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語民族史:新世界
- (英)溫斯頓·丘吉爾
- 12字
- 2025-04-24 19:27:07
第四部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第1章 地球是圓的
現在進入所謂的16世紀初,就是1500年開頭的年代。這個說法令人困惑,但英語中必然這么說。這一時期天翻地覆,影響了整個歐洲。其中有些變革醞釀已久,只是在此刻才全面爆發。兩百多年來,文藝復興一直激蕩著意大利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又在古希臘、羅馬傳統中滿血復活,在不影響基督教信仰根基的范圍內蔓延滋長。與此同時,教皇掌握了俗權,他們像其他統治者一樣貪得無厭、大肆鋪張,卻自詡還擁有教權。通過出售使生者與死者免入煉獄的“贖罪券”,教會賺得盆滿缽滿。主教和紅衣主教的職位可以買賣,平民的捐稅重得連他們都不信教了。教會中這樣那樣的弊病廣為人知,積怨已深,但依然我行我素,毫無改進。然而,文學、哲學、藝術卻在古典文化的啟發下百花齊放,求知若渴者思維得以更新開拓。這些人就是試圖調和古典文化與基督教教義的人文主義者,其中首推鹿特丹的伊拉斯謨。文藝復興思想傳入英國主要就歸功于他。印刷術使知識與爭論通過構成中世紀歐洲的諸多宗教團體傳播開來,大約自1450年起,印刷術成為這一日益壯大的領域的核心。從里斯本到布拉格,西方世界已擁有60所大學,在16世紀初期,這些學校主動為教育與交流開辟廣闊途徑,大學生活亦因此欣欣向榮、不拘小節。在中世紀,教育主要限定在培訓神職人員。如今教育穩步擴展,其宗旨不只為培養牧師,也在培養世俗學者和見多識廣的紳士。培養博學多才者成為文藝復興的理想。
隨著人文精神的愈加活躍,人們對自古以來的理論也提出了質疑。15世紀,人們首次將上一個千年稱為中世紀。盡管中世紀的種種依然存留在心中,但人們自覺即將步入一個嶄新的現代時代。這個時代的特征不啻璀璨的藝術與建筑,亦是哥白尼掀起的科學革命的開端。他確證了地球繞太陽運轉,此后伽利略又在某著名場合肯定了哥白尼的說法,這一全新的觀點將對人類的世界觀產生深遠影響。在此之前,人們一直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全宇宙均為滿足人類的需求而設計。如今,嶄新而廣闊的視角躍然眼前。
人們汲汲于查究、辯論、追尋新的解釋,從古典學術領域擴散到宗教研究領域。希臘文、拉丁文甚至希伯來文的《圣經》都要重新細究。公認的宗教信仰不可避免地受到質疑。文藝復興孕育了宗教改革。1517年,34歲的德國牧師馬丁 ·路德公然譴責贖罪券的買賣,在維滕貝格城堡教堂門上張貼自己的論文,辯論此事與其他事宜,并開始對教皇展開大膽而理性的討伐。起初,只是抗議教會的行為,隨后快速演變為對教會教義的挑戰。在這場爭斗中,路德展現了不屈不撓的信念,甘冒火刑的風險,因此流芳百世。他發動或者說推動的這場運動十年內便席卷整個歐洲大陸,他自豪地稱之為宗教改革。不同國家的改革形式不一,由茨溫利和加爾文為首的瑞士改革尤為如此。后者的影響力從日內瓦經由法國,擴展到尼德蘭、不列顛,在不列顛的蘇格蘭尤甚。
路德的教義極為豐富,但他本人謹遵“因信稱義”,而非“因行為稱義”。這就意味著即便是良善正直的異教徒,死后亦不能保證進入天堂,唯有借著對基督啟示的信念才重要。路德的指明燈是《圣經》中的話語與良知的鞭策,而非教皇的權威。他本人信奉得救預定論,亞當在伊甸園中犯罪,是全能的上帝使然,于是有了原罪。在人類存在期間,約十分之一的人能逃脫因原罪而下地獄的命運。但所有修道士、修女均有權利從婚姻中得到慰藉。路德本人就樹立了榜樣,40歲時與一名逃跑的修女結婚,并且婚后一直生活幸福。
* * *
