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上帝也偏愛那些飽受磨難的人(4)
- 感謝折磨你的人
- 張凱
- 2991字
- 2015-02-28 16:03:58
汪洋是一名大學生,她對時下比較流行的網絡文學的創作有著比較濃厚的興趣。為了能寫好故事,她從報刊雜志上買了無數的故事報紙雜志,成天都沉浸在故事與故事創作中。一個月的辛苦創作,她整整寫了70個故事,將近25萬字,可是投出去之后卻悉數被退回來了。
這讓原本激情四射的汪洋身心俱疲,她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根本就不適合做創作工作,好在身邊的同學都細心地安慰她,這多少讓她的心情有些好轉。
和同學談過天之后,她突然發現,別人的安慰只能暫時減輕自己的痛苦,可是稿子呢?依舊沒有發表,自己的寫作水平依舊沒有進步!她意識到,要想成功,還得靠自己。
從那天以后,汪洋不再像以前那樣胡亂寫稿,而是有針對性地研究不同雜志的不同風格,并與雜志的編輯交流,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只單純追求稿子的數量,而是幾經修改,甚至有時把一個一萬字的故事,改成最后的只有700字。
如今她每個月至少能發表五篇故事,她的長篇小說也很快就要發表了。在她的讀者里,曾經有一位讀者問她,“汪洋姐,你是怎么學會寫故事的?”
她笑著回答:“對于一個寫手來說,每一個文字都像是自己的孩子,改稿是最痛苦的,只有你學會了改稿,學會了以積極的心態去接受改稿的折磨,你也很快能像我一樣!”
無疑,生活中在我們正經歷苦難的時候,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同情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你以此為借口去逃避,那只能證明你是一個弱者。沒有人被要求去戰勝一切苦難,但是至少你得學會面對困難,接受它,并從中獲取屬于你的財富。
最大的苦難者,也是最大的幸運者,如果苦難不能毀滅你,那它將成就你。
接受苦難的折磨,因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任何東西,能比它更能促使你強大起來。
“忍”是一種高尚的姿態
中國有句老話:“人在屋檐下,豈能不低頭。”這句話如果我們從其有益的一面理解,正好說明了“忍”在客觀現實于我們不利時的積極作用。這時的“忍”不是怯懦,而是胸襟大度的表現;這時的妥協也不是失敗,而是成功的積蓄。從這個角度來講,頑強執著是一種人生智慧,而忍讓妥協則是另外一種智慧。
可見,“忍”是一種深厚的涵養,是一種高尚的姿態,又是人們為人處事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方式。
韓信年輕時,家里很窮,自己不會謀生,時常四處漂流,向人討飯吃。一天,韓信在街上閑逛,被一個殺豬佬的兒子看見了,這小子看見韓信貧寒的樣子,有意識的欺負他。他來到韓信的面前,故意地挑釁說:“瞧你那么大的個子,腰里還挎著刀劍,有多大的能耐,看你表面強壯,實際上是虛弱,膽子沒有兔子大。”這時好多的人圍過來看熱鬧,他更來勁了,他當眾侮辱韓信:“如果你的膽子大,就用你的寶劍把我殺了,如果你膽小怕死就在我的胯下鉆過去。”圍觀的人哈哈大笑,都認為韓信是個膽小鬼。韓信搖搖頭,嘆了口氣,俯下身子從他的胯下爬過去了。
后來韓信成了大將軍,在攻打趙國的戰斗中,他只有幾萬人,而趙國有20萬大軍,韓信毫無懼色,背水一戰,以少勝多,滅了趙國。韓信屢建戰功,被劉邦封為齊王,后又封為楚王。路過家鄉時,韓信把殺豬佬的兒子找來,那小子嚇得魂不附體,認為必死無疑。韓信告訴他如何做人,非但沒有殺他,還給了他一個小官。韓信說:“如果殺他,我當年就可以把他殺了,但我想,我殺了他還得償命,怎么能建立豐功偉業呢?不能因小失大,所以忍下這口氣。不然怎會有今天呢?”
