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左傳》與《春秋》的關系

關于《左傳》與《春秋》的關系,也有兩種相互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左傳》是一部為傳《春秋》而作的史書;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左傳》是一部獨立的史書,和《春秋》沒有直接的聯系。

一 主張《左傳》是一部為傳《春秋》而撰的史書

這種觀點可以司馬遷和杜預為代表,二人均明確指出《左傳》是為傳《春秋》而撰。司馬遷之說見于《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詳見上文)。杜預之說見《春秋左氏傳序》:

仲尼因魯史策書成文,……蓋周公之志,仲尼從而明之。左丘明受經于仲尼,以為經者不刊之書也,故傳或先經以始事,或后經以終義,或依經以辯理,或錯經以合異,隨義而發。其例之所重,舊史遺文,略不盡舉,非圣人所修之要故也。[63]

東漢桓譚將《左傳》與《春秋》的關系比作衣服的表里,自然也認為《左傳》是為傳《春秋》而作:

左氏《經》之與《傳》,猶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經》而無《傳》,使圣人閉門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桓譚《新論·正經第九》)[64]

今人徐中舒、楊伯峻等學者均肯定《左傳》為傳《春秋》而作。其中楊氏在《左傳》一文中歸結《左傳》傳《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種:

第一種方式是說明書法。如隱公元年《春秋》:

元年春王正月。

《左傳》則說:

元年春,王周正月,不書即位,攝也。

第二種方式是,用事實補充甚至說明《春秋》。魯隱公實是被殺而死?!洞呵铩分粚憽肮啊倍?,好像是病死的。《左傳》便把這事源源本本敘述出來。

第三種方式是訂正《春秋》的錯誤,如襄公二十七年《春秋》:

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左傳》則是:

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第四種方式是,《春秋》經所不載的,《左傳》作者認為有必要寫出來流傳后代,于是有“無經之傳”?!噪[公元年論,《春秋經》共七條,都有《傳》;《傳》有十四條,有七條是“無經之傳”。[65]

二 主張《左傳》是一部獨立的史書,和《春秋》沒有直接聯系

據《漢書·楚元王傳》所載劉歆《移書太常博士》一文,早在西漢時期今文經學家中即有人認為“《左氏》不傳《春秋》”。西晉時,河東人王接明確提出《左傳》不傳《春秋》,他說:

接學雖博通,特精《禮》《傳》。常謂《左氏》辭義贍富,自是一家書,不主為《經》發;《公羊》附《經》立《傳》,《經》所不書,《傳》不妄起,于文為儉,通《經》為長。(《晉書·王接傳》)[66]

清人劉逢祿、皮錫瑞及崔適等均主張《左傳》是一部獨立的史書。劉氏的觀點主要見于《左氏春秋考證》,其中《桓公編》十七年說:

證曰:左氏后于圣人,未能盡見列國寶書,又未聞口授微言大義,惟取所見載籍,如晉《乘》、楚《梼杌》等,相錯編年為之。本不必比附夫子之經,故往往比年闕事。劉歆強以為傳《春秋》,或緣經飾說,或緣《左氏》本文前后事,或兼采他書以實其年。如此年之文,或即用《左氏》文而增“春、夏、秋、冬”之時,遂不暇比附經文,更綴數語。要之,皆出點竄,文采便陋,不足亂真也。然歆雖略改《經》文,顛倒《左氏》,二書猶不相合?!稘h志》(今按:指《漢書·藝文志》)所列“《春秋古經》十二篇、《經》十一卷、《左氏傳》三十卷”是也。自賈逵以后,分《經》附《傳》,又非劉歆之舊,而附益改竄之跡益明矣。[67]

皮氏在《經學通論·春秋·論左氏傳不解經杜孔已明言之劉逢祿考證尤詳晰》中充分肯定了王接及劉逢祿之說,并對《左傳》與《春秋》不一致的地方進行了證明,例如:

晉王接謂《左氏》自是一家書,不主為《經》發,此確論也。袒《左氏》者,或不謂然,試以《春秋經》及《左氏傳》證之:

莊公二十六年《傳》:“秋,虢人侵晉。冬,虢人又侵晉。”杜預《集解》云:“此年《經》《傳》各自言其事者,或《經》是直文(今按:直文指沒有傳文相應的經文),或策書雖存而簡牘散落,不究其本末,故《傳》不復申解,但言《傳》事而已?!笨自唬骸按四辍秱鳌凡唤狻督洝?,《經》《傳》各自言事,伐戎日食,體例已舉?;蚩伞督洝肥侵蔽?,不須《傳》說。曹殺大夫,宋、齊伐徐?;蝽氄f其所以,此去邱明已遠?;蚴呛啝┥⒙?,不復能知故耳。上二十年亦《傳》不解《經》,彼《經》皆是直文,故就此一說,言下以明上?!眲⒎甑摗蹲笫洗呵锟甲C》曰:“左氏后于圣人,……而附益改竄之跡益明矣。”……錫瑞案:……自幼讀《左氏傳》書不書之類,獨詳于隱公前數年,而其后甚略,疑其不應如此草草,及觀劉氏考證《左氏》釋《經》之文,闕于隱、桓、莊、閔為尤甚,多取晉、楚之事敷衍,似皆出晉《乘》楚《梼杌》,尤可疑者。杜、孔皆謂《經》《傳》各自言事,是雖經劉歆、賈逵諸人極力比附,終不能彌縫其跡。[68]

崔適的觀點見于其《春秋復始》(劉逢祿《左氏春秋考證》附錄三)一文,證據主要還是來自《史記·太史公自序》和《漢書·劉歆傳》:

《太史公自序》曰:“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眲㈧б茣2┦吭弧盎蛑^左丘明不傳《春秋》”,然則左丘明有《國語》而無《春秋》明矣。劉歆分析《國語》,并自造誕妄之辭與釋《經》之語,散入編年之下,書以古字,名曰《古文春秋左氏傳》?!稘h書·劉歆傳》曰:“歆以為左丘明好惡與圣人同?!痹弧办б詾椤保瑒t是歆之創論,前人所未有矣。又曰:“歆治《左氏》,引《傳》文以解《經》?!贝搜灶H涉游移。《傳》自解《經》,何待歆引?歆引以解,則非《傳》文。原其大旨,謂解《經》之文歆所作爾。是即左丘明不傳《春秋》之明證矣。[69]

三 本書對《左傳》與《春秋》關系的考察

本書認為《左傳》是傳《經》之作,主要根據是《左傳》解釋《春秋》或與《春秋》相應的內容很多,如果不是為傳《經》而作,是不會出現這種現象的?!短饭孕颉贰白笄鹗鳎视小秶Z》”一語只能說明左氏在失明后撰成了《國語》,不能說明左氏在失明前沒有撰《左傳》。《移書太常博士》“或謂左丘明不傳《春秋》”一語只能說明漢代有些今文經學家認為《左傳》不傳《春秋》,不能說明當時所有經學家都持這種看法,更不能說明《左傳》不傳《春秋》就是事實。《漢書·劉歆傳》所謂“歆治《左氏》,引《傳》文以解《經》”一語,只能說明劉歆研究《左傳》的特點是將《左傳》的話與《春秋》一一對照,旨在說明《左傳》是為傳《經》而作罷了,該話本身不能證明劉歆改編了《左傳》。下面看看《左傳》與《春秋》所記內容的異同情況。

第一,《左傳》與《春秋》所記內容有不少是相應的,主要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

(1)《左傳》傳文與《春秋》經文基本相對應

本書對《左傳》與《春秋》的對應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所涉《春秋》記事數共444條,《左傳》記事數與之對應者共334條,約占《春秋》記事數的75%。《春秋》有記而《左傳》無載的事例共110條,約占《春秋》記事數的25%。統計結果表明,《左傳》與《春秋》對應的事例占《春秋》記事數的大多數,不對應的事例只是少數,也就是說,《左傳》的傳文與《春秋》經文基本上是相對應的。此項統計不包括《春秋》無記而《左傳》有載的事例,此將統計情況列表2。

表2 《春秋》《左傳》記事抽樣調查

續表

續表

(2)《左傳》對《春秋》的凡例進行了說解

根據杜預《春秋釋例》的統計,《左傳》對《春秋》凡例的說明共有50條,所謂“五十凡”,用例參見第二章第一節中的“《春秋》的價值及其書法”,此再舉數例:

