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上古部分(3)

第三節 古代兩河流域

1.烏貝德文化

蘇美爾文明銅石并用時代,為考古學上蘇美爾從氏族公社向文明時代過渡的第一個時期(約公元前4300—前3500年)。在此時期,蘇美爾人已經初步掌握了人工灌溉技術,從事農業生產,畜牧業和漁獵活動在經濟生活中仍起重要作用。勞動工具大部分為石器和骨器,但已開始出現銅器。居民的住房為用泥土和蘆葦筑成的小屋。在埃利都遺址,發現一些建筑在高大土臺基上的泥磚神廟,反映出氏族社會內部的分化。在埃利都遺址的墓地,出土了一座男性雕像,左手執一根泥制棍棒。這座男像代表了氏族部落的軍事首領,其手中的棍棒則是后世王權和權標的起源。這說明蘇美爾人已進入軍事民主制階段。

2.烏魯克文化

蘇美爾文明銅石并用時代,為考古學上蘇美爾從氏族公社向文明時代過渡的第二個時期(約公元前3500—前3100年)。這一時期,人工灌溉技術有了新的發展,銅器大量出現,陶器制作普遍使用陶輪,社會分化更為明顯。烏魯克遺址出土的石膏瓶上的浮雕清楚地表明了兩個對立的階級,一方是穿著長袍的祭祀或氏族貴族,另一方是奉獻產品的裸體群眾。同時,這一時期還出現了粗具規模的城市和宏偉的神廟建筑,作為財產標志的圓形印章和象形文字也已經出現。這些事實表明,蘇美爾人已經邁入文明的門檻。

3.阿卡德王國

古代兩河流域南部由阿卡德人建立的奴隸制國家(約公元前2371—前2230年)。約公元前2371年,薩爾貢擊敗烏瑪軍隊,俘虜國王盧伽爾扎吉西,建立阿卡德王國。隨后,他經過多次戰爭,征服蘇美爾諸城邦,向外擴張勢力到達小亞細亞、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一帶,首次建立起一個西起地中海,南至波斯灣,東抵扎格羅斯山區的龐大王國。同時,薩爾貢一世興修河渠、統一度量衡、擴建常備軍,建立中央集權統治。國王納拉姆辛統治時,國勢最盛,后漸衰,納拉姆辛的兒子沙卡里沙在一次宮廷政變中失蹤,阿卡德王國滅亡。

4.烏魯卡吉納改革

蘇美爾城邦拉伽什國王烏魯卡吉納執政時期推行的改革。烏魯卡吉納推翻盧伽爾安達的統治后,為了緩和內部矛盾,以加強城邦政權對奴隸實行專政的職能,他進行了一系列經濟、社會改革,如廢除債務奴隸制,釋放過去因債務而失去人身自由的平民,減免前任對婚喪嫁娶的收稅,禁止貴族巧取豪奪,不得強迫平民出售自己的財產,取消對孤兒寡婦征收的稅賦等等許多具體惠民措施。同時也降低貴族的捐稅負擔,平民與貴族均有所得。約公元前2371年,烏瑪王盧伽爾扎吉西攻占拉伽什,烏魯卡吉納改革徹底失敗。烏魯卡吉納改革是人類史上所知的首次自上而下的重大改革,改革廢除了先前的各種弊政,緩和了先前的各種矛盾,打擊了貴族寡頭勢力,減輕了平民的負擔。

5.烏爾第三王朝

古代兩河流域南部蘇美爾人建立的奴隸制國家。又稱“蘇美爾復興”。約公元前2113年,烏爾總督烏爾納姆在烏爾建都,統一兩河流域,建立了烏爾第三王朝(公元前2113—前2006年)。烏爾納姆在位期間稱霸美索不達米亞南部諸城邦,并自稱“蘇美爾和阿卡德之王”;頒布《烏爾納姆法典》,為目前所知最早的法典;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活動,如開鑿運河,發展農業,促進內外商業往來,完善城防設施等。他去世后,其子舒爾吉保持了烏爾的霸國地位。公元前2029年伊比辛即位,烏爾第三王朝內亂興起,東部城市脫離烏爾。約公元前2006年,阿摩利人與埃蘭人乘機入侵,末代君主伊比辛被埃蘭入侵者擒獲,烏爾第三王朝滅亡。南部兩河流域重新陷入諸邦分立局面。

