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星斗——石峁古城
石砌的城垣、神秘的石雕、精致的玉器、久遠的骨簧、優美的壁畫,誰會想到這些會聚了華夏文明的瑰寶屬于一座4300年前的城,即一座位于黃土高原的神秘莊重的石頭城——石峁古城。
這座由石頭筑成的古城,位于陜西榆林神木高家堡鎮一個被稱為“石峁”的臺塬梁峁之上,這里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是陜西、甘肅、內蒙古、山西、寧夏的交界地帶,也是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融合的地帶。2012年秋天,中國考古界一個“石破天驚”的發現,揭開了石峁古城神秘的面紗,也讓這一片熾熱的黃土地在考古界變得尤為醒目。
2011年,由四十多位專家組成的考古隊正式啟動對石峁遺址的系統考古工作。經過一年的科學探測及挖掘,考古隊向社會發布了重大發現,石峁古城是已發現的史前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可以稱之為“華夏第一城”。
據考古探測,石峁古城大致呈方形,由“皇城臺”、內城、外城3座石構城址組成,它們結構完整并相對獨立。皇城臺南北西三邊是深溝,東邊和其他山峁相通,一條緩坡通道直通東門,稱為皇城大道。內城墻以皇城臺為中心呈環形帶狀向東北方向展開,墻體殘長2000米,面積約235萬平方米。外城墻以東門為中心向四周蜿蜒,墻體殘長2840米,面積約425萬平方米。處于山脊之上的城墻將內城緊緊包攬起來,城墻外則是深溝,因此,石峁城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封閉空間,易守難攻。石峁古城的布局很像北京古城,皇城臺相當于故宮的太和殿,內城是故宮,外城就是北京城了,這也符合都城建設的特征。[1]考古工作者在石峁城里發現了宮殿建筑、手工業作坊、甕城、宗廟、墓葬等遺跡,挖掘出土了大量珍貴遺物,如石雕、玉器、銅器、陶器、骨器、纴木和壁畫等。種種史料證明,石峁古城是當時北方區域內制度文明的中心,是王者之城。
石峁古城的設計精妙絕倫,按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天才設計家的大手筆。以整座石城的外城東門為例,該門從內到外分別是門塾、內甕城、兩座包石夯土墩臺、外甕城等,而且恰好位于遺址區域內的最高處,神奇的是它的朝向正好是四千多年前夏至日出的方向。難以想象在生產力極低的上古時期,我們的先民能完成如此宏偉、精良的建筑,他們的智慧實在讓人驚嘆。
隨著考古的深入,大量的石雕在石峁古城的中心宮殿區域內被發現。這些石雕雕刻技藝高超、技法多樣,有浮雕、圓雕、陰刻雕等,畫面題材很豐富,有神面、人面、神獸、動物、各種符號等,所有圖案都講究對稱美,體現出精妙的構思和嫻熟的技藝。2019年考古發現的神面紋圓形石立柱更是讓考古界震驚。這個立柱上的形象是人的造型,卻有著與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獸面相似的“大眼咧嘴”的夸張表情。這個神面紋圓形石立柱是在石城皇城臺大臺基的一個走廊里被發現的,直徑約50厘米,高度近1米。考古學家認為,立柱有可能是石峁人的圖騰柱。[2]
2017—2018年,考古工作者在發掘石峁古城皇城臺門址時,發現了一批骨制的精美文物,其中的二十多件骨簧考古價值極高,共存器物豐富,是21世紀音樂考古的重要發現,是目前世界范圍內出土的年代最久遠的骨簧,也可能是人類擁有的第一件樂器,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3]
石峁古城帶給人們的驚喜還有很多。考古人員在古城東門的內甕城墻體內側和地面上,發現了成層、成片的壁畫,累計接近200塊,其中最大的壁畫殘塊約30厘米見方,壁畫主要以白灰面為底,由紅、黃、綠、黑等顏色繪出的幾何圖案,色彩豐富。經過分析,考古專家認為壁畫中使用的一種色彩竟是來自海洋的天然顏料,而且就目前的考古發現看,石峁的壁畫是迄今為止中國境內出土數量最多的一批史前壁畫,而這批壁畫采用的以潔白平整、防潮防蟲的白灰面為繪畫載體的制作工藝,在漢代以后才較為流行,說明四千多年前的石峁先民已經掌握了壁畫的顏料提取、制作工藝、繪制技法等。[4]
當石峁古城還沉寂于黃土之下時,石峁的玉已久負盛名,流傳于世界各地。20世紀70年代,陜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戴應星偶然聽說榆林神木高家堡村出產古玉,于是他趕往神木,在收購站里見到了成筐的玉,最后征集到127件玉器。其中有一件雙面平雕玉面人頭像造型獨特,雕工極其精美,玉面刻橄欖形大眼,鷹鉤形鼻,耳在腦后凸出,口微張,頂上發髻凸起,頰上一圓孔,顏色呈青色,上面有褐色侵蝕斑點,半透明,這件玉器現收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文物價值極高。隨著對石峁古城的考古挖掘,大量的玉器被發現。2012年的一次發掘,考古人員在石峁古城的城墻里發現了6件完整的玉器,種類為石雕人頭像、玉鏟、玉璜、牙璋等,考古證實這與散落世界各地的石峁玉器有關聯性,這一重要的考古收獲為流散各地的四千多件石峁玉器找到了“家”。
石峁雖出土這么多玉,但周圍并不產玉。考古學家結合科學檢測手段考證,石峁玉器的來源比較復雜,有甘肅、青海、新疆部分地區的和田玉,甚至還有更遠的昆侖山玉和遼寧的岫巖玉,這說明在4300年前,石峁先民的經濟活動空間很大,千里迢迢的文明交往、商貿之路已經存在,“絲綢之路”的雛形業已形成。[5]
石峁古城的發現對于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意義重大。石峁古城是大河套地區和鄂爾多斯高原先后發現的上百個類似的石筑遺址中最大的一個,這表明石峁已是當時草原絲路上的重要節點,農業文明和牧業文明在這里交流互通、融合發展,生成整個絲綢之路的重要源頭。石峁文化所屬的龍山文化與不同時空中出現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會聚在一起,造就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
[1] 孫周勇等:《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中原文物》2020年第1期。
[2] 孫周勇、邵晶:《石峁遺址皇城臺大臺基出土石雕研究》,《考古與文物》2020年第4期。
[3] 辛雪峰等:《探索石峁之音》,《人民音樂》2020年第6期。
[4] 邵安定等:《陜西神木縣石峁遺址出土壁畫制作材料及工藝研究》,《考古》2015年第6期。
[5] 朱鴻:《中華文明探源從石峁遺址看華夏玉石之路》,《世界博覽》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