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數確實超了。
蘇亦他們一行10人,只來了兩輛212吉普,再加上兩個司機,也只能乘坐10人。
本來人數剛好,但是陳文驊、梁嘉勉、戚經文、柳之明四人是中途加入的,這屬于意外狀況。
人數超了,咋辦?
侯副館長打算繼續調車過來,這事,其實不好辦,這年頭不是后世,省博能找兩輛吉普過來,已是難得,想要臨時調車就更不容易。
蘇亦一行人之中,梁家勉先生最年長,又是臨時登車,因此,不想麻煩省博這邊,就提議乘坐公交。
侯副館長跟何主任哪能肯。
然后,眾人又是一陣商議。
最終的方案是,蘇亦跟陳文驊、俞偉朝以及何主任四人留在后面,其余人跟隨著侯副館長坐車先過去。
反正從火車站到省博,也不遠,不到六公里。
在大家閑聊之間,蘇亦也開始打量著這個年代的長沙火車站。
標志性的鐘樓火炬都清晰可見。
前世,第一次乘坐火車到長沙,走出長沙站的時候,就覺得火車站整體比較老舊,跟武昌站沒法比。
然而,這個年代的長沙站,卻是嶄新無比,因為前年才通車,是目前國內僅次于首都火車站的第二大火車站,比廣州站還要豪華。
看到他對建筑物感興趣,侯副館長就借機說了一下長沙火車站的歷史。
“1911年,在修筑粵漢鐵路鋪設長沙至武昌的鐵軌期間,蓋起了小吳門火車站。抗日戰爭時期,小吳門火車站化為一片瓦礫。建國以后,對小吳門火車站逐年改造,然而,隨著鐵路運力越來越繁重,75年的時候,新車站才破土動工,兩年后,嗯,也就是前年,咱們眼前的長沙站才正式通車。”
蘇亦一邊打量著火車站的建筑物,等眾人出站的時候,就忍不住提議大家來一次合影,就在火車站的站前廣場。
北大的眾人都知道,他喜歡留影的習慣,也沒有拒絕,其他先生也覺得難得來一次長沙,在站前廣場合影也挺好。
于是,一行十人,加上侯副館長以及何主任兩人,一共十二人就在站前廣場前,站成兩排,直接合影留念。
攝影小哥,則是隨行的司機。
拍照完畢,眾人分成兩次離開,蘇亦四人留在最后。
長沙火車站于 1977年建成,位于城東五里牌,在這個年代屬于新城區邊緣,但是省博所在的東風路,也處在中心區邊緣,臨近郊區,這樣一來,從火車站到省博,來回也十一二公里,這年頭又沒有堵車這一概念,吉普車跑一個來回,都不需要半個小時。
蘇亦四人也沒等多久,車子就到了,等蘇亦到達目的地的時候,他才發現自己猜測錯誤了。
他們此行的目的地,并非湖南博物館,而是湖南賓館。
湖南賓館始建于1959年,1962年正式營業,是湖南歷史最早、知名度和美譽度很高的賓館。建館以后一直是省里面接待客人的主要單位,曾接待過黨和國家三代領導人和多位外國元首及政要。
好家伙,一來就把他們安排到省級賓館,這待遇可不低啊。
一下車,看到湖南賓館,那足足有九層高的主樓,蘇亦就感慨不已。
“沒想到,咱們還能夠有這樣的待遇。”
俞偉朝笑道,“你現在可是首都來的專家,這樣的待遇算什么。”
俞偉朝并非第一次入駐這里,對此已經習慣。
但是蘇亦有些新奇,“這年頭,這么高的大樓,不多見,我之前去吉林參加古文字成立大會,入駐他們省賓館的時候,也沒有這么高的大樓。”
何主任解釋,“湖南賓館是在 1962年建成的,高度為 35米,是我們省以前的‘第一高樓’,這一紀錄一直保持到 1977年長沙火車站建成。”
陳文驊望著蘇亦,慫恿道,“老弟,要不,繼續拍照留念?”
蘇亦搖頭,“算了,還是省著點膠卷!”
話雖如此,但是等著許婉韻朝著他走過來的時候,他還是舉起相機,來一張抓拍。
瞬間,師姐好看的模樣妙曼的身姿,就定格在鏡頭之中。
這個操作,倒是讓陳文驊看得目瞪口呆。
只能感慨,老弟,你真會!
