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明軍夜襲破太原 元軍潰敗喪精銳
- 沈兒峪風云
- 代曉敏
- 4282字
- 2025-05-04 06:44:35
夜色如墨,雁門關外朔風裹挾著細沙,如厲鬼呼嘯般掠過明軍大營。徐達立在三丈高的望樓之上,青銅護甲在清冷的月光下泛著森冷的幽光,他的指節一下又一下叩擊著雕花木欄,發出有節奏的篤篤聲響,仿佛是死神的鼓點。遠處太原城的燈火星星點點,在這蒼茫夜色中忽明忽暗,像極了三年前他在應天城頭遙望的秦淮漁火,只不過彼時是安寧祥和,此刻卻是戰火將至的前兆。
“時辰到了。”副將湯和的聲音裹著濃烈的酒氣傳來,他腰間新鑄的雁翎刀還纏著浸油的麻布,刀刃在月光下隱隱泛著寒光。徐達微微點頭,剎那間,身后十二面赤色蜈蚣旗突然展開,猩紅的旗面在夜風中獵獵作響,驚起了棲息在營壘邊的寒鴉,群鴉撲棱棱地飛向夜空,發出陣陣凄厲的叫聲。三日前,徐達故意將糧草輜重暴露在汾河東岸,又讓游騎在陽曲縣大肆劫掠,那一系列看似魯莽的行動,實則是精心設下的誘餌,此刻賀宗哲怕是正盯著那些“戰利品”笑得合不攏嘴,渾然不知已落入陷阱。
子夜梆子響過,五百死士銜枚疾進。他們身著從元軍處繳獲的皮襖,腰間束著染血的羊腸——那是今日從陽曲獵戶處奪來的,濃重的腥氣能蓋住漢人的皂角香,讓他們更好地混入元軍之中。先鋒官常茂的左眼在火把映照下泛著琥珀色的光芒,他摸了摸腰間的三棱透甲錐,冰涼的觸感讓他不禁想起父親常遇春臨終前攥著的那枚斷箭。父親的音容笑貌在腦海中浮現,那份未竟的壯志仿佛也傳遞到了他的身上,讓他心中的斗志愈發昂揚。
“殺!”
常茂的吼聲如驚雷般撕破夜幕,五百把鉤鐮槍突然從蘆葦蕩里探出,猶如一條條毒蛇,勾住元軍鹿角拒馬的藤條。睡在營柵后的蒙古騎兵還未從睡夢中完全清醒,喉間已沁出溫熱的血線,無聲地倒在地上。徐達站在望樓上,目光如鷹隼般銳利,看著三隊騎兵如黑蛇般蜿蜒向太原南門。這三隊騎兵皆是他特意挑選的擅長夜戰的淮西子弟,他們個個身經百戰,眼神中透著堅定與無畏。
賀宗哲的皮靴踏碎滿地月光,金絲軟甲在慌亂中只系了半幅。他抓起案上的鐵胎弓,卻發現箭壺里只剩三支狼牙箭,心中頓時涌起一陣慌亂。城外殺聲如沸,探馬來報明軍已攻破西壘,可他分明親眼看見徐達三日前還在百里外的代州!一股寒意從腳底直竄頭頂,他意識到自己中了徐達的計。帳外突然傳來戰馬悲鳴,他沖出門正撞見親衛被人割喉,暗紅的血濺在繡著海東青的帥旗上,那鮮艷的紅色刺痛了他的雙眼。
“放火箭!”賀宗哲扯著嗓子嘶吼,聲音中充滿了絕望與不甘。然而,他卻見城頭守軍已將火把投向城下——那些本該守城的士卒不知何時都換上了明軍的青布棉襖。原來,徐達早已買通了城中的內應,里應外合之下,太原城的防線瞬間土崩瓦解。箭雨劃過夜空時,賀宗哲終于看清沖在最前的騎兵馬鬃上都系著紅綢,正是徐達慣用的“火鬃陣”。那飄動的紅綢在夜色中如同一面面燃燒的旗幟,宣告著明軍的勝利。
太原城南門的絞盤吱呀作響,常茂的透甲錐狠狠楔入門閂。隨著一聲巨響,門板轟然洞開,揚起漫天的灰塵。常茂一馬當先,沖入城中,他看見賀宗哲正被親衛簇擁著往北門逃去。“休走了賊首!”常茂的吼聲驚飛檐下夜梟,馬蹄踏碎滿地箭鏃,身后三百騎兵如黑色潮水涌入街巷。他們手持兵刃,見敵便殺,喊殺聲震耳欲聾,整個太原城陷入了一片混亂與火海之中。
與此同時,王保保的援軍正困在石嶺關下。山道兩側的崖壁突然亮起千百支火把,如同天上的繁星墜落人間。藍玉的長槍陣如林般豎起,在火光的映照下,槍尖閃爍著令人膽寒的光芒。元軍戰馬嗅到血腥氣,驚恐地人立而起,將騎手掀翻在地。王保保的棗騮馬前蹄懸在斷崖邊,他勒住韁繩回望,只見身后火把連成火龍,正是徐達的“十面埋伏”。那連綿不絕的火光仿佛是一張巨大的羅網,將元軍死死困住。
