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傳統經典膏方
  • 趙霞 羅興洪主編
  • 2285字
  • 2025-04-29 19:01:51

一、補氣膏

元德膏

【處 方】 人參、當歸、麥冬各100g,五味子25g。

【制 法】 上藥用水10L,煎至2L,合熬成膏。

【功 效】 補益心氣。

【適應證】 治聞雷即昏暈不省人事,此氣怯也。

【用 法】 每次服3匙,白滾湯調服。

【來 源】 《串雅內編》。

人參湯

【處 方】 人參2000g。

【制 法】 將人參切碎,水浸后煎煮,紗布濾去藥渣,如此3遍,再將所濾藥液加熱濃縮,下入蜂蜜500g,慢火熬至稠膏狀。

【功 效】 大補元氣,養正調元。

【適應證】 多欲之人腎氣衰疲所致的咳嗽。

【用 法】 每日3次,每服1湯匙,飯后服用,用生姜、橘皮煎湯化服。

【來 源】 《景岳全書》。此方亦載于《保命歌括》,方名為丹溪人參膏。

人參膏

【處 方】 人參500g。

【制 法】 人參去蘆,不拘多少,切片,入砂鍋內凈水,文武火熬干一半,傾放瓶內。將渣又煎,又如前并之于瓶。凡熬3次,驗參渣,嚼無味乃止。將3次所煎之汁濾去渣,仍入砂鍋內,文武火慢慢熬成膏。入紅參500g,只熬成1碗足矣。及成膏入碗,隔宿必有清水浮上,亦宜去之,只留稠膏。

【功 效】 大補元氣,補脾益肺。

【適應證】 用于元精內乏,虛勞之證。

【用 法】 每服2~3匙,清米湯一口漱下。

【禁 忌】 實證不宜。

【來 源】 《壽世保元》。

黃芪膏

【處 方】 黃芪600g。

【制 法】 將上藥切碎,水浸后煎煮,紗布濾去藥渣,如此3遍,再將所濾藥液加熱濃縮,下入蜂蜜,收膏即成。

【功 效】 補中益氣,調榮養衛。

【適應證】 陽虛自汗,癰疽不起,四肢無力,氣虛下陷,男子遺精便血,婦女崩漏帶下,痰嗽虛喘,形體羸弱。凡男女老幼一切氣虛不足之癥,并皆治之。

【用 法】 每用10g,白開水沖服,或入煎劑,或用修合丸藥,亦可。

【禁 忌】 本方純補,外感初起及邪實苔厚者非宜。

【來 源】 《清宮配方集成》。

白術膏

【處 方】 白術1600g。

【制 法】 將上藥切碎,水浸后煎煮,紗布濾去藥渣,如此3遍,再將所濾藥液加熱濃縮,下入蜂蜜500g,收膏即成。

【功 效】 補脾滋腎,益氣化痰。

【適應證】 諸虛勞損,飲食無味,精神短少,四肢無力,面色萎黃,肌肉消瘦,腰膝酸軟,脾濕下注,遺精白濁,虛損勞傷。

【用 法】 每晨用米飲煎服10~15g。

【注 意】 忌生冷、油膩、堅硬等物。

【來 源】 《清宮配方集成》。此方亦載于《壽世保元》《類證治裁》。

加味茶湯方

【處 方】 山藥150g,蓮子肉100g,芡實100g,茯苓300g,菱角米100g,酥油500g,炒扁豆150g,薏苡仁300g,糯米100g,小黃米100g,人參100g,白糖500g,白蜜500g。

【制 法】 上藥將糯米、小黃米、菱角米打成粉狀備用,然后將除酥油、白蜜、白糖之外的藥物放入銅鍋或不銹鋼鍋中,加入冷水浸泡12小時,水量以高出藥面15cm為宜。先用大火將藥液煮沸,再用小火煎煮,保持微沸,煎煮時應及時攪拌,并去除浮于表面的泡沫,以免藥液溢出。煮2~5小時,過濾取出藥液,藥渣續加冷水再煎。第二次加水量以淹沒藥料即可,如法以煎煮3次為度。合并藥液,靜置沉淀,再用四層紗布過濾3次,盡量減少藥液中的雜質。將制備好的米粉放入煎出的藥液,再放在小火上煎煮蒸發濃縮,同時不斷用筷子攪動藥液,防止焦化,逐漸形成稠膏狀。趁熱用筷子取濃縮的藥液滴于干燥皮紙上,以滴膏周圍不見水跡為度,此謂清膏。白糖、白蜜先行炒透,隨后與酥油一起放入稠膏狀的藥液中,用小火煎熬,并不斷用筷子攪拌和勻收膏。

