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緒言

在黨的第十九大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在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概括,客觀上反映了我國社會發展的時代變化,反映了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現實。現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面臨著建設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發展高質量的、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這是新時代建設“四個自信”的文化強國的重要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創新文化將運用科技手段實現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先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科技與文化的高度融合。它一方面是關于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本身的創新文化發展,另一方面是關于科技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文化內涵的創新文化建設。它將以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宗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堅持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科學方法,鑄就中華文化之魂。

本研究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背景,以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目標,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文化現實,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深度融合的創新文化。通過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新文化建設,全面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創新文化的理論基礎、現實路徑、當代價值;挖掘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創新文化觀;為培育高度自信和繁榮興盛的文化,建設文化強國做出理論和實踐上的貢獻。

本研究主要分為六章。

第一章圍繞“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創新文化闡釋”,考察了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和創新性發展的基本概念和相關理論。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在全球化視野下分析新時代的內涵,闡述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所具有的國際視野和人類命運的情懷。

1.科技與文化的基本概念以及兩者得以融合的前提性

首先,通過對文化在器物、制度以及精神層面內涵的解讀,對文化構成的合理性進行了分析?;谛聲r代的定義以及新時代文化的歷史使命,將能夠反映文化建設的現實和文化未來發展的歷史趨勢以及涵蓋當下中國文化全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劃分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部分。闡釋了三種文化的整體性意義和價值。

其次,對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進行了前提性分析,論述了文化與科技互相需要、互相促進、互相融合的趨勢,并指出此趨勢可以促進文化與科技的雙向繁榮并使二者的最大潛能得到發揮。據此,對文化與科技融合模式、動力機制、運行機制和功能等方面進行了理論探討,在實踐層面上探索了二者融合的三種形式;從結構功能主義、社會交換論以及系統論等理論對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機制進行功能上的分析。

最后,探討了技術創新與創新文化的關系、技術創新的文化形態。通過對創新文化的概念解讀,將創新文化界定為創新元素與文化元素在特定情境下的有機結合,通過物質、制度、精神氣質促進文化新模式、新形態的社會生成,為技術創新做好理論的鋪墊。在技術創新與文化創新的關系上,將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新放在同一框架審視,指出技術創新是一種創新文化,并在理念、制度以及器物層面探討了技術創新文化的形態。

2.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創新文化的理論和現實基礎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出發,基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的對人類歷史進行時代劃分的引導性原則,劃分出為手工業時代、機器大工業時代、后工業時代三個經濟—技術時代。指出,無論是手工業時代的技術對文化的隸屬與服務,還是機器大工業時代的技術對文化的滲透、統治與異化,都無法實現文化與科技的合目的性融合的訴求;而后工業時代文化與技術的關系則構成技術對于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的可能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真正構成了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創新文化的現實基礎,為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基礎和保證,進而才能夠建設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繁榮興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現文化自信、文化興國的目標。

3.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創新文化的內容、形態以及本質特征

作為新時代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創新文化,包括傳統文化的現代性改造、中國革命文化的時代性傳承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新性發展。鑒于技術的信息化、虛擬化與智能化基本形式,可以利用互聯網、新媒體、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相關技術手段,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使文化發展具有了現實的技術路徑。新時代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創新文化包含三種基本形態,即創新文化的信息化形態、創新文化的虛擬現實形態、創新文化的人工智能形態。這一創新文化的實質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背景下,實現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時代化的創新形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革命文化實現繼承發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現弘揚光大、引領時代,這是實現文化強國的實踐之路。其特征是傳統的人文價值與科學價值的統一、革命文化與新時代人民性的統一、先進文化與文化自信的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方向,凸顯了新時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使命。

第二章“馬克思主義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創新文化觀”圍繞馬克思主義創新文化觀傳承發展進行研究。

1.文化與科技融合視域下馬克思主義創新文化觀的傳承與發展

馬克思與恩格斯通過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確立,將文化放到人類的社會、經濟、政治發展史中進行研究,緊緊圍繞著文化這一核心概念,將人類發展的社會、經濟與文化不同方面的融合進行研究。中國共產黨人一直在進行以實踐為依托的對解放、發展文化生產力為主要目的理論和實踐探索,通過不斷地吸取實踐經驗,一步一步地孕育并提出和發展了文化生產力相關的道路與理論方法,在實踐上為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起到了引領作用,進一步推動了文化事業的繁榮和發展。

