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社區治理模式研究
- 冷向明 吳旦魁
- 1705字
- 2025-04-28 18:41:14
五 本章小結
風險社會的來臨意味著我國城市治理面臨著重要的挑戰。近年來,城市基層治理場域也發生著一系列變化,權力結構、組織模式的變化是最為顯著的,這集中表現為城市基層治理場域中不同主體間的關系。長期以來,傳統的行政引領城市基層治理出現了行政碎片化與社區集體行動的問題,也形成了條塊分割的城市基層治理格局,造成了基層治理的組織與動員困境,這是當前城市基層治理的難題所在。技術賦權背景下,國家與社會中的組織與個體面臨著巨大挑戰,同時也存在機遇,技術嵌入可以帶來組織能力的變革、組織結構的變革以及組織模式的變革,對于優化城市基層治理體系而言,這是重要的治理“切口”。同時,理論研究范式從“國家與社會”到“政黨、國家與社會”的演進,為社區治理變革中政黨“在場”提供了理論支持。
在此背景下,中國共產黨憑借自身的先天優勢成功進入了城市基層治理場域。首先,通過厘清社區治理主體的權利與責任范疇、加強黨建引領社區居民自治制度、帶動社區社會組織成長等,鏈接社會與國家,克服了集體行動困境的重要短板。其次,通過權力下沉盤活社區資源圈層,并通過多元共治打造社區“支持網絡”,實現了資源伴隨權力下沉至基層。最后,通過規范建設、價值引領、強化服務等方式不斷完善與提升自我認同、社會認同與公眾認同,實現了黨建引領社區的合法性重塑。由此,黨全面領導城市基層治理的合作治理格局建立起來,形成了“黨進、政轉、社增、民參”的社區治理新進路,擘畫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新藍圖。
[1] 郭圣莉、張良:《不斷優化社區發展治理體系》,《解放日報》2018年9月4日。
[2] 唐亞林:《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制度優勢與成功之道》,《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5期。
[3] 林閩鋼:《超越“行政有效,治理無效”的困境——兼論創新社會治理體系的突破點》,《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4年第5期。
[4] 李侃如:《治理中國:從革命到改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88—190頁。
[5] 汪玉凱:《從習近平治國使命看全面深化改革》,《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5年第13期。
[6] 張靜:《社會治理為何失效?》,《復旦政治學評論》2016年第1期。
[7] 向德平:《社區組織行政化:表現、原因及對策分析》,《學海》2006年第3期。
[8]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89—290頁。
[9] 邵娜、張宇:《政府治理中的“大數據”嵌入:理念、結構與能力》,《電子政務》2018年第11期。
[10] 王緒、王敏:《技術嵌入與組織吸納:黨的全面領導與數字政府建設的雙向塑造——基于A縣級市“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分析》,《理論月刊》2022年第6期。
[11] 高恩新:《技術嵌入城市治理體系的迭代邏輯——以S市為例》,《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20年第6期。
[12] 馬俊:《論智能技術對社會治理變革的影響》,《行政論壇》2022年第4期。
[13] 劉威、王碧晨:《流量社會:一種新的社會結構形態》,《浙江社會科學》2021年第8期。
[14] 景躍進:《將政黨帶進來——國家與社會關系范疇的反思與重構》,《探索與爭鳴》2019年第8期。
[15] 侯利文:《國家與社會:緣起、紛爭與整合——兼論肖瑛〈從“國家與社會”到“制度與生活”〉》,《社會學評論》2018年第2期。
[16] 景躍進:《黨、國家與社會:三者維度的關系——從基層實踐看中國政治的特點》,《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17] 朱健剛、王瀚:《黨領共治:社區實驗視域下基層社會治理格局的再生產》,《中國行政管理》2021年第5期。
[18] 唐亞林:《使命型政黨:從概念到理論范式的生成過程》,《開放時代》2023年第1期。
[19] 肖劍忠、朱斌榮:《黨員志愿服務的探索和創新——對寧波市北侖區“紅領之家”的調查》,《觀察與思考》2015年第5期。
[20] 曹海軍:《黨建引領下的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政治學研究》2018年第1期。
[21] 張緊跟:《論使命型政黨的治理機制》,《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
[22] [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第1卷),閻克文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8頁。
[23] [法]讓·馬克·夸克:《合法性與政治》,佟心平、王遠飛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頁。
[24] 陳秀紅:《從“治理共同體”到“生活共同體”: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社會整合功能實現邏輯》,《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