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了,借此機會跟大家說說心里話!
我在后臺不斷刷到有大佬們留言說題材很好,但是節奏太慢,科普太多。
其實,聽到這些話真的心塞,題材好,只能說考古學術類型文好,跟我沒啥關系。
實際上這個題材,是我的一種嘗試,在寫這本書之前,就給自己定了調子,紀實考古年代文,在真實的基礎上創作,考古學術部分爭取不出錯。
在人物設定上,有現實原型,優先使用現實原型,實在沒有現實原型,再進行虛構人物創作。
實際上,采用了紀實報告的寫法,然后鑲嵌進入主角的故事。
顯然這個嘗試并不成功,節奏慢,故事性弱,趣味性弱。
我花費太多精力在專業內容上了。
導致我花費在劇情設計上,就不足,想不出有趣的故事情節來寫。
在寫作技巧方面,我也不行。
以前熟悉的裝逼打臉的套路,一個都用不了。
想要在學術上裝逼,我首先就要掌握這些知識,我才能夠拿出來裝逼。
然而,我的專業知識儲備是不夠的。
小說涉及的內容太多了,不是隨便翻看一兩本書就可以寫好。
實話實說,我現在每天都在翻閱大量的論文,基本上每一個知識點都盡量從原文引用,保證不出錯。
然后,后面發現,大家其實不在乎這些。
大家是為了看小說,不是來學知識的,我確實本末倒置了。
但是專業知識出現bug,那就很麻煩,這玩意是一環扣一環的。前面錯了,肯定就會影響到后面部分。所以我盡量做到不糊弄。
為了寫這本書,國內所有考古學家的傳記,只要能夠買到的,我全部都買了。
我看了很多書,還是寫不好這本小說。
考古類型文,寫的非常心塞,花費我非常大的精力,就是寫不好。
難點在哪里?
第一,沒有參考的類型文,沒有成熟的寫作套路;
第二,我的知識儲備不夠,寫這個類型文太吃知識儲備了;
第三,我盡量保證知識點不出錯,同時,尊重真實歷史,盡量做到紀實,這一點寫的非常難,想要做到紀實,就必須查閱大量的資料,僅僅是論文是不夠的,還需要看大量的前輩傳記與采訪,這個需要非常大的閱讀量,實話實說,能夠查閱到的資料我都翻閱了,但是,具體的細節,往往還是缺失,所以就非常糾結。
舉個例子,發掘某一個遺址。
它是誰發現的。
怎么發現的。
發掘的時候,都是誰跟誰一起發掘的。
發掘過程之中,有哪些趣事。
想要全面了解這些非常難。
因為這玩意不是靠看考古發掘報告就可以看出來的。實際上,考古報告沒有這些,考古報告知識學術部分,沒有發掘的故事背景。
想要把這些資料全部都找出來,非常的困難。
有時候,用了所有能夠想到的方法去查閱資料,但還是找不到,不是查找的資料不對,而是有些遺址,除非當事人寫回憶錄,不然,這些部分是沒有公開發表的資料的。
這樣一來,想要紀實,就非常難。
沒法紀實,只能架空。
但是一邊更新一邊查大量的資料,然后這些資料基本上都用不到,原本計劃要寫的遺址,最終發現跟主角的事業線不符合,或者是因為缺少一些現實的真實資料,而沒法用,這就非常痛苦。
如果是架空虛構的話,就容易多了。
比如,我寫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我可以不管現實世界中,它是誰發現它是哪些人發掘的,我只需要知道它能夠找到萬年前的稻作遺存,然后就拿出來裝逼,這樣寫的話,就容易得多。
實際上,大部分人寫考古發掘,就是采用后面這個辦法。
主角裝逼就可以。
但是我想告訴大家,這個遺址是誰發現的,現實之中,它是誰發掘的,這樣一來,就非常困難了。
就好像我寫城頭山遺址,何介鈞/曹傳松/俞偉超,他們就是現實之中跟這個遺址有過交集的人。
為了找到他們的資料,我花了好長時間。
首先看他們的傳記,看他們的采訪,然后我找了好久,才找到曹傳松的存在。
嗯,就是舉一個例子。
其實,都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這些現實的真實性,其實對故事趣味性沒有幫助的。但是又是我寫文的初衷,總感覺不應該摒棄掉這些,同樣,讓我寫裝逼打臉,實際上,我也不擅長,不然我早就寫了,好不容易寫一些裝逼打臉的劇情,還被部分讀者吐槽說太尷尬了,都可以扣出四室一廳。
第四,當然就是各位大佬對于我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期待,我其實很努力的來呈現了。
但是,我就是均訂三百的水平,肯定寫不出來均訂三千的精品文。
所以看到不少大佬們把我跟那些精品文大佬相比較,我只能配句臺詞,臣妾做不到啊!