6.《烏爾納姆法典》

烏爾第三王朝頒布的法典,為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烏爾納姆為了適應奴隸制的發展和奴隸主鎮壓奴隸反抗的需要,緩和自由民內部的矛盾,他下令用蘇美爾文寫成了一部適用于烏爾全境的法典。法典包括序言和正文兩大部分,序言宣稱,是神授予烏爾納姆統治權力,烏爾納姆在人世間的行為是按照神意,確立正義和社會秩序。正文是對奴隸制度、婚姻、家庭、繼承、刑罰等方面的規定,規定不準非法占用他人土地;不許女奴擅居其女主人的地位;反對行巫術;帶回逃亡城外的奴隸,主人要給予適當的報酬;傷害他人肢體、器官要處以罰款等。《烏爾納姆法典》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有創新之處,在西亞地區占有重要的地位,對后來兩河流域各國制定法典影響頗大。

7.薩爾貢

阿卡德王國的創建者。約公元前2371年,薩爾貢擊敗烏瑪軍隊,俘虜國王盧伽爾扎吉西,建立阿卡德王國。建國后,他改革政治,加強中央集權,委任總督統治其征服地區,又興修河渠,統一度量衡,發展經濟,規定官方語言為阿卡德語。在軍事上,他建立了兩河流域第一支常備軍,先后出兵34次,擊敗烏瑪國王盧伽爾扎吉西,揮兵南下征服烏爾、烏魯克、拉伽什等,從而結束了巴比倫尼亞近千年來分立的局面,第一次統一了南部兩河流域。他自稱“天下四方之王”,又稱沙魯金(意為“正義之王”)。公元前2316年,薩爾貢病逝。

8.古巴比倫王國

兩河流域以巴比倫城為中心的奴隸制國家。巴比倫城市出現較早,但作為一個城邦大約是在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蘇穆阿布姆建立的。到第六代王漢謨拉比(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時,巴比倫逐漸強大起來。漢謨拉比登上王位后,即著手進行統一兩河流域的戰爭。漢謨拉比在位時,除亞述和埃什嫩那未被最后征服外,基本統一了兩河流域。他還頒布了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漢謨拉比法典》。至薩姆蘇伊魯納統治時期,烏爾、烏魯克、伊新等地都發生了大規模暴動。古巴比倫王國在內外交困中日益衰弱,約公元前1595年,被北方入侵的赫梯人所滅。

9.漢謨拉比

古巴比倫王國第六代國王(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在他統治期間,兩河流域的君主專制得以確立;注意修建灌溉渠道,發展經濟;注意保證軍隊的穩定,分給他們土地,并不許買賣;他加強法制建設,頒布《漢謨拉比法典》,內容包括訴訟程序、盜竊處理、軍人份地、租佃、雇傭、商業高利貸、婚姻、繼承、傷害、債務、奴隸等,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倫時期的社會情況,對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響。為宣揚君權神授,他竭力神化自己,自稱其權力是馬都克神授予。還采取靈活務實外交,先后滅了伊新、拉爾薩、馬里等城邦,基本統一了兩河流域。漢謨拉比在位42年,是古巴比倫王國的鼎盛時期。