固然,當眾做出韓信那樣的舉動即使在我們今天看來仍然有些聳然聽聞,但以我們現在的觀點來分析,韓信的做法無疑是非常明智的。智者能忍天下難忍之事,只要你學會忍讓,即使是再高明的激將法,在你的面前都會失去它的效力。
近代,香港影視界巨子、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邵逸夫的“忍”更是堪稱后人學習的典范。一次,在邵氏公司舉行的盛大的酒會上,政商界的名流們以及走紅的影視明星們齊聚一堂,邵氏公司的當家花旦、電影紅星林黛及其母親也應邀出席了酒會。
席間,大家都開懷暢飲,相互敬酒,氣氛很是熱烈。邵逸夫自忖不勝酒力,凡是遇到有人向他敬酒,他都會禮貌地回避。這時,林黛的母親也舉起酒杯向邵逸夫敬酒,可能是邵逸夫精神不集中,沒有注意到她,所以沒有回應林黛的母親。林母面帶怒氣又帶醉意,踉踉蹌蹌地走到邵逸夫跟前,猛地將杯里的酒全潑到邵逸夫——這位炙手可熱的大老板的臉上。
頓時,全場變得死一般沉寂,林黛則大驚失色,忙起身向邵逸夫賠罪。
在眾目睽暌之下,邵逸夫當眾受辱,但他卻并沒有發作,只是“嘿嘿”一笑,然后又邊拍西裝上的酒水邊若無其事地說:“老太太是喝醉了,大家千萬別見怪,請繼續喝酒吧!”
就這樣,邵逸夫一句輕描淡寫的話不僅給公司明星林黛及其母親當眾留了面子,又對這一突發事件打了個很好的圓場,同時也不至于使自己精心操辦的酒會不歡而散,真可謂是一箭三雕、一石三鳥!
從這件事以后,林黛深深感念邵逸夫對自己的厚愛,自覺欠下筆難以名狀的人情賬,為邵氏公司忠心耿耿效力到死。她還曾這樣對人說:“邵老板這樣做,對我來說是一份永遠也還不清的人情賬呀!從此以后,只要邵老板在世,我是永遠也不能離開他的邵氏公司的!我要用自己的演技來報答他。”
由此不難看出,“忍”絕對稱得上是一種深厚的涵養,是一種高尚的姿態,又是為人處事必不可少的一種方式。尤其是當你受到別人的頂撞、親人的錯怪、同事的誤解、訛傳導致的輕信、流言制造的是非……此時生氣無助霧散云消,惱怒不會春風化雨,而一時的忍讓則不僅可以化沖突為祥和,化干戈為玉帛,也可以使自己的人格和品性散發出幽雅的香氣,從而吸引到公眾的贊美和擁戴。
苦難是人生的一筆財富
人的一生難免會遇到不如意,也難免會遭受苦難。苦難就像是人生的一座橋,生命必須從此經過。不曾跌倒的人永遠都不知道跌倒的滋味,更不知道跌倒了如何爬起來。唯有經歷過各種挫折與失敗,對于那些踏實上進、永不放棄的人,苦難永遠是一筆可貴的財富。
苦難,是一部深奧的書,讀懂了才是福。就好像月有陰晴圓缺一樣,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在鮮花和掌聲中度過,挫折和磨難是與人生相依相伴的。當痛苦降臨時,有的人自怨自艾,意志消沉,一蹶不振,而有的人不屈不撓,與痛苦搏斗,與苦難抗爭。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感悟了人生的真諦,領略了世間的人情冷暖。
許多人都看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被保爾·柯察金頑強不屈、勇于獻身的崇高精神所震撼,他的身軀盡管傷殘但是高大。司馬遷,在遭受了宮刑之后發奮著書,最終以驚人的毅力寫出了一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傳承當代。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他們堅韌不拔的意志?又是什么賦予他們震撼天地的力量呢?是他們經歷了常人沒有經歷過的苦難。這些苦難和挫折沒有將他們壓倒,卻成為他們通往成功道路上一張張可貴的“通行證”。
有個突然失去雙親的孤兒,生活過得非常貧窮,今年唯一能讓他熬過冬天的糧食,就只剩下父母生前留下的一小袋豆子了。
但是,此刻的他,卻決定要忍受饑餓。他將豆子收藏起來,餓著肚子開始四處撿拾破爛,這個寒冬他就靠著微薄的收入度過了。
也許有人要問,他為什么要這么委屈或折磨自己,何不先用這些豆子充饑,熬過了冬天再說?
或許,聰明的人已經猜到了,原來在他小小的心靈里,充滿著發了芽的脆綠豆苗。整個冬天,在孩子的心中,充滿著播種豆苗的希望與夢想。
因此,即使這個冬天他過得再辛苦,甚至還餓昏了過去,他也不曾去觸碰那袋豆子,只因那是他的“希望種子”!
當春光溫柔地照著大地,孤兒立即將那一小袋豆子播種下去,經過夏天的辛勤勞動,到了秋天,他果然得到豐厚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