《春秋》僖公二十三年:“冬十有一月,杞子卒?!?/p>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冬)十一月,杞成公卒。書曰‘子’,杞,夷也。不書名,未同盟也。凡諸侯同盟,死則赴以名,禮也。赴以名,則亦書之,不然則否,辟不敏也?!?/p>

《春秋》宣公十六年:“夏,成周宣榭火?!?/p>

《左傳》宣公十六年:“夏,成周宣榭火,人火之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p>

《春秋》成公八年:“(冬)晉侯使士燮來聘。叔孫僑如會晉士燮、齊人、邾人代郯。衛人來媵。”

《左傳》成公八年:“(冬)晉士燮來聘,言伐郯也,以其事吳故?!l人來媵共姬,禮也。凡諸侯嫁女,同姓媵之,異姓則否?!?/p>

(3)《左傳》對《春秋》的義理進行了說解

“義理”是指《春秋》書法中所謂的“大義”。義理或通過凡例去體現,或蘊藏在文意中?!蹲髠鳌烦送ㄟ^解釋凡例揭示《春秋》義理外,還對其蘊藏在文意中的義理隨文進行了解釋。例如:

《春秋》襄公二十六年:“二十有六年春,王二月辛卯,衛寧喜弒其君剽。衛孫林父入于戚以叛。甲午,衛侯衎復歸于衛。”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春)寧子復攻孫氏,克之。辛卯,殺子叔(今按:子叔即衛殤公剽,獻公從弟)及大子角。書曰:‘寧喜弒其君剽’,言罪之在寧氏也。孫林父以戚如晉。書曰‘入于戚以叛’,罪孫氏也。臣之祿,君實有之。義則進,否則奉身而退。專祿以周旋,戮也。甲午,衛侯(今按:衛侯指衛獻公衎)入。書曰‘復歸’,國納之也?!?/p>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書曰‘寧喜弒其君剽’,言罪之在寧氏也”“書曰‘入于戚以叛’,罪孫氏也”“書曰‘復歸’,國納之也”三語都是明顯針對《春秋》遣詞用意的說解。又如:

《春秋》襄公二十六年:“(夏)公會晉人、鄭良霄、宋人、曹人于澶淵?!?/p>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六月,公會晉趙武、宋向戌、鄭良霄、曹人于澶淵以討衛,強戚田。取衛西鄙懿氏六十以與孫氏。趙武不書,尊公也。向戌不書,后也。鄭先宋,不失所也?!?/p>

根據《左傳》的記載,晉趙武(執政)和宋向戌(左師)是澶淵之會的與會者,《春秋》對此二人均未書名。另外宋為公爵,鄭為伯爵,按爵次宋人當排在鄭人之上,而《春秋》卻將宋人排在鄭人之后。這種記載違反了正常的書法,《左傳》解釋了其中的原因:《春秋》對盟主晉國大夫趙武不書其名是為了尊崇魯襄公,向戌未書其名是因為他未能按時赴會,將鄭人排在宋人之上也是由于這個原因。

第二,《左傳》與《春秋》的差異。

無論是本來就存在,還是在流傳過程中所致,《左傳》《春秋》二書記事的差異也是明顯的,主要有五個方面。

(1)有《經》無《傳》

“有《經》無《傳》”是指《春秋》的一些經文《左傳》沒有相應的內容。例如,《春秋》隱公二年: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此條《左傳》沒有相應的記載,杜預注:“無傳。”

(2)有《傳》無《經》

“有《傳》無《經》”是指《左傳》的一些記載《春秋》沒有相應的內容,例如,《春秋》襄公十五年:

冬十有一月癸亥,晉侯周卒。

《左傳》襄公十五年:

冬,晉悼公卒,遂不克會。

鄭公孫夏如晉奔喪,子蟜送葬。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弊雍痹唬骸拔乙圆回潪閷?,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弊雍敝弥T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后使復其所。

十二月,鄭人奪堵狗之妻而歸諸范氏。

此年冬,《左傳》共記有以上四事,其中后三事《春秋》均無記載,只有前一事有相應的記載。

(3)《經》《傳》全不相應

“《經》《傳》全不相應”是指某年的經文和傳文完全不相應,這種情況見于莊公二十六年,前人已指出,詳見上文皮錫瑞所論。此將該年經、傳全文對比如下:

《春秋》莊公二十六年:

