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燕趙文化研究(第7輯)作者名: 郭健主編本章字數: 10769字更新時間: 2025-04-28 19:28:58
區域文化研究
“京雄保”協同發展與文化建構[1]
劉勇 湯晶[2]
摘要:以中心城市的引領形成多個城市的協同發展成為當下中國城市發展的新格局,與此相關,文化的發展也不得不回應這種新的歷史化進程。在京津冀地區中,北京作為首都處于核心地位,雄安新區作為黨和國家的“千年大計”處于至關重要的地位,保定作為首都“南大門”,有著天然的發展優勢。“京雄保”三地的協同發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核心和示范,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系統工程中的有機體。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格局下,對“京雄?!钡膮^位條件進行歷史的考察,梳理其文化資源和文化發展譜系,提取其共同的文化基因,凝練其文化建構的重要角度,揭示其作為京津冀文化協同的重點和典范的歷史意義,將在文化認同方面助力其成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中高質量、高水平現代化協調發展示范區。
關鍵詞:“京津冀”協同發展;“京雄?!保粎^位優勢;文化資源;前景展望
現在一省、一地獨大的發展態勢在減弱、消退,而呈現出多地區融合發展的新態勢。以往我們有長三角、珠三角,現在又有了粵港澳大灣區、橫琴新區,還有南京文學都市圈,其中尤其是京津冀的一體化,包括雄安新區的建設已經成為黨和國家的重要戰略。以往那種局限于某個城市的文學,固定于某個區域的文學都將得到深刻的改變,文學的地域性將形成新的格局。較早發展起來的長三角、珠三角,僅僅因為它們的地緣優勢嗎?經濟的發展與競爭歸根到底還是文化的傳承與較量。其中珠三角是發揮了嶺南文化的作用;長三角則受到無所不在的上海文化影響,不少學者也注意到江南文化對長三角深刻的浸染。當下,京津冀一體化全面展開,教育一體化、生態一體化、醫療一體化,更重要的是要文化認同、文化互滲、文化協同發展。
大戰略,需要有大格局、大思路。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國務院已成立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該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足以體現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特殊地位。京津冀要想協同發展,根本在于文化上要達到認同。一個經濟政策、政治制度的實施可能幾年就能取得成效,但文化上的磨合和認同卻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協同發展,文化先行。京津冀三地文脈的疏通、文學資源的整合、文化身份認同的建設是一盤錯綜復雜、歷史縱橫的大棋,在三地文脈的梳理方面,對“京雄?!比匚幕Y源的整合與建設,可以成為京津冀文脈整合的先行和抓手,對進一步探討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下新時代大京派文學的建構和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一 “京雄?!眳f同發展的區位優勢
京津冀,人口超過1億人,土地面積超過21萬平方千米,三地彼此相連,協同發展意義重大。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調研時提出,要譜寫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京津“雙城記”。同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發展問題時,又提出要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明確指出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廣袤的京津冀大地開啟了大變革、大發展、大跨越的歷史性一步。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指出:“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歷史淵源深厚、交往半徑相宜,完全能夠相互融合、協同發展。”[3]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國家戰略,是要探索優化國家發展區域布局、優化社會生產力空間結構、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之路。經濟學家于光遠認為,未來國際競爭的主體既不是國家,也不是企業,而是具有多種功能的大城市群或者大城市圈。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國家高質量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性布局,在京津冀的發展大圈中,北京、雄安新區、保定所構成的核心三角區域,更是要打造成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中的示范和典型?!熬┬郾!币惑w化發展對于展現中國經濟發展區域空間布局優化的巨大潛能和美好前景有重大意義?!熬┬郾!眳f同發展不但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而且極具理論價值。