歐洲所有國家都深受宗教改革的影響,德意志最甚。德意志人民在羅馬的苛捐雜稅下躍躍欲試,而路德的改革運動激發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他翻譯的德文版《圣經》至今仍被視為珍寶。他還為德意志諸侯創造機會,奪取教會財產。極端主義者利用他的教條在南德意志發動了一場社會戰爭,喪生者成千上萬。路德本人強烈反對被他煽動的民眾。盡管他用最粗俗的語言激起暴民的怒火,但他們有所行動時,他會毫不猶豫地把矛頭對準他們。在教義問題上他會不遺余力地對抗教皇,但對為他撐腰的受壓迫群眾卻熟視無睹。他用“豬玀”甚至更粗魯的字眼稱呼他們,并且指責他稱之為“領主”的王公貴族和富裕的統治階級未能鎮壓農民起義。
異端邪說歷來就有,幾個世紀以來,反對羅馬教會的情緒在歐洲幾乎所有國家甚囂塵上。但路德所掀起的這場教會分裂史無前例,非同小可。不論是羅馬教廷的仇敵還是衛士,參與運動者都深受中世紀觀念的影響。他們自視能恢復古時和早期教會的純粹作風。但宗教改革使這個時代愈加混亂不堪,難以捉摸,人民和國家迫不得已,渾然不知地拉扯著長期以來穩定歐洲的錨。經過一段時間羅馬教皇與宗教改革派的較量,新教在歐洲大陸風起云涌,各教派百家爭鳴,其中又以路德教派最得人心。羅馬教廷則開展了自省的天主教復興運動,即“反宗教改革”,此外設立了宗教裁判所擴大世俗事務的處理,因此鞏固了地位,從大大小小的宗教戰爭中全身而退。舊秩序的攻擊者與捍衛者間的分裂,威脅著近代歐洲各國的穩定,并且破壞了某些國家的統一。英國和法國走出這場戰爭時已是傷痕累累、膽戰心驚,但幸而國內依然保持統一。愛爾蘭與英格蘭產生了新的隔閡,英格蘭與蘇格蘭卻締結了新聯盟。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羅馬帝國分解成小公國、小城邦,尼德蘭解體為現在的荷蘭和比利時。各個王朝受到威脅,過去的忠君誓言遭到背棄。到了16世紀中葉,加爾文教派成了新教進攻的前鋒,而耶穌會成了天主教防御的盾牌和反擊的利劍。又過了100年,彼此斗得精疲力竭,誰也奈何不了對方,路德掀起的這場革命才算終結。三十年戰爭后,中歐已是千瘡百孔,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結束了這場爭斗,而人們幾乎已忘卻最初掀起這場惡斗的出發點是什么。直到19世紀,出于互相尊重的寬容意識才在整個基督教世界盛行起來。
著名神學家兼布道者查爾斯 ·比爾德于19世紀80年代拋出了一些尖銳的問題:
平心而論,宗教改革是否是一場失敗的運動?它打破一套枷鎖,是否只為套上另一套?我們不得不承認它很快背離了自由的學術宗旨,在德意志尤為如此。它拋棄了文化,迷失于枯燥乏味的神學紛爭,對蘇醒的科學也未伸出歡迎之手……此后,即便是聲稱擁護宗教改革神學的神學家也對科學冷眼相待,并申明他們的神學觀點與科學毫無干系。真不曉得宗教改革的哪個學說能應對這些事實中隱含的控告。現代最為淵博、寬容的神學家也不能完全接受梅蘭希通和加爾文的學說……事實上,改革者發動反抗,想撼動中世紀基督教堅不可摧、至高無上的地位,盡管他們為真理與自由作出的貢獻再高估也不會過分,但他們絕無可能解決自己挑起的難題。他們不僅缺乏必要的知識,甚至無法看清所處紛爭的范圍。他們的任務只是打開泄洪閘,盡管他們好意奮力制止,但從此洪流滾滾,時而摧毀古老地標,時而灌溉新生田地,但無論到哪它都帶來生機與活力。觀察宗教改革本身,若只從神學與教會的發展來評判,相當于宣判它的失敗;若把它看作歐洲全民思想運動的一部分,展現它同即將成熟的學術和不斷進步的科學有重要聯系,證明它必須與自由結盟,說明它正慢慢向寬容發展,那就不僅是為其過去辯護,同時也預示它擁有未來。1
* * *