然后朝著蘇亦豎起大拇指!
蘇亦暗笑,常規操作而已。
美人如畫,歲月如歌,這么好看的師姐,在這樣一個年代,不多拍幾張照片,多可惜。
這時,蘇亦才發現許婉韻他們還等在外面跟他們匯合。
“咋不辦理入駐啊?”
“當然是等你們了!”
因為到站時間,屬于早上,省博方面直接讓蘇亦等人到賓館餐廳先吃早餐,省級賓館的早餐餐品比火車豐盛了不少。
可以說直接吊打!
蘇亦卻吃不下了。
許婉韻打趣他,“是不是后悔在火車上吃太多了?”
蘇亦點了點頭,“確實沒有想到侯館長他們這么熱情,哎,還是出差的機會少,不懂人情世故啊!”
噗嗤!
他的話,倒是把許婉韻逗樂了。
實際上,不是他不懂人情世故。
是他小看了自己的身份。
他們代表的是北大、國家農委以及國家文物局,用這個時代的特殊用詞來形容就是“中央派下來的專家”,這樣的身份,省博方面肯定給予相應的待遇。
再說,湖南賓館就距離湖南博物館一公里多的地方,外地來的專家學者,過來省博交流,基本上都安排在這里。
比如,嚴聞名跟俞偉朝,就非常習慣這一切安排,就算梁嘉勉幾位老先生也是習以為常。
就蘇亦小白。
當然,許婉韻跟他差不多。
不然,師姐早就提醒他在火車上少吃一點了。
所以說,出門長見識,這事倒是沒假,果然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啊。
吃完早餐,才正式辦理入駐。
湖南賓館是省級賓館,因為是六十年代建成,因此,建筑風格也滿是時代特色,主打蘇式風格,而且還是z字型建筑體,水磨石地面,水刷石外墻,在這個年代,確實非常豪華,不愧是偉人的故鄉。
其實,這年頭,長沙最豪華的賓館,并非湖南賓館,而是位于開福區中山路48號的湘江賓館,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初,76年,更是在原何鍵公館舊址拆除后擴大修建主樓,曾經國外賓客與專家云集,靜雅的環境、大氣的仿蘇聯建筑風格,是長沙資格最老的賓館之一,也是建國后湖南首批涉外接待賓館。
當然,湖南賓館也不差,可就算如此,蘇亦他們入駐的也是四人間。
這年頭,就算是省級招待所,大部分單間都是四人間,而且還是上下鋪的雙人床,當然,雙人間也有,但是那是大領導入駐的。
蘇亦跟俞偉朝、嚴聞名、陳文驊一間。
北農的張文旭、楊直岷、梁嘉勉、戚經文一間,他們都是農學界的,更有話題。
至于柳之明教授,他是湖南農院的教授,不住招待所。
剩下師姐許婉韻,是女同志,暫時被安排一個人入駐。
辦理入住,行李存放,事情并沒有結束。
大家再次從湖南賓館移步省博物館,省博物館就在烈士公園西門,要不是有老先生以及時間著急的話,實際上散步過去就挺合適。
因為真的不遠。
實際上,只有兩輛車,也沒法全部過去。
因此,蘇亦幾人還是只能先走過去。
這一次,許婉韻并沒有乘坐吉普騎車,而是選擇跟蘇亦步行過去。
離開北大,師姐的心情不錯,整個人雖帶了些旅途上的疲憊,但走在大街上,情緒高漲。
“這個季節的長沙,真的美麗啊,春暖花開,鳥語花香,不像京城漫天黃沙、塵土飛揚,一出門就臟兮兮的,要是京城有這樣的天氣,就好了!”
“湘江北上,橘子洲頭,長沙確實是好地方,不然,也培養不出來教員這樣的偉人。”
這個時候,陳文驊說道,“春季的北方,確實跟南方沒法比,沒有沙塵暴也沒有那么冷,當然,也不是全都是好天氣,這邊也會經常下雨,陰雨連綿,但總體來說,還是很不錯的。”
這個時候,許婉韻望向蘇亦說,“相比較北大,這邊的環境,更合適晨跑,要不,你試一試?”
蘇亦搖頭,“還是算了,剛才吃多了,有點撐,不能亂來!”
