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 瀝陳蘇省度支短絀情形折
同治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1874年4月13日)
江蘇巡撫臣張樹聲跪●1奏,為蘇省度支異常短絀,現奉增撥各款,措畫維艱,謹將竭蹶籌辦情形恭折瀝陳,仰祈圣鑒事。
竊照東南為財賦之區,江蘇賦稅尤重,而收數雖巨,出款亦因之增繁。軍興以來,民物凋殘,元氣虧耗,歷任督撫臣無不竭忱理財,為開源節流之計,先后嚴飭開墾荒地以供錢漕,確核牙稅厘捐以供雜款。無如生財只有此數,而用項則按年遞增,此中拮據情形實有縷述難罄者。現在江省地丁已辦奏銷,有冊可考。厘捐有歷屆冊報可稽,洋稅亦隨時按結造冊請銷。臣謹將出入總數為我皇上一一陳之。
查江省入款,除兩淮鹽課厘金分隸江、皖、湘、鄂各境,各有抵支要款,向由督臣經理外,臣所督辦司、關厘務,上年綜計備撥各收數,寧、蘇兩藩司地丁、屯折、蘆課、摃腳、雜稅等項,除災歉蠲緩,實收銀一百二十余萬兩,江海、鎮江兩關六成洋稅暨常稅二百四十余萬兩,蘇省松、滬兩厘局連閏計收二百一十余萬兩,總共五百七十余萬兩。終年認真收納,盡其利源,計及錙銖,僅獲此數,推原其故,蓋由江、寧、常、鎮等府被擾最重,戶口蕭條,勸墾不易。即招徠客民承種,多方體恤,稍遇荒歉,即棄業而去。賦額充盈,委難驟致。
厘捐以客商聚散為盛衰,本無定額可恃。從前濱海沿江各省尚未全復,巨商大賈群聚松滬一隅,密邇烽煙,情殷敵愾,大宗濟餉,賴以支持。今則各省碼頭均各復舊,客商既散,市面亦衰。又況抽厘裕餉本不得已之一策,自同治三年迄今,遵照部文將分卡鋪捐各項分別減免十數次,收數已大絀于前,加以洋舶暗占來源,沙船逐漸消耗。七年,前撫臣丁日昌曾將厘捐日短一日,將來只有減少,斷無加增情形,剴切奏陳在案。
現以前數年收款衡之,委系逐年短少,所賴洋稅近稍充裕,藉資騰挪。然關稅之盈究不能抵賦厘之絀,且上年歲收荒歉,各貨滯銷,上海華、洋各商紛紛倒閉,虧銀二三百萬,市廛頓行蕭索。本年稅數能否照征,毫無把握。而核計蘇省通年出款,如京餉、固本餉、陜、甘、滇、黔、湘、淮各軍協餉,添買漕糧,并織造大運解京工料,暨奉撥各省河工、賑墾各協款,又洋關稅司并幼童出洋各經費,約需五百數十萬兩。本省旗、綠各營兵餉,江海水陸防軍軍裝、制造并善后、海塘、水利工程要需,文武廉俸、年例、雜支各款,約需銀一百數十萬兩,無不取給于茲,計共每年用款非七百余萬兩不可。以入抵出,通歲不敷,以致延展虛懸,積欠累累,然此尚就常年舊額言之也。
臣自上春迄今,迭準部咨陸續新撥各款,如萬年吉地工需,特諭傳辦工料,內務府織造各衙門綢緞、布匹、飛金、玉器辦差各款,并伊犁、烏城、哈密、榮全[54]、杜嘎爾[55]各月餉、軍需,暨金順[56]出關月餉、駝價、運費等項,共加撥銀二百二十余萬兩。先后飭據藩司、關、道、局員,均稱款關緊要,敢不設法勉籌。惟蘇省歷年以來收放不敷甚巨,各庫羅掘已空,除欽奉萬年吉地工需特諭傳辦工料,毋論如何為難,遵當竭力籌解,其新撥中外各款可否陳請酌量免派等情前來。
臣查江蘇以一省之力供西北各路剿賊之需,時閱十年,實已筋疲力盡。且海疆要地,居安不可忘危,宜如何預為綢繆,以備緩急。今乃倉箱并竭,終歲興仰屋之嗟,設有不虞,何以取資應變?此微臣所日夜疚心而不遑安處者也。
惟查新撥各項,非宮府要款,體制攸關,即邊外餉需,士卒待哺。臣忝膺疆寄,渥受重恩,敢不力竭駑駘,殫心規畫?獨是進款短絀至于數百余萬之多,雖欲百計搜羅,苦于庫藏久罄,明知各省均非有余,部臣統籌大局,別無制用之方,何敢吁請改撥?臣惟有將出入不敷之數瀝陳于圣主之前,一面會同督臣督飭司道,各矢公忠,設法攢湊,先其所急,力求挹注,斷不任稍涉推諉,但懇寬以限期,或冀遲以補絀;并乞逾格天恩,飭下部臣嗣后遇有京外用款,暫免派撥,俾得稍蘇喘息,以免貽誤之虞,感沐鴻慈,實無既極!
