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經典膏方
- 趙霞 羅興洪主編
- 3980字
- 2025-04-29 19:01:51
二、補益氣血膏
疲乏困頓方
【處 方】 酥、白蜜、油、糖、酒各2000ml。
【制 法】 上5味藥,混勻后微火慢煎,合于銅器中,微火煎20沸,下之,準7日7夜,服之令盡。
【功 效】 補益氣血。
【適應證】 用于誦讀勞極,疲乏困頓。
【用 法】 每次服2匙,每日4次。
【禁 忌】 實證不宜服,忌生冷。
【來 源】 《備急千金要方》。
內補當歸建中膏
【處 方】 當歸200g,芍藥、生姜各300g,甘草100g,桂心150g,大棗20枚。
【制 法】 將上6味藥切碎,水煮濾汁,如此3遍,再將藥汁混勻后濃縮,若人虛甚,加入飴糖300g收膏;若失血過多,血流不止,則加入生地黃300g同前藥煎,阿膠100g待藥液濃縮后加入收膏。
【功 效】 大補氣血,緩急止痛。
【適應證】 用于治療婦女產后形體瘦弱,短氣乏力,皮膚枯槁,肌肉消瘦,腹中絞痛,食欲不振等癥。
【用 法】 視病情輕重,不拘量,不拘時服用。
【禁 忌】 實熱、濕熱型腹痛不宜服。
【來 源】 《備急千金要方》。
代參膏
【處 方】 嫩黃芪、當歸身各25g,肥玉竹50g,化州橘紅15g。
【制 法】 將上藥切碎,水浸后煎煮,紗布濾去藥渣,如此3遍,將所濾藥液混勻濃縮為膏。
【功 效】 大補氣血。
【適應證】 主治氣血虧虛。
【用 法】 每日3次,每次10g,開水調服。此方可代參用。
【來 源】 《驗方新編》。
衛生膏
【處 方】 人參、枸杞子、懷牛膝、天冬(去心)、麥冬(去心)、龍眼肉、鹿角膠、梨膠、霞天膠各500g,黃芪(蜜炙)、熟地黃、煉蜜各1000g,五味子600g,羊(或牛)骨膠、龜甲膠各400g。
【制 法】 將人參、枸杞子、懷牛膝、天冬、麥冬、龍眼肉、黃芪、熟地黃、五味子切碎,水浸后慢火煎煮,紗布濾取藥汁,如此3遍,再將所濾藥汁混勻,慢火濃縮,再下入余藥,攪拌均勻,收膏即成。
【功 效】 益氣養血,補益肝腎。
【適應證】 主治五勞七傷,以及一切遠年痼疾。
【用 法】 開水或酒化服15g,早晚各1次。
【來 源】 《惠直堂經驗方》。
小鹿骨煎
【處 方】 鹿骨1具,枸杞根1000g。
【制 法】 將鹿骨、枸杞根分開煎煮,分別濾汁3遍后再混勻濃縮。
【功 效】 填精補腎,益氣養血。
【適應證】 治一切虛羸。
【用 法】 每次服2匙,每日3次。
【禁 忌】 實證不宜服。
【來 源】 《備急千金要方》。
犢髓全陽膏
【處 方】 小牛犢兒(未食草者,產八日宰,遍捋去毛,開破洗凈,肚腸全體不遺,大鍋燉煮)1只,黃芪(刮凈皮)500g,官桂、良姜、陳皮、甘草(以上各切碎)、川椒(去白)各200g,食鹽50g,好酒1000ml。
【制 法】 將上藥并酒同入鍋內,慢火熬至肉爛如泥,取骨捶髓,再入煎煮盡化,濾去肉、骨、藥,但存稠汁,待冷用瓷器盛,冰箱保存。
【功 效】 健脾開胃,補益氣血。
【適應證】 凡體氣虛弱,動感疾病,羸瘦少食,似無大害,積久可憂,不慣服藥者用之。
【用 法】 凡遇吃飯、面食諸物,即取肉汁,任意調和食用,以盡為度。
【來 源】 《奇效良方》。
治男子風虛勞損,兼時氣方
【處 方】 甘草500g,石斛、防風、肉蓯蓉、山茱萸、茯苓、人參、山藥各200g,桂心、牛膝、五味子、菟絲子、巴戟天、川芎各150g,地骨皮300g,丹參100g,胡麻1000g(煮取汁),牛髓1500g,生地黃汁500g,生姜汁500g,白蜜1500g,麥冬汁1500g。
【制 法】 將前16味藥切為細末,水煮濾汁,煎取3遍,將汁液混勻濃縮,再放入胡麻汁、牛髓、生地黃汁、生姜汁、白蜜、麥冬汁,熬如飴糖狀即膏成。
【功 效】 祛風除濕,補益氣血。
【適應證】 用于臟腑虛弱而風冷客之,寒氣搏于血氣,血氣不能溫于肌膚,使人虛乏疲頓,致羸損不平復。