北京作為首都,處于“京雄?!眳f同發展的核心位置,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將起到全面的引領作用。對于北京而言,歷史和現實的區位優勢已經毋庸置疑,作為世界級城市,北京要解決發展難題,必須跳出北京,納入京津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戰略空間加以考量,以打通發展的大動脈,更有力地彰顯和發揮北京的優勢,更廣泛地激活北京要素資源,從而加強區域經濟發展的領頭作用與核心地位。
雄安新區作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處于“京雄保”協同發展最突出的定位高點上。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2017年雄安新區作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設立?!?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東”,如今,我們可以將展望的目光放在雄安新區。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雄安新區將是我們留給子孫后代的歷史遺產,必須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理念,努力打造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a id="w4">[4]雄安新區從設立方式、根本定位到戰略目標與以往任何一個新區的建設都不同,這是一個全新的、具有歷史意義的頂級新區,因此,雄安新區一經宣布設立,就引發了國內外的強烈關注。雄安新區絕不是建設一個簡單的經濟發展特區,而是要開辟一種全新的建設模式和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建設雄安新區要有一種‘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5]可見,雄安新區建設目標之高、決心之強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罕見的。雄安新區最大的發展機遇就在于高配置的政策條件和歷史定位,因此,在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能夠融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人民中心的最新、最優的發展理念;在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等方面要走在創新發展示范的前列。
河北保定緊鄰北京、環抱雄安,區位優勢突出,保定是“京雄?!币惑w化發展的先行區和環京津核心功能區的發展排頭兵,也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第二戰略支點”。西起太行、北抵京城、環抱雄安、東臨津門,冀中平原上的保定,是一座有2300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至今也是河北省人口第一大市。保定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在明代,京津冀地區屬于京師管轄,當時稱為北直隸,領9府、2直隸州、17屬州、116縣。保定即為明代京師所領8府之一。明清時期,保定拱衛帝都的軍事意義日益凸顯。清康熙八年(1669),保定開始以直隸省省會的身份出現在歷史舞臺上。清雍正二年(1724)直至清末,保定一直是直隸省省會,承擔著直隸省的行政管理、征收賦稅和司法審判等職能,是北京重要的政治軍事輔助城市。如今,保定成為“首都南大門”、京津冀地區重要節點城市,“‘十四五’時期,國家重大戰略和國家大事深入實施,為保定市帶來了‘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帶來的承接疏解機遇、雄安新區大規模建設帶來的輻射帶動機遇、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新引擎帶來的臨空經濟和開放發展機遇、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帶來的創新發展和城市經濟發展機遇’四大機遇?!?a id="w6">[6]圍繞構建“京雄保”一體化發展格局,在用好“京雄牌”,打好“協同牌”方面有著京津冀地區其他城市無可比擬的優勢條件。