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現有責任政治研究述評

責任政治是一個舊有而又全新的概念:之所以稱其為“舊有”,是因為曾有學者對其展開過一定的描述和說明;之所以認為其全新,在于學術界還沒有對這個概念做出整體性的分析。通過梳理與閱讀當下有關責任政治的研究文獻,我們發現幾乎所有文獻都是責任、政治責任、責任政府等方面的研究。這意味著,縱然存在責任政治的相關研究,也是零散地存在于有關“責任”“政治責任”“責任政府”等學術成果中,缺失了屬于自己的理論框架。通過整體性的閱讀與把握,我們發現,責任政治研究的諸多文獻并沒有事實上的對話關系,所以本部分將沿襲傳統文獻綜述的手法,分別從國內、國外兩個維度梳理責任政治的相關研究。

(一)國內責任政治相關研究述評

總體來說,國內學界對責任政治的基本認識與論述,可概括為以下幾種觀點。

1.責任政治與現代民主政治的相關關系

這種觀點傾向于認同責任政治是現代政治的內核或子集,主要將責任政治等同于責任政府。這是國內學術界對于責任政治的共識性看法,大部分文獻聚焦了民主政治的背景,強調民主政治下責任政治的內涵與構成。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文獻是張賢明教授的《論政治責任——民主理論的一個視角》。這本專著的焦點是政治責任,責任政治是政治責任運用的一個場域,用于強化政治責任的民主內涵。書中指出,責任政治具有狹義與廣義之分。所謂狹義,指的就是責任內閣制政府;廣義上看,指的是公共權力行使符合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直接或間接地對人民負責的政治形式。[10]書中援引了其他學者的論點,認為責任政治是民主政治的有機組成,甚至是民主政治的替代性概念,例如,“民主政治的特質包含四點:平等政治、公意政治、法治政治、責任政治”“民主政治的本質可以歸結為三點:公意政治、法治政治、責任政治”。[11]責任政治還可以被視為政治文明的基本形態,因為其與平等、信任等現代價值理念融會貫通。[12]類似的論述還有“責任政治是現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原則”[13],作者也將責任政治分為狹義和廣義。與《論政治責任——民主理論的一個視角》一書類似,狹義的責任政治就是指責任政府及其一系列組成責任政府的制度與關系;而廣義的責任政治——作者認為——就是代議制政府的另一種表述。責任政治是一項民主制度,實現責任政治也需要依靠民主制度的一系列構成,例如法治、政治監督等。對于中國而言,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責任政治的基礎。文章《責任、責任政府與責任政治》將責任政治理解為與責任政府相關的概念:“責任行政與責任政治既是現代民主政治的一種價值理念,又是一種對公共權力進行有效控制的制度安排。”[14]也有觀點同樣認為,責任政治是現代代議制民主政治的重要原則和組成部分,責任政治以“人民主權”原則為基礎。[15]這種觀點也被其他學者沿用。例如一篇從責任政治角度分析政府績效評估的文章指出,民主制的實質就是責任政治,要求有適當的機制保障政府受托責任的實現。現代責任政府理論強調,責任政府的核心特征是責任政治。責任政治的基本原則就是強調權力與責任的統一,有權必有責。[16]

2.責任政治與政治問責的貫通關系,甚至將責任政治視為政治問責的替代性概念

這種觀點在國內學術界并不鮮見。事實上,將責任政治等同政治問責也立足于民主政治的宏觀歷史背景之中,只不過對于責任政治的理解各有側重。例如,王若磊的《現代國家與責任政治》就詳細地闡述了責任政治和政治問責的關系。文章從現代的視角出發,分析了責任政治的組成部分。[17]文章提出了六個維度的責任政治內涵:統治者對被統治者負責、問責、回應以及韋伯的責任倫理,等等。其后論述中,作者直接將責任政治等同于政治問責,又對政治問責做了詳盡的分析,但未能說明責任政治何以能過渡到政治問責。鄒慶國的《從不作為政治到責任政治:凈化黨內政治生態的一個分析維度》將責任政治理解為“不作為的政治”的對立面,責任政治就是以問責制度為保障的“作為政治”,強調了責任主體的主動作為、積極負責。責任政治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核心價值訴求。[18]文章《責任政治中的問責與避責互動邏輯研究》探討了問責與避責對于建構責任政治的影響。作者將問責視為建構責任政治的核心。“對于責任政治的建構而言,問責旨在通過促使公職人員對其行為負責,從而使公權力受到制約”,“推進責任政治的建構,需要在重新認識問責與避責關系的基礎上,建立問責與避責有效鏈接的機制,從而使二者在辯證中實現有機統一”。[19]

