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方哲學與文化(第八輯)
- 徐小躍主編
- 3228字
- 2025-04-28 20:19:28
卷首語
真空妙有
徐小躍
說有說無應該是佛教各宗各派共同的理論任務。因為佛教以“空”來透視“有”,又以“緣生緣滅”來讓人明白有無。在我看來,對有無、對空有的理解沒有比通過認知“真空妙有”來得更有效的了。《佛學大辭典》說:“非有之有曰妙有,以對于非空之空而曰真空也?!?a id="w1">[1]
一
佛教的“性宗談空”,“相宗說有”,“空”是“真空”,“有”是“妙有”,也可以說緣起(妙有)性空(畢竟空),性空緣起。因為真實,才能緣起妙有?!坝小迸c“空”之間并沒有絕對?!懊钣小闭f明你與凡夫俗子看到的“有”是不一樣的?!懊钣小笔菍Α坝小敝畬嶋H相狀及其屬性的透視。我將其概括為,“妙有”是“因緣之有”與“變化之有”者也?!罢婵铡币布础爱吘箍铡倍际窃趶娬{一切“有”,因為是“妙有”,所以就其本質屬性來說“它們”是不真實的,真的是空的。換句話說,雖然是“有”,但就其本質來說,“有”畢竟是“空”的。
因為“有”被揭示出了“妙有”,決定了“有”之性質是“因緣”(“無我”)與“變化”(“無?!保?,即“空”的,“性空”是也?!懊钣小币驯砻鳌靶钥铡?,所以“有”與“空”是相即的關系,是“不異”的關系。所以佛教才說:“五蘊不異空,空不異五蘊,五蘊即是空,空即是五蘊!”
“有”是凡夫所見之“有”;“妙有”是覺悟者所見之“有”?!懊钣小泵}的確定既已表明“有”的空性即無我之性與無常之性是隨之呈現。
你若認識到“有”是“妙有”,即“因緣和合”與“變化無?!?,那么你自然會得出結論:“有”真是空性的存在,即“聯系”與“發展”的存在。如此一來,“妙有”就等于是“真空”;“真空”就等于是“妙有”?!坝小敝凹恿艘粋€“妙”字,即通過這個“妙”字,其本身就表明覺悟到了“有”之真性。
二
“妙有”是“諸相非相”的同義語,而“見此”即悟了“有”是“性空”,亦即表明見到“如來”了。所謂“見如來”,就是洞見了“有”的本來屬性、真性矣——無我與無常者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此之謂也。從字面來理解“如來”二字,就是“如其本來”。什么“如其本來”呢?當是指宇宙間一切存在,也即佛教所說的“諸法”“五蘊”“凡所有相”“一切有為法”。那么,“諸法”“五蘊”“凡所有相”“一切有為法”的本來性狀、相狀是怎樣的呢?佛教指出:性空,非相,妙有,假有,幻有,不真有。而如果人們認識到了這一點,洞見到了這一點,那么證明你看到了宇宙間一切存在的真實本性了?!耙娭T法非相,即見如來”,此之謂也。為什么說是“非相”呢?因為一切“相”都是“無我”與“無?!钡拇嬖?,所以它沒有“一相”,沒有“常相”!
所以我們可以說,“妙有”所表示的正是“凡所有相都是非相”的意思。故見妙有亦見如來矣。
一切“有”都是“妙有”,正因為是“妙有”,所以一切“有”之性才真的是空呢!“妙有真空”“真空妙有”,此之謂也。
說“空”說“有”,實際上都是一回事。只要是佛教,它一定是以“緣起論”為其理論基礎的,缺此就不叫佛教,所以空宗與有宗,尤其是有宗,雖然重點強調“有”,但它又一定要指出“有”是“緣起性空”的。
“十二因緣”都是在說“有”,彼此之間相互影響并發揮著作用。因此你就不能視它們為沒有,它們是“有”的,但人可以“轉化”它們,“超越”它們,這也可能是視“有”為“有”的原因所在。
因為“有”是“妙有”,所以才決定了“有”不是“真有”!因為“空”是“真空”,所以才決定了“空”不是什么沒有!或者說,“真空”要表達的意思是,“有”的性是空的(無我與無常),但不是指“絕虛”的那種存在。
如果你將“空”理解成什么都沒有,那就叫“斷滅空”,而“斷滅空”就不是“空”了?!罢婵铡彼磉_的不是“斷滅空”。“空”不是“斷滅空”,即什么都沒有的意思,那么就需要在“空”前面加上一個字“真”??梢姡罢婵铡备拍畹慕⑹菫榱藢χ巍皵鄿缈铡薄皭喝】铡薄邦B空”等錯誤的見解。故而又叫“斷滅見”“邪見”!不是什么都沒有,言外之意就是“有”。但卻又不是一般世俗所見之“有”,這樣的“有”前面也需要加上一個字——“妙”。所謂的“妙有”就是“多有”,就是“變有”。而“多有”“變有”恰又是“真空”的意思。“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一也。
三
我將《心經》“五蘊皆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作如下轉換:“妙五蘊皆真空”,“妙色不異真空,真空不異妙色。妙色即是真空,真空即是妙色”。
妙色之“多色”“變色”不異于(等于、是)真空之旨也。妙色之多色和變色就是“空”的真實意思。不是什么都沒有,而是“多多的有”與“變化無常的有”,所以才叫“此有”為“妙有”!從而也才叫“此有”(“妙有”)為“真空”!
