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統籌推進鄉鎮(街道)和城鄉社區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工程。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小切口”,黨對社區治理的全面領導,蘊含了中國社區之治的特色方案與智慧。進入新時代以來,黨全面領導的社區治理出現了許多新的發展形態、新的治理模式、新的趨勢走向,對于理論研究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如何闡釋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的邏輯原理、方法路徑、條件形式等組織智慧、制度智慧、機制智慧,并同基于西方實踐經驗和政策話語的治理理論進行對話,提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新時代必須回應和解決的理論和實踐課題。

本書以此為研究背景,立足于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的實踐基礎,著眼于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的模式變化與治理優勢兩大維度,研究黨在社區治理中的組織結構、組織方式、組織功能以及在社區空間營造、人才培育、文化治理、公共服務、克服集體行動困境、提升社區自治能力等各方面的實踐機理,探討不同條件和形式下黨領導社區合作治理的實踐模式和運行樣態,分析影響黨全面領導社區合作治理效能的現實梗阻和制約條件,總結提煉黨領導社區治理的方法和優化策略,以及黨全面引領社區治理的組織優勢、制度優勢轉化為社區治理優勢和治理效能的路徑機理等。具體而言:

第一章“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的時代背景與動因溯源”,主要概述了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所面臨的傳統行政引領基層治理的“行政困境”與技術賦權下國家治理面臨的“治理切口”,闡釋了中國共產黨作為統合基層治理核心力量的必然性以及黨全面領導社區合作治理的先天優勢,即組織個人鏈接社會與國家、權力下沉盤活社區資源圈層以及重塑社區合法性等,形成了黨全面領導城市基層治理的治理格局與“黨進、政轉、社增、民參”的社區治理進路。

第二章“從有形到有效: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的‘縱向到底’組織架構”,引入結構性視角,系統分析縱向黨組織下沉的制度背景、運行機制、實踐效度、現實困境以及未來發展路徑。研究發現,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適應了國家治理轉型的過程,在問題流、政治流和政策流的共同作用下,通過加強社區內部黨組織建設、挖潛新舊治理主體、重塑治理空間和優化治理手段等方式,助推黨的治理單元貫穿到底。未來,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縱向組織仍可以在有效動員、有效服務與有效治理三個方面尋求創新突破,完善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的縱向治理格局。

第三章“從職域到全域: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的‘橫向到邊’組織模式”,以組織網絡的視角分析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在橫向組織結構方面的延伸與發展,揭開了“區域化黨建何以有效”的難題。研究發現,基層黨建從職域逐漸向區域化轉型升級,通過在建構階段進行合法性管理、在動員階段進行責任承諾管理、在綜合階段進行沖突管理、在激活階段進行內生動力管理,初步形成了區域化黨建的互動式協同。當前區域化黨建仍存在低水平聯結困境,需要建立起“有領導的組織網絡”,解決黨全面引領社區合作治理的橫向協同。

第四章“從管理到服務: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的機制創新”,基于“嵌入式治理”視角,闡釋了基層黨組織以組織動員嵌入、資源服務嵌入、目標價值嵌入,構建起了黨建嵌入社區治理的邏輯起點、重要載體以及最終目的。研究表明,在我國城市社區治理的“一體三化”治理特征與“馭繁為簡”治理趨勢下,創新簡約治理“一體化”機制、動態治理“高效化”機制、精細治理“類型化”機制以及自主治理“彈性化”機制,推進了黨全面領導基層社會治理的主導性發展,打造出“復雜問題、簡約治理”的中國特色基層治理“樣板”。

第五章“選賢任能: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的干部培養模式”,分析并探討了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的人才培養新思路與選賢任能新模式。研究表明,基于黨管人才原則下的“選育用”全過程培養、一專多能需求下的“傳幫帶”立體化培養以及科學育才理念下的“學評比”開放式培養,打造出的“過程完備、立體開放”人才培養模式,既推動了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的人才隊伍建設與主體動員整合,也保障了社區黨建育才的科學運行與持續發展,更彰顯了中國社區治理的顯著優勢與鮮明特色。

第六章“黨領共治:黨建引領構建社區治理共同體”,以合作治理與元治理的理論視角分析社區治理主體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在我國社區治理的實踐中,各地基本形成了“一核多元”治理結構,基層黨組織以“促進居民參與、鞏固居民自治”為本位,通過發揮黨組織在“平臺搭建、自治引領、聯動整合”等方面的核心作用,實現“引外助內、以外活內、共融共治”,推動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七章“黨領文化:社區‘軟服務’與‘軟治理’的雙維提升”,從文化治理視角切入,深入剖析黨建引領社區文化治理的原理與邏輯。研究發現,黨建引領社區文化治理能夠實現政治、經濟和社會三重面向下的治理目標,其原理在于通過政治文化維護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增強社區政治認同;通過黨員帶動社區居民,使社區居民內部培植和生長出符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社區文化;通過黨組織統籌協調監督,克服行政主導下的粗放式文化服務供給。針對目前仍面臨的治理機制、治理能力、理念認知差異等挑戰,須對癥下藥,完成社區治理方式和技術的功能性轉換,達成“軟服務”與“軟治理”的雙維提升。

