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周公:忠誠樹模范,禮樂治家國
- 治家:中國人的家教和家風
- 李存山主編
- 7929字
- 2025-04-28 16:21:41
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周公告誡伯禽的話
在中國古代,說到儒家,人們往往將孔、孟并提,但這一說法其實是在宋代之后才盛行。從漢代到唐代,人們一提到圣人,往往指的是孔子和周公。
周公,姬姓,名旦。他是周文王姬昌的兒子,武王姬發的弟弟,成王姬誦的叔父,魯公伯禽的父親。在政治方面,周公輔佐武王一舉滅商,統一天下,建立周王朝;武王早死,周公攝政,又輔佐周成王,營建洛邑,東征平定三監之亂,周公是周朝初年穩定政權的最關鍵人物。在文化方面,周公制禮作樂,使周代文物大備,奠定了周代的文化和制度基礎,并且影響后世。在“至圣先師”孔子那里,周公堪為他一生踐行“德”“禮”的典范,因此他常常夢見周公。晚年時,孔子將無法夢見周公視為自己衰老和無力的象征,他感慨地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從文王、武王,到周公、成王,這不僅是一個王朝的締造史,也是一個家族的興起史。周公是這個興起歷程的引導者,也是這個家族的守護者。一代英雄曹操,曾用一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達了希望人才都來歸順的強烈意愿,這句詩流傳千古,為眾人所知,而“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周公對其子的訓誡卻鮮為人知。周公寫的一些家規訓誡,比如《誡伯禽書》《無逸》,成為家訓名篇。他教育兒子和侄子時強調的勤儉、敬畏、謙虛等品格,以及作為王族負責人所秉持的顧全大局、忠誠無二的精神,都對后世的家風家訓影響深遠。
一、事兄敬,伺君忠
中國古代社會,可以稱作是家國同構的社會。在郡縣制徹底推行之前,這種特色尤為明顯。正因為家國同構,才有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帝王的家事即國事,國事亦與帝王的家事相關聯。而周公對武王、成王的輔佐,既是對國的忠誠,也是對家族的忠誠。
周王朝是由一個西方的小部落發展起來的。在商朝強大的時候,周是臣服于商的異姓諸侯。商紂王在位時,周文王姬昌為西伯侯。他修德睦鄰,努力發展生產,使周成為眾多諸侯國中實力最強、最有威望和號召力的國家。許多人才和諸侯紛紛歸順西伯侯,以至于當時周達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程度。不過姬昌仍然恪守臣節,依然保持對紂王的忠誠。文王死后,武王即位,此時的紂王已荒淫無度,人神共憤。武王便聯合各諸侯國起兵伐紂,商郊牧野殷軍倒戈,紂王自焚。武王滅商后,因為過度勞累,患了重病,宮中和朝堂無主,周陷入了嚴重的危機。
這時,周公站了出來。他覺得作為武王的弟弟,要對兄敬;作為武王的股肱之臣,他要對君忠。于是他建立了三個祭壇,向太王、王季、文王祈禱,求讓自己代替武王去死,以安天下。
太王、王季、文王是武王、周公的先人。那時的人認為,有德的帝王死后,其靈魂將升天,成為天帝的輔助(所謂“賓于帝”),后世子孫向祖先和天地禱告,祖先和天地會賜福。太王就是古公亶父,是讓周族興盛的關鍵人物之一。他有三個兒子——泰伯、仲雍、季歷。季歷的兒子便是姬昌。太王看到姬昌出生時有祥瑞之兆,認為他將來是圣王,因此有意傳位給季歷以傳孫姬昌。但根據商代的宗法制度,不能直接傳位于季歷。泰伯、仲雍知道了父親的心意,便故意逃到吳越地區。那時的吳越還是未開化的地方,泰伯、仲雍割斷頭發,在身體上文少數民族的花紋,以此表示自己已混同“蠻夷”,不具備繼承的資格。泰伯、仲雍這樣做,既實現了父親的愿望,又不使父親為難,不陷父親于不義。正因如此,孔子贊嘆:“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贝笠馐?,泰伯這人,我真是佩服。他無私地讓出天下,人民都找不到語言來稱贊他。周代能夠興起,和其家族成員的忠誠、和睦是分不開的。