謹會同兩江總督臣李宗羲,恭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鑒,訓示。謹奏。同治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2。
(朱批):戶部知道●3。
同治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奉朱批:戶部知道。欽此●4。
【案】此折原件[57]現藏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錄副[58]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茲據校正。
1.【江蘇巡撫臣張樹聲跪】刊本無此前銜,茲據補。
2.【同治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刊本無具奏日期,茲據原件補。
3.【戶部知道】此朱批據原件補。
4.【同治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奉朱批:戶部知道。欽此】此奉旨日期與內容,據錄副補。
[1] 何璟(1818—1888),字伯玉,號小宋,廣東香山縣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監生中舉。二十七年(1847),中式進士,選庶吉士。三十年(1850),授翰林院編修。咸豐二年(1852),充順天鄉試同考官。七年(1857),補江南道監察御史。八年(1858),授巡城御史。九年(1859),升戶科給事中。十年(1860),授工科掌印給事中。十一年(1861),簡安徽廬鳳道。同治二年(1863),署理安徽按察使。三年(1864),加布政使銜。同年,補安徽按察使,兼署安徽布政使。四年(1865),調補湖北布政使。六年(1867),護理湖北巡撫。八年(1869),調山西布政使。九年(1870),擢福建巡撫,補授山西巡撫。十年(1871),調補江蘇巡撫。十一年(1872),署理兩江總督,兼署辦理通商事務大臣。光緒二年(1876),補授閩浙總督。同年,兼署福州將軍。五年(1879),兼署福建巡撫。十年(1884),革職歸里。十四年(1888),卒于籍。著有《春秋大義錄》《通鑒大戰錄》《奏議》《事余軒詩》等行世。
[2] 沈秉成(1823—1894),初名秉輝,字仲復,號玉汝、耦園,浙江湖州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中舉。咸豐二年(1852),選實錄館漢謄錄。六年(1856),中式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補實錄館協修。同年,加五品銜。十年(1860),充會試同考官。十一年(1861),簡山西鄉試副考官。同治元年(1862),選翰林院侍講、侍讀。同年,署日講起居注官,歷國史館協修、功臣館纂修。二年(1863),授日講起居注官。同年,遷咸安宮總裁、武英殿總纂、文淵閣校理。三年(1864),放云南迤東道。八年(1869),補授江蘇常鎮通海道。十年(1871),調蘇松太道,加按察使銜。十三年(1874),升河南按察使。光緒元年(1875),調補四川按察使。同年,以病乞休。光緒十一年(1885),補順天府府尹。十二年(1886),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十三年(1887),署刑部左侍郎。同年,補授廣西巡撫。十五年(1889),調補安徽巡撫。十七年(1891),署兩江總督。二十年(1894),奉旨開缺進京陛見,于七月十八日病卒蘇州。著有《中泠泉記》《重修江天寺大殿碑記》《重修金山江天寺大殿碑記》《重建秦公祠碑》《重修秦公墓祠記》《蠶桑輯要》等行世。
[3] 應寶時(1821—1890),浙江永康縣人,附生。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式舉人。咸豐二年(1852),揀選知縣。三年(1853),考取國子監學正。八年(1858),補江蘇直隸州州同。九年(1859),加知州銜。十年(1860),保直隸州知州,賞戴花翎。同治二年(1863),保升知府,幫同上海道籌辦洋務。三年(1864),代理江蘇蘇松太道。四年(1865),遷江蘇蘇松太道。五年(1866),晉按察使銜。七年(1868),加布政使銜。八年(1869),擢江蘇按察使。同年,署江蘇布政使。光緒十六年(1890),卒。著有《直省釋奠禮樂記》《射雕詞》等行世。
