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法典請求權基礎手冊:進階
- 吳香香編著
- 6120字
- 2025-05-12 17:43:28
請求權基礎方法的適用模式
民事糾紛以原告“請求”被告為某種給付為典型,據以支持原告“請求權”的規范基礎或法律行為,稱“請求權基礎”。尋找請求權基礎,構成民事法官找法作業之根本,由此體現的法律思維,則可稱為請求權基礎思維(請求權基礎方法)。
請求權基礎方法,借鑒訴訟中的攻防結構,將法律規范區分為請求權基礎規范(主要規范)、輔助規范與防御規范;內在結構上,對每項請求權基礎的檢視均可分為三層(請求權已產生→未消滅→可行使)四步(請求權產生要件→權利未產生的抗辯→權利已消滅的抗辯→權利行使抗辯權);外在結構上,存在多個備選的請求權基礎時,須遵循特定順序依次檢視。

一、規范類別
(一)主要規范
設若某案件的原告請求被告“返還租期屆滿的房屋”,在請求權基礎思維之下,首先需要考量的問題是,原告對被告是否享有房屋返還請求權。可能產生房屋返還效果的請求權類別,包括合同請求權、占有返還請求權、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以及侵權返還請求權。據以支持這些請求權的規范基礎,即請求權基礎(請求權規范),又稱主要規范。
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了租屋返還事宜的,則租賃合同本身即為合同請求權基礎。合同是法律行為,之所以可作為請求權基礎,是因為民法以私法自治為基本理念。有效的合同不僅約束當事人,也是對法官有約束力的裁判依據。當事人在合同中未約定租屋返還事宜的,合同請求權的規范基礎為第733條第1句[1],占有返還請求權的規范基礎為第462條第1款第1分句,所有物返還請求權的規范基礎為第235條,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的規范基礎為第122條或第985條主文,侵權返還請求權的規范基礎為第1165條第1款。所謂請求權基礎探尋,是指檢視案件事實能否滿足各項備選請求權規范的適用前提,逐一排查直至找到可適用的主要規范。
民事案件中,當事人的請求不限于返還某物,還可能是支付對價、損害賠償、其他的作為或不作為。凡可產生請求權的法律行為或法律規范,均為請求權基礎。以此為標準檢索民法規范,會發現請求權基礎的數目非常有限,體量最大的是輔助規范。
(二)輔助規范
輔助規范的功能,首先是對主要規范的構成要件或法律效果做進一步說明。但輔助規范也有層級之分,下級輔助規范的法律效果是上級輔助規范的構成要件。仍以上述案件為例,第733條第1句(租賃期間屆滿,承租人應當返還租賃物)作為主要規范,其適用以租賃合同的有效成立為前提。“租賃合同”應予界定,第703條的租賃合同定義條款,即為第733條的輔助規范。“租賃合同”中的“合同”需要進一步界定,第471條(當事人訂立合同,采取要約、承諾方式)為次級輔助規范(輔助規范的輔助規范)。要約(第472條)與承諾(第479條)的定義條款為第三級輔助規范。要約與承諾均為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此類意思表示的生效規則(第137條)則為第四級輔助規范。
總分編制之下,民法實證規范的排列順序是從一般到特別,適用范圍越廣、抽象程度越高的規范,體系位置越在先。而請求權基礎思維對規范的檢視順序恰恰相反,是從特別到一般,請求權規范直指請求權的產生,與案件事實距離最近,其各級輔助規范則可能由近及遠、由特別至一般層層推進,抽象程度越高的規范,在輔助規范中的層級反而越低。
高抽象度規則在輔助規范中一定處于低層級,但低層級輔助規范卻未必一定都具有高抽象度。因為輔助規范有兩類:一類抽象程度高,為多項請求權基礎共同的輔助規范,屬于“公因式”規則;一類抽象程度低,僅對特定請求權基礎發揮輔助功能,常附從于特定請求權規范而出現。
(三)防御規范
