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例2 大柴胡湯、犀羚白虎湯、藿樸夏苓湯、升降散治療結核性腦膜炎高熱案

王某,女,62歲,2019年2月26日。因高熱入院,確診為結核性腦膜炎,體溫(T)39℃,用退熱藥可汗出熱退,旋而復升,神清,頭痛,項強,惡心,口苦,便秘,無明顯嘔吐、咳痰、抽搐,舌淡紅苔白膩,脈滑數。

診斷:

春溫。治則:清化退熱,辟穢降濁。

處方:

大柴胡湯、犀羚白虎湯、藿樸夏苓湯、升降散合方化裁。

用藥:

柴胡30g,黃芩20g,清半夏10g,石膏45g,知母10g,水牛角20g,羚羊角粉3g(沖服),蒼術10g,藿香20g(后下),厚樸12g,茯苓20g,大黃6g(后下),蟬蛻12g,僵蠶20g,蘆根30g,甘草12g。

二診(3月1日):

體溫控制在38.5℃之下,頭痛項強,惡心,口干,便通,胃脹,舌淡紅苔少,脈略滑。鴟張高熱得以殺減,陰傷之象已顯,一則高熱耗傷,“燥萬物者莫熯乎火”,二則苦溫燥濕之力似為過之。

處方:

柴胡20g,黃芩20g,清半夏10g,黨參15g,石膏45g,羚羊角粉3g(沖服),知母20g,水牛角30g,地骨皮30g,蟬蛻12g,桂枝10g,白芍20g,蘆茅根各45g,僵蠶20g,甘草15g,牡蠣30g,枳實15g。

三診(3月6日):

體溫38.5~39.5℃,神清,頭痛,納呆,胃脘不適,便通,舌淡紅苔薄白,脈滑。終歸春溫大癥,鴟張邪熱很難一蕩而平,一波三折在所難免。守方再進,上方改柴胡30g,加酒軍6g。

四診(3月13日):

熱退3天,頭部隱痛沉脹不適,口苦,納可,便通,舌淡紅苔薄白膩,脈略滑。中西醫結合,邪熱終得肅清,遂調理善后,追剿余邪,為收全效。

處方:

柴胡18g,黃芩10g,清半夏10g,黨參15g,藿香15g(后下),厚樸10g,茯苓15g,地骨皮20g,茵陳20g,石菖蒲15g(后下),生薏苡仁30g,僵蠶10g,澤瀉15g,甘草10g。加減治療1周,痊愈出院。

【附注】春溫大癥,多以毒、熱、濕、瘀四邪為患,蒙蔽清竅,彌漫三焦,甚至引動肝風。治療:①清熱:集苦寒、甘寒、咸寒之力,清剿鴟張邪熱。②平潛:既可協助清化退熱,又可平肝,防內風萌動。③大黃為祛邪設,非為結糞設,“揚湯止沸,莫若釜底抽薪”,腑氣通暢,給邪氣以出路,利于退熱,縮短病程。④濕濁困厄,既可蒙蔽清竅,甚至彌漫三焦,又可郁而化熱。治療當主次斟酌,熱重者清熱為主,濕熱并重或濕重于熱者應以化濕為主,兼以清熱,濕祛熱孤,否則反致熱去濕獨留,膠著難解,甚至導致濕從寒化,病勢纏綿,預后不良。⑤春溫之邪,可逗留氣分,也可直入營血,血得寒則凝,得溫則行,遇熱也凝,火熱煎熬,必致營血郁滯。犀角(現為禁用品,以水牛角代)、羚羊角之類,咸寒清熱、質重平肝、涼血護營,未雨綢繆。⑥至于“結核桿菌”,雖為現代醫學之確切病原體,也是西醫治療的核心,但作為中醫對此只可借鑒,不可因之羈絆,治療中不可一味尋找解毒殺菌藥,而應從整體出發,四診合參,辨證論治。中西醫結合可以有所側重、互補,方為上上之策!⑦中后期加桂枝辛溫反佐,防寒涼困厄致神機呆頓。合而成方,可毒消、濕化、熱退,自無留瘀之患,神清體健,痊愈出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林县| 宜春市| 阜新市| 孙吴县| 垫江县| 满洲里市| 堆龙德庆县| 巩留县| 玉山县| 武义县| 宝坻区| 巍山| 万盛区| 天台县| 望奎县| 海伦市| 社旗县| 日照市| 白山市| 离岛区| 长沙市| 濮阳县| 台州市| 五大连池市| 南宫市| 镇远县| 卢湾区| 托克逊县| 天气| 当涂县| 荥阳市| 荥经县| 呼伦贝尔市| 万州区| 保靖县| 来安县| 广灵县| 滨州市| 太白县| 陇西县| 孟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