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都2025年了,我包查了歷史的啊
- 開局刷到永樂大帝,朱棣慌了!
- 我從山間來
- 2225字
- 2025-05-02 15:22:24
“這里。這事情爭議挺大的。”
羅輯這次停的地方是朱棣說【后世傳聞,朕誅了方孝孺十族】。
陸清羽點點頭,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倒是覺得,在這里這個博主處理的挺好的。”
“怎么說?”
“你看他這里有兩種表現形式?!?
陸清羽說著,把視頻前拉。
畫面定格在方孝孺與朱棣吵架的畫面。
兩人吵架內容不涉及誅十族。
而是以“死即死耳,詔不可草”結尾。
“這個視頻,大多數以朱棣的視角講述,但這里用的是第三人稱視角?!?
“你是說,因為不確定,所以他沒有把誅十族放在畫面里,而是放在了朱棣的自述中?!?
“沒錯。而且前面還加了限定詞——‘后世傳聞’?!?
“這博主是會疊甲的?!?
陸清羽指了指上面的評論:“會疊甲有什么用,別人有穿甲彈呢,還開了透視眼。”
羅輯瞇了瞇眼,在刺眼的陽光下,屏幕顯的有些模糊。
【都二零二五年了,怎么還有人說誅十族,能不能先去查歷史再來做視頻?!?
“這估計是沒懂這博主的彎彎繞,人家說后世傳聞,他給看成了——史書記載?”
陸清羽聳聳肩,沒多說什么。
他看小說也有成為緋紅之王的時候,更別提看短視頻了,倒也能理解。
他主要是想知道羅輯的觀點。
就他自己而言,方孝孺誅十族這事,從形式上看是沒有的,并沒有可靠文獻記載有“誅十族”這么個名字。
但從事實上看,那只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就一本科生,沒啥看法,不過我可以跟你說說我知道的看法?!?
羅輯道,
“你要是有空,連一下校園網,登知網查一下就知道?!?
“知網中,關于這件事情的C刊就一篇,講的挺好的,也挺通透的?!?
“我個人是覺得,如果只是做短視頻是沒必要考察這些的,但要做學問的話,自然是不能忽視?!?
“不過,你如果要從做學術角度來看的話,不只是方孝孺誅十族這一句話,就算是前面他與朱棣爭論的內容,甚至于后面對建文朝臣的處置,都不可信?!?
“這么夸張!”
羅輯的話顯然有點挑戰陸清羽的認知。
“歷史是這樣子的。”
羅輯說著,打開書包,從中又掏出了一本復古的線裝書,
“這個是清人朱彝尊的《曝書亭集》。”
“我這個學期剛好選了門課叫史學史研究,毛奇齡、朱彝尊算上是中國史學界里比較重要的人物,也很激進?!?
“毛奇齡日后有機會再跟你說,先講朱彝尊?!?
“他的論調很出名,你應該聽過,‘國史者,公天下之書也,使有一毫私意梗避其間,非信史矣’。”
陸清羽聽完,一臉迷茫。
我聽過嗎?
羅輯沒有管陸清羽有沒有聽過,他只是想報復一下這個家伙。
平常跟陸清羽聊哲學,動不動就是你應該聽過某某某哲學家某某思想。
他聽過個蛋啊,隔行如隔山,都說文史哲不分家,但有多少學史的懂哲學,又有多少學哲學的懂史學?
他將手上的書翻開:
“朱彝尊應該也是參與了清時的明史修撰的,他這本集里收錄了幾封信?!?
說著,他手指在書頁上。
陸清羽看去,念出了上面的繁體字:
“史館上總裁第四書?”
“yes。”羅輯道,“總裁應該就是負責編撰明史的大官,這個我沒研究。”
“直接看正文。他在這書里辟謠了十幾件事情,其中就有方孝孺誅十族。”
“他的論證的角度也挺獨特的?!?
“你知道《尚書》的吧?”
“廢話,我學哲學的!”
“那三家《尚書》應該也知道?”
陸清羽眼睛再度變得清澈愚蠢起來。
“你這哲學學到土里去了吧!”
陸清羽覺得羅輯好像有點厭蠢了:“你說了我不就知道了?!?
“好好好?!?
羅輯啪的一聲將書合上,
“秦始皇焚書坑儒時,伏生將《尚書》藏于壁中?!?
陸清羽點點頭,這個他還是知道的。
“后來歐陽生跟隨伏生學習《尚書》,由此形成了歐陽氏《尚書》學派。”
“此外,還有兩個姓夏侯的,從伏生的再傳弟子那里學了《尚書》,夏侯勝是叔叔,人稱大夏侯,這哥們比較實用主義,主張以通經致用為目的?!?
“夏侯建是侄子,注重章句訓詁,人稱小夏侯?!?
“這就是《尚書》三家。”
“為什么要說這個,因為朱彝尊就是從歐陽、夏侯氏的《尚書》入手,指出所謂的九族是父族四支,母族三支,妻族兩支?!?
“而一般人以為的九族是上至高祖,下到元孫。嘿嘿,發現沒有,這其實只是一族!”
“朱彝尊還說,從秦漢開始,才有誅滅三族的刑罰,也就是包括父、母、妻?!?
“所以說,誅九族根本沒有誅三族嚴重?!?
“很多人不清楚其中的利害輕重,謠傳出了個誅十族的說法?!?
“但實際上,朱棣真想來點狠的,完全沒必要繞過母族妻族,去誅那多出來的弟子朋友?!?
“而且,事實上,方孝孺的門人也沒死完,不少還參與永樂大典的編纂了?!?
“至于我一開始,為什么說方孝孺跟朱棣的爭論也不可信。”
“你看過《奉天靖難記》嗎?”
“你別問我,直接說就完了?!?
“嘎嘎嘎?!?
羅輯發出一聲詭異的笑聲,再次從書包里掏出一本書。
看的陸清羽目瞪狗呆。
“按《四庫全書總目》的說法,這書成書在永樂初年,這我還是挺認同的?!?
“里面應該是最早記載有方孝孺跟朱棣對話的了。”
他找到一頁,道:
“喏,就是這里。朱允炆自焚,朱棣指著火焰煙云說,今天小皇帝之所以會自焚而死,都是因為你的所作所為,簡直死有余辜!”
“方孝孺直接被嚇破了膽‘稽首祈哀乞憐’,沒一點文人風骨。然后最終結局是磔(音責)戮于市,差不多是凌遲。”
“后來的《明太祖實錄》估計就抄的這里,這書有的版本叫《明成祖實錄》。”
“方孝孺這么軟的嗎?”
“應該不是,你要是看《明英宗實錄》就會知道,明朝初期,對這件事是真的避諱,一點不比文字獄差。”
“楊善因為犯事被罷官,揭發檢舉有人私藏方孝孺文集就可以官復原職,而藏書人直接處死?!?
“章太炎先生在《國學概論》里哀嘆——故建文一代,無實錄可據,采之野史,失實者多矣?!?
“糾結這個,如果不是出于學術目的,其實沒啥意義,如果平常要用到,加一句‘后世傳聞’就好。懂的會懂,不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