2.文化與科技融合視域下馬克思主義創新文化觀主要內容

19世紀是人類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在科學技術促進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發現科技文化對人類社會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科技文化觀。文化在社會中所蘊含的強大作用實質上就是對社會主體的思想重塑,從而再通過思想指導的實踐行為來改變其所身處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中國共產黨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民的幸福與安康,一直著重探索中華民族的文化建設,在實踐上注重文化生產力的不斷解放和提高。這一方面促進了社會制度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也彰顯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和強起來的偉大征程中文化的強大內驅力及其引導的力量。

中西文化關系是兩種文明體系之間的關系,是世界上一種重要的文化關系。如果二者關系處理得當,它將增進中西方國家之間的相互了解,增進中西方國家之間的互信,加強中西方國家之間的合作共贏。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導致危機和沖突。因此,構建全球化時代的中西文化關系,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時代的需要。在這種背景下,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價值,而文化自信是民族精神的反映,民族意識、民族習慣、價值追求是民族精神的體現?,F在我們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就有了更堅定的前進路線,有了更深刻的民族精神。我們一方面要建設高度自信的文化,另一方面也不斷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互動,在文化差異甚至是沖突中探索彼此可以認同、接受、包容的文化觀念,以此構建新時代的文化共同體。

3.文化與科技融合視域下馬克思主義創新文化觀當代價值

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是一個國家最深沉的力量,建立在本民族的文化自覺的基礎上,對本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充滿信念感,是強大的精神力量,更是一種價值觀自信,這對于保護國家文化安全、建設先進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堅定地培養文化自覺和自信,凝聚文化自信動力,鞏固中華文化之根基,將其地位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注重社會主義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在這些領域中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重要的引領作用。在文化實踐和交流中,弘揚中國精神、建設文化強國。

第三章“革命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繼承發揚和創新性發展”,首先分析了中國革命文化從中國革命歷史中來,集中反映在中國革命歷史史料之中,因此這一部分依據史料梳理革命文化形成、發展的歷史,闡述革命文化的基本內涵、本質與特征及其當代價值。在這一問題上,我們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既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也要反對英雄史觀。其次,革命文化在革命時期和當代社會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態。實證研究表明中國革命文化的當代傳承面臨一定的現實困境,可以通過革命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破解這一難題,為革命文化在新時代的發揚和光大,指明基本原則、現實根據和具體路徑。再次,進一步分析了革命文化的具體表現形態,總結物質性與非物質性革命文化的特性,分類闡述繼承發揚革命文化的科技創新路徑與方法。最后,明確與科技融合的革命文化創新的目標、內容、本質與特征。

1.革命文化的基本理論

從革命文化內涵與外延兩個方面進行了深刻的闡釋,即革命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由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革命人民為了適應新民主主義革命需要所創生的以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為主要任務,以建立使中華民族站起來為目標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革命文化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觀、經濟觀、軍事觀、社會觀、群眾觀,是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向獨立和解放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它在血雨腥風中淬煉出來。紅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通俗說法,形象地表現了革命文化的斗爭性、抗爭性、勇敢與犧牲精神。

革命文化與各個歷史階段的核心目標、主要任務、實踐形式緊密相連,主要形成了建黨時期以“五四精神”“紅船精神”為核心的建黨文化,土地革命時期以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為核心的黨建文化,抗日戰爭時期以抗擊日本侵略者為主要任務的抗聯文化、解放戰爭時期以西柏坡精神為核心的立國文化。

2.革命文化的當代價值

十九大報告中特別強調革命文化對新時代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作為黨和人民在抗擊帝國主義侵略、反對封建勢力壓迫、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民主的偉大斗爭中孕育的精神與傳統,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帶領全國人民進行文化創新,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精神力量,是黨和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意義。

3.新時代革命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必要性

科技為文化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依靠科技創新實現物質性革命文化的再生,革命英雄在虛擬現實技術中獲得重現。通過仿真、3D技術、虛擬現實技術還原革命戰爭時期革命英雄的真實情景,使得革命英雄人物不再僅僅是記憶中的文化符號,而是革命實踐中有血肉的生靈,在虛擬現實中再現了新的活生生的英雄行為和偉大的犧牲精神。另外,革命遺址與遺物在科技支撐中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通過典型案例調查對遼寧抗聯文化遺址進行實地調研,整理抗聯遺址保護的情況,發現問題,針對相當一部分的抗聯遺址亟待搶救的現狀,提出了一方面需要資金、人才的投入,另一方面亟需科技力量和其他手段的介入,使革命遺址得到整體的保護和修繕,這是非常必要的。

