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互鑒視域下的預防腐敗體制機制研究
- 彭成義
- 2512字
- 2025-04-29 20:29:52
自序
在本書即將付梓之際,看到經過多時的辛勤耕耘終于結出一份還有一定分量的果實,心里亦多感欣慰。亞圣孟子曾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閱讀一本書,序與跋無疑屬于這種必觀的“瀾”之列。如果把全書比喻為一條龍,那序或可看作點睛之筆,所以筆者對此高度重視,并就本書在知識與智慧光譜的定位做個交代,讓讀者在開卷之前能有一幅地圖,在這場知識與智慧的探險旅程中能有的放矢,少走彎路,直搗黃龍。
首先有必要開宗明義地指出,該書不是那種只有少數專業人員才讀得懂并有所收獲的以知識性為主的專業書籍,恰恰相反,筆者更希望它對那些關心中國和世界前途命運的仁人志士有一些思想甚至智慧性的啟發。
智慧與知識的區別和分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筆者近來思考較多的問題。前者因為靈活而且適用范圍廣,所以能引發較后者范圍更廣的共鳴,而后者則局限于相關的小群體。智慧與知識的差別經常讓筆者想起莊子的一個精彩比喻:“于是為之調瑟,廢一于堂,廢一于室,鼓宮宮動,鼓角角動,音律同矣。夫或改調一弦,于五音無當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動,未始異于聲,而音之君已?!保ā肚f子·徐無鬼》)換句話說,知識性的寫作只能引發對相關知識感興趣的小眾讀者的興趣或者共鳴,恰如莊子這里所言的宮商角徵羽的具體而殊的音,而智慧則好比“音之君”,能作為所有音的最大公約數,引發最大范圍的共鳴。思想則介于智慧與知識之間,不過有的時候也可以粗略地將其與智慧等同視之。
如果說智慧追求的是整全貫通,那么知識追求的則可能走向片面隔絕。中國古圣先賢有非常多的智慧,比如莊子就預見到了這種“道術將為天下裂”的趨勢:
天下大亂,賢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于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莊子·天下》)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筆者認為古代的道學是一種“本學”,現當代的學術更接近于“末學”,與佛家所言“末法”時代呼應。古代的“博士”也確實是通達而博聞廣記之士,今之“博士”不過是“專才”“曲士”“豪杰”,甚至貶義來說則是《鹽鐵論》作者所言的不足掛齒的“斗筲之人,道諛之徒”(《鹽鐵論·雜論》)。當今中外學術界普遍存在的“學科越分越細,研究問題越來越窄,所用語言越來越與大眾脫節”的現象就是這種趨勢的一個極好體現。事實上,當今學術的本質確實就是在一個知識急劇爆炸的時代尋求一點點突破的嘗試。這類活動對于人類知識的增加無疑是有益的,但是其對于大多數人包括研究者本身而言則沒有太多實質性的意義。這種對于細枝末節的追尋最終走向窮途末路也就是其題中應有之義及不可避免的宿命。
佛家所言人生煩惱根源的貪嗔癡就包括“癡”,而觀其字形,就可以知道其指向對知識的一種病態追求。這與莊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莊子·養生主》)的智慧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更進一步,“癡”還是天下禍亂的根源:“天下每每大亂,罪在于好知?!保ā肚f子·胠篋》)這可能也讓我們聯想到西方文明所言亞當、夏娃偷吃知識樹禁果從而走向墮落不歸路的故事??上д\如老子所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這些閃耀著人類智慧光芒的真知灼見并不為我們這個時代大多數人所理解和接受,所以可能還得繼續等待一些時日去邂逅其知音?;蛟S誠如莊子所言:“萬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莊子·齊物論》)旦暮可以理解為人類的開始和結束,與西方上帝言其是開始和結束剛好呼應。英語表述為“Alpha and Omega”(阿爾法和歐米茄),由希臘字母的首字 alpha (α或Α)與尾字omega (ω或Ω)組成。這些都不約而同地佐證了一種對人類歷史的總分總模式的理解:從整全的道開始,中間是各種異化、各種迷失,但終究還是“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周易》)。用歌德的優美表述就是:“在無盡之中,自我重復,終要萬川歸一。無數拱頂輻射交匯,終為扶持那巍峨的構型。萬物之川流,只眷戀生命巨星和泥土。任由一切孜孜不止,終要在上帝那里得永恒的安息?!?/p>
本書的定位就需要放在這種宏大的歷史觀中去把握。本書作為筆者在研修過程中的階段性成果,其專業性的知識占比還是很重,這其實也恰恰折射出筆者及其所處時代的一些基本特征。我們所處的時代無疑是知識主導的時代,所以離古人追求的“傳道受業解惑”已經漸行漸遠。如果說古人的道術主要還是側重于認識世界的話,那么今天的知識無疑是以改造世界為主要目的。該研究的緣起事實上也是出于國家現階段的發展需要,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反腐倡廉的高度重視以及取得巨大成果的基礎上的前瞻性研究。鑒于此,本書的第二、三、四、五章中的前兩節都是知識性的梳理,這些章的第三節“比較及完善建議”以及第一章“導論”和第六章“系統觀念指導下中國預防腐敗體制機制的國際借鑒和完善”則更多包含筆者的深入思考,值得大家用心細讀。因為智慧的視角與知識的視角在研究和闡述的方法上有著本質的差異,所以這兩者之間的張力在全書中也有體現。比如按照后者的要求,就不可能對一些核心概念如腐敗進行一種廣義的最大化的理解。書中對所有概念都傾向于做“擴大化”處理也就可能成為一些廉政研究專業人員不滿以及詬病的地方。不管怎樣,筆者希望所有讀者朋友能有所收獲,有所啟發。
最后,恰如一份果實的長成除了依賴自身的原因外,還必須借助于一些必要的外因。這本書能得以付梓,也同樣離不開一些“增上緣”的助力。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學術出版資助的立項,筆者所在研究室主任徐秀軍研究員及張宇燕所長主編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叢書的支持等。當然,追溯遠一點,該書之所以能完成,又與筆者家人的辛勤付出是分不開的。再追溯遠一點,因為世界本來就是互聯互通的,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單獨存在,所以我們即使從名相上說有那么一點小小的成績,那也是與他人以及萬物分不開的。這里一并謝過。當然書中如有不足之處,也誠摯歡迎并期待大家不吝多多批評指正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