……
最后,說一下我寫這個題材的初衷吧。
就是前幾年,看到很多小說平臺都是打著考古名義的盜墓文,特別泛濫。
比如《盜墓從震驚考古隊開始/直播帶貨摸金符考古專家瘋了/指點考古隊我成為盜墓高手……》
我一看到這些,看著就煩。
好像考古工作者的存在就是為了盜墓賊裝逼用的,好像官方的考古學家都是腦殘傻逼就主角最牛逼。
于是,就想寫一本硬核考古文,讓大家知道真正的考古文是啥樣子。
事實證明,我太不知道天高地厚,年少輕狂啊。
我寫的硬核考古文,撲街得不要不要的。
這本考古文,可以說是我寫文十幾年花費精力最多的一本書,只不過是一個全新的嘗試一個全新的題材,以前的熟悉寫文套路根本就用不上。
記得當年開北大學考古的時候,一直泡在省圖書館然后桌子旁邊堆放著一摞考古報告,一邊寫一邊翻看報告,當時覺得自己真牛逼,時常感慨這樣硬核的文,我都能夠寫出來。
實際上,我不是科班出身的。我函授專升本,還沒畢業呢,過去的十年干的活就是拉電纜,雖然拉電纜也需要挖下水道,但這玩意終究不挖墓道,寫這種專業文太廢腦子了。
這個嘗試,顯然是非常失敗的,以我的天賦,也只能寫點口水文,掙點生活費,這種開創新類型新題材的事情,確實不適合我來干。
我想寫考古學霸文,寫主角不斷的裝逼,但是,考古類型文,畢竟不是起點流行的學霸文,普通的學霸文有大佬在前面鋪路了,都有很成熟的寫作模式,有很多值得借鑒的精品文,但是,考古類型文,沒有。
它也不是鑒寶文,也沒有成熟的模式,沒有那么多的正反饋。也沒有那么多的收獲,要是不斷的發掘不斷的震驚就太浮夸了,考古行業的收獲,就是不斷的發掘,不斷的有成果,但是真實的考古流程,就需要每一個環節都呈現出來。
就顯得冗余。
人啊,總是沒法子掙到認知之外的錢,寫小說也是一樣,我認知之外的東西,我也寫不來,我寫的都是符合我認知的故事。
當然,也可以寫得很爽。
主要是我的技巧不行,寫的不好。
所以也導致可讀性真的不行。
有時候,我回去翻閱我的過去寫的章節,也發現寫的不好。
尤其是,經常穿插一些前輩的軼事,拿來橫向對比。確實增加閱讀門檻。因為大家對這些前輩不熟悉,沒有啥代入感。
我寫這本書沒有啥野心,就是填補我遺憾,現實中沒法實現的學術追求,希望通過主角去實現,比如我只有專科的學歷就希望寫一個研究生的日常,而且是北大研究生的日常,看起來就很有逼格,哎,這玩意真的變成我的執念了。我要有本科學歷我估計就要寫博士的日常了,太過于不自量力了(??灬??)
在這個過程之中,如果有人喜歡的話,當然最好,我也很高興,滿足了我的虛榮心。
我的行文風格就是這樣,能力就是這樣,我現在呈現給大家看的,就是我能夠呈現出來最好的結果,不存在敷衍一說,當然,在寫作的過程之中,也會經常跑偏,更新帶來的壓力還是沒法避免,我也會盡量學習努力提升自己。
我寫上本書《我在北大學考古》,就已經意識到自己的能力不行了,所以這個題材已經打算放棄了,后來還是在后臺看到有些讀者不斷的留言,最后還是承諾大家一定會完本。事實證明,我的故事也是有人看的,群里不少的小伙伴,還有很多上本書熟悉的老書友,當然不多所以就更顯珍稀!
但實話實說,我真不打算寫這個題材了,所以就沒開新的坑。
我寫《我在北大教考古》,實際上就是在《我在北大學考古》后面的劇情接著寫的,這也是為什么開始會出現那么多人物的原因,也是為啥會取差不多名字的原因。
因為接續前文,所以開篇切入點,受限制太多,所以成績一開始就撲街,但是撲街就撲街吧
有時候看到一些讀者訂閱北大學考古之后覺得不值的吐槽,我就在想,寫了北大教考古我快寫三十萬的免費章節,也算是給大家另外一種補償了!
我知道我寫的很差勁,我也知道我節奏慢,但是我不知道該怎么加快節奏,我寫文不是為了給大家添堵的,我也想寫爽一點,奈何能力不夠,請相信我,目前這個節奏,我覺得我已經很努力呈現,單論技巧性,我感覺比上一本成熟了一些,但是節奏慢,確實是硬傷!
我真不是任性,也在努力寫好,奈何實力不行。
嗯,說了那么多,主要是上架了,寫一下上架感言,然后統一解答大家的困惑以及對大家一些建議的回答。
就不求首訂了。
聚散隨緣。
寫完這本,我也算對大家有一個交代,同時也是對我自己的一種交代,了卻心中執念,就好像蘇亦了卻對北大的執念一樣。
唉。三個月再看成績,能寫多長就寫多長,寫完這本,然后可以寫其他題材了,到時候輕裝上陣,沒有思想負擔。
我要是再寫考古,我就是狗。
愛你們!
晚安!
6月2日,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