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差異即對話(增訂版)
- 金惠敏
- 945字
- 2025-04-29 17:57:50
價值星叢
——突破中西二元對立思維的一種理論出路
閱讀提示:民族主義本質上是一種二元對立思維,在中國是中西二元對立,它堅持中國文化的特殊性和不可通約性,而拒斥、抵抗西方的文化和文化霸權。這種思維方式如果說從前有其必然性與合理性,因為弱者的強大在于其特殊,強調弱者不可整合的特殊性是打破普遍性專制的不二法門,那么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中國日益成為全球性大國的新時代,它則變得不僅有悖情理,而且實踐上非常有害:它將中國綁縛在弱勢、另類和邊緣的位置上,使其無緣、無分于國際話語體系的建構,從而在國際斗爭中出師未捷“理”先輸。作為對二元對立思維的一種替代方案,“價值星叢”理論將各種價值符號之間的關系視作一種動態的對話,它們彼此界定、闡釋、探照而絕無壓制和臣服。在價值星叢中,各民族的利益將獲取最充分的實現,其文化特殊性亦將得到最充分的展現。
“全球化”,顧名思義,就是全球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融合、整合乃至統一。但這似乎經不起推敲,與此針鋒相對的一種觀點是,全球化并非帶來文化的同質化,而是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文明沖突的加劇、文化身份的凸顯和強化,等等,如果不是世界的分崩離析的話。有無數的事實支持這一點。歐美的動向不說它,伊斯蘭世界最新的變化也不去管它,以中國為例,僅以中國近來所發生的一些事件和圍繞著它們的爭議為例,我們就能深深地感覺到為全球化所引發并被愈益激化的民族意識、民族文化意識、民族審美意識、民族價值觀,一言以蔽之曰,“民族主義”。近期較為吸引眼球的論爭有兩場:一是關于北京大學開辦燕京學堂,二是關于傳播西方價值觀的教材是否可以在中國學校使用。前一論爭主要涉及中國學術能否用外語講授,激進的批評者堅持中國學問只能用中文講授,這種說法在學術層面上還真不好說錯:翻譯對于原文幾乎就是一場浩劫,如本雅明所看到的。后一論爭的焦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與西方價值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在這些喧鬧的論戰中,民族主義無疑是其中的最強音,至少其情緒最顯慷慨激烈。
筆者不擬在技術層面上評判這樣的論爭,更不擬選邊站隊,因為無論全球主義、世界主義抑或地方主義、民族主義都是有待重新考量和界定的概念,而是抱著同情、理解的態度肯定雙方觀點的合理性,將它們整合起來,并嘗試提出一種超越其對立以至于對抗的新的理論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