3.以中國政治文化傳統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視角理解與界定責任政治

謝文郁的《自由與責任四論》從中國傳統思想入手,以西方文化傳統為參照,提出中國是一個“責任政治”社會,西方則是“權利政治”社會。所謂“責任政治”,指的是中國傳統思想中對家國責任、君子修身等信條的強烈重視,責任貫穿于政治生活始終,政治是一種等級式的責任制度,中國的未來發展也要基于傳統的“責任政治”。雖然作者對責任政治的論述富有深厚的理論基礎,但依然未能提供一個清晰的責任政治概念。[20]馬雪松的《論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責任政治邏輯》是為責任政治做出明確界定的文章。作者站在國家治理的立場上,著重分析了國家治理現代化與責任政治之間的“契合性關聯”。作者認為,責任政治的概念一直較為模糊,所以要給予明確界定。作者將責任政治理解為政治體系的權責結構、職責界定、究責機制,實現責任政治也要從這幾個方面展開。[21]馬雪松等的《現代國家治理視域下壓力型體制的責任政治邏輯》中也沿用了這個分析框架。[22]張喜紅在《權責一致:責任政治建設的基本前提》中認為,責任政治建設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權責一致則是責任政治建設的基本前提。但是全文主要論述了“權責一致”的內涵與邏輯,以及分析了強化權責一致的路徑,但沒有說明責任政治究竟為何物。[23]

無疑,以上研究為我們理解責任政治提供了良好的啟發與借鑒,然而就學術本身而言,這些研究仍然存在著些許不足。

首先,幾乎所有研究都是從直覺意義上使用“責任政治”,所謂的解釋也慣常使用“政治問責”之類的概念去替代。從日常語言的角度看,責任政治可以賦予直覺上的理解,但是作為學術研究則顯得較為武斷。如果用抽象物去解釋抽象物,就會容易陷入追問的循環。[24]試問,如果責任政治可以利用其他概念來代替,那么責任政治這一概念的價值又是什么?倘若我們的確需要責任政治來說明一種現象或者描繪一種制度,但是如果不對責任政治做出一個明確的界定,或者沒有明確的標準去衡量責任政治,我們對于這種現象或者制度的描述也只能流于表面。另外,關于責任政治研究的批判與反思也會陷入“語言游戲”,讓我們的研究無法擺脫概念的混亂。另外,雖然部分文獻給予了責任政治以明確的界定,但是這些論述基本上都流于片面,或者是為了說明某種問題而做出的解釋,或者是為了描摹某種現象而提供的詮釋,責任政治的內涵并沒有充分的理論深度與歷史感,似乎就是將責任與政治進行簡單相加。這種處理方式的結果是,要么是對責任的過于簡化或者泛化處理,要么是對政治的片面性認識,無法得出一個系統性、層次性的概念框架,責任政治的運用也會受制于具體研究,反而可能因為研究觀點與研究思路的差異造成割裂或矛盾。

其次,大部分研究傾向于將責任政治置于“民主政治”之下,認為責任政治是民主政治的構成,政治問責、責任政府是責任政治的核心部分。這種論證方式的確有利于提升理論聚焦度,也降低了責任政治的論證難度。此外,現代社會中的責任政府、問責、責任制等概念也必然可以直接填充進責任政治的概念中。然而,這沒有考慮到一個模糊的問題,即非民主政治之下是否就不存在責任?學者有一個論斷,即“現代政治之前的主權者的歷史,是一部不負責任的歷史”[25]。這一來自密爾的修辭似乎被學者奉為金科玉律,甚至成為學術論證的理論基礎。按照這一邏輯,我們可以吹毛求疵地追問:不負責任是何種意義上的?究竟是誰對誰的不負責任?是不是只有現代社會的人或國家才知道負責任?如果真是如此,亞里士多德等先賢對責任的討論完全就是夢中囈語,人類社會也早就在彼此的爭斗中走向崩壞了。的確,民主必然包含著責任,沒有責任的民主是不可思議的。[26]但是,這種包含關系是否能夠將責任政治等同于民主政治,還需要不斷論證與商榷。我們認為,僅僅將責任政治置于民主之下,會沖淡責任對于人類歷史的整體性作用,不利于我們把握責任的脈絡特征。正如研究民主,我們不可能僅僅研究現代性下的民主,也必然要不斷地回溯與闡釋民主的濫觴,否則我們就不能理解民主,就不能了解民主制度。從經驗研究的角度看,民主與責任政治的相關關系事實上早已遭到定量研究的挑戰。[27]在此,我們得到的教訓是:可以在具體的語境中討論問題,但是不能把具體語境中的事物抽象為普遍性的東西。

