述的觀點與阿里巴巴集團前董事局主席馬云提出的新零售大同小異。此外,小米、名創優品等企業也都紛紛提出了自己關于未來零售的理解和觀點。至此,隨著未來零售標準爭奪戰的爆發,新零售時代的大幕正式拉開。
人物介紹
新零售的理論先驅——大衛·貝爾(David Bell)
大衛·貝爾(David Bell),沃頓商學院教授及高級管理項目學術主任,畢業于斯坦福大學,并在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獲得博士學位。他在教學與研究領域均取得顯著成就,榮獲“MBA核心課程獎”“Frank M. Bass杰出博士論文獎”等17項獎項,并三次入圍“John D.C.最佳論文獎”,兩次入圍“長期影響營銷科學INFORMS獎”。
2017年3月,大衛·貝爾的新書《不可消失的門店:后電商時代的零售法則》出版。該書是首部全面深度解析新零售時代電商與實體門店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著作。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后電商時代的新零售法則——GRAVITY〔包括Geography(地理)、Resistance(阻力)、Adjacency(相鄰)、Vicinity(近區)、Isolation(隔離)、Topography(地形)、You(等你來創造)〕。經過進一步的觀察與研究,并受到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踐行“為顧客把事情簡單化”理論的啟發,大衛·貝爾探索出了關于新零售的新模式——“B-O-S-S”模式。“B-O-S-S”模式涵蓋了四種要素:綁定(Bonding)、達人(Orators)、實體展廳(Showrooms)和科學(Science)。與GRAVITY法則相比,“B-O-S-S”模式更加注重消費者的位置。
大衛·貝爾認為,零售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在零售初始時代,商家和消費者的接觸場景全部在線下,商家看得見,甚至認識、了解消費者,消費者也能夠親自觸摸、感受商品。由于交易的場所僅限于門店,所以門店的位置顯得至關重要。
零售1.0時代主要是指電商爆發、線上交易集中的時代,中國無疑是這一時代全球最大的市場。在這個階段,世界是平的,市場規模可以覆蓋整個中國乃至全世界,但是消費者無法觸摸、感受商品,商家也看不到消費者。所以,在這個階段,了解消費者的位置變得格外重要。
零售2.0時代,也就是線上、線下結合的時代,位置依然很重要,但這里的位置指的是體驗、交易等活動的位置。零售業始終都要圍繞傳達信息和產品購買這兩個核心活動展開。商家必須將產品價格、質量、品牌等信息傳達給消費者,并實現支付購買、貨物交付等過程。如今,這些活動既可以在線上進行,也可以在線下完成。
(資料來源:沃頓商學院教授大衛·貝爾:零售從來沒有新舊之分.https//www.sohu.com/a/134234183_206868.本書有刪改)
1.1.2 新零售的發展過程
新零售的發展過程是一段從線上化到近場化,最終走向智能化的演變歷程。每個階段都有其獨有的特征和驅動力,共同勾勒出新零售從起步到成熟的演變軌跡。以下將詳細闡述新零售的三個發展階段,并探討它們如何逐步推動零售業的革新與升級。
1.新零售1.0:在線化
新零售實踐探索始于2015年,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探索后,盒馬鮮生首家門店(阿里巴巴,上海金橋店)于2016年1月15日正式開業。隨后,超級物種(永輝,2017年7月1日)、蘇鮮生(蘇寧,2017年4月28日)、七鮮(京東,2018年1月4日)等新零售品牌也相繼開設了線下門店。此后,小象生鮮、EATOWN怡食家、天虹sp@ce、新華都海物會、步步高鮮食演義等新零售品牌也紛紛涌入市場。
零售業的前四次革命,即百貨公司、超級市場、連鎖商店、無店鋪銷售,主要聚焦于零售業態與組織方式的變革。零售業態從封閉式售貨演變為開放式自選,組織方式從單店經營升級為連鎖經營,這些變革主要以店鋪售賣商品和提供服務為主導。
相較于傳統零售業模式,新零售模式從一開始就采用多維經營的方式,這種方式打破了傳統零售的單一經營模式。新零售模式下的店鋪既賣商品又開設餐飲服務,既有店售又能夠提供外賣服務。許多新零售企業采取以生鮮為主導、以店做倉、以倉做店、用實體店做生鮮電商的經營模式。其中,以店做倉是將店鋪作為在線訂單補貨配送點,以倉做店則是把店鋪的倉庫作為在線訂單的理貨場地。這種倉庫比傳統的賣場能夠創造更高的銷售額,從而打破了傳統零售業店倉分離的經營模式,并突破了單純以營業面積來計算坪效的業績考核方法。另一方面,以實體店為觸達點做生鮮電商,不僅能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場景體驗,還能實現更快、更鮮的到家服務。
這種以生鮮為主導,線上與線下、零售與餐飲、堂食與外賣、到家與到店、賣場與倉庫相互融合的多維零售模式,可以稱為新零售發展的1.0階段。