要不然,他還想動一動,主要是乘坐了差不多二十個小時的火車,人都有些麻了,就想動一動。
沒法跑步,飯后散步消食也不錯,呼吸著春季長沙的新鮮空氣,感受一下教員曾經吹過的風,也是一種美好的體驗。要是在北大,想要跟師姐許婉韻一起漫步在清晨的林蔭道上,還挺難。
幾人就這樣閑聊著,步行到湖南博物館。
湖南是中國較早出現博物館的地區之一,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末。
然后,民國時期,1924年6月24日,湖南教育會博物館開館,1927年才正式改名省立博物館,當然,沒有創辦幾年,就毀于戰火。
直到建國以后,51年3月,省博籌備處掛牌成立,然后56年,才正式在烈士公園建成開館。
實際上,早期的省博因為考古項目較少,藏品主要偏向于歷史、文化、民俗、藝術、自然資源等多個方面,屬于綜合性的博物館。
真正讓省博藏品暴漲還是因為從1972年至1974年馬王堆漢墓三座墓葬的發掘,不僅是二十世紀中國乃至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之一,也對湖南博物館的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數千件精美的文物和保存完好的漢代女尸的發現與出土,使湖南博物館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然后,因為馬王堆漢墓的發現,出土文物太多,于是,省博這邊只能新建大倉庫,這個倉庫是真的大,建筑面積為3510平方米,這個年代,有這樣大倉庫的省級博物館,可不多見。
相比較之下,他們廣東博物館,根本沒眼看。
對此,陳文驊深有感觸,“我們贛博,也沒法比!”
這個年代的粵博、贛博,相比較擁有馬王堆漢墓以及曾侯乙墓的湘博跟鄂博,就是一對難兄難弟啊!
同樣也因為馬王堆漢墓的出土文物太多,導致省博的屬性更加偏向歷史類博物館,這種情況之下,只能砍掉自然博物館的屬性。
比如,1971年,將館藏的礦物之類標本撥給了省地質局,1979年又將館藏動植物標本借給了長沙一中。沒法子,還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太多,影響力太大,短時間內,根本就沒法消化。
甚至,前世靠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使得湖南博物館,成為國內話題居高不下的網紅博物館。
蘇亦來長沙之前,還是做了不少的功課。
他對于這個年代的湖南博物館不太熟悉,但是他對前世的湖南博物館可不陌生。
尤其是,對馬王堆漢墓的出土文物就更加熟悉了。
前世都不知道來這里參觀多少次了。
可以說,每一次來到長沙,省博都是打卡點。
不過,跟后世豪華的省博展覽館大廳不一樣,現在的湖南博物館,還是比較古樸。
只有一個小型建筑群——一棟辦公樓,一座陳列大樓,均是綠瓦紅墻的近代風格建筑,由郭沫若題寫的“湖南博物館”懸掛于陳列大樓橫聯。
然后,大家就調侃,“字大人少”!
郭老的字,筆力剛勁,氣勢連貫,跟故宮博物館的牌匾,一脈相承!
蘇亦是第一次見到這個年代的湖南博物館,前世來這邊參觀時候,省博物館已在第二代建筑群的基礎上,擴建了由日本建筑大師磯崎新設計的“鼎盛洞庭”新館。
已經是更迭好幾代的版本,看不到這個年代建筑群的痕跡。
考慮到蘇亦跟許婉韻以及楊直岷他們都是第一次過來省博,因此,第一站就是安排眾人到陳列館參觀展品。
這也是,慣例流程了,別說他們,就算是外賓來訪,也是這一套流程。
這年頭,湖南博物館的好東西,大部分都是跟馬王堆漢墓有關。
在七十年代的老館參觀和在后世的新館參觀,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驗。所以,雖然蘇亦前世來了好多次湖南博物館,但這一次過來,也是看得津津有味。
因為大家都是專業人士,也不需要普通講解員來講解,全程由何主任陪同。
實際上,何主任全名叫何介均,是湖南博物館考古部的副主任,時任主任是高至僖先生,不過高主任現在并不在長沙,出差了。
因此,這一天的接待工作,主要是由他來安排,再加上,他是北大畢業的學生,跟蘇亦他們更加親近,由他來接待更加合適。
不過何介均跟高至僖一樣,都是馬王堆漢墓的發掘者之一,參觀省博,由他講解,這個待遇,可不是一般人能夠享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