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仿與虛擬:技術現象學視域下文藝理論基本問題研究
- 王妍 張大勇
- 2406字
- 2025-04-28 19:30:43
第三節 結構與方法
本書之所以選擇文藝理論的“基本”問題作為出發點,表明我們所關注的是浩瀚的藝術長河和浩繁的藝術文化中最為本質的那些方面。無論是歷時性的梳理還是共時性的比較,我們都只是選取了那些具有代表意義的、我們認為是極為重要的理論觀點作為依據,而不是把所有的材料悉加囊括和論析。在有限的篇幅中,我們將研究分為六章內容。
第一章,虛擬藝術現象與感性學的技術視角。重點分析虛擬藝術的出現對傳統藝術理論“模仿說”的解構。以虛擬技術的“CAVE”和塞爾蒙的“遠程通信之夢”等虛擬藝術案例,論述其對柏拉圖的“洞喻”“床喻”等“模仿說”基本理論的瓦解;以虛擬藝術為切入點,以技術現象學為理論視角,確立研究的邏輯思路。
第二章,交感技術與藝術的發生學考察。通過對原始詩性思維和原始儀式藝術的考察,研究原始交感技術中模仿與虛擬的要素,在藝術的發生學考察中探究模仿與虛擬創造方法的形成,進而總結出模仿系統和虛擬系統的媒介要素特征,為分析東西方藝術的審美差異、描述藝術形態的創造方式和藝術發展的歷史、審美范式變革的歷史奠定基礎。
第三章,技術類型的差異與感知技術的審美偏向。分析東西方技術系統的差異性選擇,以及各自技術系統中的動力系統、材料系統、控制系統、轉換系統,在比較中研究兩種技術系統所創造的審美范式及其差異;同時,通過史學的縱向考察,探討東西方藝術自身發展中,模仿與虛擬的雙螺旋構象。
第四章,感官技術演進中的藝術類型及其模仿與虛擬。把藝術史的研究放到技術媒介發展史的宏觀視界中考察。身體為中心視域下的技術史,就是感官技術發展的歷史,而藝術史就是感官技術發展史的映射。通過分析主導性藝術類型——身體藝術、符號藝術(文學藝術、繪畫、雕塑、建筑藝術)、影像藝術、交互藝術及其模仿與虛擬的創造方式,嘗試建構感官技術語境下的藝術史。
第五章,作為技術現象的感知模式與審美范式。把美學史的研究放到技術革命發展史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從作為技術現象的感知比率與感知模式出發,研究在身體藝術、符號藝術、影像藝術到交互藝術發展的歷程中,從身體尺度的感官沉浸、遠身感官的擬像移情到具身感知與虛擬沉浸的審美范式及其變革史。
第六章,增強感官技術與當代文藝理論的“經驗轉向”。將文藝理論的轉向問題放在感官體驗變更的審美歷史中考察,通過對虛擬技術和虛擬藝術的全方位分析,探究當代數字藝術的本質特征,梳理美學從主體論轉向、語言學轉向、視覺轉向到經驗轉向的發展趨勢,建構基于新感性的美學框架。
藝術屬于人文學科的范疇,研究藝術有美學的、藝術學的、社會學的、文化學的多種方法。然而,正如哈登所言,傳統的方法常常是“從一個純主觀的角度”闡釋藝術,根據所謂“藝術的經典”將物品進行分類。“這些經典有可能是某個國家或種族進行藝術批評的系統規范”,“在批評另一個國家的藝術時,種族的偏見可能會導致我們很難以一種同情的態度面對異域藝術”[5],這就造成了一個現實問題:藝術研究很難找到共同的基點。因此,哈登決定選擇從一個客觀的、共同的基點出發,他認為美學中的美感畢竟是依賴于個人的喜惡,人類藝術的共同基點是“受制于所有生物遵循的總體法則”,他從藝術的生物學角度進行了藝術的人類學研究,這種研究思路對我們有極大的啟發。
因此,我們嘗試通過技術的視角來研究藝術,因為藝術與技術的關系越來越引起人們高度的關注。20世紀早期本雅明就敏感地驚嘆技術的發展消弭了藝術的靈韻,60年代中期麥克盧漢“技術改變了人的感知比率”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科學技術的研究已經走入了藝術的范圍。我們在分析藝術帶來的愉悅感時,不僅要考慮人類感官的構造和個人的、文化的因素,以及它們引發的審美心理、感覺和意義,我們還應把目光轉向創造藝術的技術問題。因此,如果不涉及技術,就不可能全面地研究文藝理論的任何一個主題。
借助這樣的思維與態度,我們試圖把握技術在什么意義上參與了藝術的構造,并不斷重構藝術的四大基本要素;技術的發展創造了何等的經驗和知覺;如何改變了藝術作品的感知形態、感知模式、感知對象及感知尺度,進而推動美學的發展。
本書以“模仿”與“虛擬”作為研究的基點,以藝術發展作為透視框架,以技術現象學和跨文化宏觀比較的理論視野,運用共時性與歷時性相結合的方法,對文藝理論基本問題展開系統梳理和理論研究。
本研究的初衷,是選擇一個相對具體的研究課題來研究文藝理論基本問題,希望通過對“模仿”與“虛擬”的緣起、內涵、沿革、關系進行考察,同時通過多元視角,發掘西方話語圈之外的、以中國優秀傳統藝術為代表的東方藝術精神和美學思想體系的精髓,建構多元文化視野下的美學框架,以彌補“模仿說”理論不能詮釋人類全部藝術現象的缺憾,在深化與拓展文藝基本理論研究方面,嘗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然而,藝術是如此宏大而艱深的課題,在藝術理論的知識考古中,在跨文化、跨領域、多視角反思、對比與辯難中,發現言說的方法理路、尋求闡釋的合理性,是一項十分艱辛且令人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的工作;通過技術現象學的視角眺望藝術的歷史,梳理藝術理論的邏輯與框架,在宏廓而漫渙的藝術流變中捕捉審美范式微妙的嬗變,在當下文化語境中探索藝術的奧秘與發展的規律,在當代高技術的背景下探討藝術的本質問題、建構新感性的美學框架,這些顯然是極大的困難和挑戰。
但是,藝術作為人類的超越性存在,令我們滿懷自豪與驚贊,在藝術世界中瞻望人類的理想境界,是一個獲得激勵、享受幸福的過程。
[1] [美]托馬斯·E.沃頓伯格:《什么是藝術》,李奉棲、張云、胥全文、吳瑜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 植物現實,是指薩滿巫術中利用植物技術對意識的轉變。
[3] 驗證現實,是指觀看與存在的常識,是理性看待世界的方法。
[4] [英]羅伊·阿斯科特:《未來就是現在——藝術,技術和意識》,袁小瀠編,周凌、任愛凡譯,金城出版社2012年版,第158頁。
[5] [英]哈登:《藝術的進化:圖案的生命史解析》,阿嘎佐詩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