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辛追夫人遺體
- 我在北大教考古
- 莫韃
- 4505字
- 2025-05-25 23:56:47
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震驚世界,并非說說而已。
前世,湖南博物院曾經宣布,歷經數十年努力,馬王堆漢墓一號、二號及三號墓中的所有文物已完成全面清庫工作,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包括馬王堆古尸(辛追夫人遺體)和漆木器、紡織品、簡帛三大主要門類,總計達 26937件。
其中,最讓國人津津樂道的,肯定就是辛追夫人的遺體,也就是所謂的“千年女尸”。
實際上,馬王堆出土的女尸,并非第一具,只不過解放前,給盜墓賊挖出來之后,被遺棄而已。
在這個方面,馬王堆一號墓,對于尸體的保護就非常謹慎。
那么多出土文物,最容易勾起他人獵奇心理的,始終是這具“千年女尸”,尤其是非考古專業的梁嘉勉、戚經文、張文旭、楊直岷幾位先生。
大家一進入庫房,就忍不住詢問相關內容。
對此,何介均就說道,“解放前在長沙盜掘的古墓中,也遇到過保存較好的尸體,但都遭到嚴重的破壞,沒有留下任何的科學資料。大家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今后在這方面還會再有發現的。”
話雖如此,但實際上,未來的考古發掘,女尸確實出現了不少,但是像辛追夫人這樣保存完好的女尸,有且僅有這么一例。
絕對是國寶中的頂級國寶。
得知,梁嘉勉諸位老先生對于馬王堆的發掘經過感興趣,最終,何介均還是喊來當事人熊傳新。
“嗯,當年,傳新是我們考古部第一個趕到馬王堆那邊去的,事情的前因后果,他最清楚。”
見到出現的熊傳新,蘇亦就感慨不已。
讓親歷者親自解說,這種VIP待遇,蘇亦第一次體驗到。
于是,在眾人的期待之中,熊傳新開始現身說法。
“當時,馬王堆那邊,曾是省干部療養院,后來由366醫院接管進駐。當時為了符合軍隊醫院戰備要求,需要打防空洞。然后就看中醫院院區里的那座小山包。結果,71年12月,在挖防空洞時出現了塌方,隨后發現‘鬼火’,引起騷動,工人排查時才想到,這里曾有一座立了省保文物牌子的古墓,于是向省革委會匯報,由省博派人前去調查。”
“當時,我們省博考古人員大都被下放到了農村勞動。就只留我在長沙。實際上,我也沒有機會留在省博,當年,我剛從川大畢業不久,在考古部年紀最小,對于業務不熟悉,就被借調去建設偉人紀念地辦公室當秘書,整個考古部就我留在長沙,所以我成了最先到達現場的考古人員之一。”
“于是,我經驗也不足,就把消息告訴了同事單先進先生,當時單先進先生正在益陽桃江下放勞動。他趁著一次回長沙的機會,趕去了馬王堆的發掘現場。后來,隨著馬王堆被發現,我們省博被下放的考古人員才逐漸被調回長沙。
當時,1號墓發現以后,侯館長召集大家開會,最終決定把消息告訴高至喜主任。
當時故宮慈寧宮正在舉辦十年出土文物展,高主任被派出參加籌備工作,高主任得知消息后,第一時間找王野秋局長報告了情況。
然后,王局長就去找夏鼐先生報信。
實際上,夏先生,對于馬王堆漢墓的情況,并不陌生。
1951年的時候,為配合長沙近郊基本建設工程中的古墓發掘工作,考古所曾經組建長沙工作隊。當時,夏先生擔任隊長。還曾經來過馬王堆土冢考察。然后,判斷這里埋葬的是漢墓。”
聽到這話,大家就忍不住發問了。
“夏先生,眼光這么獨特?”
“馬王堆漢墓發掘之前,不是有傳聞,馬王堆是五代楚王馬殷及其家屬的墓葬嗎?”
“好像馬王堆的名字,就是因此而來,難不成是誤傳?”
熊傳新說,“其實是誤傳,當年夏鼐先生到了馬王堆之后,對兩個土冢進行了調查,根據封土及有關情況,判定這片區域是個漢代的墓葬群。當時,已經從葬地的規模及其保存情況意識到它的重要性,但考慮到工作條件和技術水平,決定暫時保留下來,以便日后作更縝密的科學研究。于是,1952年,考古所與省文管會形成共識,確認此處為一處漢墓。然后,1961年,馬王堆就被列為省級文保單位并樹立保護性標志。正是因為有這個標志牌,366醫院那邊,發現可以點燃的氣體,以及塌方之后,才想到可能發掘到古墓了。”
聽到這話,不少人,都覺得有些感慨。
甚至,張文旭還說道,“明明知道這里有古墓了,怎么還亂挖呢!”
