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例1 大黃附子湯合枳術丸治療小腸梗阻案

韓某,女,75歲,2018年2月13日。因小腸梗阻請中醫會診,其停止肛門排便排氣4天,上腹脹滿隱痛,腸鳴音減弱,胃潴留液每天多達1 800ml,咳嗽,咳痰色白,精神狀態差,時清時昧,嗜睡,時燥熱,喜冷飲,手足溫,無明顯發熱、惡心、嘔吐、多汗,血總蛋白49.6g/L,白蛋白27.2g/L,血鈉159mmol/L,舌淡紅胖、苔薄白少津,脈沉細虛數,心率(HR)130~140次/min。

診斷:

關格。治則:瀉下通腑,溫陽防脫。

處方:

大黃附子湯、枳術丸合方化裁。

用藥:

炮附子15g(先煎),大黃6g(后下),枳實20g,生白術30g,細辛4g,生姜20g,茯苓20g,甘草10g,黃連3g,黨參3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內服。

外用:

麻黃5g,炮附子5g,細辛3g,大黃5g,烏藥10g,檳榔10g,肉桂3g,艾葉5g,生姜5g,冰片1g。為末,適量白酒調和,外敷神闕,每日1劑。

二診(2月18日):

服藥2劑后開始排便排氣,腹脹減輕,大便每天1~3次、每次量約100~200ml,可見少量成形便,潴留液減少,每天800ml左右,神清,血Na+ 138mmol/L,舌淡紅胖、苔少津少,脈沉虛略數,左脈略顯滑象,HR 110次/min。

處方:

炮附子15g(先煎),酒軍6g,細辛3g,枳實15g,生白術30g,生姜10g,茯苓15g,甘草10g,黨參20g,山藥30g,木瓜15g,炒白芍15g。

三診(2月25日):

精神好,腹脹、咳嗽、咳痰消失,氣便通暢,胃潴留液每天約100ml,復查血白蛋白31.6g/L,舌淡紅胖、苔薄白,脈沉緩,HR 89次/min。以歸芍六君子湯調理善后,胃開納進,痊愈出院。囑其山藥、薏苡仁、核桃、生姜、當歸、茯苓適量,糜粥自養。

【附注】此例以小腸梗阻請會診,上則食不得入,下則大便不得通。中醫認為,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和,傳化物而不藏,實而不能滿。此病人一方面有氣便不通、胃液潴留等腑實標癥,同時又有神疲、嗜睡、低蛋白血癥、脈沉細虛數等少陰里虛證,且燥熱、飲冷,恐有虛陽外越之兆。過去有“通補兩難”之說,其實不然,可補瀉同施,標本兼顧,各建其功。“小大不利治其標”,苦寒攻下勢在必行,“非下不能去其積”,大黃、枳實斬關奪門,行氣導滯,通下腑實;但年至耄耋且殘缺之陽已難維系,“脈微細,但欲寐”,更無力承受苦寒戕伐,“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非溫不可祛其寒”,附子辛甘大熱,破陰除霾,離照當空,固護元陽,恢復人身之原動力,溫下破結,直搗黃龍;黨參、白術、茯苓甘溫健脾益中氣,淡滲利水消痰源,固守后天之本,持中央以運四旁;細辛、生姜溫通陽氣以化水飲;少量黃連,苦寒健胃,以為反佐,為偷渡上焦之用,防寒熱格拒;甘草健脾益氣,調和斡旋,使補、瀉、寒、熱之藥各行其路,并行不悖,平和之藥仍堪大任,如此可脾氣健運、腎氣復充、腑氣通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娄底市| 永寿县| 囊谦县| 南通市| 赤水市| 伽师县| 通河县| 嘉善县| 萍乡市| 宁乡县| 忻城县| 绵阳市| 同心县| 县级市| 宕昌县| 米脂县| 南澳县| 南澳县| 大渡口区| 扬州市| 武清区| 阳东县| 诏安县| 汾西县| 台北市| 揭东县| 松原市| 志丹县| 郑州市| 南开区| 商水县| 宽城| 三明市| 通化市| 纳雍县| 武威市| 瓦房店市| 米易县| 武清区| 体育| 吴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