這種忠誠也延續到了周公身上。周公向太王、王季、文王禱告,祈求他們保佑武王健康平安。他的禱辭是這么說的:“若爾三王是有丕子之責于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乃元孫不若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爾子孫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嗚呼!無墜天之降寶命,我先王亦永有依歸!今我即命于元龜。爾之許我,我其以璧與珪,歸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珪?!保ā渡袝ぶ軙そ鹂g》)大意是:如果三位先王在天上需要兒子服侍,請讓我姬旦代替兄長姬發吧。我靈巧能干,多才多藝,能侍奉鬼神。周王姬發不如我多才多藝,不會侍奉鬼神。他受命于上天,擁有天下四方,能使你們的子孫在人世安定地生活,四方人民無不敬畏他。他能使天賜寶運長守不失,我們的先王也能永享奉祀?,F在我已經用神龜占卜,你們若能答應我的要求,我將璧與圭獻上,聽從吩咐。你們若不答應,我就把璧與圭丟棄掉。周公這是在向祖先祈求,希望自己能代周武王去死。周公此舉于國而言,是臣子盡忠;于家而言,是弟弟盡悌道。
后來武王暫時恢復了健康,周公命人將這個禱辭封在盒子里。不過好景不長,武王不久還是去世了。這時成王年幼,周公與召公奭共同攝政,以周公為主導。歷史上甚至有人認為,周公當時是攝政王。周公大權在握,又有人望,而成王年幼,難免會有人對他產生猜忌。周公的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便對周公掌權不服,散布謠言,說周公將對成王圖謀不軌。他們還勾結紂王之子武庚,煽動東夷幾個部落,發動叛變,史稱“三監之亂”。周公由此作《大誥》,率軍東征——殺武庚,誅管叔,放逐蔡叔,貶霍叔為庶人,還消滅了參加叛亂的五十多個小國,將周朝的統治地區延伸到東部沿海,大大地穩固了周朝的統治??梢哉f,周武王完成了滅商的功業,周公則為周朝的統治添上了最堅固的柱石。創業維艱守業難,家庭也是如此,需要每一代人的堅持與努力,需要每一個成員對家族和事業的忠誠。
周公的功勞大,反而引起成王的猜疑。還政成王后,為避免猜疑,周公一直居住在東方的洛邑,守護東方國土。周公后來病死,遺言是想葬在成周(鎬京),以默默守護自己的侄子成王,但成王把周公葬于畢,使周公服侍文王。這一年秋天,民間出現了異象:莊稼顆粒飽滿,一看就是豐收之景,然而未等人們收割,忽然狂風大作,莊稼倒伏,大樹被連根拔起,天空中電閃雷鳴,人們非常恐懼。成王這時候打開周公封在盒子中的禱辭,才知道周公當年盡忠的那段真相。他對自己懷疑周公的事懊悔不已,于是按周公的遺愿將其改葬,并親自去郊外迎接周公的神主。據史書記載,這時天空忽降細雨,風改變方向,把吹倒的莊稼又吹起來,周朝獲得了大豐收。
周公在國家危難之時,臨危受命,作為攝政王,單憑行為確實很難判斷他是忠臣還是篡國之佞臣。周公曾經向姜太公和召公奭表達過他的忠誠和志向,并獲得了他們的認可。這種忠誠,既是對家庭的忠誠,又是對國家的忠誠。這種忠誠,不僅維護了周王室的長治久安,也使周公自己的家族獲得了贊譽。成王把周公當作君王一樣看待,賜給魯公伯禽天子禮樂,使魯國君主能以天子禮祭祀周公,這是其他諸侯國想都不敢想的。周公的忠心給家族帶來了善報。
二、“周公吐哺”,禮賢下士
周公有一篇著名的家訓,即《誡伯禽書》。當時,周公本被封為魯國的諸侯,但成王尚且年幼,國家政權不穩定,周公便留在王都攝政,讓長子伯禽代他去魯國。《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伯禽臨行前,周公告誡伯禽說:
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周公的意思是:我作為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按權力、聲望和地位來說,也不算卑微了。但我仍然在洗頭的時候三次握起濕著的頭發,吃飯的時候三次吃進去又吐出來,這是因為如果有賢能之士來見我,我就馬上出去接待他們,不敢怠慢,這樣才能夠不失去天下的人才,得到人們的信任。你到了魯國,千萬不能因為自己是一國之主,便傲視國人??!
