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嶺南腰鼓文化史
- 李富強 黃娟 何安益
- 1079字
- 2025-04-29 20:37:03
第一章 遠古時代:腰鼓在中國的濫觴
腰鼓,名稱首見于《隋書·音樂志》:“胡戎歌非漢魏遺曲,姑其樂器聲調,悉與史書不同……其樂器有鐘磬、彈箏……腰鼓、齊鼓、擔鼓、銅鈸、貝等十九種,為一部。”[1]此后,關于腰鼓的記載,不絕于書。
雖“腰鼓”之名首載于《隋書》,但首論腰鼓形制及質地卻見于中唐杜佑的《通典》:“近代有腰鼓,大者瓦,小者木,皆廣首而纖腹。”[2]同時談及其他兄弟鼓的形制大小,都曇鼓“似腰鼓而小,以槌擊之”[3],毛員鼓“似都曇而稍大”[4],“正鼓、和鼓者,一以正,一以和,皆腰鼓也”[5]。而成書于唐后的《舊唐書》與《通志》顯然都采用了杜佑的記載,《舊唐書》:“腰鼓,大者瓦,小者木,皆廣首而纖腹,本胡鼓也。石遵好之,與橫笛不去左右。”[6]《通志·樂略二》:“近代有腰鼓,大者瓦,小者木,皆廣首而纖腹。”[7]較于前者而言,《舊唐書》補充說明腰鼓非中原乃出于胡。
北宋陳旸的《樂書》“八音”俗部土之屬“腰鼓”條如是記載:“腰鼓之制,大者瓦,小者木,廣首纖腹,沈約《宋書》蕭思話好打細腰鼓,豈謂此歟。”[8]但受制于八音分類法自身缺陷,以及腰鼓材質豐富,又于木之屬俗部見收錄“腰鼓”條:“腰鼓之制,非特用土也,亦有用木為之者矣。土鼓,土音也,木鼓。木音也。其制雖同,其音則異。后漢禰衡雅善擊鼓,其妙入神,然亦進乎技者也。曹操以伶人待之,不足以辱之,適自取辱而已。唐武宗朝有趙長史,亦善于此,其可與禰衡同日語哉。”[9]
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照搬“腰鼓”條記載:“腰鼓之制,大者瓦,小者木,皆廣首纖腹。沈約《宋書》:蕭思話好打細腰鼓,豈謂此歟!”[10]此外,馬端臨視漢鼓、魏鼓為腰鼓之屬,每與羯鼓、大鼓合奏并用。“漢鼓(震鼓)。震鼓之制,廣首而纖腹,即杖鼓也。漢人所用之鼓。魏鼓(杖鼓,相鼓,細腰鼓,正鼓,和鼓)昔苻堅破龜茲國,獲羯鼓、鼓、杖鼓、腰鼓,漢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類皆廣首纖腰,宋蕭思話所謂‘細腰鼓’是也。唐有正鼓、和鼓之別;后周有三等之制,右擊以杖,左拍以手,后世謂之杖鼓、拍鼓,亦謂之魏鼓。每奏大曲入破時,與羯鼓、大鼓同震,作其聲和壯而有節也。今契丹拍鼓如震鼓而小。”[11]當對應《宋書》的“思話十許歲,未知書,以博誕遨游為事,好騎屋棟,打細腰鼓,侵暴鄰曲,莫不患毒之”[12]時發現,再對應南北朝時期《荊楚歲時記》所記載的“村人并擊細腰鼓,戴胡頭”[13]的習俗,根據時間推測可知,腰鼓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出現,且種類多,在集體活動中更為常用。
現代關于腰鼓之起源的研究,有民族音樂學、音樂圖像學、音樂考古學、樂器考古學等多角度的眾多論述,但仍存在爭議。概而言之,主要有西域說和中原說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