【用 法】 每次服1匙,酒化服。每日2次。
【禁 忌】 實證不宜服。
【來 源】 《備急千金要方》。
治羸瘦膏煎方
【處 方】 羊肝1具,羊脊膂肉1條,陳曲末250g,枸杞根5000g。
【制 法】 將枸杞根切為細末,煎煮3次,濾取藥液混勻,再將羊肝、羊脊膂肉切細,與陳曲末放入藥液中煮,再入蔥、豉、鹽如熬湯法,待稠如飴糖時即成。
【功 效】 益氣養血,潤澤肌膚。
【適應證】 用于身體瘦弱,氣短乏力,顏面無澤等癥。
【用 法】 隨意食之。
【禁 忌】 實證不宜服。
【來 源】 《備急千金要方》。
地黃小煎
【處 方】 干地黃末1000g,胡麻油500g,蜜2000g,豬脂1000g。
【制 法】 以上4味銅器中煎,令水氣盡,即膏成。
【功 效】 益氣養血,補益肝腎。
【適應證】 用于五勞七傷,身體瘦削者。
【用 法】 每次服1匙,每日3次。
【禁 忌】 實證不宜服。
【來 源】 《備急千金要方》。
當歸膏(出自《古今醫統大全》)
【處 方】 當歸(酒洗)700g,炒芍藥400g,生地黃(酒洗)250g,薏苡仁(糯米炒去粉)、炒白術各500g,茯苓300g,蓮肉(去心)、炒山藥各250g,生曬參150g,炙甘草75g,陳皮、枸杞子各200g。
內外俱熱如蒸者,加青蒿汁100g,銀柴胡50g,胡黃連25g;內熱蒸者,加地骨皮10g,牡丹皮100g,知母50g,香附子50g,烏藥、延胡索各100g;男女胃脘痛者,加草豆蔻50g;寒者,加肉桂50g;虛火陣陣作痛,加炒黑山梔仁25g;頭昏目暈者,加天麻、鐘乳粉各100g;頭虛痛者,加大川芎200g;咳嗽,加川貝母150g,紫菀、五味子各50g;肺熱者,加麥冬150g,天冬、桔梗、百部各50g;足膝軟弱或酸者,加牛膝200g,石斛100g;腰背痛者,加制杜仲300g,橘核仁50g。
【制 法】 將上藥切碎,水浸后煎煮,紗布濾去藥渣,如此3遍,再將所濾藥液加熱濃縮,下入蜂蜜,收膏即成。
【功 效】 補益脾胃,益氣養血。
【適應證】 用于脾胃虛弱。
【用 法】 每次服1匙,每日3次。
【禁 忌】 實證不宜。
【來 源】 《古今醫統大全》。
通經膏
【處 方】 全當歸250g,酒川芎、蒼術、熟地黃、烏藥、半夏、大黃、酒白芍、制附子、吳茱萸、桂枝、紅花各100g,羌活、獨活、防風、黨參、黃芪、白術、山茱萸、白芷、細辛、荊芥穗、秦艽、制厚樸、青皮(醋炒)、陳皮、枳實、蘇木、生香附、炒香附、生五靈脂、炒五靈脂、生延胡索、炒延胡索、生蒲黃、炒蒲黃、莪術(醋炒)、三棱(醋炒)、姜黃、威靈仙、草果、山楂、麥芽、神曲、檳榔、制天南星、杏仁、桃仁、菟絲餅、蛇床子、制杜仲、續斷、熟牛膝、車前子、澤瀉、木通、炙甘草、甘遂(煨)、葶藶、黑牽牛子(炒黑)、巴仁、益智、八角茴香、制川烏、五味子、高良姜、遠志肉(炒)、黃連、炮穿山甲、炒木鱉仁、蓖麻仁、柴胡各50g,炒蠶沙、飛滑石各200g,發團100g,皂角80g。
生姜100g,蔥白、韭白各50g,大蒜頭、桂枝各200g,槐枝、柳枝、桑枝各400g,鳳仙(全株)、菖蒲、干姜、炮姜、白芥子、艾葉、川椒、胡椒、大棗各50g,烏梅25g。
【制 法】 兩方共用油12000g,分熬丹收。再入雄黃、枯礬、官桂、丁香、木香、降香、乳香、沒藥、砂仁、輕粉各50g,牛膠200g(酒蒸化)。俟丹收后,攪至微溫,以一滴試之,不爆,方下。再攪千余遍,令勻,愈多愈妙。勿炒珠,炒珠無力,且不粘也。
【功 效】 溫經散寒,養血通經。
【適應證】 用于血虛有寒,月經后期;或腹中積冷,臨經作痛;或兼寒濕帶下;或經閉,久成痞滿腫脹之證。凡欲通者并宜之。
【用 法】 上貼心口,中貼臍眼,下貼臍下,兼貼對臍、兩腰等處。
【禁 忌】 嚴禁內服。
【注 意】 方中川烏、附子、半夏、天南星、甘遂、雄黃、輕粉有毒。此方量大,可以適當按比例減少劑量。