周王朝以宗法制與分封制統治天下。嫡長子繼承天下,成為王;其他兒子被分封到其他地方,成為諸侯王。那時的周王朝,還沒有強大到將其他所有部族納入自己的行政范圍。為了維持王朝的統治,周天子不僅分封同姓諸侯,還分封異姓諸侯。異姓諸侯國,一般是滅商的聯盟侯國,或者是周王室的功臣,比如姜太公被封于齊。周王室常用通婚的方法聯絡異姓諸侯,以婚姻“合二姓之好”,所以周王室以及姬姓的諸侯國,便與異姓諸侯國結成甥舅關系。換句話說,當時的周王朝,就是一個大家庭:同姓的屬于宗法關系的范疇,異姓的多是姻親。周天子于天下而言是君主,于家庭而言則是家長。大夫對于諸侯、諸侯對于天子的效忠,既是政治上的,又是家庭倫理上的。異姓諸侯作為姻親之國,一方面輔助周王朝的統治,另一方面也給周王朝帶來了新的文化和力量。所以,如何籠絡異姓諸侯,也是周天子必須考慮的治國方略。
周天子非常明白,僅靠姻親來聯絡諸侯國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治國治家時還表現出另外一個特點,即“尊賢”。姜太公是當時非常有才能的人,故周文王謙虛地向他求教,“學焉而后臣之”,終于獲得姜太公的輔佐而一匡天下。要獲得其他人的支持,首先要謙虛。周公每天兢兢業業、日理萬機,但遇到有賢能的人來拜訪,必定中斷沐浴或飲食而去接待,正是這種禮賢下士的謙虛態度,使他獲得天下賢才的信任。老子說,大海之所以能讓千萬條溪流都朝向它,是因為它處在最低下的地方。周公的謙以待人,正是如此。后來曹操讀了周公的《誡伯禽書》,寫下了“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名句,是對周公善待賢能的最佳總結。
對于一個新封的諸侯王來說,謙虛尤其重要。伯禽被封在魯地,這個地方土地較齊國稍豐厚,人口更多,民風也更為淳樸。但伯禽沒有因民風淳樸而輕視其民眾,因為他知道在一個地方開辟國家,盡管有周天子的授命以及賜予的士卒、人民和禮器,也還需要虛心地接受當地賢人的意見,才能與當地融為一體。伯禽的禮賢下士,使魯國大治。當時淮夷、徐戎叛亂,伯禽配合成王,討伐徐戎,一舉而定魯,也使周王朝獲得了穩定和統一。伯禽的后代在魯地的統治,相較于其他諸侯國,基本是穩固的。周公不但以此教育兒子伯禽,也以此教育侄子周成王。他告誡成王說,千萬不要慢待賢人、欺侮老幼。
謙虛,不僅包括對其他人的尊重,還包括對上天的敬畏。內心無所敬畏的人是可怕的,因為他們往往會肆無忌憚。如商紂王,當各地諸侯都已反叛的時候,他還以一種傲慢的口氣對臣民們說:“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币馑际俏易龅弁醯拿\是天定的,叛賊能奈我何?他認為自己不管做什么事,上天都站在他這一方,所以他無所敬畏、肆無忌憚。西方的周文王,則小心翼翼,昭事上天。他們認識到,上天對一個家族、一個國家的賜予或幫助,不是無條件和永恒的,上天只扶植有德之人、有德之家。文王、武王、周公一直以“小邦周”自居,稱殷商為“大邑商”。文王使周達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程度,仍然向紂王稱臣,并不放棄勸說紂王;武王會八百諸侯,觀兵孟津,感覺天命未到,便不輕易冒進,而是重新整頓力量。這些都是謙虛、敬畏的體現。在當今社會,我們須知內心的敬畏,須有道德的底線,只有如此,才可以“得道者多助”(《孟子·公孫丑下》)。與此相反,則是天怒人怨、眾叛親離。對于國如此,對于家亦然。
三、“君子所其無逸”
《周易》的乾卦,其《大象傳》十分有名:“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的爻辭據說是周公所作。乾卦九三爻的爻辭有言:“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意思是說,君子一天到晚都奮發有為,到了晚上仍十分警惕,就好像遇到危險一樣謹慎。君子保持這種狀態,就會沒有災禍。
