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塞尚繪畫的感覺
其實,塞尚的繪畫緣起于一個極其簡單樸素的愿望,終其一生潛存于自然。自然是塞尚唯一的老師,他說:“要模仿自然,要不停地回到事物的本身。”“回到事物本身”,正是現象學的著名口號。對塞尚繪畫的現象學研究,“感覺”無疑是一個關鍵詞。塞尚有一句著名的話:“不離開感覺捕捉真實。”他喜歡把自己的感覺叫作“小小感覺”,而他的藝術追尋所許諾的,就是在自然面前“實現”他的感覺。
感覺,是人與自然世界一切認識和知識的源初點,也是繪畫的源初點。在胡塞爾的意識現象學中,感覺、感知是核心的關鍵詞。按德勒茲的說法,塞尚并未發明繪畫中的感覺途徑,而是給予它前所未有的地位。塞尚從寫實主義時期開始,“畫看見和感覺到的”,這不但是他的繪畫的表現方式,也是他的繪畫的表現目的。但是寫實主義繪畫的感覺也好,視覺也好,依其本性而言是不充分的,始終是見此失彼;感覺的預期,永遠無法完全成為對某物的實現。究其言,寫實主義繪畫只是停留在對可見之物的最大限度的逼真模仿。這是一種直觀感覺經驗的淺層表達,塞尚后來說,這樣的繪畫只是“膚淺的感覺”,“只是停留在可見性的表面”,而“自然是有深度的”。
莫蘭(D. Moran)曾解釋說,德語的感覺是由“真”(Wahrheit)和“把握”(nehmen/grasp)兩個詞組合而成的,反映了感覺的本質。莫蘭認為,感覺的主要特征是:“感知行為具有確定性、直接性、當下性,感覺面向的是事物、事實、地點和事件,是事情的直接的顯現。而另一面,是關聯到主體內部的神經系統、生命運動、本能和氣質。”德勒茲說,感覺根本沒有任何面孔,它是不可分解的兩面,是現象學所說的“世界中的存在”。
塞尚在印象派時期對“小小感覺”有了新的要求,就是要超越孤立形體,呈現環境的色光形態。塞尚把印象派的色光氛圍的效果、瞬間感覺的印象,甚至個人氣質的心理因素,融匯成一種繪畫的總體真實。感覺在此承諾著一種對事物的“背景整體的把握”。這樣的“背景整體的把握”的感知,可以被視為一種觀察行為,而不是一種普遍性的、概念性的給予。
當然,印象派色光氛圍的表現方式,對自然變化外表的“瞬間感覺”經驗,并不令塞尚感到滿足。他批評印象派繪畫的“色彩氛圍雖然能夠打動我們的視覺,沖擊我們的感官”,但它們表達的只是感覺的“表層現象”,是視覺的雞尾酒宴。塞尚認為,“大自然富有深刻的內涵,并非淺顯之物”。他發誓要為印象派找回自然的深度,正是在此存在的深度中,塞尚始終讓不同層面的感覺去探測和傾聽,一如石子扔進水中,傾聽不同深度傳來的回響。在塞尚繪畫的不同時期,每一種感覺都存在于不同的存在深度之中,面對不同的領域和秩序。
在塞尚繪畫的成熟時期,感覺則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歸納性感覺”、有邏輯的感覺。這種感覺,內在地和邏輯地實現了一種形式的整體秩序,構成了感覺自身和被感覺的形象的統一。這是一種感覺的邏輯,是一種通過想象力在具體境域中把人和自然聯系起來的感覺。在具體的畫面中,其精確性絲毫不比科學的認識差。下文,隨著研究的展開,將圍繞著不同層次的感覺進行深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