[4] 杜文瀾(1815—1881),字小舫,浙江秀水人,舉人出身。咸豐三年(1853),簽掣同知。七年(1857),署理泰州分司運判。同治元年(1862),丁憂回籍。六年(1867),代理江寧布政使。七年(1868),署理江蘇布政使。八年(1869),署理蘇松太道。同年,署理江蘇按察使。十一年(1872),再署江蘇臬司篆務。十三年(1874),署理常鎮通海兵備道。光緒七年(1881),卒。著有《宋香詞》《憩園詞話》《曼陀羅華閣瑣記》《古謠諺》等行世。
[5] 恩錫(1816—1877),字竹樵,滿洲正黃旗人。道光十五年(1835),以一品蔭生引見,簽分刑部,補缺后薦升郎中。二十七年(1847),充葉爾羌回務章京。二十八年(1848),補喀什噶爾糧餉章京。二十九年(1849),補授山東沂州府知府。三十年(1850),調補濟南府知府。咸豐元年(1851),兼署濟東泰武臨道。同年,丁母憂,回旗。三年(1853),經刑部侍郎奕經奏赴軍營,辦理文案。同年,署理安徽布政使。四年(1854),署安徽按察使,以軍功賞戴花翎。六年(1856),兼署安徽布政使。同年,補授安徽按察使。七年(1857),兼署安徽藩司。同年,丁父憂,回籍。八年(1858),署理安徽按察使,辦理糧臺。十年(1860),服闋,具疏請餉,以措辭有乖大體議處降三級調用。同治元年(1862),鈐出,開復按察使原官。同年,署理山東鹽運使。三年(1864),補授斯缺。同年,補山東按察使。四年(1865),署理山東布政使。同年,補升奉天府尹。九年(1870),擢江蘇布政使。十一年(1872),補授江蘇巡撫。十二年(1873),署理漕運總督。光緒三年(1877),卒。著有《承恩堂詩集》《蘊蘭吟館詩余》《曼陀羅館消寒集》《吳中倡和集》等行世。
[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錄副》,檔案編號:03-4992-020。
[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第21冊(同治十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97頁。
[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第22冊(同治十一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頁。
[9] 王大經(1811—1885),字曉蓮,又字小蓮,號柳衣,浙江平湖(今浙江省平湖市)人,優貢生。道光二十三年(1843),中式舉人。二十四年(1844),考取宗學教習。二十七年(1847),挑取謄錄,因國使館書成議敘,以知縣選用。咸豐三年(1853),揀發安徽。五年(1855),以克復廬州出力,保同知。六年(1856),以克復廬江、無為等處出力,保知府。七年(1857),以守廬州城出力,保道員,留皖補用。同治元年(1862),經蘇撫李鴻章奏調江蘇軍營差遣。二年(1863),以軍功加鹽運使銜。三年(1864),經李鴻章奏改江蘇補用。四年(1865),署理江蘇按察使,賞戴花翎。五年(1866),署理江蘇布政使。同年,補授江安糧道。六年(1867),交卸藩篆,到江安糧道任。七年(1868),因海運出力,加二品頂戴。八年(1869),以押運漕糧三次,經吏部帶領引見,回糧道任。十二年(1873),補授湖北按察使。光緒元年(1875),署理湖北布政使。二年(1876),回按察使本任。四年(1878),補授湖北布政使。十一年(1885),卒。著有《丁漕指掌》《哀生閣初集》等行世。
[10] 喬松年(1815—1875),字鶴儕、健侯,山西徐溝人。道光十五年(1835),中式進士。二十九年(1849),補工部主事。咸豐元年(1851),升工部員外郎。同年,充湖南鄉試副考官。二年(1852),充琉璃窯監督。同年,遷工部郎中。三年(1853),放松江府知府。四年(1854),調蘇州府知府。五年(1855),加鹽運使銜。六年(1856),遷常鎮通海兵備道。八年(1858),丁外艱。九年(1859),升補江蘇兩淮鹽運使,辦理江南北糧臺事務,晉按察使銜。十年(1860),賞二品頂戴。同治二年(1863),補授江寧布政使。同年,擢安徽巡撫。五年(1866),調補陜西巡撫。九年(1870),授倉場侍郎。十年(1871),補授河東河道總督。光緒元年(1875),卒于任。贈太子少保,謚勤恪。著有《蘿藦亭傳記》《蘿藦亭遺詩》《新建金河書院記》《鹽宗廟碑記》等行世。
[11] 詳見河東河道總督喬松年同治十一年八月二十七日奏報《遵議黃運兩河情形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錄副》,檔案編號:03-9582-050)。