著名的思想史學者徐復觀先生在總結周代人文精神時,特別點明了周人的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是先秦儒家人文主義的源頭,標志著中國傳統文化由原始宗教向人文主義的轉化,并預示著以后幾千年整個中國文化發展的人文主義的根本趨向。而這種憂患意識,最集中地表現在周公身上。我們前面說到他“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既是謙虛之故,也是憂患意識使然。
創業是艱難的,古人常用“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來形容。但基業建立之后,家族或國家的繼任者們往往體會不到當時的艱苦,認為財富和權力的擁有是理所當然的,容易驕奢淫逸。周公追隨文王、武王,知道家族創業的艱辛,更知道維持這份事業的不易。周代分封諸侯,往往賜給他們青銅禮器,上面常刻有一句話:“子子孫孫永保用?!边@句話的重點不是青銅器的長久保存,而是祈求子孫綿延和事業長久。
周武王去世的時候,據《史記》記載,成王尚在襁褓之中。在和平時代成長起來的君主,容易貪圖享樂。周公非常注重成王的教育。為了使成王成為一代明君,繼承其祖其父的基業,周公給成王作了各種訓誥,它們被史官記錄、整理下來,便成了《尚書》中的許多文章。其中《無逸》乃是最有名的一篇。
《無逸》一開頭便告誡成王:“君子所其無逸?!本佑谔熳又?,一定不要貪圖安逸,要“先知稼穡之艱難”。周的祖先后稷,是舜禹時候的農官,他教導百姓種植莊稼,人民不再因只吃魚蝦而生病?!对娊洝ど瘛酚涊d,后稷出生不久就能種大豆,種的禾粟嫩苗青,麻麥長得又旺盛,瓜兒累累果實成。后稷稼穡,善于辨明土地特性,讓五谷按照其特性繁茂生長,人民喜獲豐收。后稷以后,周人便比其他部落更了解稼穡艱難。那時社會生產還沒進入鐵器時代,青銅器貴重,耕種主要是靠木、石、骨制成的工具,“刀耕火種”是那個時候常見的景況。一個農夫一年勞動所得,除去勉強維持溫飽的部分,能交給王室和諸侯的并不多。如果王室的賦稅再重一些,很多人便食不果腹。
王室對耕種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賦稅,二是徭役。尤其是后者,對正常的生產破壞極大。一般說來,動用民力筑城、修路等,最好是在秋收之后進行,以做到“不違農時”。但驕奢淫逸的君王則不管這一套。大的建筑工程,不僅需要的人多,而且耗時長久,必然耽誤農時。除了追求壯麗的宮室,歷史上還有很多君主、貴族變著花樣玩耍。比如堯帝的兒子丹朱,居然喜歡在地上行船。地上如何能行船?當然是讓民夫在旱地拖著船走。隋煬帝沿大運河游覽,征調了大量民夫來牽引他的龍船,已是十分驕奢,丹朱居然讓人在旱地上拉著他坐的船巡游,荒唐至極。無怪乎堯沒有把王位傳給他,而是給了舜。驕奢的人,整日游手好閑,想著如何打發光陰,如何滿足自己的各種欲求,必定會疏于正道事務。
在《無逸》中,周公給成王舉了四個勤政的模范:殷商的中宗、高宗、祖甲,以及成王的祖父周文王。殷中宗敬畏天命,在治理民眾方面不敢有絲毫的懈怠,最后享國七十五年;殷高宗在父親死后,守喪三年,居住在廬棚里,一言不發,將國家大事委托給冢宰,他親政之后也不隨便發言,但一發言便直中要害,使商朝獲得中興,他在位五十九年;祖甲曾在民間生活,深知民眾疾苦,即位后特別體恤民眾,不敢逸豫,從不歧視孤寡之人,他在位三十三年。此后商朝的國君一個比一個放縱,享國也短,最后使成湯的基業毀于一旦。周文王善仁謙恭,安撫庶民,施德孤寡,從早晨到中午再到太陽偏西,幾乎沒有工夫吃飯,全用于造福萬民,從不敢懈怠,恭恭敬敬操勞政事。文王中年即諸侯之位,在位五十年。
周公給成王樹立了四個正面典型,又列舉了紂王這個反面例子。除了一般的驕奢,他尤其點明了紂王“酗于酒德”。不酗酒為何在“無逸”的要求中如此重要?這有兩個原因:一是酒是消耗品,釀酒需要大量的糧食,這在生產力不高的時代,顯然是比較奢侈的。即便到了宋代,司馬光在《論風俗劄子》里面也提到,飲酒之風不利于農糧的豐贍。二是飲酒過度會亂德。古代酒的主要用途是禮。祭祀上天、祖先,都要用酒,君主宴請賢人,鄉里增加情誼,也需要酒。但喝酒的場合、對象和數量,是有節制的。過度飲酒,狂醉迷亂,是對禮法的極大破壞。據說紂王建造了“酒池肉林”,男女裸體追逐于其間。有這樣的國君,國家如何不敗亡呢?小到一個家庭,其成員過度飲酒也往往出事。周公也是有鑒于此,而以勿酗酒訓誡成王。殷商人喜好飲酒,亡國之后此風仍不衰。當時殷商遺民居住在衛地,飲酒不輟,周公把康叔封在衛地后,給康叔作了《酒誥》,讓他限制本國人的酗酒風氣。