有著數千年歷史底蘊的文化名城保定,將著力打造一個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中的現代化品質生活之城。而在保定市品質之城的頂層設計和主體戰略中,其主導和核心就是緊緊扭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牛鼻子”,打造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第二戰略支點”,既要高水平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也要高標準對接雄安新區,與雄安新區協同聯動。
“京雄?!比馗骶擢毺氐膮^位優勢,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處于示范地位,三地進一步深度融合,一體聯動、共建共享的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二 “京雄?!眳f同發展的歷史底蘊與文化資源
“京雄保”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核心與示范區域,在京津冀文脈梳理與文化協同發展上,更應起到典范的作用?!熬┬郾!钡貐^歷史文化悠久,擁有豐富而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一方面依托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京津冀地區共享的燕趙文化;另一方面著力凸顯三地的紅色文化資源,結合新的歷史機遇和條件,構筑新的“京雄保”文化有機體,打造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的奠基性和示范性文化圈。
“京雄?!蔽膶W協同扎根于京津冀的歷史文化圈層中,擁有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是人類在漫長的社會活動中流傳下來的文明成果,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歷史材料,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內涵,能夠體現當地的精神風貌和價值取向,在社會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京津冀具有深厚而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京雄?!比刈怨乓詠砭痛烬X相依,互融共通。三地共處華北平原北部,北靠燕山山脈,南接華北平原。北宋文人范鎮在《幽州賦》中寫道:“是邦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a id="w7">[7]古時幽州自先秦時期既已存在,大致是河北北部至遼寧一帶,“京雄?!比亟栽谄浜诵牡貛?,無論是先秦時期的燕文化,隋唐時期的幽州文化,還是元、明、清時期的京畿文化,以至于當下的京津冀協同發展下建構的大京派文化,“京雄?!比貜墓胖两穸脊蚕碇餐奈幕}。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京津冀還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個性和特色。北京長期作為政治和文化中心,在以“皇城文化”為核心的發展方向下,氣韻宏闊、底蘊深厚;天津則依托運河港口塑造了“漕運文化”;河北在長期的皇城輻射下,形成了“直隸文化”。三地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氛圍,雖然各自獨立,但相互依恃,彼此之間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緣關系:天津“漕運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北京作為首都的豐富需求;河北“直隸文化”的底色更是源于北京長期的首都地位;而北京“皇城文化”的養成同樣離不開津、冀二地的支持?!熬┬郾!弊鳛椤熬┙蚣健贝笪幕χ械暮诵娜?,在把握“京津冀”大文化圈的歷史脈流與現實特色的基礎上,擁有可供借鑒與依托的充分的文化資源,京津冀三地的文化是建構“京雄保”文化圈的重要依托和必不可少的支撐。
從根本上講,“京雄保”的文化資源根植于京津冀三地同根同源的燕趙文化,燕趙文化的根底滋養了“京雄?!蔽幕臍v史底蘊。這三地身處相似的文化環境,傳承相同的文化理念,先天地享有三地共通的文化基因,密切的地緣關系凝聚了“京雄?!钡奈拿}根底。從夏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燕趙地區的文化不斷突破單一化、封閉化,到秦朝建立,燕趙地區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融合中不斷孕育著較為統一的“燕趙文化”。并且隨著歷史的發展,燕趙文化不斷發展與裂變、融合與更新,整體上呈現出鮮明的包容性、豐富性和創造性。