當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勢力在歐洲逐漸增強時,世界其他地方不斷向歐洲探險家、商人和傳教士揭開神秘的面紗。自古希臘時代開始,就有人得出“地球是圓的”理論。現在到了16世紀,航海活動將證實這一點。故事說來話長。早在中世紀,歐洲旅行者便涉足東方了,傳說在人類的發祥地有夢幻的國度和滿地的金銀,他們因此浮想聯翩。傳說中所說的是祭司王約翰國,不知位于中亞還是現在的阿比西尼亞間的哪個地方,后來,馬可 ·波羅從威尼斯旅行到中國,還在游記中提到了該國真真切切發生的情況。同樣,亞洲人也正向西方挺進。有時歐洲似乎會屈服于東方咄咄逼人的威脅。亞洲中心的蒙古游牧民族是異教徒,他們盤馬彎弓、驍勇善戰,鐵蹄迅速踏遍俄國、波蘭、匈牙利,并于1241年在布雷斯勞附近和布達佩斯附近同時痛擊德意志和歐洲騎士軍團,至少德意志和奧地利任其宰割。天遂人愿,窩闊臺汗同年暴斃,蒙古將領們快馬加鞭、千里迢迢趕回首都哈拉和林,推舉繼承人,至此西歐逃過一劫。

地理大發現時的世界地圖
整個中世紀,基督教與異教徒(1)在東歐與南歐邊界的戰爭從未停止過。邊民們生活在持續的恐懼中,異教徒穩步推進,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攻占。這樣巨大的危險沖擊威脅著歐洲基督徒的財富與經濟。拜占庭帝國亡了,土耳其人占領了小亞細亞,通向東方的通道被阻斷了。這條通道曾滋養了地中海沿岸各城鎮,為熱那亞人和威尼斯人創造了財富與輝煌,但如今被阻隔了。動亂向東方蔓延開去,盡管土耳其人想繼續同歐洲人做交易,以便收取通行費,但貿易和旅行越來越不安全了。
長期以來,意大利地理學家和航海家試圖找尋一條通往東方的新海路,不再受異教徒的阻礙。但盡管他們經常出入東地中海,造船、航海經驗豐富,卻缺少遠洋冒險的資本實力。葡萄牙率先發現了一條新航道。她在英國十字軍的幫助下,于12世紀獲得獨立,并逐漸將摩爾人逐出本土,如今已擴張到非洲海岸。岡特的約翰之孫、航海家亨利王子發起了多個遠洋事業,從里斯本開始探險。之后整個15世紀,葡萄牙航海家一直沿非洲西岸向南推進,尋找黃金和奴隸,逐步拓展已知世界的疆域,直到1487年巴塞洛繆·迪亞士環行至非洲大陸最南端的偉大岬角。他將其命名為“風暴角”,但賦有真知灼見的葡萄牙國王將其更名為“好望角”。美好的希望沒有落空,1498年瓦斯科·達·伽馬在卡利卡特港拋錨,通往印度與遠東的財富之路終于打開。
* * *
與此同時,一個名為哥倫布的熱那亞人正在醞釀對世界未來影響更大的探險。他看到自己的同胞開辟出夢幻般的航線圖,心有不甘,于是計劃越過已知島嶼西渡大西洋,另辟通往東方的航道。他與一名曾在亨利王子手下服役的水手的女兒結婚,從他岳父的文件中得知了遠洋探險。1486年,他派兄弟巴塞洛繆去英國尋求遠洋事業的支持。巴塞洛繆在法國沿海被海盜所擒,但最終抵達了英國,并且覲見新國王亨利·都鐸,但為時已晚。哥倫布已經獲得阿拉貢的費迪南德和卡斯蒂利亞的伊莎貝拉兩位西班牙君主的聯合支持,在其贊助下,他于1492年從安達盧西亞的帕洛斯揚帆前往未知之地。經過為期3個月的航行后,他在巴哈馬群島的一個島嶼著陸。他無意中所發現的并非是通往東方的新航線,而是西方的一塊新大陸,不久得名為“美洲”。
大約再過百年,英國才開始發揮其潛在的海上力量,而這一時期它相對默默無聞。布里斯托爾的商人們曾試圖尋找一條西北的航線,越過大西洋通往遠東,但并未成功,也無人支持。倫敦和英國東部的同行則更關注同尼德蘭進行貿易的豐厚收益。但亨利·都鐸更愿意投資遠洋事業,只要不跟西班牙發生爭端就行。他資助了約翰·卡伯特出海遠征,后者和哥倫布一樣是熱那亞人,住在布里斯托爾。1497年,卡伯特于布雷頓角島附近上岸。但眼前是一片不毛之地,完全不可能發展貿易,似乎也擋住了前路。再次出海時,卡伯特沿美洲海岸駛向佛羅里達,但離西班牙的活動范圍太近了。卡伯特死后,行事謹慎的亨利國王便放棄了大西洋遠洋事業。
* * *