事實證明,周公的教育非常成功。周成王最終成為一個非常勤勉有為的君主。他在位期間聯合堂兄魯公伯禽東征淮夷、徐戎,大獲成功,四方皆歸順,同時他還興正禮樂,使民眾和睦,百姓紛紛稱頌其功業。
四、制禮作樂,移風易俗
關于禮教,還有個故事。周公命兒子伯禽代替自己做魯公。伯禽在魯三年,才回京師向周公匯報。周公問他為什么這么晚才匯報,伯禽說:“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后除之,故遲?!币馑际牵何业饺魏?,改變他們的風俗,革新他們的禮儀,給他們制定三年之喪。等到他們除喪,禮儀的變革才結束,所以遲了。與此相對的是,姜太公到齊國,五個月就回朝廷來匯報。周公問他為何這么快,太公說:我自然是為政簡易,隨順當地風俗。
我們這里不爭論齊、魯的管理方式誰優誰劣。應該看到的是,伯禽其實忠實地傳承了其父的精神——重視禮樂文明,以及其移風易俗的作用。我們說周公最大的貢獻,除了具體的政事實踐,乃在于他“制禮作樂”,使周代文物大備。不少人認為,現在十三經之一的《周禮》,就是周公平定叛亂之后,制禮作樂,以致太平之書。周禮與周公,緊密聯系在一起,周公成了周禮的象征。
由此,周公的封地魯國,自然也傳承了其禮樂文化。伯禽身承周公的教育,在魯地推行周的禮樂,三年之后取得了成功。從此魯國變成禮儀之邦。到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列國不秉周禮,而魯國成為保存禮樂文明最完備的國家。魯襄公的時候,吳國的季札到魯國游歷,聽到太師演奏的樂之后,十分慨嘆。魯昭公的時候,晉國的大夫韓宣子到魯國,見到魯國保存的典籍,他便感嘆:周禮都保存在了魯國啊,我現在終于明白周公的德行和周朝能成就王業的緣故了。晉與魯,同為姬姓諸侯國,晉國離周王室更近,但晉國的大夫卻羨慕魯國禮樂的完備,可見魯國奉行周公之禮,傳承得十分認真。
魯國的歷代國君奉行周禮,還救了國家一次。據載:魯莊公的夫人哀姜與當時的公子慶父私通,莊公死后,公子般即位,慶父唆使人殺了公子般,讓閔公即位。齊國的仲孫湫去魯國訪問,回國后,齊桓公問仲孫湫魯國的情況,仲孫湫回答說,慶父不死的話,魯國禍患就不會結束。齊桓公又問,現在可不可以滅掉魯國呢?仲孫湫否定了齊桓公的想法,其理由就是魯國還沒有放棄周禮,周禮是魯國的根本,現在魯國的根本還沒失去,就不可能滅亡。
當然,魯國的君主因不循禮法而導致身死家破的也不少。比如魯桓公弒兄而立,自己的夫人文姜與其兄長齊襄公私通,魯桓公最后在齊國被齊襄公殺死。魯桓公的兒子魯莊公,忘記了父親的大仇,又娶了齊國的哀姜,哀姜與公子慶父私通,雖然沒有弒莊公,但唆使人連續殺死了莊公的兩個兒子,直到齊桓公把哀姜殺掉才平息了這場禍亂。《周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桓公、莊公不秉持祖先制定下來的禮法,莽撞妄行,故而釀成禍亂。
但無論如何,伯禽在魯地所推行的周公之教是成功的。整個魯地的百姓比較篤守禮儀,愛好經學。因為周公的影響,這里才誕生了顏徵在(孔子之母)、孟母等偉大的母親,才培育出孔子、孟子這樣的圣人。不管是秦滅魯,還是后來劉邦取魯,這里都能弦歌不絕,以至于司馬遷感嘆齊魯的人民自古以來就愛好詩書禮樂,是他們的天性。其實這哪是什么天性,是周公和孔子的流風余韻啊!
民間有一種說法,叫“萬事問周公”,周公成為中華兒女心目中最有德性、最有文化的人。與孔子稍不同的是,周公還具有攝政王、魯國先祖等較高的政治地位,參與了許多政治實踐,因此他的家訓多上升到國家的層次。這些訓誡能施之于國家,同樣可以施之于家族。一個國家的興衰,與一個家族的興衰,雖規模有所不同,但治理智慧卻可以相通。忠信為家(國)、謙虛待人、無逸戒懼、秉持禮義,這些都已成為塑造中華民族優良家風的基本元素。周公的影響,可謂深遠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