燕趙文化留下的歷史基因是“京雄?!蔽幕嫷闹匾獨v史依托。燕趙文化主要具有以下三種特征:勇武慷慨的英雄氣概;明德體大的心胸格局;變革進取的奮斗精神,其精神內涵可供當下文化發展借鑒與共享。首先,燕趙文化具有勇武慷慨的英雄氣概。燕趙大地自古以來戰爭不斷,西漢時期,漢朝與匈奴的多次交鋒就發生在這里,楚漢之際的巨鹿之戰、韓信破趙、太平天國的北伐、義和團運動,還有豫讓復仇、荊軻刺秦都發生在燕趙大地,使這個地方形成了尚武的風氣和慷慨悲歌的文化性格。司馬遷最先給燕趙大地冠以“悲歌慷慨”的概括。《史記·貨殖列傳》對燕趙大地經濟特征和文化風貌有這樣的記述:“種、代,石北也,地邊胡,數被寇。人民矜懻忮,好氣,任俠為奸,不事農商。然迫近北夷,師旅亟往,中國委輸時有奇羨。”[8]“慷慨悲歌燕趙文化特質可概括為四個主要基本要素:在價值理想上,它表現為一種知恩圖報、舍生取義的高尚追求;在人格表征上,它表現為大處著眼、凜然難犯的豪邁氣概;在行為心理上,它表現為一種情為恩使、命緣義輕的情感觸動;在價值踐行上,它表現為一種一往無前、不惜付出生命的堅毅執著。具體而言,可用義、氣、情、力四字加以概括?!?a id="w9">[9]南朝梁劉勰稱建安時期鄴下文人集團的作品“慷慨以任氣”(《文心雕龍·明詩》);韓愈贊頌“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錢起詩:“燕趙悲歌士,相逢劇孟家”(《逢俠者》);韋應物詩:“禮樂儒家子,英豪燕趙風”[《送崔押衙相州(頃任內黃令)》];黃宗羲言:“彼知性者則吳楚之色澤,中原之風骨,燕趙之悲歌慷慨”(《馬雪航詩序》)。文學與歷史共同見證了燕趙文化的崇高風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的勇武任俠、慷慨悲歌的傳統、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成為燕趙文化的一個顯著標志,也成為燕趙人血脈里的文化基因。
其次,同樣由于地理位置和歷史上的戰火,游牧民族與漢族的交流與融合也發生在燕趙大地,文化的深入融合賦予了燕趙大地崇尚德義、顧全大局的整體意識和處事精神。藺相如完璧歸趙、廉頗負荊請罪的“將相和”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風雨,至今依舊為美談。在現代文學中,老舍寫北京,以鮮活生動的京腔、京韻描繪了北京的風俗意趣,孫犁寫白洋淀、滹沱河、冀中平原的鄉村生活,深深植根于河北農村的厚土之中,無論是北京文學還是河北文學,它們既各有風味,又在根本追求上一脈相通,那種對傳統的依戀,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共同匯聚在京津冀的文學風味之中。
再次,燕趙大地還孕育了勤勞淳樸、勵精圖治的精神品格。燕趙文化中自有變革進取、自強不息的歷史血脈。燕趙地區西部山高水深,遍地荊棘,古時又戰亂頻繁,農耕環境惡劣,生活在這里的人艱難維生。春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勵精圖治,倡導變革圖存,采取了許多進步的改革措施,把趙國推向強國地位;燕昭王廣招天下英才,改革內政,與百姓同甘苦的作為被載入史冊。對于燕趙地區的人們來說,則是個人與家庭的緊密團結,講究鄉誼和睦,不斷增強凝聚力以獲得共生和共同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史》記載:“北土重同姓,并謂之骨肉,有遠來相投者,莫不竭力營贍。若有一人不至者,以為不義,不為鄉邑所容。”[10]燕趙文化的精神譜系,是漫長歷史中人們普遍崇尚的一種社會風尚和精神追求,成為燕趙地區得以興盛的思想基礎。深入挖掘以燕趙文化為特色的“京雄?!蔽幕惑w化發展的資源和特色,并結合新的歷史機遇和條件,構筑新的“京雄保”文化有機體,是“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的奠基性工作。
至近現代歷史,京津冀三地創造了深厚的紅色文化傳統,給燕趙大地注入了紅色基因,留下了豐富的革命遺產,成為“京雄?!蔽幕瘏f同的又一重要文化資源。在中國近現代革命歷程中,京津冀地區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北京是新文化運動的活動中心,也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重要陣地,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首要地區,從“一二·九”運動、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到平津戰役,京津冀地區見證和參與了整個中國革命的進程,地位不可替代,成果燦爛豐厚。革命時期遺留下的文化資源:革命紀念地、歷史文物、文獻檔案、革命故事、革命精神等是當下文化協同的紅色血脈。