第八章“黨塑空間:社區公共空間生產與社會重塑”,以空間生產視角為切入點,觀察社區公共空間改造過程中黨進行社區公共空間建構的路徑與機制。研究發現,黨通過頂層整體規劃、搭建議事平臺、融合志愿服務、空間文化營造等策略,借助權力體系、參與體系與文化體系等實現條件,促進了社區公共空間建構的進程,增加了國家—社區—居民之間的互動,實現了物理、政治、社會與情感空間的融合,共同構成了社區公共空間,完成了“黨建社會”的使命。

第九章“黨領自治:社區公共事務自主治理的中國之道”,在自主治理理論的基礎上分析黨組織有效介入社區治理并促進社區自治的內在邏輯,揭示社區作為“共治”場域如何通過中國特色的治理機制突破公共事務有效治理困境的內在邏輯。研究表明,黨通過組織動員引導社區制度供給、嵌入達成社區可信承諾、裁判助推社區監督,實現了黨建賦權社區,推動了社區自治的形成、公共事務的解決和集體行動的達成,為克服自主治理的內生性困境貢獻了中國方案和智慧。

第十章“黨培能力:基于‘公益創投’項目制的一個考察”,基于動態能力理論,解釋了基層黨組織對于社區的“行動賦能”過程,包含“外部靜態要素輸入”與“內部力量整合”兩大維度,建立了要素輸入、組織學習、建構合作網絡、有效激勵四大行動賦能機制。研究表明,社區組織能力深深嵌入資源、制度、文化等組織內外部環境中,資源、制度等外部要素的輸入經過組織學習等內部力量的整合之后,便可以轉化為組織內生的動力與核心資產,由此完成了黨建引領社區實現能力提升的過程。

綜上,本書系統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背景下,逐步形成了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的合作治理新模式。首先,黨建引領統籌多元主體,構建社區合作治理格局。研究突破了傳統的“國家—社會”二分法的解釋,揭示了黨“有效在場”,并扎根社區、聯結主體、凝聚資源、協作互動的合作治理體系。其次,黨建引領助推社會成長,完善社區合作治理體制。黨建引領社區,打通了國家、社區與民眾之間的鏈接渠道,逐漸形成了以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為核心的交流鏈條,進而形成了以黨為領導核心的治理共同體。最后,黨建引領優化服務體系,打造合作治理的中國模式。黨全面引領社區治理助推黨委政府、社會以及公眾進行資源、利益與情感的交流與聯系,從而破解了集體行動困境,形成了黨建引領下的城市社區合作治理模式。

本書注重以實踐路徑觀察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格局的形成與變化,同時注意理論的關切,具有較強的理論與實踐意義。第一,本書有助于理解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的概念、內容以及特征。本書在學界研究的基礎上,對黨全面領導社區合作治理的各個維度進行了細致的剖析,對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有了比較清晰、全面的認知,也有助于實踐管理者準確抓住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的“牛鼻子”,在借鑒其他地區經驗的基礎上,完善升級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的格局。第二,本書有助于學界追蹤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的實踐動態。本書立志于追蹤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的前沿變化,對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過程中的新現象、新變化進行了過程追蹤,并以適恰的理論視角與框架進行解釋分析,從而進一步提煉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的經驗現象。第三,本書有助于開拓中國治理情境下的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原創理論。從理論角度而言,本書致力于探索中國治理語境下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的實現路徑與內在邏輯。針對當前研究的國際對話薄弱問題,本書圍繞政黨治理和民主治理開展中西學術對話,回應和矯正政治偏見和意識形態偏見,這有助于我們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四,本書試圖從克服人類集體行動困境這一問題出發,基于合作治理理論的基本思路,觀察我們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的實踐事實,解釋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的優勢,形成了關于這一問題的理論對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陆县| 华亭县| 莱阳市| 宣城市| 体育| 和田县| 岚皋县| 中超| 普兰店市| 化德县| 石景山区| 武清区| 冕宁县| 新丰县| 成都市| 乐至县| 丹江口市| 万安县| 昔阳县| 和静县| 中方县| 安徽省| 长海县| 磐安县| 余姚市| 五寨县| 巨野县| 张家川| 建始县| 读书| 海门市| 宣恩县| 嘉禾县| 汨罗市| 高密市| 晴隆县| 新龙县| 周至县| 汤原县| 日喀则市| 霍林郭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