“太師!明軍有備!”親衛總管的聲音帶著哭腔,充滿了恐懼與絕望。王保保摘下鐵胎弓,箭鏃卻在弦上顫抖。他想起七日前在雁門關外捕獲的明軍細作,那人寧肯咬舌自盡也不肯吐露半個字,原來竟是徐達故意放的餌。徐達的智謀讓他不得不佩服,同時也為自己的大意而懊悔不已。此刻,他深知局勢已對元軍極為不利,但作為一代名將,他不甘心就此失敗,眼中閃過一絲狠厲之色,決定拼死一搏。
石嶺關下,元軍與明軍展開了一場慘烈的廝殺。藍玉手持長槍,身先士卒,沖入敵陣。他的槍法精妙絕倫,每一次出手都能取人性命。元軍雖然奮力抵抗,但在明軍的猛烈攻擊下,漸漸陷入了頹勢。王保保揮舞著手中的大刀,左沖右突,試圖殺出一條血路。然而,明軍的防線如同銅墻鐵壁一般,將他死死圍住。
太原城內,常茂率領的騎兵緊追賀宗哲不放。賀宗哲的親衛們為了保護主將,紛紛舍命相搏,但在明軍的凌厲攻勢下,一個個倒下。賀宗哲看著身邊的親衛越來越少,心中充滿了絕望。他知道,自己今日怕是難以逃脫了。就在這時,一支冷箭突然射來,正中他的肩頭。賀宗哲慘叫一聲,險些從馬上摔下。他強忍著劇痛,繼續策馬狂奔。
徐達站在望樓上,看著太原城內和石嶺關下的戰況,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這場精心策劃的夜襲,終于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他深知,此戰的勝利,不僅重創了元軍的精銳,更大大動搖了元朝在北方的統治根基。只要乘勝追擊,收復中原指日可待。
元至正二十八年冬,那朔風如刀,卷著細雪無情地掠過太原城頭。賀宗哲身披那沉重的玄鐵甲,手扶著北門箭樓的雉堞,目光冷峻地望著城外那連綿不絕的明軍營寨,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仿佛已將敵軍的命運握于掌中。
三日前截獲的密報猶在眼前,上面清晰地寫著徐達部糧草將盡,軍心惶惶,可此刻看來,那不過是明軍故布的疑陣罷了。他心中暗自思忖,這徐達果然狡詐,絕不能掉以輕心。
“報!明軍后撤十里!”親衛的急報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瞬間打破了賀宗哲的思緒。他瞇起眼睛,緊緊盯著遠處那逐漸騰起的煙塵,心中涌起一絲疑惑。明軍營帳果然開始撤收,這是何意?是真的糧草不濟準備撤退,還是又在設下什么陷阱?
賀宗哲嘴角勾起的冷笑愈發明顯,他轉身對副將道:“傳令下去,今夜子時全軍出擊,務必將徐達困死在汾河之畔!”他堅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徐達必然已是強弩之末。
子時三刻,賀宗哲親率五萬鐵騎如猛虎般沖出北門。馬蹄踏碎那薄薄的冰層,揚起的雪粒在月光下閃爍著銀光,宛如一幅壯麗的畫卷。然而,沖出五里之后,卻不見明軍的蹤影,賀宗哲心中頓時警兆大起,一種不祥的預感涌上心頭。他正要下令后撤,忽然間,號角聲如驚雷般響起,四面殺聲震天。火把照得那雪原亮如白晝,徐達的帥旗赫然出現在身后——原來,明軍早已繞到了太原城北,布下了這天羅地網,就等著賀宗哲往里鉆。
賀宗哲勒馬轉身,卻見北門方向火光沖天,那沖天的火光仿佛要將整個夜空都點燃。他心急如焚,深知一旦北門失守,太原城將危在旦夕。他率領部眾回援,然而,在城門處,他卻撞見了徐達的帥旗。月光下,徐達銀須飄動,手中的龍泉劍泛著冷光,劍尖還在滴落著鮮血。“賀將軍可識得此物?”徐達揚起劍柄,那上面刻著的,正是賀宗哲三年前在通州戰敗時遺失的家徽。
賀宗哲正洋洋得意之時,卻未料到命運的轉折來得如此之快。那鐵胎弓當啷墜地的聲響,仿佛是命運對他的警示,而他卻在嘲笑明軍“兵疲糧乏”的瞬間,陷入了自己編織的謊言之中。
城外殺聲漸弱,本以為勝券在握的賀宗哲,此刻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絕望。常茂的透甲錐挑著帥旗轉出街角,那上面“賀”字被血浸透,仿佛是賀宗哲命運的注腳。石嶺關方向傳來的三聲號炮,如同喪鐘一般,宣告著元軍的末日來臨。