1986年,保定市被國務院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定不僅有各朝各代的遺址文化,例如世界文化保護遺產清西陵、全國保存最完好的直隸總督署、中國十大名園之一的古蓮花池等;還擁有六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定更是革命圣地,是北方革命運動的重要城市,近代先進思潮在此風起云涌,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抗日戰爭時期,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在保定創建,冀中平原上的白洋淀是抗日戰爭斗爭中廣為人知的地方,特別是水上神兵雁翎隊打擊日寇侵略者的歷史,彰顯了白洋淀人民堅貞不屈、前赴后繼、舍生忘死的愛國精神;還有狼牙山五壯士跳崖處、冉莊地道戰遺址等都是具有歷史價值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樣,雄安新區不僅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也擁有眾多文化遺產。紅色文化與愛國主義精神是“京雄?!蔽幕瘏f同發展的寶貴財富,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傳承革命文化、弘揚革命精神、開展革命教育、開發紅色文化產業、建構共享的文化記憶,對于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
三 “京雄?!蔽幕嫷默F實意義與前景展望
從歷史入手,著眼未來,“京雄保”文化建構作為具有示范意義和典范價值的文化建設體系,在京津冀全面協同發展中發揮著示范性的作用。從歷史來看,厚重的燕趙文化品格深深地融入“京雄?!比氐奈幕校欢F代以來,五四精神、抗戰精神、趕考精神又凝聚起新的精神氣質;時至當下,大京派文學的建構又將為“京雄?!钡膮f同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資源支撐?!熬┬郾!蔽幕媽τ诰┙蚣降貐^文化資源的整合,例如長城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非物質文化遺產組群、皇家文化遺產群落、紅色文化脈絡等文化圈和文化帶進入更加廣泛的文化接受圈層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京雄?!贝笫锥嘉幕Α熬┙蚣揭惑w化”的文化建構具有突出的價值。如今“京雄?!币惑w化戰略的推行已經有四年多的時間,三地的協同發展出現了新氣象,取得了許多重大成果,這無疑為“京雄保”文化協同發展提供了優厚的保障和新的機遇。目前,“京雄?!比匾呀洺醪綐嫿ㄆ痂F路、公路、機場、港口互聯互通的立體化交通網絡。三地區域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尤其是產業遷移及產業融合帶動了各種生產要素加快流通,“京雄保”三地的社會交往日益密切,各類人員的流動也日趨頻繁。創新的發展新模式正促進教育文化資源產業的整合、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的跨區域部署?!熬┬郾!比氐穆毮芊止げ粩嗝鞔_和清晰,產業、就業及首都人口的轉移,激發了雄安新區與保定的發展活力。隨著京津冀一體化在國家決策層面上的穩步推進,“京雄?!钡奈幕臻g也在加快重新勾連與榫合的步伐。
北京作為“京雄?!眳f同發展的核心,將在文化協同網絡中發揮中樞的作用。北京作為世界聞名古都,擁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形成了大氣、方正、雍容、正義、厚德、包容的精神血脈與正統、昂揚的文脈主旋律。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的城市建設時指出:“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a id="w11">[11]文脈是一個城市通過其風俗、風貌、風格所傳達的文化特質、文化傳統,反映的是城市建設者、管理者特別是一代代生存在這里的人民所共有的生活態度、價值趣味和審美追求。準確把握文脈的內涵、研究文脈的傳承方式,對于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作為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城,北京最大的特點是具有豐厚的歷史與文化,而且歷史與文化的發展不斷延伸出新的時代內涵,時至今日仍然充滿魅力,呈現活態文化的特點。北京的文脈猶如一汪活水,投射在歷史、現在與未來中,輻射到京津冀整個區域。