2.新零售2.0:近場化
新零售1.0階段的本質特征是在線化,因此,在此階段,線上訂單占比是評價新零售店鋪經營狀況的核心指標。在新零售的實踐中,盒馬鮮生等線上訂單占比較高的零售商成為新零售1.0階段的標桿企業。
新零售的開拓者們在探索初期階段認為:新零售企業應以少量實體門店為示范與體驗中心,通過在線訂單與到家服務滿足消費需求。因此,他們采取了“大店布局”的方式,使得店鋪面積介于上萬平方米的“大賣場”與幾千平方米的生鮮加強型超市之間,通常營業面積在5000平方米以下。然而,由于許多新零售店鋪內的餐飲生意火爆,這些店鋪隨后將營業面積擴大到了上萬平方米。
從零售經營規律的角度來看,實體店有一定的服務半徑,經營生鮮的電商也有其最佳的服務半徑。通常來講,服務半徑越大,響應速度就越慢,食品保鮮也越艱難。從消費需求的角度來看,在移動互聯網環境熏陶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消費者對快速、新鮮這兩個屬性有強烈的訴求。綜合考慮這兩方面的因素后,不難得出結論:店鋪應該更近、更小。于是,新零售出現了“近場化”的發展勢態。
近場化伴隨著整個零售業發展史,并在近三年來逐漸成為零售業的“新熱點”,其發展過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前置倉模式、mini店模式、社區團購模式。
(1)前置倉模式 前置倉大致分為三種類型:以店做倉,以倉做店和自提倉柜。
1)以店做倉。業內稱為“大前置倉”,這是一種倉庫和店鋪合為一體的模式。盒馬鮮生是典型的以店做倉模式,但是“盒馬模式”需要巨額資本投入。另一種以店做倉模式則是利用現有實體店的店鋪資源與商品資源發展到家服務,例如多點新鮮(北京)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開發的“多點App”。其運作模式為:“多點”與商家合作,用戶加入“多點App”之后,可以在線訂購指定商家的商品,并享受到家服務;也可以在實體店通過多點自助收銀系統結賬。2015年,“多點”業務希望進入上海市場,但上海商家一致認為:不能與沒有外部流量的平臺合作,因為電商的客流很可能被“多點”拉走。然而現如今,多點已經與全國120家連鎖商超建立了合作關系,擁有覆蓋全國的1.3萬家門店,“多點App”的注冊用戶已超過1.5億,月度活躍用戶達到1700萬。近三年來,多點蟬聯易觀、Quest Mobile、極光大數據等排行榜的生鮮零售O2O行業首位。
2)以倉做店。業內稱這種模式為“小前置倉”,即通過建立小型倉庫來服務一公里范圍內的消費者。這類倉庫的面積一般在300平方米左右,倉庫只負責配貨而不對外零售。上海壹佰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叮咚買菜App”是這類模式的代表企業之一。
3)自提倉柜。2019年下半年,多家企業開始實施“自提模式”,如誼品到家、美團買菜等企業。其實早在幾年前,上海某些地區就有了設在小區的“食行生鮮”的柜子,消費者可以通過App訂貨,服務商將商品送到自提柜,消費者再到柜自提。后來,“猩便利”等門店設置了“自提臺”,避免早餐時間顧客排隊等候。盒馬也開設了“pick &go”,但這一項目目前還處于試探階段,需要從業者進一步觀察其是否具有規模化需求。
(2)mini店模式 如前文所述,前置倉把“近場化”模式從三公里推近至一公里,而mini店則離顧客更近。這類店鋪通常貼近居民小區或公交站點,以小店密集布點取代大店區位布點,以門店的密集度取代門店的面積。mini店在業界還沒有統一的定義,店鋪的具體類型與商家的背景有關,但大致可以分為大型、中型、小型三類。例如,以永輝與盒馬為代表的大型mini店;以生鮮傳奇為代表的中型mini店;以錢大媽為代表的小型mini店。
(3)社區團購模式 隨著微信生態和移動支付的發展,社區團購逐步成為新零售商業模式之一。社區團購是指真實居住在社區內的居民群體的一種互聯網線上線下購物消費行為,是依托真實社區的一種區域化、小眾化、本地化、網絡化的團購形式。2020年,社區團購成為我國零售業的一個新賽道,阿里、美團、拼多多、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巨頭都加入了社區團購大戰,業界稱之為“百團大戰”。新一輪團購大戰有三個特點:一是互聯網巨頭入局;二是超低價格;三是以社區生鮮品類為突破口。在巨頭和資本的補貼下,很多團購商品的價格低到難以置信的程度。
社區團購模式主要有三個支點:一是C端,即消費者端。當前許多社區團購的模式是以低價引流,但未來社區團購仍然需要迎合消費者“質優價不高”的訴求,更要用差異化的商品與服務來引流;二是B端,通過整合社區小店,把全國600多萬家傳統雜貨店升級為現代團購小店;三是S端,即通過整合供應鏈,實現小農經濟與“大流通”的對接。社區團購的商品品類主要包括圍繞家庭生活展開的生鮮農產品類以及其他日用消費品類。生鮮農產品作為超高頻、剛需的品類,是平臺重要的啟動品類,用于平臺引流。在此基礎上,通過推出具有特色的零售商品或服務來留住客戶,提高客戶忠誠度,形成平臺穩固的流量池。因此,社區團購的供應商分為兩種:一種是生鮮農產品品類的基礎型供應商;另一種是提高平臺影響力的特色型供應商。由于生鮮農產品品類易腐爛、需求頻次高的特性,當前社區團購的基礎型供應商多為當地或臨近城市的農戶、農產品基地、農產品企業。其他特色型的供應商則是當地知名的品牌商或者是供應商主動加盟,平臺再選擇優質供應商供貨這兩種類型。