被告的防御手段有二:否認(非獨立抗辯)與抗辯(獨立抗辯/狹義抗辯)。否認所涉,是被告無主張責任的事項,如否認原告主張的關于請求權產生的事實陳述。否認的同時提供證據者,為積極否認(附理由的否認)。積極否認所涉事實與原告的主張事實不可同時為真。狹義抗辯所涉,則是被告有主張責任的關于請求權基礎的抗辯事項,須依次檢視的是權利未產生的抗辯、權利已消滅的抗辯與權利行使抗辯權。抗辯所涉事實雖以存在原告主張的事實為前提,但提出足以排斥原告請求的新事實,是被告負舉證責任的事實。與之相應,防御規范主要包括抗辯規范與否認規范。意在說明某類事由不構成抗辯事由或否認事由的規范,則為抗辯排除規范或否認排除規范。
根據抗辯規范針對的規范不同,又可將其分為三類:其一,主要規范的抗辯規范。如第590條第1款第1句主文的不可抗力免責,即構成第577條違約請求權基礎的抗辯規范。其二,輔助規范的抗辯規范。如第480條主文規定承諾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這是合同請求權基礎的輔助規范;該條但書(但是,根據交易習慣或者要約表明可以通過行為作出承諾的除外)則為該輔助規范的抗辯規范。其三,抗辯規范的抗辯規范。如第614條主文(買受人有確切證據證明第三人對標的物享有權利的,可以中止支付相應的價款)是第626條第1句出賣人價款支付請求權基礎的抗辯規范,而第614條但書(但是出賣人提供適當擔保的除外)則構成抗辯規范的抗辯規范。
此外,防御規范本身可能也需要進一步說明,因而防御規范也可能有其輔助規范,甚至是多級輔助規范。如第144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是第136條第1款前半句(民事法律行為自成立時生效)的防御規范,而第20—21條關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界定,則構成該防御規范的輔助規范。
二、內在結構
請求權思維的內在結構,體現為對請求權基礎各層級輔助規范與防御規范的全面檢索。這一檢視過程又分為請求權已產生、未消滅、可行使三個層次。其中,請求權已產生可再拆解為兩個步驟:滿足請求權產生的積極要件,且不存在阻礙請求權產生的消極抗辯。因而,內在結構實為三層四步。每一步都需列舉各項構成要件要素并分別作出定義,再對案件事實予以涵攝。形式上是司法三段論的反復運用,實質上貫穿始終的是規范解釋與意思表示解釋,以及必要時的規范續造與意思表示漏洞填補。
(一)積極要件
主要規范作為請求權思維的檢視起點,也可指引輔助規范之檢索。以侵權請求權為例,若要檢視得否依據第1165條第1款支持原告對被告的侵權請求權,第一步的工作是列舉一般侵權請求權的積極要件。從第1165條第1款的文義中可直接得出的積極要件至少有“行為人”“因”“過錯”“侵害”“民事權益”“造成”“損害”。這些要件均為抽象概念,需進一步具體化,才能與特定的案件事實“對接”。具體化的媒介首先是輔助規范。總則編第五章民事權利的大多數條文均可視作“民事權益”的具體化規范。對于無法借助法律文本探知的要件,因為法官有說理義務,就必須訴諸判例與學理予以具體化。學理與判例雖不拘束法官,卻可為其提供論理依據,本書將之稱為“柔性輔助規范”,可作為大前提與案件事實間的說理媒介。在請求權規范列舉的要件缺漏時,則需進行法律續造。若檢視的是合同請求權,因其以合同本身為請求權基礎,還涉及意思表示解釋問題。
(二)消極抗辯
即使請求權產生的積極要件均得以滿足,也不意味著請求權基礎成立,因為還可能存在權利未產生的抗辯、權利已消滅的抗辯或權利行使抗辯權,應依次檢視。設置這些抗辯事由的為防御規范。如合同無效規則為請求權未產生的抗辯,清償、提存、抵銷、免除、混同等債的消滅規則為請求權已消滅的抗辯,時效抗辯權(永久抗辯權)、同時履行抗辯權(一時抗辯權)等則為請求權行使抗辯權。
抗辯的檢視同樣應列舉各抗辯規范的構成要件,并借助抗辯規范的輔助規范(包括學理與判例)進行具體化,如第153條之違反強制性規定與違反善良風俗無效規則,其中“強制性規定”與“善良風俗”的認定均是復雜的法律解釋作業,是“規范與事實間目光的往返流轉”。此外,要件與抗辯的區分還涉及舉證分配,一般而言,積極要件由原告舉證,消極抗辯由被告舉證,抗辯的抗辯又復歸原告舉證。
請求權基礎思維的內在結構是從單項請求權基礎切入,檢視過程中漸次引入其各層級的輔助規范與防御規范,并進一步指向更深層的法教義學論理,系“適用一個法條就是適用整部法典”的生動注解。
三、外在結構