何介均說,“主要還是當時的文物保護意識不到位。”
實際上,真實原因,大家都清楚。
過去那些年,本來就屬于特殊的歷史時期。
“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號召使得各地積極展開防空洞的建設,這種情況之下,366醫院不可能不發掘防空洞。
當然,張文旭也不是反對發掘防空洞,他疑惑的是,為什么明明知道馬王堆有古墓,還在那里發掘防空洞。
何介均給出的解釋,就是文保意識不足。
這只是一個方面,此外,對墓葬具體情況了解有限,也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文物保護法還沒有出來,建設項目優先,在挖防空洞之前,并沒有跟有關方面溝通,挖出東西之后,才知會考古部門。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跨部門還跨系統。
沒有造成更大的損失,已經是萬幸。
但不管如何,大家對夏鼐先生的眼光還是很佩服的。
前世,蘇亦還對此做過考證,甚至,還去翻閱了《夏鼐日記》,日記里面確實提及他曾經到過馬王堆,卻沒有寫他的判斷【1】。
但確實有一些文字報道提及這一幕。
比如,就有報道說:
1951年,考古學家夏鼐率部來到湖南長沙馬王堆及其附近區域進行實地勘察。夏鼐在馬王堆的兩個大土丘上轉了好久,始終沒做出發掘還是放棄的決定,最后對隨同前來的湖南博物館館員程鶴軒說:“這不是五代馬殷父子的墓,而是一座漢墓,可能屬于西漢早期,馬王堆名不副實,通知HUN省政府造冊保護吧。”就這樣,馬王堆的發掘被無限期擱置下來。
此外,省博考古部主任,后來的省博第四任館長高至僖的相關采訪報道也有所提及:
“在1951年的時候,就知道那是個漢墓了,當時夏鼐在長沙來看了,確定是兩個漢墓,但墓的主人是誰,冇搞清楚,也不曉得有3個漢墓。”
從以上報道,可以判斷出來,五十年代,夏鼐先生到馬王堆土冢做調查,已經能夠判斷出來,這里是漢墓了。
……
“當年,發掘防空洞時在洞內發現有些地方冒出一種氣體,劃火柴點火抽煙時,稍不留神就能點著。于是,就開盛傳遇見“鬼火”了。‘鬼火’在民間的故事,廣為流傳,有傳播的基礎,因此,很快就越傳越離奇。
這個流言,當時,確實對民間造成一些影響。
后面,消息報到上面,王局長跟夏先生商議過后,知會省革委會,才同意馬王堆一號墓的發掘。我最早主持了1號墓的發掘,結果,剛發掘,就發現三個盜洞,其中留有一雙膠鞋底印,這一發現,讓大家的心都揪起來了。都意外,一號墓已經被土夫子光顧了。”
說到這里,熊傳新望向眾人,補充道,“大家可能不知道,在解放前,我們湖南,盜墓賊最為猖獗。”
聽到這話,蘇亦心中暗笑。
這玩意,后世民眾最清楚不過。
這一切,都得感謝《盜墓筆記》的免費宣傳。
然后,張文旭就忍不住問道,“真被盜墓賊光顧了?”
熊傳新搖頭,“沒有,不過,這雙膠鞋,后來經過分析應該是在1946年留下的。因為上世紀三十、四十年代,是湖南盜墓最猖獗的時期,原因一是軍閥混戰的亂世,二是外國勢力的侵入,國際買家的出現,讓民國時期“產、供、銷”一條龍的盜墓產業鏈初步成形。而長沙本地將盜墓者稱為土夫子,并因此聞名中國盜墓界。”
聽到這話,眾人聽得目瞪口呆。
熊傳新似乎早就意料到眾人有這樣的反應,實際上,這也是他的惡趣味之一。
關于這段時間,他不知道講了多少遍。
每一次講述,都故意在這里留鉤子。
就是為了見到聽眾這種震驚的目光。
梁家勉、戚經文、楊直岷四位先生,都是研究農史的,他們雖然不是研究考古的,但是對于歷史故事,算不上陌生,然而,張文旭跟三位不一樣,他是水稻培育專家,研究的是水稻,而不是農史。再加上他本身就是湖南人,偏偏對于這段歷史所知甚少,因此,這種沖擊就更大了。
怎么沒有想到家鄉會存在這么一伙人。
甚至,有些義憤填膺,“這些人,就該槍斃了。”
這話一出來,就輪到熊傳新尷尬了。
他說這些故事,只是為了吊大家的胃口,并非要引起大家的憤怒之情。
這個時候,何介均好笑地望著他,隨即幫忙解釋,“諸位,不要誤會,其實這些土夫子,也是我們的同志,建國以后,國家嚴厲打擊盜墓行為,我們長沙土夫子早就隱退江湖。對于他們,政府采取了寬大和利用的政策。大約20人被吸收到省文管會做臨時工,然后,53年省文物工作隊成立后,部分人轉為正式的考古工人。”
聽到這話,眾人大跌眼鏡。
“真的假的?”