3.新零售3.0:智能化
新零售1.0強調的在線化與新零售2.0提出的近場化,其基礎均在于移動化,它們與傳統零售最根本的區別是“連接”。新零售模式不僅迎合了消費者的移動化趨勢,也基本打通了生鮮超市、前置倉、mini店和社區團購等多種零售模式,但新零售基礎設施的投入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要大。這反映了零售業發展的一般規律:高投入、高成本打敗低投入、低成本。最近十年來有不少大型連鎖公司日漸衰落,這與企業缺乏基礎設施的投入密切相關。由于缺少必要的投入,這些企業逐漸失去了顧客的信賴,最終被時代所拋棄。因此,傳統零售企業在向新零售轉型的過程中,需要適當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此外,高投入必然要求高效率,規模擴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攤用于技術開發與設備投資的成本,但規模擴張以后如果管理跟不上,就又會出現更多的決策失誤與管控失調所產生的成本。新零售規模擴張以后,必然要求通過智能化營銷與管理來實現高效率,這是零售業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小資料
中國零售業步入“新零售”發展階段
中國零售業步入“新零售”共有四個發展階段:
大零售階段(實體零售規模擴張):以門店為依托,先后經歷百貨商店、超級市場、購物中心等實體形式。
網上零售階段(電子商務爆發):以互聯網為基礎,大型電商平臺快速發展,零售服務呈放射狀,并帶動物流業發展。
電商薄利階段:人口紅利消失,流量成本提高,電商行業陷入價格戰,零售轉型呼聲漸高。
新零售階段:消費升級背景下,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應用,促使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誕生。
(資料來源:艾媒新零售產業研究中心.2019—2020年中國新零售產業研究報告,2020.2.27.本書有刪改)
1.1.3 新零售的發展動因
新零售的崛起絕非偶然現象,而是多股力量交織、相輔相成的必然結果。從電商領域遭遇的市場飽和困境,到線下零售業面臨的嚴峻挑戰,再到消費者日益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變遷,以及科技領域的迅猛進步,這些關鍵因素攜手并進,共同為新零售的孕育與發展鋪設了道路。以下是對新零售發展關鍵動因的深入剖析,它們不僅解釋了新零售為何應運而生,更揭示了其如何逐步引領零售行業邁向新的發展趨勢。
1.電商發展遭遇瓶頸
自2003年以來,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我國網絡零售實現了迅猛發展。中國僅用了短短十年,就發展成為網絡零售規模最大、網絡零售平臺最先進的國家。網絡零售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內需消費和流通效率的提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之一。然而,近年來,由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終端大范圍普及所帶來的用戶增長以及流量紅利正逐漸萎縮,傳統電商所面臨的增長瓶頸開始顯現。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至2020年,我國網絡零售額占社會零售總額的比例雖仍在逐漸擴大,但全國網絡零售銷售額的增長率已經連續三年呈下降趨勢:2017年全國線上零售額為71750.7億元;2018年全國線上零售額為90065.0億元,同比增長23.90%;2019年全國線上零售額為106324.2億元,同比增長16.5%;2020年全國線上零售額為117601.3億元,增長率僅有10.9%。這可能與疫情期間消費需求的波動以及供應鏈和物流方面的挑戰有關。疫情結束后,隨著經濟的逐步復蘇和消費市場的回暖,線上零售市場再次展現出增長勢頭,2023年的增長率回升至11.9%(如圖1-1、圖1-2所示)。
與此同時,線上零售的獲客成本也越來越高。近年來,以京東、阿里巴巴、美團、拼多多等為代表的公域電商平臺平均獲客成本正不斷升高。例如,鈦媒體數據顯示,2022年阿里巴巴的獲客成本已達1302元/人,四家主流公域電商平臺的獲客成本均值在800元/人左右。這表明,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電商平臺為了吸引新用戶,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和資源。此外,純電商銷售模式中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例如行業監管不完善、消費者無法識別產品質量、假冒偽劣產品頻頻出現等。這說明,傳統零售向純電商模式轉型的方式不再可行,必須要探索新的零售模式。