【功 效】 健脾益氣,滋陰養胃。

【適應證】 用于老年男女勞病日久,胃氣短少,不能進飲食。

【用 法】 每日3次,每服1湯匙,飯后服用,用白開水送服。

【禁 忌】 脾胃氣滯者慎服。

【來 源】 《良朋匯集經驗神方》。

法制人參膏

【處 方】 甘草1000g,人參、檀香、白豆蔻、冰片各50g。

【制 法】 甘草熬膏,余藥為末,和勻為膏。

【功 效】 補益元氣,輕身延年。

【適應證】 治虛勞之證。

【用 法】 隨時細嚼。

【禁 忌】 實證不宜。

【說 明】 原方方名為“法制人參”,未對其劑型進行描述,為方便讀者理解,故更名為法制人參膏。

【來 源】 《串雅外編》。

參術膏

【處 方】 生曬參、白術(土炒)各500g,薏苡仁(炒熟)400g,蓮肉(去心皮)300g,黃芪(蜜水炒)200g,茯苓200g,神曲(炒)100g,澤瀉25g,甘草(炙)25g。

【制 法】 將上藥切碎,水浸后煎煮,紗布濾去藥渣,如此3遍,再將所濾藥液加熱濃縮,下入蜂蜜,收膏即成。

【功 效】 健脾益氣,消食寬中。

【適應證】 用于虛勞,脾胃虛弱,不能運用,或脹或瀉之癥。

【用 法】 飲湯調服25g。

【禁 忌】 實證不宜。

【來 源】 《古今醫統大全》。

參術調元膏

【處 方】 白術600g,人參150g。

【制 法】 將上藥切碎,水浸后煎煮,紗布濾去藥渣,如此3遍,再將所濾藥液加熱濃縮,下入蜂蜜,收膏即成。

【功 效】 健脾開胃,益氣補虛。

【適應證】 用于脾胃虛損之身體虛羸,納呆食少,肌膚不榮等虛損諸癥。

【用 法】 每日服3~4次,白滾水沖服。

【來 源】 《清宮配方集成》。此方亦載于《萬病回春》。

楂梨膏

【處 方】 山楂、甜梨各5000g,蜜200g。

【制 法】 將山楂、甜梨去核,共搗取自然汁,入鍋內慢火熬,入蜜200g,共熬成膏。

【功 效】 健脾潤肺。

【適應證】 脾肺氣虛之證。

【用 法】 每次服1匙,每日3次。

【禁 忌】 實證不宜。

【來 源】 《壽世保元》。

豬膏湯

【處 方】 豬膏、生姜汁、白蜜各1000ml,清酒500ml。

【制 法】 將上4味藥,攪拌均勻,慢火煎之如膏狀即成。

【功 效】 溫中補虛,滋陰益氣。

【適應證】 婦人產后體虛,往來寒熱,乏力自汗等癥。

【用 法】 隨意酒服。

【禁 忌】 實證不宜服。

【來 源】 《千金翼方》。

甘露膏

【處 方】 半夏20g,熟甘草、白豆蔻仁、人參、蘭香、升麻、連翹、桔梗各50g,生甘草、防風各100g,酒知母150g,石膏300g。

【制 法】 將上藥研為極細末,湯浸蒸餅,和勻成劑,捻為薄片,曬干,再碎如米粒大。

【功 效】 補脾益氣,清熱瀉火。

【適應證】 消渴。飲水極甚,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結燥,小便頻數。

【用 法】 每次服6g,淡生姜湯送服。

【禁 忌】 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來 源】 《蘭室秘藏》。此方亦載于《古今醫統大全》《證治準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明县| 文化| 马龙县| 新兴县| 阜城县| 东乡县| 宝兴县| 四子王旗| 色达县| 大荔县| 鄂托克前旗| 鹤峰县| 汶上县| 蓝山县| 越西县| 金塔县| 河间市| 稷山县| 山阴县| 新河县| 新宾| 隆德县| 西畴县| 庆元县| 鄂托克前旗| 农安县| 濉溪县| 林周县| 榆树市| 咸阳市| 忻城县| 通化市| 建始县| 邢台市| 监利县| 克什克腾旗| 凭祥市| 涞源县| 丹阳市| 西乡县| 辽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