(二)國外責任政治相關研究述評

國外的研究成果同國內一樣,大部分相關文獻也集中在“責任”“政治責任”“責任政府”“政治中的責任”等主題中。“責任政治”[28]的專門研究成果較少,主題也并不聚焦。除了政治學與公共行政之外,有些文獻還延伸到了教育學。[29]基于政治學的立場,這些文獻既有政治哲學層面的思考,也有以現代社會基本問題與基本特征為出發點的理論建構,還有的研究立足于更為廣闊的國際視野去探討全球治理中的國家責任。就筆者接觸到的研究來說,敘述較為系統、觀點較為突出的著作有這樣一些。

1.查德·拉文的《責任政治》

查德·拉文(Chad Lavin)的《責任政治》(The Politics of Responsibility[30]一書是作者針對目前責任研究的缺陷所展開的批判性論述。為了同傳統責任研究相區分,作者提出了“責任政治”(politics of responsibility)的概念。他認為,目前西方有關責任的研究文獻雖然很豐富,但核心框架基本局限于自由主義(liberalism),并與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緊密相連,而這正是當代政治話語的局限。[31]自由主義視域下傳統責任關系中的“責備模型”(blame model)已經不適用于目前的社會結構,現代社會必須采用一個新的責任模型。查德認為自己的概念是“后自由主義的”(postliberal),他強調責任是一個過程,這樣的過程反映了持久的反應能力,而不是簡單的責備(reproach)。全書的論述相當晦澀,但是查德的核心論點在于構建一種集體的責任,這樣可以使責任去解決更為復雜、更為系統的社會問題。例如,查德通過紐約警察暴行的例子來說明,由種族主義、歧視等問題產生的暴力與執法不公不能簡單地歸咎于執法者或者警察部門,這種問題是整個社會造成的。[32]

2.喬納森·福克斯的《責任政治》

在《責任政治》(Accountability Politics)中,喬納森·福克斯(Jonathan Fox)從“政治責任”(political accountability)出發論述“責任政治”(accountability politics),主要將目光聚焦于社會層面,分析社會不同主體對責任政治的建構。這種思路基于現代社會行動主體多元化的事實,凸顯了政黨、社會公眾、私人部門、大眾傳媒對政治生活的影響。政治責任——從最簡單的意義出發——指的是政治權力主體負責任的行動。隨著國家—社會關系的變遷,社會中又出現了“社會責任”(social accountability)。社會責任是政治控制的一種形式,指的是社會公眾與媒體組織等社會上的行動者對權力的監督,以彌補政治生活中“代表者”(representative)和“被代表者”(the represented)的簡單關系。有鑒于此,政治責任已經不能夠概括政治生活中的責任關系,需要“責任政治”的概念來整合政治與社會兩種責任形式,以保證公共領域中不同的“責任相關人”(accountability holdees)負責任的行動。[33]

3.彼得·紐厄爾與喬安娜·惠勒共同編著的《權利、資源與責任政治》

彼得·紐厄爾(Peter Newell)與喬安娜·惠勒(Joanna Wheele)在《權利、資源與責任政治》(Rights,Resources and the Politics of Accountability)中認為,目前的責任機制具有相當的局限性,雖然現代社會中責任的主體越發多元,責任對于良好的治理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是責任的構建是多方面的,僅僅通過制度改革來實現責任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當權者們可以操縱制度,使他們在某些議題上可以不負責任。所以,紐厄爾與惠勒認為,要實現責任政治,必須關注社會中的窮人和邊緣化群體。換言之,他們認為責任事實上應運作于一個隔離的社會。雖然政治過程越來越透明,治理的技巧越來越高超——整個社會看起來“更負責任”了,但被忽視的是,掌握資源的人卻一直通過控制資源來疏遠窮人,而這正是當代責任制度最大的缺陷。[34]那么,責任政治應打通不同社會,使責任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4.喬舒亞·巴肯的《共同主權:資本主義中的法律與政府》