10.亞述帝國

兩河流域北部以亞述城為中心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10世紀,亞述進入鐵器時代。鐵器的使用,生產力的提高,為其長期對外戰爭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和給養。征戰初期以掠奪為目的,以極度兇殘為特色。自亞述納西拔二世(公元前883—前859年在位)后,亞述遭到被征服地區人民的強烈反抗。與烏拉爾圖王國的戰爭也屢遭失敗,許多被征服地區重獲獨立。自沙爾馬內塞爾三世(公元前858—前824年在位)以后,由于經濟衰落、對外戰爭失敗和統治階級內訌,亞述進入危機時期。公元前746年,軍事將領提格拉特帕拉沙爾奪得王位,實行亞述一系列改革,以鞏固中央集權、提高部隊戰斗力、加強對被征服地區的統治和剝削。改革后重新開始大規模擴張。擊敗烏拉爾圖,占領敘利亞,進入全盛時期。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龐大的官僚制度。經過薩爾貢二世、辛那赫里布(公元前704—前681年在位)、伊薩爾哈東(公元前680—前669年在位)的征服,亞述已成為地跨亞、非兩洲的奴隸制大帝國。亞述巴尼拔統治末年,發生內戰,游牧部落西徐亞人入侵,征服地區紛紛獨立,帝國迅速走向滅亡。公元前612年,在米底和新巴比倫王國打擊下,阿淑爾和尼尼微先后陷落,亞述帝國滅亡。

11.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

亞述帝國國王(公元前745—前727年在位)。即位后,為恢復亞述實力,維護國內穩定,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軍事改革。在軍事方面:實行募兵制,把軍隊分成若干專門的兵種,如戰車兵、騎兵、重裝步兵、輕裝步兵、攻城兵等;軍隊裝備由國家供給,配備鐵制的刀槍、弓箭、盔甲、護甲戰馬、攻城槌和投石機;用充氣的山羊皮筏作渡河工具;建立王家兵團,作為軍隊的核心,加強國王對軍隊的控制,大大加強了亞述的軍事力量。在政治方面:將大區改為小行省,對于不能并入版圖的國家,一律保留原自治政府;在行省派監察官,縮小行省總督的權力;改變以往對被征服地區斬盡殺絕的政策,通過將被征服者遷徙到其他地區并交亞述奴隸主所有的方式保存和利用人力。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統治階級中各不同集團之間的矛盾,加強了亞述的軍事力量,使亞述帝國迅速成為一個地跨西亞北非的鐵器時代的第一個帝國。

12.亞述巴尼拔

亞述帝國最后一個君主。在他統治時期,亞述的軍國主義達到了崩潰前的頂峰。他文武兼備,曾進行多次遠征。于公元前652年,他征服了整個埃及,并把安納托利亞西部也收入帝國版圖。他還在首都尼尼微的王宮內建立了一座大型圖書館。派遣僧侶和書吏到各地收集蘇美爾—巴比倫文獻,所收泥板文獻一度近三萬塊。這些泥板文獻中,既有各種宗教經典、文學作品、天文觀測記錄、醫學原典、數學、化學、植物學及其他科學著作,也有歷史文獻、條約、法律、命令、書信、王室的經濟報表、房屋和溝渠建筑的報告,還有語法著作,詞典以及類似百科全書的著作。

13.新巴比倫王國

公元前626年塞姆族迦勒底人在兩河流域南部建立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626年,亞述人派迦勒底人領袖那波帕拉沙爾率軍駐守巴比倫。他到巴比倫后,卻發動了反對亞述統治的起義,建立了新巴比倫王國,并與伊朗高原西北部的米底王國聯合,共同反對亞述。公元前612年,亞述帝國滅亡,它的遺產被新巴比倫王國同米底王國瓜分,其中新巴比倫王國分取了亞述帝國的半壁河山,即兩河流域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和腓尼基。尼布甲尼撒二世死后,新巴比倫王國開始衰落。公元前539年,波斯軍隊占領巴比倫,新巴比倫王國滅亡。

14.尼布甲尼撒二世

新巴比倫王國國王(約公元前605—前562年在位)。即位前任王國的軍事統帥,即位次年發兵出征敘利亞和巴勒斯坦,與埃及爭奪勢力范圍,公元前601或公元前600年被埃及擊敗。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87年兩度親征猶太王國,于公元前586年攻陷耶路撒冷,將猶太的國王、貴族及一般居民擄至巴比倫尼亞,史稱巴比倫之囚。公元前567年遠征埃及,掠得大量財富。他在國內大興土木,翻建了巴比倫城墻,用三道墻圍繞城市。主墻長24千米,城墻上可四馬并行,三道墻共計城門100個,均用銅鑄成。建造了樓高7層約50米的馬都克神廟,擴建了王宮。為取悅其米底王妃,以解她思鄉之情,又下令修造了一座高25米、每邊底長120米左右的人工梯形山丘,其上遍植奇花異木,再現米底山區的景色,被譽為“空中花園”(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于公元前3世紀被毀。尼布甲尼撒二世時期是新巴比倫的鼎盛時代。

