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阡陌暖春:中華詩詞的格局與文脈
- 張志昌
- 3956字
- 2025-04-27 16:24:56
第二章 唐長安城:魂牽夢縈的舞臺
08.包容開放的長安
唐代的長安城,首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整個長安城,周長近37公里,總面積達84平方公里。這是什么概念?幾乎相當于今天西安城墻內面積的10倍。
其次是全球人口最先達到100萬的城市。這100萬人口的數字從詩文和零散史實中可以推測,正史中少見記載。這100萬人口除本土人口外,還包括外來人口。韓愈《論今年權停舉選狀》云“今京師之人,不啻百萬”,這大約是準確數字。韓愈《出門》詩云“長安百萬家,出門無所之”;賈島《望山》詩云“長安百萬家,家家張屏新”;元稹《遣興十首》詩云“城中百萬家,冤哀雜絲管”。這幾句詩中的“家”應作“人”理解。
最后是當時世界上域外人口最多的城市。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詩云:“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大約有2萬名外國使者和朝拜者來到長安,其中有不少人甚至幾代都寓居在長安。波斯、高麗、新羅、大食、南天竺、北天竺、印度、日本等國人來到大唐從事通商、做官、傳教等活動,唐王朝從中央到地方都專門設有鴻臚寺、市舶使、主客郎中等機構和官職,專門負責管理外來事務和人員。這些城外人在唐朝享有糧食、布匹、交通、住宿、通婚、仕途等多方面的政策性福利,甚至這個開放的王朝在科舉制度上針對外國“留學生”特設“賓貢科”,大食人李彥升、波斯人李珣、新羅人金云卿等都是通過“賓貢”考試入朝為官的。
值得注意的是長安城從建立初期就比較重視城市的規劃設計和功能劃分。政府辦公區為宮城;皇帝辦公區為皇城;老百姓居住地為京城,區域明確且功能清晰。長安城建筑美學的格局對稱和諧,縱橫開闔,氣勢恢宏,突出了宮廷皇室的中心地位,維護皇權尊嚴,是宗法文化在都城建設上的集中體現。
京城也稱為外郭城,共開12座城門。根據示意圖可見,宮城居北側中央,皇城居北部內側中央,東西為東西市,分設萬年縣和長安縣,東南為供皇家游樂的芙蓉園和曲江池。唐長安城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發展成“非均衡對稱性”的格局,這主要體現在大明宮等建筑物的興建上。唐朝統治者對唐代按照“因地制宜”的思想進行規劃,布局特征體現的是以帝王為中心和中央集權體制,突出政治軍事職能。白居易云長安“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形象地概括了長安都城規劃上的嚴謹有序和整齊劃一。
唐長安城的前身是隋大興城,設計者是我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城市建筑師、規劃師宇文愷。宇文愷還是隋東京(洛陽新城)規劃建設的實際主持者。宇文愷出身將門,其父和兩位兄長皆以戰功加官晉爵,建立功勛,但他自幼不好弓馬而好讀書,曾擔任匠師中大夫、營宗廟副監、太子左庶子等職,實際為北周、隋建筑工程方面的最高主官。除大興城和洛陽城外,當時的太廟、仁壽宮、皇陵、廣通渠,以及貫通渭河至黃河的漕運河道等工程,都出自這位天才的規劃建造師。宇文愷主持大興城興建,并非在原有基礎上的改建和擴建,而是在短時間內按周密規劃興建而成的嶄新城市。全城由宮城、皇城和郭城組成,先建宮城,后建皇城,最后建郭城。開皇二年(582)六月開始興建,十二月基本竣工,命名大興城,開皇三年(583)三月即正式遷入使用,前后僅九個月,面積達到84平方公里。大興城超過了漢長安城和羅馬、拜占庭和后來的巴格達、元大都、明南京城、明清北京城的面積,堪稱世界第一都城。整個工程規劃、設計、人力、物力的組織和管理相當精細和嚴謹。在規劃和施工過程中,還綜合考慮了地形、水源、交通、軍事防御、城市管理、市場供需等配套問題,以及都城作為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的特點等諸多方面的因素,標志著當時的中國所達到的經濟和科學技術水平。