“雄安新區”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頂層設計,將打造成“京津冀”頂級文化的新區。雄安新區自設立之日起便一直是萬眾矚目的焦點,這不僅因為雄安新區是繼深圳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后又一個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更因為雄安新區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是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一極,是“千年大計”。因此,面對這樣一個頂級的、嶄新的、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新區,如何做好頂層設計尤其是頂層文化設計顯得尤為重要。頂層文化設計并不是文化設施的建立、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資源的聚攏等單方面問題,而是說雄安新區所有的建設、所有的設計、所有的環節都應該浸潤著一種頂層的文化理念。“無文化傳承,無雄安未來”正是體現了新區大力發展文化事業的決心。雄安新區的設立無疑給“京雄保”文化協同創造了全新的平臺。尋跡歷史文脈,是雄安文化建設的第一步,構建檔案系統和博物館體系;推進雄安新區文物保護工作;發掘文化資源、優化文化產業配置。在深厚的傳統文化與歷史文脈中,雄安新區正在開啟一段嶄新的文化創建之旅。雄安新區的建設目標是面向世界的國際化一流新區,這不僅意味要引進國際一流的技術、人才、資金、創意、管理經驗,更重要的是要用一種國際的視野打造世界城市建設的典范。京味文化、津門文化、河北文化各有氣象、匯聚而立,作為北京、天津、河北交會點的雄安,應該著重打通京津冀三地之間的文脈,實現不同文化間的多元共生,讓各項文化資源在一個和諧的環境下互通。
以保定“白洋淀”為紐帶,擴大和推進河北文化的全面發展,使之成為“京雄?!敝械奈幕粯O,為京津冀文學協同打下堅實的冀文化基礎。白洋淀文化底蘊深厚、意境獨特,形成了白洋淀特色文化系列,尤其是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以孫犁為代表的荷花淀派最為突出。這個現代小說流派的代表還有劉紹棠、從維熙等作家,他們以農村日常生活為題材,創作表現冀中農村水鄉人民抗日斗爭的故事,格調清新,語言明快,具有詩情畫意之美和華北鄉土的清新氣息,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感染力。其中,孫犁是白洋淀文學流派中重要的精神內核,孫犁的去世被學界視為一個文學時代的結束。與同時代的很多作家相比,孫犁是“土”的,同時代的西南聯大、海歸派、北大幫、清華幫、南開幫,都與他無關,他沒有那些引人注目、富有情趣的奇聞逸事,也進不了所謂名人學者的視野。但這“土味”并不是一種閉塞的俗氣,孫犁不止一次地說過,他很喜歡普希金、梅里美、果戈理、契訶夫、高爾基等外國文學大師的作品,“我喜歡他們作品里那股浪漫氣息,詩一樣的調子,和對美的追求”[12],在這些外國文學大師的作品中,孫犁看到了熱烈的感情和境界,而這種追求恰恰符合孫犁的氣質與品位。白洋淀要感謝孫犁,是他使白洋淀聞名于世;而孫犁也是白洋淀孕育的,孫犁的創作風格是在白洋淀中產生的。白洋淀很少招搖,也沒有多少美名,不像西湖、太湖、昆明湖,你只有走進白洋淀,進到它的深處,才能領略到一些它的風情。孫犁的作品也給我們這樣一種感覺。孫犁的“土味”是一種平淡自然的流淌,是一種扎根民間的淳樸踏實。孫犁曾說過:“我最早接觸的,是民間形式:河北梆子、各種地方戲、大鼓書?!睂O犁始終扎根農村,塑造了很多農村婦女形象,勇敢,堅毅,默默地支持丈夫為抗戰做出貢獻與犧牲,如水生嫂、吳召兒、春兒、妞兒、九兒等,這些青年女性雖然沒有受過高等文化教育,但是有著大自然的靈氣與傳統的美德。有一篇文章提到孫犁“是一面迎風也不招展的旗幟”[13],這個評價令人震撼,它高度概括了孫犁為人為文的風格和本質。正因為這種從不湊熱鬧、淡泊名利的性格,構成了孫犁這個人,形成了他的本性,然后才有他的思考、他的視角、他的作品、他那含蓄內在的節制美與分寸感,總之,才有了他追求的極致和他追求到了的極致。孫犁的一切都是平平淡淡的,正如他的文字,“決不枝蔓”“雖多風趣而不落輕佻”。這正是孫犁達到的高境界、高品位,絕不是誰都能夠做得到的。這也是孫犁的文學世界給“京雄?!蔽膶W協同留下的文學活水和精神寶藏。
不僅孫犁,其影響下的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房樹民等“荷花淀派”的創作,也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的一道亮麗風景。20世紀70年代末出現的白洋淀詩群,是中國當代文學中的重要文化現象。白洋淀是當年知青下放點之一,地處河北,離北京較近,在白洋淀知青點中產生了許多知青詩人,例如多多、根子、芒克、林莽、方含、宋海泉等,他們自發地組織民間詩歌文學活動,逐漸形成了白洋淀詩群。白洋淀不僅是自然地理上的水域,更是文化資源的活水,是“京雄保”文化協同、文化認同重要的文學藝術紐帶。
雄安作為一個新區,擁有京津冀文化發展的新的契機;保定作為河北歷史文化名城,可提供資源豐厚的歷史文化;兩個地方對于河北文化的整合發展要起到帶頭的作用。在京津冀文化資源中,河北在燕趙文化、長城文化帶、白洋淀文化圈等資源上,處于京津冀三地中領先地位。根據國家文物局對各省市長城資源比例進行的調查,其中河北占18.89%,北京占5.38%,天津占0.63%,河北省境內留有明代和明以前的燕、趙、中山、秦、漢、北齊、金等長城4000多千米,僅明代長城就有2000多千米。如何建設好長城文化帶是當下京津冀文化發展,特別是河北文化振興和建構中值得挖掘的重要部分。
