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文獻簡評

第一節(jié) 范疇界定:關于治理的概念史

在西方社會治理發(fā)展史上,最具實體性的范疇是在政治史意義上的“統(tǒng)治”(rule)一詞,該詞的具體內涵是指某個階層對另外的人實施奴役、剝削或控制。隨著文明化的推進,新的術語不斷涌現,先后出現了“管理”(management)、“管制”(regulation),以及“治理”(governance)等。從內容上看,不論是在蒙昧的部落時代,還是在有階級的城邦時代,抑或是在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不論是蘇丹制,還是代議制,政治在本質上都是少數人享有對多數人的優(yōu)越地位和利益分配。即使是用“管理”一詞取代了“統(tǒng)治”一詞,本質上并沒有根本的變化,只是形式上、表面上變得更文明了。

從實際的社會政治歷史情勢看,治理的主體和客體都有一個范圍擴大的歷程。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城邦的最高統(tǒng)治者是哲學王,而廣大的奴隸則不算人。到了馬基雅維里和霍布斯那里,一個具有理性自主的實證人躍然而出,這個理性的實證人可以通過契約實施一種代議制管理,從而擴展了治理主體和客體的范圍。正如馬基雅維里在《論李維》里指出,為避免死于非命,有必要實施一種“一人統(tǒng)治,眾人扶持”的制度。馬基雅維里簡陋的代議制理想,最終在洛克那里通過財產制度、政府制度、議會制度、司法制度的制衡性設計而得到了部分實現。所以社會理論家張旅平和趙立瑋認為,在當代西方,社會治理越來越不再是國家居高臨下地掌控社會、讓社會服從,而是以法治國的方式充當社會的“保護神”,不僅包括國家(政府)的治理,還要服務廣大社會,要使國家向善和保持正義理性,始終以社會為焦點,始終受社會約束。[1]

不同于西方,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相當發(fā)達,總體上不存在西方歷史上長期保持的人身依附關系,所以,治理的關系和內涵始終是一種作為管理者和統(tǒng)治者的君與養(yǎng)君的人民之間的君群相治的相存相養(yǎng)關系。正如《禮記》中的記載,

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養(yǎng)也,非養(yǎng)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則有過,養(yǎng)人則不足,事人則失位。故百姓則君以自治也,養(yǎng)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顯也。故禮達而分定,故人皆愛其死而患其生。[2]

在實際的治理制度安排中,相比西方的人身依附關系而言,中國古代的治理概念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彈性和開放性,[3]比如中國古代的土地租佃制在實際的運作中產生了“一田二主”現象?!耙惶锒鳌睂嵺`原則上的土地租佃制是指一種充分照顧到地主、半地主、佃農、半佃農間利益關系、人情關系的租佃關系,土地所有權人必須持有守望相助的倫理。[4]所以孟子講,“死徙無出鄉(xiāng),鄉(xiāng)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a id="w5">[5]這種“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相生相養(yǎng)治理理念一路沿襲,演化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居民共治治理理念,并在近代會通了西方的民治理念后,經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治理模式。

因此,從中外社會治理史來看,不僅在術語上經歷了從統(tǒng)治到管理的形式變化,也在內涵上經歷從小眾治理到大眾共治的實質變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社會治理是一門科學”,“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tǒng)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a id="w6">[6]魏禮群認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理的論斷在內涵上明顯含有相信人民和社會、依靠人民和社會、服務人民和社會的意思,“堅持系統(tǒng)治理,從政府包攬向政府負責、社會共同治理轉變;堅持依法治理,從管控規(guī)制向法治保障轉變;堅持綜合治理,從單一手段向多種手段綜合運用轉變;堅持源頭治理,從根本上解決矛盾、防微杜漸。”[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亭县| 化隆| 光泽县| 班戈县| 扎鲁特旗| 凯里市| 保德县| 望谟县| 辽宁省| 翁牛特旗| 荆门市| 乐安县| 毕节市| 江孜县| 从化市| 忻城县| 新余市| 鹤峰县| 乳山市| 霍城县| 枣阳市| 济源市| 上饶县| 奉节县| 隆化县| 肇东市| 上林县| 积石山| 原平市| 南阳市| 梁山县| 天等县| 都匀市| 肃南| 巴马| 兴文县| 临沧市| 汝南县| 江安县| 沁源县| 马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