面對具有嚴格規劃和鮮明個性風格的唐長安城,詩人李白在樂府詩《君子有所思行》中贊賞道:“紫閣連終南,青冥天倪色。憑崖望咸陽,宮闕羅北極。萬井驚畫出,九衢如弦直。渭水銀河清,橫天流不息。”李白登上了紫閣峰,要知道紫閣峰是秦嶺終南山脈的一座山峰,那個時代,沒有高層建筑,沒有空氣污染,晴空下視野遼闊,向北眺望即可看見壯麗的長安城。朝廷的宮殿群雄踞城市北部,大道如弓弦一樣筆直,把長安城劃分成一個個規整如畫的井字,目光遠處亦可見波光粼粼的渭河。這一幅美麗的長安全景圖,不僅是對官吏市民居住生活及商賈活動的一百零八坊盛世街景的贊嘆,也是對包括國家大典舉辦地承天門、皇城朱雀門、明德門的莊嚴、廣闊場景的肯定。歷時近三百年的唐王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文明的國家,長安城是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繁華都市,五原八水,山川秀麗,高殿低宇,風景宜人。唐代詩人沈佺期有詩云:“漢家城闕疑天上,秦地山川似鏡中。”李白晚年在《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詩中回憶長安時,也不吝筆墨地盛贊長安:“長安大道橫九天”。
《全唐詩》開篇即唐太宗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敘寫了長安城的氣勢宏偉、山河壯觀。第一首寫道:“秦川雄帝宅,函谷壯皇居,綺殿千尋起,離宮百雉余。”唐太宗李世民貴為帝王,胸襟開闊,極力鋪陳著盛世長安的壯麗景觀。“雉”為古代專門用來計算城墻面積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亦即皇帝永久居住的宮城僅圍墻就高達百余丈長。在巍巍秦嶺和函谷關的襯托下,大唐首都長安以雄偉的壯姿吸引著普天之下以及世界各國的賓客,城市的這種面貌本身就昭示了這個“亡隋為戒”的大一統政權的開放心態和宏大胸懷。這首詩不算唐詩中的一流水準,即便在李世民的全部詩歌中也不是最好的,明顯的缺陷在于辭藻堆砌,文采淡然。所以收在第一首,應該是李世民的盛世帝王氣象和詩中呈現的長安威儀所致吧。“冰消出鏡水,梅散入風香”,“初秋玉露清,早雁出空鳴”,“條風開獻節,灰律動初陽。百蠻奉遐贐,萬國朝未央”,“一朝辭此地,四海遂為家”,“昔乘匹馬去,今驅萬乘來”等句就是李世民擲地有聲、混一海內、屢戰屢勝的情采煥發。
凝望長安,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流淌著我們對文化傳統的堅守和民族精神的追求。這里有氣壯山河的秦兵馬俑陣營,有玄奘譯經、杜甫和高適等題詩的大雁塔,有集歷代書法大成的碑林,亦有帝王們安葬的墓園或曾經駐蹕的廟宇。更有無數文人墨客、士人階層或游覽駐足或輾轉居住的府第。璀璨的中華文化伴隨著這座偉大的城市從源頭汲取精粹,從漢唐歷史風云中積淀涅槃,從瞬間澄明中欣欣向榮。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月色如銀,李白從長安的繁華中聽到了千家萬戶的痛苦和思念。