依靠科技創新實現非物質性革命文化的傳承,尤為必要。為此應當大力加強革命文獻數據平臺的建設。一方面可以通過數據整理、挖掘現有的文字資料進行創新性開發與利用,滿足對革命文化的研究需求,另一方面還可以對大量散于民間的文獻資料特別是口頭資料進行口述史研究,開展較為系統的整理與編撰,實現革命文化的科學、系統、全面地展現。

4.新時代革命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創新文化內涵

新時代革命文化創新的目標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提供精神動力與道德支持。革命文化能夠堅定理想信念,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對黨的忠誠意識;通過弘揚革命精神,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使之成為紅色基因的傳承者??萍荚诟锩幕瘎撔轮芯哂袀鞒?、謳歌與豐富的作用。二者的融合是人文價值與科學價值的統一;革命文化與新時代的統一。

第四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繁榮興盛和創新性發展”圍繞新時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形成與特質、先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內容、形式和途徑進行了研究。

1.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一個逐漸形成的歷史過程

新中國伊始,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發展方針,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江澤民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綱領,胡錦濤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和諧文化”思想,習近平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盵2]這是對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總規劃和設計藍圖,具體指出了新時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確立的基礎和發展方向。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特質包括:第一,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第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第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以“三個面向”為特點。第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以“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為發展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題內容,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神動力,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道德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決定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指導思想、發展方向、根本目的等,從而決定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本質。

2.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理論

首先,新時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是指通過將新時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各類文化元素、內容、形式和服務,與現代科技的原理、理論、方法和手段的有機結合,提升文化產品的價值與品質,形成新的內容、形式、功能與服務,更好地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創新過程。它具有文化本位性、整體性、創新性、動態性和價值性。其次,新時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科技融合具有內在邏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端于文化與科技互通共榮的必然性,立足于推動社會主義事業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性,根植于人類實踐活動基礎的可行性。再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科技融合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現實基礎。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理論源泉,實踐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實現方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指導思想。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大數據技術等新科技是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物質技術動因,文化產業是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重要功能載體,知識經濟是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時代經濟背景。最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科技融合形成一定的文化形態。思想意識層面融合以“文化+”為核心探索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科技創新思想相融合。知識技能層面的融合以“教育+”為根源探索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科技相融合。產業產品層面的融合以“信息技術+”為平臺探索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信息傳播中發揮的創新驅動作用。

3.先進的科技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

先進的科技文化是人們利用科學技術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成果中形成的處于領先地位的部分文化,是先進科學技術社會功能的結晶。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迅猛發展,先進的科技文化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元素,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先進的科技文化所帶來的科學精神,對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又進一步涵養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它與先進的科學技術之間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傊谏鐣髁x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要重視科學技術的進步,就要加強先進的科技文化建設,運用各種手段推動先進科技文化的發展就是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

第五章“傳統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圍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當代價值進行了闡述,并從科學技術作用下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兩個方面闡述了其實現路徑。

1.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顯著特征

中國傳統文化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在不斷傳承中逐漸形成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系統性特征,表現出注重整體性、政治倫理性、實用性以及兼容并蓄性。中國古代文化以人為本,從“天人合一”的精神特質向外散射滲入傳統文化中,形成以人為本的初衷,并漸漸顯現出其政治倫理性,它以滿足人自身需求尋求與自然、社會和自身關系的和諧共生,“天人合一”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方式;以家國情懷的意識謀求社會命運共同發展,突出了實用的功利性。

2.闡釋了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機理,提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路徑

逆向詮釋有助于傳統文化內涵的當代理解。逆向詮釋的方法將有助于對于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通過從現代視角對傳統文化進行詮釋,能夠深度發掘傳統文化中賦有現代價值的內容,并且在逆向解釋、深入研究過程中逐漸將其他賦有借鑒價值的內容發掘出來,由此及彼,形成網狀交叉性發展,從而將優秀傳統文化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或者新形式。