2.傳統線下零售企業利潤空間縮減
(1)經營模式同質化 傳統零售品牌缺乏個性化建設,導致企業經營模式日趨同質化,嚴重的同質化競爭極大地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
(2)經營成本不斷升高 傳統零售企業人力成本和房租成本等不斷攀升,導致企業利潤空間不斷壓縮。
(3)受線上零售企業沖擊嚴重 線上零售企業中間環節減少,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與終端市場緊密連接,更加全面地掌握終端市場的消費需求。電子商務的出現,使產品性能、類別、價格上的透明度越來越高,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電商企業建立了從生產領域直接到終端市場的供應鏈體系,在這種“短平快”的銷售模式下,傳統實體企業的利潤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3.實體優勢不可替代
在互聯網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盡管實體零售受到互聯網電商平臺的沖擊,但在整個消費體系中,實體零售仍然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線下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17221.84億元,占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7.28%。因此,線下門店零售市場規模仍然龐大,且實體零售還具有無可替代的體驗優勢。
產品真實性:在網購過程中,商家評分及商品評價是消費者判斷商品質量的重要依據,但即便擁有這些參考信息,依然有很多消費者對商品的真實性存疑。而在實體店中,消費者能夠對商品的材質、外觀等進行現場體驗,通過視覺、嗅覺、觸覺等感官對商品做出綜合評價,最終做出消費決策。
產品適用性:在實體店中,消費者能夠進行現場體驗,從而確認產品是否適合自己,因此會出現消費者在實體店體驗產品,再到電商平臺購買產品的情況。
即刻購買便利性:即時性是消費者非常看重的一點,即消費者在對某商品產生需求時,希望能夠即刻下單、拿到商品。盡管電商行業在持續提高物流效率,但受到地域因素的影響,消費者在下單之后仍然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能收到商品。而實體店購物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即時性需求。
品牌獨特性:立足于品牌角度來看,除了商品本身之外,實體店內的氛圍、格局、燈光布置、導購服務等因素都會對品牌形象產生影響,能夠讓消費者對品牌歷史、品牌風格等信息進行更深入的了解,而電商網站無法通過圖片或視頻將這些要素全部向消費者展示出來。
此外,實體零售門店還具有分布廣泛以及裝修風格時尚大方等優勢,有助于吸引消費者進店消費,從而產生更高的流量和降低獲客成本。并且,隨著互聯網思維深入人心,更多的實體店開始重視帶給用戶的體驗,紛紛開始調整經營模式,并做出許多改變。
4.消費升級
自改革開放建立市場經濟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經歷了三次顯著的消費升級,每次消費升級都是在以往基礎上的革新,并伴隨著消費者消費特征的轉變。第一次消費升級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初,糧食產品消費占比下降,輕工業產品消費上升,這一轉變拉動了我國第一輪消費和經濟增長。第二次消費升級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啟和中等收入群體的崛起,家電消費掀起了一股潮流,進一步拉動了國內第二輪經濟增長。當前,中國正迎來第三次消費升級的浪潮,即品質化、個性化升級的新消費時代,其中,中產階層的崛起和互聯網的發展成為此輪消費升級的原動力。