就歷史資源來講,“京雄?!蔽幕嫷那熬笆菑V闊的;就現實情景來說,“京雄?!钡奈幕嬘质浅錆M挑戰的。三地之間文化的差異和不平衡、文化人力資源的不均衡、文化發展機制和體制上的障礙等都是現實存在的問題。完善文化政策、盤活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品牌,更重要的是建構文化認同,對于“京雄?!焙途┙蚣轿幕l展更具長遠意義。
“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區域協同發展的重點和示范,要在高質量協同發展模式上發揮帶動作用,成為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成為未來城市群創新發展的主要策源地。無論是處在全國協同發展核心地位的“京津冀”,還是處于京津冀重要地位的“京雄?!保际菄揖哂星罢靶缘闹卮髴鹇裕S著京津冀文化協同政策的進一步推進,“京雄保”三地既要厘清現狀,又要看到發展的前景,明確各自的優勢,找到連接文化基因的相似點,在區域文化共同體框架下實現新的立體化拓展、交互式發展。
我們今天談國家戰略,尤其要將文化放在需要充分考量的地位。文化考量是否到位,決定著社會經濟發展戰略能否走得遠、走得長。當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頻繁,在各種價值觀的交鋒和博弈中,沒有統一的精神價值“內核”,就難以形成強大的發展“合力”。一個國家的發展戰略想要成功實施,想要得到切實有效的發展,背后一定要有人性的考慮和文化的考量。文化不是經濟發展的直接手段,文化也許不會對經濟發展產生立竿見影的作用和效果,但它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礎。文化是潛移默化、深入血脈的一種素養,它長期浸潤在我們的生活中,無形地形成我們的素質。是否能在國家戰略中注入文化的考量和人性的關懷,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能力,更是一個國家的眼光!
[1] [基金項目]201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京津冀文脈譜系與‘大京派’文學建構研究”(18ZDA281)。河北大學燕趙文化高等研究院重點研究項目“京津冀一體化視野下‘京雄?!幕嬔芯俊保椖烤幪枺?021Z06)。
[2] [作者簡介]劉勇,男,河北大學燕趙文化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魯迅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與現當代文化研究;湯晶,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現代文學專業博士,北京師范大學魯迅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河北大學燕趙文化高等研究院重點研究項目“京津冀一體化視野下‘京雄保’文化建構研究”課題組成員。
[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247頁。
[4] 王浦劬等:《新時代的政治與治政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80頁。
[5] 《奮進新時代 建設雄安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謀劃指導〈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編制紀實》,《人民日報》2018年4月27日第1版。
[6] 《保定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7] 中國古都學會編:《中國古都研究》(總第34輯),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55頁。
[8] 司馬遷:《史記》(第10部),岳麓書社1988年版,第2264頁。
[9] 周振國、向回:《燕趙慷慨悲歌基本內涵及歷史傳承》,《河北學刊》2014年第6期。
[10] (唐)李延壽:《南史》(卷25),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443頁。
[11] 《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重要論述綜述》,《人民日報》2022年3月20日第1版。
[12] 孫犁:《孫犁選集·理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頁。
[13] 滕云:《我所理解的報人——孫犁》,《中華讀書報》2002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