【說 明】 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已禁止穿山甲入藥,可選擇蜈蚣、全蝎、地龍及植物藥三棱、莪術進行替代。
【來 源】 《理瀹駢文》。
蜜餌
【處 方】 白蜜2000g,胡麻油500g,臘月豬脂肪、干地黃末各1000g。
【制 法】 上4味藥,攪拌混勻,微火慢煎,令水氣盡,藥液如膏狀即成。
【功 效】 補益氣血。
【適應證】 用于體虛乏力,身體羸瘦,面色萎黃,納差,女子月經量少等癥。
【用 法】 每次吃1匙,每日3次。稍加,以知為度,久服肥充益壽。
【禁 忌】 實證不宜服。
【來 源】 《千金翼方》。
瓊脂膏
【處 方】 生地黃(鮮者10kg洗凈,細搗取其汁去渣)2000g,鹿角膠500g,酥油500g,白砂蜜(煎1~2沸,掠去面上沫)1000g,生姜(搗取其汁)100g。
【制 法】 先以武文火熬地黃汁數沸,以絹濾,取凈汁,又煎20沸,下鹿角膠,次下酥油及蜜,同煎良久。成膏,以瓷器取貯。
【功 效】 補血養血,益氣祛風。
【適應證】 治血虛皮膚枯燥,消渴等證。
【用 法】 每次服2~3匙,空心溫酒調下。
【禁 忌】 實證不宜。
【來 源】 《醫學正傳》。
天地煎
【處 方】 天冬(去心)100g,熟地黃50g。
【制 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 效】 滋陰養血。
【適應證】 治心血燥少,口干咽燥,心煩喜冷,怔忡恍惚,小便黃赤,或生瘡瘍。
【用 法】 每次服100丸,不拘時用人參煎湯送下。
【禁 忌】 屬濕熱證者勿用。
【來 源】 《奇效良方》。
寧心膏
【處 方】 黨參、酸棗仁各150g,朱砂、乳香各30g,薄荷60g。
【制 法】 上藥除朱砂以外加水煎煮3次,合并濾液,加熱濃縮為清膏,最后加蜂蜜,朱砂收膏即成。
【功 效】 寧心安神,補血養陰。
【適應證】 用于心火偏亢,陰血不足之證。
【用 法】 空腹服用,每次1湯匙。
【禁 忌】 實證不宜。
【注 意】 朱砂有毒,劑量不宜過大。
【來 源】 《普濟本事方》。
龜背方
【處 方】 麻黃、枳殼、芍藥各10g,桂心、獨活、防風、大黃各20g。
【制 法】 上藥切碎,水煮濾汁,如此3遍,將所濾汁液濃縮,加入蜂蜜收膏。
【功 效】 祛風散寒,行氣活血。
【適應證】 小兒龜背。
【用 法】 米飲調下。
【注 意】 不宜過量服用。
【來 源】 《保童秘要》。
石斛地黃煎方
【處 方】 石斛200g,生地黃汁4000g,人參150g,桃仁250g,桂心100g,甘草200g,大黃400g,紫菀200g,麥冬1000g,茯苓500g,白酒4000ml。
【制 法】 上藥除生地黃汁和白酒外共為細末,合入生地黃汁、白酒,放入銅鍋中,炭火上熬,放入鹿角膠500g,熬至藥液減半,再放入飴糖1500g、白蜜1500g和調,慢火煎至膏成。
【功 效】 補氣活血,滋陰溫陽。
【適應證】 用于婦女形體瘦弱,動輒氣短,胸脅滿悶等癥。
【用 法】 飯前服半匙,酒化服,每日3次。
【禁 忌】 實證不宜服。
【來 源】 《備急千金要方》。
填骨萬金煎
【處 方】 生地黃汁1000g,甘草50g,阿膠、肉蓯蓉、麻子仁各50g,桑白皮40g,麥冬、干地黃100g,石斛75g,牛髓150g,白蜜500g,清酒4000g,大棗15枚,當歸70g,干漆100g,蜀椒20g,桔梗、五味子、附子各25g,干姜、茯苓、桂心各40g,人參25g。
【制 法】 將上藥(生地黃汁、阿膠、牛髓、白蜜除外)切為細末,浸于清酒內,微火慢煎,濾取汁,下入生地黃汁、阿膠、牛髓、白蜜,濃縮如飴糖狀即成。
【功 效】 補氣養血,溫腎散寒。
【適應證】 用于內勞少氣,寒疝里急,腹中喘逆,腰背疼痛等癥。
【用 法】 每次服1匙,每日3次。
【禁 忌】 實證不宜服。
【來 源】 《備急千金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