新消費是在持續消費升級背景下誕生的概念,它強調以消費者為核心,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目的,通過重構人、貨、場的關系,實現消費者需求逆向推動商品生產和服務提供。同時,消費場所多樣化、消費方式全渠道化,不再局限于某些特定場所。在新消費背景下,消費者的消費結構、消費需求、消費渠道和消費理念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在消費結構方面,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國80后至00后的人口數量已超過5.47億,占人口總數的38.86%(其中,80后占比15.83%;90后占比11.83%;00后占比11.20%)。這一龐大的年輕群體正逐漸成為中國消費的主力軍。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9358元,同比增長5.4%。隨著中產階層規模的逐漸擴大,他們將成為消費市場的中堅力量。據Marketing China(2021)預測,未來十年中國的消費增長率將不低于6%,其中大部分增量將來自新中產階層。2023年的新中產人群洞察報告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該報告顯示新中產人群的活躍用戶規模達到2.45億,同比增長6.4%,在全網用戶中的占比提升至20%。這一數據表明,新中產階層在消費市場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主流消費群體的年輕化、富裕化使得消費結構從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發展型消費升級,用戶需求變得多元,呈現出長尾趨勢,消費升級促使更多的消費者開始追求商品的附加值。
在消費需求方面,互聯網的全面普及使消費者能夠更全面地獲取商品信息,且新一代消費群體的受教育水平和綜合文化素質更高,其對產品的時代性需求以及審美觀念得到了提升。此外,收入的增加提升了人們對個性化消費產品的購買能力,他們對商品與服務的品質和附加值要求也更高,同時對價格的敏感度降低。這正好契合了電商企業以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為核心,致力于從“產品化思維”向“用戶思維”這一新零售核心思想轉變的服務意識。
在消費渠道方面,隨著我國零售業的變革,消費渠道經歷了從線下消費為主,到線上消費出現,再到線上、線下融合的全渠道消費的過程。起初,電子商務的興起使得線上成為重要的消費渠道。而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轉變觀念,整合線上、線下渠道,旨在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線下體驗、線上下單”“線上下單、門店提貨”“門店提貨、物流配送”等新型消費模式也在不斷涌現。
在消費理念方面,隨著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斷增長和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消費者主權得以充分彰顯,人們的消費觀念將逐漸從價格消費向價值消費進行過渡和轉變。購物體驗的好壞將愈發成為決定消費者是否進行購買的關鍵性因素。在中國人口由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的大環境下,現代消費者的消費理念也正在由商品型轉向服務型和體驗型。品質生活、互動體驗、個性定制、便捷高效和綠色健康成為新消費的五大消費理念。如今的消費者已經從過去的節儉、炫耀或者盲從消費轉變為追求個性化、綠色健康、便捷高效、注重體驗的消費。
小鏈接
消費理念“四階段論”
日本消費社會研究專家三浦展經過30年的深入研究,在其著作《第四消費時代》中提出了消費理念“四階段論”。他按照消費習慣的轉變,將日本的消費時代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消費1.0(二戰之前):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大量戰時需求的影響,日本經濟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但通貨膨脹嚴重。大城市人口增長,促進了城市地區消費增長,此時精英階層占主導地位。
消費2.0(二戰至20世紀70年代):從二戰后到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前,標準化、大規模生產導致產能爆發。普通用戶占據主導地位,家庭消費崛起,人們開始關注商品的性價比。
消費3.0(21世紀互聯網時代):在這個消費時代,消費單位開始由家庭轉向個人。消費者產生了很多個性化、多元化的消費需求,希望通過商品展現自己的個性以及通過品牌彰顯自己的身份,因此消費者很推崇品牌。
消費4.0(未來共享時代):在這個消費時代,人們開始關注簡約和環保,開始思考消費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并推崇“回歸自然、重視共享”的消費理念。優衣庫的成功轉型和無印良品的流行標志著日本進入第四消費時代。
(資料來源:楊家誠.消費4.0:消費升級驅動下的零售創新與變革[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9.本書有刪改)
