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阡陌暖春:中華詩詞的格局與文脈
- 張志昌
- 1303字
- 2025-04-27 16:24:56
09.波斯人在長安
唐朝的長安居住了來自各地的官員數千名以及他們的家眷奴仆,作為國際化大都市還接納了異國胡客超過了四千人。波斯王的外甥李素的例子完全可以說明大唐的包容與國際胸懷。
1980年位于西安紡織城的西北國棉四廠子校操場出土了李素及其妻卑失氏的墓志。《李素墓志》中說:“公諱素,字文貞,西國波斯人也。累纘貴裔,代襲弓裘,是謂深根固蒂,枝葉繁茂。公則本國王之甥也,榮貴相承,寵光照灼。”一個外國人在唐朝能姓李,自然是賜姓。“特賜姓李,封隴西郡,因以得姓也。”引起我們注意的還有他的父親李志,“皇任朝散大夫守廣州別駕上柱國”,大約相當于廣州的副市長。李素不僅被唐政權“蒙敕賜妻王氏,封太原郡夫人”,而且在長安生育了三子一女,長子和女兒早年夭亡外,“仲子景侁,朝請大夫試太常卿上柱國守河中府散兵馬使;季子景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晉州防御押衙”。原配夫人王氏病逝后,貞元八年(792)李素禮聘續娶從漠北入唐的突厥系蕃族卑失氏。皇帝對其仍然禮遇有加,“封為隴西郡夫人”,所生的景亮、景弘、景文、景度均予以封蔭。李素于元和十二年(817)在長安去世,享年74歲,可謂“家本西域,身榮漢宗”。“四朝供奉,一門授職。榮貴及時,用光家國。”《李素夫人卑失氏墓志》中更是盛贊李素“上明萬象之總源,中為五百之簡生,名烈朝剛,聲振寰宇”。[2]
可以說,相對于祖父和父輩,李素的兒子們已經融入中國唐代社會,在政府的各級衙門中供職。李景文先任“太廟齋郎”,后任“鄉貢明經”,說明他們進入了唐朝皇家禮儀的核心部分,這些波斯人的后裔已經完全漢化了。
根據唐史專家榮新江考證,李素不應是國王之甥,而應是國王之胤,同時,從其祖父李益、父李志的漢化姓名推斷,這個波斯家族應當從更早的時期就來到中國了。薩珊波斯王朝破滅時,國王卑路斯及其子都逃到中國,隨行的當有不少波斯王室、后族及其他貴族,從唐初以來,唐朝就把大量外國質子和滯留不歸的使臣隸屬于中央的十六衛大將軍,宿衛京師,李益大概就是屬于這類的波斯人。唐朝廷把李益的兒子李志任命為廣州別駕,顯然是出于方便統治的深意的。基于當時廣州口岸是波斯等國胡商入境的重要入口,而波斯人也在胡人中占比較大的原因,李志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朝廷從廣州征召李素到長安任職后五十余年間主管天文星歷,歷經了代宗、德宗、順宗、憲宗四朝皇帝,最終以“行司天監兼晉州長史翰林待詔”,像開元時期從印度來華的瞿曇悉達、瞿曇譔父子一樣,他們這樣的外國人且又掌握較高程度的天文歷法儀器操作水平是為唐政權所需要的。只不過,執掌司天臺的印度籍司天監瞿曇譔于大歷十一年(776)去世才給了李素施展才華的機會。
外國使者入長安,與大唐交往甚篤,與上至帝王權臣,下及一般詩人,多有詩交。唐玄宗有《送日本使》,劉長卿、張籍、賈島都有贈外國使者的詩篇。外國留學生以及留學僧入唐后生活在寺院等地,和社會底層來往較多,與大唐文士以詩會友、以詩會心,以期交流情感。皮日休、陸龜蒙、劉禹錫、釋貫休等對中外文化傳播交流也都多有貢獻。章孝標《送金可紀歸新羅》有“登唐科第語唐音,望日初生憶故林”“想把文章合夷樂,蟠桃花里醉人參”等句,這說明了新羅人入唐文化交流的初衷與長安的開放包容不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