王保保望著太原城方向騰起的黑煙,心中滿是無奈與懊悔。他緊緊握住弓弦,卻在最后一刻松開,仿佛失去了所有的力量。他轉頭看向親信,那腰間酒囊的更換,讓他瞬間明白,昨夜的“慶功酒”竟是徐達埋下的最后殺招。徐達的智謀,讓他不得不佩服,但此刻,卻也只能無奈接受敗局。
東方泛起魚肚白,太原城頭的元字旗盡數換成了明黃龍旗,這象征著元軍的徹底失敗。常茂將賀宗哲的首級挑在槍尖,血水順著槍桿滴在徐達的皂靴上,仿佛是對徐達智謀的最好詮釋。“大帥神機!”常茂露出虎牙大笑,那笑聲中充滿了勝利的喜悅。
原來,半月前徐達便已開始布局。他命人在陽曲縣尋來三百伶人,日夜訓練蒙古語和元軍軍規,讓這些伶人扮成明軍士卒,故意在元軍細作面前泄露“糧草將盡”的假情報。這一計不僅讓賀宗哲信以為真,還模仿賀宗哲的筆跡寫了封假密信,讓元軍截獲,從而中了誘敵之計。
徐達的智謀,讓這場太原之戰成為了一場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他不僅巧妙地運用了情報戰,還利用了元軍的驕傲自大,最終取得了勝利。而賀宗哲的自負與愚蠢,成為了他失敗的主要原因。這場戰役,不僅改變了太原的命運,也對整個明朝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徐達立于狼藉的戰場之上,凜冽的寒風如刀般劃過面龐,他的目光卻久久停留在那片凄慘的景象之中。朱元璋在奉天殿所言的“北元不滅,中原難安”,此刻在他耳邊愈發清晰。
那被披風蓋住的路邊凍死的嬰孩,仿佛是戰爭殘酷的見證,青銅護甲上熠熠生輝的龍紋,卻在這悲愴的氛圍中多了幾分凝重。遠處傳來的報捷馬蹄聲,打破了戰場的死寂,那是勝利的號角,亦是對徐達等將士們的最高褒獎。
王保保的殘部沿著陰山河谷倉皇北逃,揚起的煙塵中夾雜著他們用蒙語咒罵“漢人多詐”的聲音,那是失敗者的不甘與怨懟。然而,徐達深知,戰爭從來不是單純的武力對抗,更是人心的較量。
這場太原之戰,徐達以少勝多,其軍事才能與謀略盡顯無遺。殲滅元軍主力,繳獲糧草軍械無數,不僅為明朝在北方樹立了威嚴,更讓那些妄圖復辟的勢力感受到了明朝的強大。戰后,徐達在城中張貼安民告示,開倉賑濟百姓,他明白,要徹底平定北方,必須收服民心。只有讓百姓感受到明朝的溫暖與關懷,才能贏得他們的支持與擁護。
與此同時,王保保帶著殘部逃至雁門關外,他深知元軍已元氣大傷,短期內難以組織起有效的反擊。謀士的勸慰雖讓他稍感寬慰,但心中卻清楚,明朝的威脅依然存在。他深知,要想復國,必須尋找機會,重整旗鼓。
太原大捷的消息傳回應天,朱元璋大喜過望,親自出城迎接凱旋的將士,論功行賞。徐達因功被封為魏國公,常茂等將領也各有升遷。這場勝利,不僅鞏固了明朝在北方的統治,更為日后徹底消滅北元政權奠定了堅實基礎。它標志著明朝在北方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鞏固,也讓明朝的統治者看到了統一全國的希望。
在歷史的長河中,太原之戰雖只是其中的一個片段,但它卻猶如一顆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明朝北方的歷史天空。它見證了徐達等將領的英勇與智慧,也見證了明朝統治者的雄心與壯志。這場戰役,將永遠銘記在歷史的記憶中,成為明朝發展歷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自此,徐達奇謀破太原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明軍北伐的經典戰例。而賀宗哲兵敗身死的教訓,也讓后世將領明白:兵不厭詐,輕敵必敗。這場戰役,不僅改變了元末明初的軍事格局,更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