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中亞研究的理論探討

第一章 中國中亞研究30年來進展評估

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知識生產方式,區域研究近年來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尤其是隨著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國內學術界明顯加大了對區域研究的關注力度。學術界的基本共識是,我們有必要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戰略實施之機,推進區域國別研究的均衡布局和全面謀劃,加強區域國別研究與比較政治學、國際關系學等主流學科的溝通與融合,加速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國別與區域研究范式”的構建。在這些吁求中,加強區域研究與學科之間的爭論和融合,不僅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認可,而且也被視為推動區域問題研究擺脫低水平重復和“例外論”、借助豐富的區域“在地”知識實現理論或范式創新的重要途徑。[1]區域研究由于集中關注特定的地區或區域,導致其所產生的知識具有“在地化”“語境化”“褊狹性”等特征,而學科知識具有“普遍性”“抽象化”“通則化”等特征。兩者雖然對于豐富人類社會的認識均至關重要,但區域國別研究生產的知識如果無法上升為學科知識,難免會被認為具有“自說自話”“畫地為牢”的嫌疑,不具備充分的科學性。[2]西方學術界基于此提出了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后殖民主義研究(Postcolonial Studies)、文明研究(Civilizational Studies)、土著研究(Indigenous Studies)、亞太研究(Asia-Pacific Studies)、海洋研究(Oceanic Studies)、散居民族研究(Diaspora Studies)等名目繁多的研究類型,嘗試以此替代聲名不佳的區域研究。[3]然而,經過爭論后人們發現,作為一門有助于了解特定地區或國家民眾生活的學問,區域研究仍有其存在的重要價值。這也是為什么區域研究近年來重新得到西方學術界重視的重要原因。對于中國區域研究者而言,當務之急似乎是從區域研究的性質入手,盡可能提高其生產原創性、情境性知識的能力,并通過與學科對話,貢獻盡可能多的普遍性知識,同時提高其資政建言的水平,這也是人們對國內中亞研究的期待。本章的主要目的在于嘗試將中亞研究視為區域研究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評估中亞研究三十年來所取得的進展及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丹县| 鹤壁市| 麻城市| 长泰县| 乌兰浩特市| 新密市| 四子王旗| 荥经县| 濉溪县| 辽阳县| 汕头市| 都匀市| 疏勒县| 贵溪市| 泰宁县| 祁门县| 凤山县| 夏津县| 贺兰县| 新营市| 防城港市| 武陟县| 建德市| 海伦市| 吐鲁番市| 弥渡县| 张家界市| 岳阳县| 绥棱县| 贺州市| 临猗县| 从江县| 文成县| 武义县| 仲巴县| 绥棱县| 郧西县| 肇源县| 旬阳县| 朔州市| 东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