5.技術升級
隨著互聯網成為社會基礎設施,云(云計算、大數據)、網(互聯網、物聯網)、端(PC終端、移動終端、智能穿戴、傳感器等)共同構建起“互聯網+”下的新社會基礎設施,為新零售的落地與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
在以消費者為中心的體驗經濟時代,商家基于大數據分析與顧客進行有效互動,積極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推動零售業向著顧客深度參與的方向發展。這一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零售1.0 POS(Point of Sale,銷售時點信息)系統被引入線下門店,為零售商積累了銷售、價格等方面的數據,逐漸誕生了會員體系。
(2)零售2.0 以互聯網信息化技術為依托,零售商積極利用各類移動終端和社交媒體收集消費者的多維度信息,對消費者進行精準畫像。
(3)零售3.0 GPS、虛擬現實、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技術的應用,使得線下場景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向消費者隨身攜帶的移動設備發送信息并進行交互成為可能。
(4)零售4.0 基于遠程無線技術建立的物聯網,實現向相關系統及終端用戶的實時信息傳播。零售商可以通過智能設備連接身處各種場景的消費者,從而獲得零售系統及消費者數據,并通過自動化、智能化系統實現智能決策。
現階段,我國零售業正從零售2.0向零售3.0跨越,部分專業的第三方服務商可以為零售企業提供完善的“互聯網+”解決方案。通過i-Beacon應用和Wi-Fi實現對用戶場景的精準定位,并借助傳感器、NFC等技術,對消費者的購物軌跡進行全程追蹤。
未來,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成熟以及與零售業的深度融合,我國零售業的技術應用將進入“物聯網+零售”的智能化、自助化階段。零售業服務邊界不斷拓展,線上線下無縫對接融合的新零售將成為零售業的主流形態。
以天貓新零售平臺為例,它借助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互聯網底層技術,搭建全新的零售業基礎設施,有效連接、整合品牌商、供應商、分銷商、服務商等零售業生態伙伴,推動零售業態向著智能化、自助化的方向發展,對合作伙伴進行全面賦能,實現與消費者的全新對接與交互。
總體來看,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升級為新零售的產生提供了土壤,也推動著新零售沿著上述四個階段不斷成熟,成為新零售的發動機。
小鏈接
技術應用:改變傳統的零售形態
從技術層面來看,新零售是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虛擬/增強現實(VR/AR)和人工智能(AI)等先進的互聯網信息化技術為支撐的,因此,新零售變革很大程度上其實是零售技術的變革升級:
(1)大數據技術能夠對消費者的各方面信息進行采集分析,幫助生產商實現“按需生產”、定制生產,并為零售商的精準營銷、互動營銷等提供有力支持。
(2)云計算服務打破了零售產業鏈中的“信息孤島”現象,有助于為制造端和供應鏈輸出更適宜的整體化解決方案。
(3)智能物聯網系統有助于線下各網點以及線上網點的快速聯動協同,從而實現生產端、銷售端、物流端的高效無縫對接與駁運。如今,很多零售企業都已開始應用物聯網技術,例如,射頻芯片(以標簽的形式附著在商品的外部或內部)、二維碼、近場通信(隱藏在商品內部)、數字矩陣(伴隨二維碼實現更高層次的應用)等。
(4)3D、VR、AR等技術能夠為消費者搭建多維度、沉浸式的消費體驗場景,更容易觸發顧客的購買行為。
(5)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替代生產、供應、配送等諸多環節中一些簡單的人力勞動,提高運營效率,并推動整體產業鏈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升級。在新零售時代,人工智能主要應用于兩個方面:一是打造智慧化供應鏈,旨在節約人工成本并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二是開設無人實體店,利用基于深度學習的人臉識別、語音對話、商品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刷臉支付,為消費者帶來前所未有的購物體驗。
(資料來源:杜鳳林.新零售實踐:智能商業時代的零售進階路徑[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8.本書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