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一、研究動機

明代嘉靖朝發生的“大禮議”事件(1),即興獻王朱祐杬(1476—1519)(2)尊號之爭。“大禮議”的背景,緣于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1491—1521)駕崩后,既無子嗣,又無同胞兄弟繼承皇位,事先也未安排過繼的嗣位人選,代表君統宗統合一的帝系自此斷絕。考慮到與帝系倫序最近的興獻王朱祐杬已在正德十四年(1519)薨逝,昭圣皇太后張氏(?—1541,明孝宗之妻,明武宗之母,尊為昭圣慈壽皇太后)與內閣首輔楊廷和(1459—1529)等人商議后,決定由興獻王世子朱厚熜(1507—1567)以明孝宗弘治皇帝的嗣子身份,入繼大宗,即皇帝位,是為嘉靖皇帝。朱厚熜即位后,卻堅稱自己以藩王身份直接繼承皇位,拒絕承認自己是孝宗的嗣子,也不愿接受楊廷和等人的勸說,一再提高對親生父親朱祐杬的崇敬儀式,與內閣諸臣爆發激烈沖突。議禮雙方皆牽引出“天理”是否重于“人情”及“尊尊”是否重于“親親”的討論,其焦點在于嘉靖皇帝身份(identity)的判定。得到張璁(1475—1539)等人提出“人情論”的支持后,朱厚熜大受鼓舞,竟不顧禮部諸臣的反對,直接下詔稱興獻王為“皇考”,引發嘉靖三年的左順門事件,許多抗議者被當場打死,或流放,或貶職,威懾朝堂,群臣緘口。

左順門事件后的二十年間,嘉靖皇帝一面命人編纂《明倫大典》,借“人情論”建構自身地位的正當性,又強調自己受“天命”得位,使皇權得以鉗制言論,防止士人暗地批評“大禮議”,一面以遵《周禮》、復“祖制”為由,大幅改易國家禮制(3),趁機改變宗法慣例,模糊宗統(孝宗一脈)與家系(獻皇帝)的界線,逐步變易宗統,使興獻王與嘉靖皇帝一脈由小宗家系變為大宗帝系。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里,政治權力與名分禮秩的關系,本是一體兩面,名分一旦錯置,禮秩將日趨瓦解,使皇帝脫離禮法的規范,皇權漸失其“公義”性質。同時,名分禮秩的瓦解,也破壞了原本的權力分配原則,不再有一合理的標準。為求晉位,官僚不得不依附有力人士,造成朋黨林立的現象,黨爭日趨激烈。當各黨爆發沖突、相決不下時,官員們為了排除異己,只好尋求皇帝的支持,遂成為皇帝拿捏的斗爭工具,逐漸喪失“為王者師”的政治理想,不再追求“公義”的實現,使嘉靖朝的政治秩序惡化,政治文化也隨之改變。

所謂的“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即注重政治系統賴以生存的文化條件,并以某個特定時期的社會環境為背景,探索大多數人認同的政治價值觀、政治理想、政治信仰及政治心理等問題。(4)然而,歷史形態的政治文化主體已經消失,無法使用抽樣調查、行為測量、心理分析、量化統計等方法進行研究,所以本書擬以“大禮議”事件為切入點,厘清“大禮議”衍生的政治效應,說明“大禮議”如何從一個政治事件變為一個政治符號,成為嘉靖君臣斗爭的道德武器與思想資源。嘉靖皇帝雖強行鎮壓反對者,將興獻王一步步推崇至明睿宗的地位,卻引發嘉靖君臣對“名分”的爭辯,討論皇權究竟是作為帝國政權的公共中心,還是作為保證皇帝個人私利的手段,并分析“大禮議”牽涉的“七爭”(5)、頒布《明倫大典》及發起國家禮制變革,觀察權力結構及其運作過程,進而探討政治權力、經典詮釋及國家禮制三者的關系,突顯嘉靖朝政治文化的形成過程及其變化,將如何影響政治權力的運作。(6)權力問題不只是制度上的規定及其運作,也是文化上的合法性認可及其塑造問題,呈現了文化政治化與政治文化化的復雜現象。

本書通過《明倫大典》的編纂,探討嘉靖君臣如何借經典的再詮釋,建構“人情論”的理論體系,說服士人接受“大禮議”,并發起禮制改革,逐步變易國家禮制,證明嘉靖政權的正當性基礎,完成帝系重建的目的。最后比較隆慶皇帝(1537—1572)至崇禎皇帝(1611—1644)的態度,觀察他們如何看待獻皇帝的祧遷問題,反證“大禮議”對明朝政治文化體系的影響。除了對“人情論”的討論之外,本書也探討“大禮議”如何影響朝堂內的人際關系、權力結構及政治生態,觀察身處于權力核心的嘉靖君臣如何界定自己在團體中的地位、權力范圍及政治生態的既有限制,而士人們如何借由儒家經典再詮釋的方式,試圖讓國家禮制回歸“合禮”的安排,限制皇權的范圍,鉗制皇帝的個人性,重新將政治權力和社會秩序導回“公義”的軌跡,本書進一步分析皇權深入官僚體系引發的政治效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江市| 汝阳县| 铜梁县| 搜索| 海宁市| 顺义区| 浦东新区| 阿拉善右旗| 崇左市| 嘉义县| 托里县| 玉田县| 工布江达县| 武义县| 望城县| 通化县| 比如县| 田阳县| 余干县| 炎陵县| 繁昌县| 固安县| 三门峡市| 佛冈县| 大洼县| 兴文县| 霍林郭勒市| 来宾市| 固原市| 凤台县| 宽城| 娱乐| 泽库县| 灵丘县| 遂溪县| 井冈山市| 长葛市| 板桥市| 定远县| 吉林省| 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