西班牙人抵達新大陸后發現了貴金屬,于是和葡萄牙人開始了唇槍舌劍。兩國的動機之一都是將基督教傳播到未發現的異教地區,于是他們向教皇申訴,因為大家認為教皇掌握了新大陸的歸屬大權。15世紀90年代,出身于波吉亞家族的教皇亞歷山大六世頒布了一系列訓諭,將世界一分為二,劃清了歸屬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范圍。這一巧妙分割促使兩國達成條約,在亞速爾群島以西370里格處(2)劃出南北向分界線,因此葡萄牙自恃有權占領巴西。
盡管葡萄牙率先投入遠洋探險,但蕞爾小國無力維持下去。據說葡萄牙半數人口為控制海外屬地而喪生。西班牙很快后來居上。哥倫布第一次出海那年,摩爾人在西班牙國土上唯一存活的格拉納達城,也陷落在了中世紀最后一支偉大的十字軍腳下。此后,西班牙人便轉而將精力投入到探索新大陸上。不到一代人的時間,葡萄牙人麥哲倫在西班牙的資助下率船隊前往南美洲,橫渡太平洋,欲環行地球。麥哲倫在菲律賓群島被殺,但他的大副率船繞好望角返航。世界散落的文明逐漸拼湊起來,新的發現將給北方海域上的小國帶來新的勢力,成為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繼承者,盡管繼位的時辰還未到。但彼時東方的香料已漂洋過海進入安特衛普的歐洲市場。貿易路線產生了整體的轉變和變革。陸上的貿易線路黯然失色,意大利的城市相較于西北歐也相形見絀了,未來的繁榮不再取決于地中海地區,大西洋沿岸已取而代之。英國、法國、尼德蘭這些新興列強,擁有大西洋沿岸海港、海灣,可輕易進出海洋。
* * *
不久,新大陸的財富影響了歐洲的舊秩序。16世紀前半葉,科爾特斯戰勝了墨西哥的阿茲特克帝國,皮薩羅征服了秘魯的印加人。這些土地上大量的礦產財寶開始源源不斷地經由大西洋運往歐洲。“大量的金銀通過這些航道成倍地注入歐洲”,煙草、馬鈴薯、蔗糖等新奇物品也流向歐洲。這些新財富到來時,舊大陸本身正經歷一場變革。長期的徘徊過后,其人口又開始增長,農場和作坊不斷擴大生產。為進行新的探險,建造新房子,創辦新企業,改善治理方法,對金錢的需求普遍增加了。不論是統治者還是老百姓,對理財都知之甚少,窮困潦倒的各國國王采取的首選手段就是貨幣貶值。于是物價急劇上漲,路德在維滕貝格張貼檄文之時,幣值已快速下跌。在美洲白銀泛濫的刺激下,20世紀以前一場前所未有的通貨膨脹席卷歐洲大陸。地主農民構成的舊世界舉步維艱,一股新生力量在全歐洲嶄露頭角,受到各國統治者的青睞,勢力也日益增強。對商人、銀行家而言,這是充滿機會的時代。其中最為著名的大概要數德意志的富格爾家族,斥巨資支持文藝復興的藝術創作,因而名聲在外。教皇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曾一度仰仗其豐厚的財力。
同以往一樣,在通貨膨脹加劇時期,人們生活艱辛,三角債清償困難,但同時人們也強烈感覺到經濟會有新的發展,幸福生活即將到來,最終整體的改善會造福每個階級。一個世紀以前,歐洲約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黑死病,激發腦力體力的機會難得。人們正在探索更偉大的時代,更自由地交易眾多的商品和勞務,并且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新大陸的大門已敞開,不止在地理上為歐洲人增加了北美、南美兩個居住地,還擴展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開闊了視野,使一切物盡其用。
(1) 指穆斯林。——譯者注(以下頁下注未特別注明的均為譯者注)
(2) 1里格約等于5.556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