“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這是詩人王維行走在巍峨的終南山中,他看到山巒綿亙不絕,云霧繚繞,分向兩邊,白云茫茫中不見來路,青靄蒙蒙,走到跟前卻杳然不見,這種奇妙的景象讓詩人詠嘆山之遼闊宏偉,千巖萬壑之千形萬態千變萬化。“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詩人王勃在長安送別杜姓朋友遠赴四川任職,遼闊的三秦大地拱衛著雄偉的長安城,雖同是背井離鄉,但同在四海之內,朋友間情誼無處不在。“云物凄涼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旅居長安多年的唐代詩人趙嘏思念家鄉,長安時值晚秋,淮安的鱸魚正肥美,無奈回不去。拂曉時分,宮殿周圍一派深秋景色,天空中彌漫的曙光帶著寒意,紫色的菊花靜靜開放,水面的蓮花凋零,欲歸而不得,詩人心境凄涼。長安縱然宏偉,可不是每個人在此諸事都能遂心愿,“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趙嘏憑欄高望,望鄉思歸。因此詩,杜牧稱之為“趙倚樓”。
詩歌傳統和人文歷史在長安從古至今就沒有間斷過點點靈犀和盈盈光影。漢唐以來的一床床古琴、一滴滴朝露、一池池春水、一輪輪明月、一壇壇老酒著微而顯大千,留下了多少“白荒荒”“亂紛紛”“情渺渺”“意悠悠”。
詩人作家眼中的長安無不是包容兼蓄的。一座城市的包容可能會給一個作家個性的完善提供條件,換句話說,你想怎樣便怎樣,只要有吃有喝且不違規違法,城市何言哉?!從塞上榆林來到西安求學然后定居工作的散文家李紅巖慢慢地研磨著這座城市,他曾深有體會,“從岐山腳下走到長安豐鎬的西周先祖到創建世界文明中心的大唐子民,西安以海納百川的氣概迎接著天下各路豪杰,它的兼容成就了自己輝煌的歷史,自己引以為豪壯的歷史又熏陶出這座城市更加開放、寬容、自信的性格。”[1]
隋唐之世,文化上經過長期醞釀,一個更為嶄新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時期到了。從中原到江淮到天山南北,漢民族的強大和主動,使得文化文明在更廣闊的地域中進行交互滲透,唐政權與中亞、南亞、東亞等各國交往頻繁。社會物質和精神文化的豐富與活躍,突破了長期以來中原文化圈中的某些偏見,藝術、宗教、科技等方面的新鮮血液也成為滋長唐詩的火熱土壤。初唐時期,“萬姓獲安,四夷咸附”。唐高祖李淵主持的宴會上,突厥可汗起舞助興,南越酋長吟詩作賦,一時形成華夷一家的局面。有唐一代,胡人出身的宰相,數量達到十分之一。社會層面上,胡人的畫師、樂師、醫師、商人、僧侶、歌伎活躍在長安城。唐傳奇《東城父老傳》中描述道,“今北胡與京師雜處,娶妻生子,長安中少年有胡心”,這種宏闊的胸懷和氣魄注定是要突破前朝詩壇浮艷詩風的。唐代變革南朝以來宮體詩是理所應當的,聞一多先生在論及這一變化時說:“專以在昏淫的沉迷中作踐文字為務的宮體詩,本是衰老的、貧血的南朝宮廷生活的產物,只有北方那些新興民族的熱與力才能拯救它。”(《宮體詩的自贖》)
長安,既是封建帝國的象征,是恢宏氣象和輝煌唐詩的策源地,是政治、軍事舞臺,也是歷史和詩歌藝術的舞臺。因此,唐詩中多見“千秋”“萬世”“萬國”“八方”“九天”“日月”“乾坤”“長河”等詞語,極顯國土廣闊。《新唐書·地理志》言唐朝疆土,“東至安東,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單于府”,實際的面積和唐詩中的闊大意象相稱。可是,再言中原、塞北、江南,唐人心理上的中心是關中和長安。“日月低秦樹,乾坤繞漢宮”“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一個以長安和關中為中心,受到八方拱戴的中華王都始終是詩人歌詠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