15.《吉爾伽美什史詩》

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部史詩。《吉爾伽美什史詩》起源于蘇美爾時代,至巴比倫年代編訂成書。該史詩分別記載在12塊泥板上,共3000多行。史詩的情節大致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寫主人公吉爾伽美什在烏魯克城的殘暴統治,以及他與恩啟都的友誼;第二部分敘述了他與恩啟都的英雄業績:戰勝林中妖怪洪巴巴和殺死殘害烏魯克居民的天牛;第三部分寫吉爾伽美什為探索人生奧秘而進行的努力;第四部分敘述了他與恩啟都幽靈的談話。這首史詩生動地反映了人們探索生死奧秘這一自然規律的愿望,也表現了人們反抗神意但最終難免失敗的悲劇色彩。現存的版本是亞述帝國時期的抄本。

16.巴比倫之囚

新巴比倫王國時期,猶太人被擄往巴比倫的歷史事件。公元前597—前538年,猶太王國兩度被新巴比倫王國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耶路撒冷全城被洗劫一空,城墻被拆毀,神廟、王宮和許多民宅被焚燒,全城活著的居民幾乎全被擄到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囚”。公元前538年波斯國王居魯士滅巴比倫后,被囚擄的猶太人才獲準返回家園。巴比倫之囚對猶太民族凝聚力的孕育及猶太教改革產生了巨大影響。

17.海上民族

公元前13—前12世紀從海上入侵埃及、巴勒斯坦和小亞細亞等地的一個成分駁雜的民族集團。其名稱常見于當時的古埃及文獻以及赫梯文學和考古材料。據研究,海上民族包括腓力斯丁人、呂基亞人、亞該亞人、撒丁人、西庫爾人等。所有這些民族都來自歐洲的邁錫尼世界和安納托利亞西部地區。被當地居民打敗后,他們有的定居在巴勒斯坦沿海地區,有的返回家鄉,還有的轉向西部地中海尋找殖民地。據認為,赫梯王國的滅亡以及特洛伊戰爭都同他們有關。

18.楔形文字

古代蘇美爾人使用的文字。因蘇美爾人用削成三角形尖頭的蘆葦稈或骨棒、木棒當筆,在潮濕的黏土制作的泥板上寫字,落筆之后自然形成楔形,所以這種文字被稱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由表意符號(意符)、表音符號(音符)和限定符號(部首符號)三部分組成。蘇美爾楔形文字對西亞許多民族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塞姆語系的阿卡得人、迦南人、巴比倫人和亞述人,印歐語系的赫梯人和波斯人,語系難定的埃蘭人、胡里安人和烏拉爾圖人都用蘇美爾文字來記寫自己的語言,因而又形成了不同的楔形文字體系。公元前后,楔形文字逐漸被人遺忘而變成一種死文字。1857年,楔形文字被英國學者羅林森釋讀成功,由此誕生了一門研究兩河流域及其附近使用楔形文字諸民族的語言、文字、歷史和文化的亞述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图县| 叙永县| 云霄县| 西青区| 牟定县| 祁东县| 满洲里市| 闸北区| 陆丰市| 通化县| 平凉市| 盐池县| 申扎县| 体育| 台北市| 龙海市| 合水县| 绥滨县| 广水市| 贡嘎县| 泸水县| 东乌珠穆沁旗| 新晃| 于都县| 裕民县| 海盐县| 嘉兴市| 成武县| 莒南县| 花垣县| 章丘市| 新巴尔虎左旗| 太和县| 陇南市| 娄底市| 镇赉县| 巢湖市| 吴堡县| 布尔津县| 沛县| 太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