若某一案件中備選的請求權基礎為復數,如上文提到的返還租屋案,就涉及請求權基礎思維的外在結構。此處的核心問題是:多項請求權基礎的檢視順序如何確定?但在排序之前,首先要對請求權基礎進行預選,框定“可疑”請求權基礎的范圍。預選階段的任務有二:其一,排除明顯不成立的請求權基礎;其二,解決規范排斥的競合,即數項請求權規范相互排斥時,如存在新法優于舊法、上位法優于下位法、特別法優于普通法等因素時,僅效力占優的請求權規范納入預選。
對于預選的數項請求權基礎,排序的考量因素是合乎邏輯與訴訟經濟。以合乎邏輯為標準,則越可能成為其他請求權基礎檢視前提、越可能排除其他請求權基礎成立者,順位越在先,因而越特別的請求權基礎檢視順位就越在先。以訴訟經濟為標準,則構成要件越少的請求權基礎檢視順位越在先。兩相結合,復數請求權基礎檢視順序大致如下:
(一)基于合同的請求權
基于合同的請求權順位在先,首先是因為合同可排除任意性規范的適用,從而可排除下述各類請求權基礎。而且,合同也可能構成法律上的管理義務、或占有本權、或法律上的得利原因、或不法性阻卻事由,排除無因管理、所有物返還、不當得利、侵權請求權的成立。就合同請求權本身而言,原合同請求權的檢視應先于派生合同請求權。
(二)類似合同的請求權
類似合同的請求權,如締約過失請求權、違反后合同義務所生的請求權、因無權代理所生的請求權、基于情誼行為之保護義務的請求權等,與合同關系密切,其間問題多在審查合同請求權時即有涉及,因而檢視順序緊隨合同請求權之后。
(三)無因管理的請求權
無因管理請求權可因被管理人嗣后同意而轉化為委任合同,所以也有將其置于類似合同請求之列者。它可以構成占有權源、或法律上的得利原因、或不法性阻卻事由,排除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不當得利請求權與侵權請求權,因而檢視順位在這三類請求權之前。
(四)基于物法的請求權
物法請求權先于不當得利與侵權請求權的原因是,它的構成要件更少,請求權人既不必證明相對人有所得利(先于不當得利),也不必證明對方有過錯(先于侵權)。物法請求權又可細分為占有保護請求權與物權保護請求權,前者的檢視先于后者,原因有二:一是占有保護的要件更少,不涉及權利歸屬的證明;二是占有保護之訴中可排除本權抗辯。
(五)不當得利與侵權請求權
不當得利請求權與侵權請求權的檢視先后,略有爭議。有主張前者在先者,也有主張后者在先者,還有主張請求返還則不當得利在先、請求賠償則侵權在先者。唯應注意,給付不當得利的檢視先于非給付不當得利,特殊侵權的檢視先于一般侵權。
四、多元請求權基礎
以請求權思維對個案進行通盤檢視后,若仍有數項請求權基礎可得支持,即須探討各請求權規范之間的關系:可能體現為規范排斥競合(多在預選階段已排除)或擇一競合(如第588條的違約金與定金擇一規范),也可能體現為請求權聚合(如第583條的繼續履行與損害賠償聚合),還可能體現為請求權競合或請求權基礎規范競合。
五、鑒定體裁與裁判體裁
適用請求權方法分析案件事實時,其分析過程可用鑒定體裁或裁判體裁予以表述。鑒定體裁的表述方式如:
假設甲對乙享有第626條第1句所規定的價金請求權,那么在甲與乙之間就必須存在一個有效的符合第595條之規定的買賣合同,而這又以甲、乙中的一方作出有約束力的要約,另一方作出承諾為前提。在此案中,甲對乙的……構成要約,而乙的……則構成承諾。甲乙雙方間的合同成立且……因而,甲對乙享有第626條第1句所規定的價金請求權。
裁判體裁的表述方式則是:
根據第626條第1句,甲享有針對乙的價金給付請求權。因為甲乙之間訂立了一項符合第595條之規定的買賣合同。甲以……的方式發出了有約束力的要約,乙則對甲通過……作出了承諾表示……
鑒定體裁遵循真實的思維過程,以假設性問題的提出為第一步(假設結論),列出假設的請求權基礎之構成要件(大前提),再逐步分析此假設成立所須滿足的條件在案件事實中是否存在(涵攝),最后得出結論。而裁判體裁則并不以思維順序為撰寫順序,將結論置于開始部分,再說明此結論的正當性。鑒定體裁更接近真實的思維過程,裁判體裁中結論的得出也只能借助鑒定體裁式的分析與思考。
六、簡例演示(鑒定體裁)
此處案例演示的目的僅在于展示請求權基礎方法的適用架構,因而選取一個案情極為簡單的假設案例進行鑒定式分析。
案情與問題:甲將自有房屋出租于乙居住兩年,租期屆滿后,乙拒絕返還,請問甲向乙請求返還房屋是否具備相應的請求權基礎?