3.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實踐路徑

首先,創新性發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提升超越,是將其在新時代轉化后賦予時代精神內涵并傳播出去,是創新性發展的主要發展方向。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主要體現在將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融合上。通過人工智能、AR、VR等先進的數字技術改善傳統文化的體驗,提升文化消費者參與傳播過程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其次,優秀傳統文化機制創新要注重“承”,就是要從現代人的生活中尋找素材與主題,使傳統文化的當代產品符合新時代人的精神需要,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創作環境。在文化產業、文化管理等方面要充分給予市場空間,在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引導下將文化產業運作交給市場,鼓勵支持營利性文化產業的發展。

第六章“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我國文化科技創新戰略對策”圍繞著文化科技發展戰略和對策進行了研究。首先,總結了國外文化科技創新的發展戰略,針對我國的現實狀況,分析了其中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對策建議。其次,根據科技創新支撐文化產業創新的機理,提出了增強文化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戰略對策,建構文化科技創新體系,文化科技創新的社會支撐平臺,新時代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文化創新戰略對策等。

本研究的貢獻主要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實踐,尤其是40多年的改革開放所形成的現實成就,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創造了前提和條件。與科技融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三大組成部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的實踐路徑,可以有效地推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將社會主義文化賦予新時代內涵,堅持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混合現實化、智能化的文化創意,從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當代表現形態。

在新時代革命文化轉化為“四個意識”“兩個維護”“四個自信”,這是革命文化在新時代的政治立場、原則、紀律上的集中體現,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堅強基石。依靠科技創新實現物質性革命文化的再生,革命遺址與遺物得到的保護,革命文化內容實現創造性地轉化;依靠科技實現非物質性的革命文化的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這一創新文化本質是以科技為引領,在文化創新中形成革命文化的傳承、謳歌與豐富;它是革命文化與新時代的統一。

新時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堅持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它立足于文化推動社會主義事業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性,根植于人類實踐活動基礎的可行性。其內涵是指通過將新時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內容、形式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提升文化產品的價值與品質,更好地滿足人民物質文化需求。它具有整體性、創新性、價值性。

針對文化科技創新戰略的內在機理,本研究提出了對策性的建議。增強文化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戰略對策:強化文化科技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建構文化科技創新體系戰略對策:培育文化產業集群。構建文化科技創新的社會支撐平臺戰略對策:搭建多層次的創新公共服務平臺,促進文化科技創新的文化產業基金。文化創新戰略對策選擇:明確文化科技創新與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關系,如全球化視域中的中國文化科技創新戰略,文化科技創新與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文化科技創新與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戰略。

本研究堅持學理研究與社會實證研究相結合,歷史研究、文獻研究與社會當下問題的研究緊密結合,形成了歷史、現實與中央有關文件精神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做到了最及時有效地闡釋現實問題,并做出了理論提升和對策建議。本研究實現了以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為指導,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科技融合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創新文化理論和實踐路徑,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繁榮興盛的文化強國建設,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創新文化建設方案。這為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團結一致,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做出了理論上的貢獻。

本研究是基于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及其對社會文化精神生活的影響而開展的文化與科技哲學的交叉研究?,F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改變呈現加速趨勢,它帶動前沿性的交叉學科進一步的發展融合,科學技術的文化以及文化的科學技術哲學研究成為當下的顯學。文化科技哲學的出現與發展是學科交叉與融合的產物。探討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創新文化的哲學問題,并積極把這一理論研究與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相結合、與中華歷史傳統相結合、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斗爭、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結合,更加緊密地與中國新時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建設相結合。這一研究實現了學科交叉的增長點——文化科技哲學,也實現了文化真正地與科技實踐相結合,本書即是對文化科技哲學: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創新文化研究的有益探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宁市| 宁津县| 东辽县| 新竹市| 庆元县| 同德县| 尉氏县| 石景山区| 齐齐哈尔市| 宜春市| 安吉县| 房产| 马龙县| 长宁区| 鹤庆县| 耿马| 德惠市| 天峻县| 集安市| 禹州市| 土默特左旗| 乐山市| 平泉县| 古蔺县| 宜阳县| 阿拉善盟| 曲靖市| 新和县| 新化县| 吴桥县| 额济纳旗| 韶关市| 体育| 遂宁市| 天门市| 天柱县| 南通市| 道孚县| 达拉特旗| 肥东县| 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