一切相都是因緣合成的、組合的、構成的。現象有,本性無;唯有眾緣,實無一法。沒有自性,沒有固定不變的實質,當體即空。
“當”是代詞,“本、這”的意思,例如“本尊”。所以正解“當體即空”也就非常重要了。在我看來,“當體”有二義:一是“這相”“本相”就是空的,突顯的是對“此相”的認定,而不是脫離“本尊”(該事物、此有)的“另有一物”的存在;二是“這相的本體、體性、本質是空的”,突顯的是對“此相”屬性的規定?!爱旙w”第一義側重“現象有”;“當體”第二義側重“本性無”。
諸法本性空——非真有,緣起有——非絕無。說“自性空”是為了對治“執著”——執著一因、一緣,數因、數緣而不是“眾因多因”“眾緣多緣”且“和合”者也;說“緣起有”是為了對治“惡取空”。對“空”說“有”,對“常”說“無”。實離于“有無”。既不能墮入斷滅的絕對空,又不能牢牢系著實有不變的常執。
“空”不否定緣起的作用,也不泯滅因果,不可沉“空”而廢“有”。我認為應這樣更確切地表述:說空的目的、歸旨正是為突顯緣起的存在、緣起的作用、有因才有果的道理。例如,樹為果,樹種是其“因”,水分、土壤、陽光是其“緣”。
值得強調指出的是,佛教的一系列用來表述諸法諸相,即一切存在之有之本性的那些用語,如緣起性空、因緣和合、無自性、緣生緣滅、無我、無常,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等都在說因果?!按擞泄时擞小保皇窃谡f“因果”嗎?“此無故彼無”不也是在說“因果”嗎?“緣生緣滅”不還是在說“因果”嗎?所以,從緣起性空而得出沒有因果的結論是荒謬的。甚至這種表述都不夠明晰,說什么,說“空”并不否定因果,說“空”是不廢因果的。實際上,應該作這樣的表述:緣起性空觀念恰恰是要強調萬物都是一種“因果”性的存在?!盁o我”不正是強調“關系”“聯系”嗎?而“關系”“聯系”不就是存在著因果關系嗎?
“頑空”就是執著于“空”(應確切地說就是認為一切都不存在,一切什么都沒有?;蚋M一步地說,所謂“頑空”“惡取空”“斷滅空”就是認為什么都沒有暫時存在過,什么都不曾有過,滅了以后也不可能再生,不可能再有),是對“空”的誤解。佛經上說:“寧起有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币驗椤坝小钡囊娊怆m然不究竟,但還知道要修善業,還能得善果。如果錯解空性,執著空見,認為一切皆空,無因果,就可以隨意作惡。之所以會出現“頑空”“惡取空”“斷滅空”這樣的“空見”,最關鍵的還是沒有真正理解佛教所謂“空”是什么意思。沒弄清楚佛教講“空”是對著“有”講的,“當體即空”,此之謂也。此其一。沒有弄清楚佛教講“空”是要揭示出一切“有”之兩大本質屬性,一為“緣生”“無我”,一為“緣滅”“無常”,“妙有真空”,此之謂也。此其二。上述兩點,都是不離“有”的!
妙有真空,真空妙有,“有”就是“空”,“空”就是“有”,這才究竟??梢姡缎慕洝氛f“色即是空”申論的是“有”之本性“無”;“空即是色”申論的是“無”(“空”)不是絕對的沒有。“色即是空”申論的是“妙有”;“空即是色”申論的是“真空”。兩者都說才叫“中道”,才叫“不偏”一邊。
[作者簡介:《東方哲學與文化》主編、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江蘇南京210023)]
[1]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上海書店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