二十有六年春,公伐戎。

夏,公至自伐戎。曹殺其大夫。

秋,公會宋人、齊人伐徐。

冬十有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左傳》莊公二十六年:

二十六年春,晉士蒍為大司空。

夏,士蒍城絳以深其宮。

秋,虢人侵晉。

冬,虢人又侵晉。

本年《春秋》共記載了“公伐戎”等五件大事,《左傳》全無記載。本年《左傳》共記載了“晉士蒍為大司空”等四件事,《春秋》亦無詞組提及。

(4)《經》《傳》不盡同

“《經》《傳》不盡同”是指傳文和經文的內容既有聯系,又有差異。例如:

《春秋》桓公四年:“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夏,天王使宰渠伯糾來聘。”

《左傳》桓公四年:“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書時,禮也。夏,周宰渠伯糾來聘。父在,故名。秋,秦師侵芮,敗焉,小之也。冬,王師、秦師圍魏,執芮伯以歸。”

《春秋》所記春、夏之事與《左傳》同,然缺秋、冬之事。

《春秋》閔公二年:“秋八月辛丑,公薨。九月,夫人姜氏孫于邾?!R高子來盟。十有二月,狄入衛?!?/p>

《左傳》閔公二年:“秋八月辛丑,共仲使卜齮賊公于武闈?!h公之死也,哀姜與知之,故孫于邾。……冬十二月,狄人入衛。”

哀姜即姜氏。《左傳》之記缺“九月”及其冬“齊高子來盟”之事。

《春秋》昭公八年:“夏四月辛丑,陳侯溺卒?!?/p>

《左傳》昭公八年:“夏四月辛亥,哀公縊?!?/p>

哀公即陳侯,名溺。辛丑為三日,辛亥為十三日,《經》《傳》所記日期不同。杜預注:“《經》書辛丑,從赴(訃)。”孔穎達疏:“《經》《傳》異者,多是《傳》實《經》虛?!?/p>

(5)《經》后之《傳》

“《經》后之《傳》”指《春秋》全書之后增加的傳文,這些傳文均沒有相應的經文?!洞呵铩菲鹱贼旊[公元年(前722),止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公羊傳》《谷梁傳》所載經文止于此年)或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左傳》所載經文止于此年)?!蹲髠鳌菲鹱詴r間與《春秋》相同,終止時間則延續到了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比《公羊傳》《谷梁傳》經文多出十三年,比《左傳》所載經文多出十一年。另外,《左傳》哀公二十七年最后一段的內容涉及魯悼公(哀公子)四年(前463)的事件,如果按此年計算,則《左傳》比《春秋》延續的時間更長。

以上差異一般都可以找到其原因,如“有《經》無《傳》”的情況是由于《傳》文沒有相應的史料,故只能付之闕如?!坝小秱鳌窡o《經》”的情況則正好相反,經文失載或脫簡而傳文進行了增補?!啊督洝贰秱鳌啡幌鄳钡那闆r往往被《左傳》不傳《春秋》說者作為重要的證據,其實這種情況僅“莊公二十六年”這一例,蓋由脫簡錯簡所致。如果《左傳》確實非為傳《春秋》而作,則“《經》《傳》全不相應”的情況必然觸目皆是,豈能僅此一例?“《經》《傳》不盡同”的情況多數是由于經文為記事原則所限而造成了與事實的差異。“《經》后之《傳》”則更容易理解,由于作傳的人在《春秋》之后,故適當補充一些后來發生的史實是很自然的事。

通觀《左傳》與《春秋》,盡管二者存在著不少差異,但就總的情況來看,其所記內容是“同”多于“異”,故承認《左傳》為傳《春秋》而作是沒有問題的。如果否定這一事實,很多問題將難以得到合理的解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山市| 镇沅| 那曲县| 哈巴河县| 张家界市| 临汾市| 郑州市| 土默特右旗| 驻马店市| 英吉沙县| 安福县| 美姑县| 白山市| 贵阳市| 镇坪县| 金山区| 阿坝县| 呼图壁县| 遵化市| 读书| 永州市| 黎城县| 桐城市| 石泉县| 繁昌县| 饶平县| 崇州市| 芜湖县| 宝山区| 五大连池市| 巴林右旗| 综艺| 巩留县| 庆城县| 从化市| 汤原县| 水富县| 宁远县| 镶黄旗| 阿勒泰市| 高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