請求權基礎預選與排序:甲請求乙返還房屋,可納入本案預選的請求權基礎為:第一,基于租賃合同的返還請求權(第733條第1句);第二,所有物返還請求權(第235條);第三,給付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第985條主文);第四,侵權返還請求權(第1165條第1款)。
(一)基于租賃合同的返還請求權
第733條第1句:“租賃期限屆滿,承租人應當返還租賃物。”
1.請求權已產生
(1)產生要件:租賃合同成立、租賃期間屆滿。本案滿足。
(2)產生抗辯:本案不存在權利產生的抗辯。
2.請求權未消滅:本案不存在權利消滅抗辯。
3.請求權可行使:本案不存在權利行使抗辯權。
4.中間結論
甲有權根據第733條第1句請求乙返還房屋。
(二)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第235條:“無權占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
1.請求權已產生
(1)產生要件:請求人為所有權人、請求相對人為占有人。本案滿足。
(2)產生抗辯:請求相對人有權占有。
本案乙并無占有本權,不存在權利產生的抗辯。
2.請求權未消滅:本案不存在權利消滅抗辯。
3.請求權可行使:本案不存在權利行使抗辯權。
4.中間結論
甲有權根據第235條請求乙返還房屋。
(三)給付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
第985條:“得利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的,受損失的人可以請求得利人返還取得的利益……”
1.請求權已產生
(1)產生要件:請求相對人得利、得利系因請求人的給付、得利無法律上原因。本案滿足。
(2)產生抗辯:本案不存在權利產生的抗辯。
2.請求權未消滅:本案不存在權利消滅抗辯。
3.請求權可行使:本案不存在權利行使抗辯權。
4.中間結論
甲有權根據第985條請求乙返還房屋。
(四)侵權返還請求權
第1165條第1款:“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1.請求權已產生
(1)產生要件:
責任成立「事實構成(民事權益+加害行為+責任成立因果關系)+不法性(不法性阻卻抗辯)+可歸責性(責任能力抗辯+過錯)」+責任范圍(損害+責任范圍因果關系)。
但本案中甲的絕對權被侵體現為喪失房屋占有,甲所主張的具體損害也體現為喪失房屋占有,因而不必區分責任成立與責任范圍兩個階段。甲喪失房屋占有,乙到期拒絕返還房屋有加害行為,加害行為與甲喪失占有之間具備因果關系,且乙為故意具有過錯。權利產生要件滿足。
(2)產生抗辯:不法性抗辯事由、責任能力抗辯事由本案均不存在。
2.請求權未消滅:本案不存在權利消滅抗辯。
3.請求權可行使:本案不存在權利行使抗辯權。
4.中間結論
甲有權根據第1165條第1款請求乙返還房屋。
(五)結論
甲有權請求乙返還房屋,相應的請求權基礎為第733條第1句或第235條或第985條或第1165條第1款,上述各請求權基礎構成請求權基礎規范競合。
[1] 本部分所涉規范均為《民法典》條文,為行文簡便,下文僅標識條文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