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論責任政治作者名: 張力偉本章字數: 1291字更新時間: 2025-04-28 20:19:39
引言
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復生命。因此,“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
“如何過上一種良善的公共生活”是人類面對的基本問題。為了尋找這種生活,人類窮極所能去探索、去發現、去設計一種可能的組織形式,以構成經濟、政治與社會生活的基礎。誠然,社會發展不是跳躍式的,而是經歷原始到現代、幼稚到成熟、蒙昧到文明的過程。漫漫長路中,人類的組織形式——部落、城邦與國家——幾經興衰變遷,與之相適應的制度亦由簡至繁、由粗到精。在政治朝向文明演進的同時,政治思想也變得厚重、豐滿,政治詞典的每一頁都記載了人類文明之路的思想結晶。
自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以來,“現代性”(modernity)的幽靈開始徘徊在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在思想解放的浪潮中,若干現代政治價值不斷突現、發展、重構,呼喚著人類對自身主體性的深入挖掘,激勵著政治制度走向變革。民主、平等、自由、法治等概念不斷走進公共生活,成為政治制度構建的核心理念與價值支撐。然而,我們不能忽視,還有一種價值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始終,與人類生活緊緊地捆綁在一起,這即是“責任”。“責任”是聯結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的紐帶,小至家庭生活,上到全球性社會結構(global socie tal structural),責任無處不在。[1]可以說,沒有責任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沒有責任的社會是不能存在的。對于我們而言,責任的概念似乎不言自明,人們每時每刻都在使用它,責任被用于日常生活的各種情境,強調著不同的關系,每個人的心中亦都有對責任的詮釋與評價。然而,在學術意義上,責任的復雜性遠遠超越了日常用語,而且其概念、內涵一直在變化。如果為責任做一個明確的界定,反而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自亞里士多德專門討論責任以來,后世對于責任的解釋逐漸走向分歧。思想家們立足于不同的立場為人類社會提供了不同的責任學說,使責任的觀念史呈現出亂花迷人眼的景致。直至現代政治生活,責任的外延愈加擴大、意涵越發豐富。單純從政治學的視角看,若干責任概念的子集——例如政府責任(ministerial responsibility)與責任政府(responsible government)——已經同原初概念相去甚遠。[2]
責任是簡單的,因為我們日常生活的語言就可以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釋;責任是復雜的,因為它鑲嵌于我們背后宏大的歷史背景與社會結構,與觀念和制度交織在一起,在社會的演進中流變。從學術研究的維度出發,我們如何詮釋責任,如何發現一個由責任構成的社會,是政治學面對的重要議題之一。所以對于政治學中的責任,我們至少面對兩個維度的問題:第一,責任對于公共生活極端重要,那么責任如何將公共生活組織起來,又能夠為實現良善公共生活提供哪些努力?第二,以責任為線索觀察現實政治發展,人類社會的組織形式相應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又遵從著什么特點?立足政治學的研究視角,我們有必要去進一步把握責任、發現責任,厘清責任在政治中的多重面孔,以及責任在政治中的價值意蘊與現實功用;我們也有必要理解責任對政治生活的建構,并且在傳統到現代的變遷中,責任的制度表現經歷了哪些轉換。這一切的研究在豐富我們認識的同時,也將為我們未來的公共生活建設提供有益的鏡鑒。
[1]Auhagen,A.E.,Bierhoff,H.W.,Responsibility: The Many Faces of a Social Phenomenon,Routledge,2001,pp.1-2.
[2]Lucas,J.R.,Responsibili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