“確實是真的,土夫子們根據地表樣土判斷是否存在古墓,并從填土的特殊識別古墓的深淺及時代,這種預測的準確度令人難以置信,因此他們被尊稱為土專家。民國長沙的盜墓江湖’。”
這個時候,熊傳新坦言說,“72年發掘馬王堆1號墓時,就有五六名土夫子參加,他們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甚至,當1號墓的女尸在棺內難以取出時,正是任全生等人出主意,用五夾板斜插進去,將內棺側起,然后謹慎地將女尸移出,尸體才得以完整出土。后來,任全生、李光遠等五六位土夫子,受到了國家文物局和地方領導的表揚,他們收到省軍區負責人送來的獎勵:每人一瓶好酒,一條好煙。”
這話,大家只覺得離奇。
誰也沒有想到,國家竟然真的招安這些土夫子,而且他們竟然真的發揮所長了。
然后,熊傳新接下來的話,就更加讓大家目瞪口呆。
“實際上,在解放前,任全生曾和一名姓謝的土夫子聯手到1號墓盜掘,他倆一直挖到天亮都沒看到棺木,以為是古人設下的疑冢,就放棄了。如若不然,1號墓就真的被毀了。”
何介均補充道,“1號墓總共有三個盜洞。時間也跨越幾百年,最早一個屬于宋代,一最晚一個是解放前的,剩下一個年代不詳。
其中,宋代那個盜洞,最驚險,僅差幾十公分就打穿,至于,為什么不繼續挖洞,原因也不詳,如果這些盜墓賊再堅持一下,就發現棺材了。
一碰到棺材,里面的沼氣一旦泄露,就不存在保存如此完好的辛追尸體了。同樣,解放那個,嗯,也就是任全生他們打的那個盜洞,方向完全打偏了,這也是為什么他們懷疑是一冢的原因。
實際上,不僅1號墓有盜洞,2號墓也有兩個盜洞。其中一個盜洞更加久遠,是唐代的。解放后打的盜洞,挖出了些木炭。2號墓打穿了,也導致棺材完全腐爛,只發現一些保存不大好的銅鼎和陶器,并沒有什么重大發現。
唯一沒有盜洞的就是3號墓,這也跟3號墓的位置有關,它雖然1號墓的南邊,但從層位上看,就在下方,而且被1號墓封土完全覆蓋,沒挖1號墓之前,沒人知道它的存在。”
這個是大家沒有想到的。
“敢情不只解放前,古代就已經存在那么多盜洞了啊,原來盜墓在我們國家,已經有這么悠久的歷史了啊。”
“相傳,曹操的部下,就有專門盜墓的,這事也不知道真假。”
“這些就要靠,諸位考古大家去驗證了。”
“哈哈哈哈,要不,咱們還是繼續說,辛追夫人的尸體吧。”
“嗯,就說這個,我聽說,當初把尸體從棺槨里面拿出來,還挺不容易的。”
“嗯,這個方面,幾位土夫子,確實起到關鍵作用。實際上,咱們終究是專業的考古人士,這個方面不能僅僅靠土夫子。因此,夏先生也讓王來跟白榮金兩位先生從考古所下來,這兩位先生都是考古所出門的技術大拿。可以說,尸體的保護跟處理,兩位先生功不可沒!”
……
注釋1:10月14日星期日
晨間蔡季襄君來,偕往小吳門及瀏陽門外調查,由蔡君邀“土夫子”名謝少初者作引導,先至陳家大山,下山至容園,經五里牌至馬王堆,又赴徐家灣、楊家山,參觀已掘開之長沙王后墓,墓中現僅有清水一泓而已。墓道口堆土中尚有漆片及泥錢。返至小吳門外進午餐,飯后又至瀏陽門外之子彈庫,亦露出木坑數處。觀畢后,余渡湘江至湖南大學訪姚薇元君,又晤及史學系主任汪詒蓀君及楊遇夫先生。(《夏鼐日記》(卷四·195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