喬舒亞·巴肯(Joshua Barkan)的《共同主權:資本主義中的法律與政府》(Corporate Sovereignty: Law and Government under Capitalism)是探討全球治理中“責任政治”的著作。作者針對國際關系與全球治理的現實,提出了要構建“全球性責任政治”(global responsibility of politics)。在國際關系中,由于沒有一個通用的結構去確定國際關系各主體之間的法律意義(legal meaning)、權力與責任,所以如何在這種關系中保證國家間的責任是全球治理面對的重要議題。那么,喬舒亞的論點在于如何將責任帶入國際關系,通過提供確定的標準保證國際關系各主體負責任的行動。[35]菲利普·坎利夫(Philip Cunliffe)的《主權與責任政治》(Sovereign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sponsibility)討論了類似的問題。他認為,實現國際關系中的“責任政治”在于拓展主權國家的責任,要求主權國家在保護其管轄范圍內公民的福利的同時對更廣泛的國家社會負責,“用《聯合國憲章》的話說,該國要負責防止其境內的人類苦難威脅到國際和平與安全”[36]

從整體上把握國外的責任政治研究,可以看出國內外研究的不同思路:一是國外研究更多將“責任政治”置于現代社會的整體情境中,借助政治哲學的理論資源與分析思路,主要關注責任機制暴露出的問題。二是國內研究傾向于以政治權力為主體去分析責任制度的展開,例如對問責制度、責任政府等方面的討論;國外研究則突破了純粹的“政治”領域,強調了現代社會的多元主體,尤其關注非國家行動者(non-state actors)對責任制度的影響,凸顯責任機制的系統性與整體性。三是國內的責任政治研究主要關注主權國家內部的責任關系,國外關于責任政治的研究已經同全球治理結合起來,試圖在全球的場域中構建起更為復雜的責任架構。

國內外文獻的有機融合為我們研究責任政治提供了有益的啟發。首先,我們應該厘清責任在責任政治中的具體內涵,既要完成責任政治的理論建構,也要將目光轉向現實,關注歷史維度下責任內涵的變化,重點把握責任在現代社會中的表現。其次,整合責任的內在價值以及責任在政治中的基本結構,尤其在現代社會,理解政治需要打通社會不同領域,不僅要關注純粹的政治權力主體,也要將政治場域中的多元主體整合其中。換言之,理解責任要整合考慮責任同國家以及非國家領域之間的關系。最后,在國家的基礎上,可以將責任政治置于更廣闊的“時—空”之中。一方面,要根植于現實考量現代國家的發展趨勢,對國家層面的責任政治演變進行合理的預測;另一方面,在全球治理的客觀背景與宏觀結構中,探討國際社會中責任政治的理想形態,試圖實現一個全新的國際秩序。總之,這表現了責任政治未來的發展取向。

歸根結底,這些不同的學術資源為我們提供了責任政治研究的不同面向,而我們則要從整體入手,把握責任政治的歷史傳統、理論內涵與價值觀念,以及在特定社會條件下的結構特征。然而,國內外的研究都暴露出了同樣的問題,即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責任政治分析框架,對于“責任政治”的討論仍然是對于責任的分析,只不過將視域轉移到現代、社會與全球。在此意義上,我們才意欲提供一個責任政治理論,以填補這一學術空白。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田阳县| 寿光市| 龙里县| 霍邱县| 剑阁县| 宜丰县| 龙口市| 商河县| 三门峡市| 汶上县| 宁城县| 东阳市| 潜江市| 睢宁县| 宜宾县| 繁峙县| 冕宁县| 张北县| 连州市| 萝北县| 南京市| 鹤山市| 吉木萨尔县| 诸城市| 南雄市| 沿河| 宣化县| 体育| 江西省| 和林格尔县| 咸阳市| 宜宾市| 旺苍县| 万载县| 崇明县| 潞西市| 贡嘎县| 江油市| 布拖县| 类乌齐县| 康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