[12] 文彬(1825—1880),字質夫,那拉氏。道光二十九年(1839),中舉。咸豐二年(1852),中式進士。八年(1858),選戶部主事。同年,補戶部員外郎。九年(1859),加知府銜。十年(1860),補內務府正白旗滿洲佐領,加三品銜,賞戴花翎。十一年(1861),補云南司員外郎,兼南檔房八旗俸餉處行走。同治元年(1862),簡山東沂州府知府。四年(1865),升山東兗沂曹濟道,加布政使銜。五年(1866),兼署山東按察使。六年(1867),補授山東按察使。七年(1868),署理山東布政使。八年(1869),補授山東布政使。九年(1870),署理山東巡撫。十年(1871),補授山東巡撫。十一年(1872),署漕運總督。十二年(1873),擢漕運總督。光緒六年(1880),卒于任。贈太子少保。
[1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錄副》,檔案編號:03-44869-167。
[1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隨手登記檔》,檔案編號:03-0209-4-1111-306。
[15] 詳見同治三年正月十二日兩江總督曾國藩奏報《淮南鹽運暢通力籌整頓緣由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朱批原件》,檔案編號:04-01-35-0521-062。又曾國藩著,李瀚章編,李鴻章校刊:《曾國藩奏折》,中國致公出版社2011年版,第301—302頁)。
[16] 詳見同治三年八月二十七日兩江總督曾國藩具奏《截停淮北餉鹽設法整理緣由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朱批原件》,檔案編號:04-01-35-050522-007。又李瀚章、李鴻章編纂:《曾國藩全集·奏稿(3)》,中國華僑出版社2003年版,第964—967頁)。
[17] 馬新貽(1821—1870),字谷山,號燕門,又號鐵舫,山東菏澤縣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舉。二十七年(1847)中式進士。咸豐元年(1851),選安徽建平縣知縣。五年(1855),署安徽合肥縣知縣。六年(1856),升補安徽安慶府知府。七年(1857),調安徽廬州府知府,并加道銜。同年,署安徽廬鳳潁道。八年(1858),署安徽按察使。九年(1859),丁憂回籍。十一年(1861),保道員。同治元年(1862),加按察使銜。同年,署安徽布政使。二年(1863),補授安徽按察使。同年,遷安徽布政使。三年(1864),擢浙江巡撫。六年(1867),授閩浙總督。七年(1868),調補兩江總督,兼辦通商事務大臣。九年(1870),遇刺身亡。謚端愍。贈太子太保、騎都尉兼云騎尉世職。
[18] 方浚頤(1815—1889),字子箴,號飲茗,安徽定遠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式進士,改庶吉士。二十五年(1845),授翰林院編修。二十七年(1847),充會試同考官。二十九年(1849),授云南鄉試正考官。同年,丁憂,回籍終制。咸豐五年(1855),補御史。六年(1856),授山東道監察御史。七年(1857),升掌山東道監察御史。九年(1859),遷給事中。同治元年(1862),放廣東南韶連道。三年(1864),遷兩廣鹽運使。七年(1868),署兩淮鹽運使。光緒二年(1876),補授四川按察使。五年(1879),因案革職。十三年(1887),開復原職銜翎。十五年(1889),卒于籍。著述有《夢園書畫錄》《韻詁》《夢園叢說內篇》《轉徙余生記》《二知軒詩鈔》《二知軒集》《北行日記》《蜀程小記》《忍齋詩文集》《古香凹詞》《朝天錄》《東瀛唱答詩》《淮南鹽法紀略》等行世。
[1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朱批原件》,檔案編號:04-01-14-0075-035。
[2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錄副》,檔案編號:03-4676-114。
[2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第22冊(同治十一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23頁。
[2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第22冊(同治十一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90—91頁。又《穆宗毅皇帝實錄(七)》,卷三百三十二,同治十一年四月下,第396頁。
[2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朱批原件》,檔案編號:04-01-35-0523-003。
[2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朱批原件》,檔案編號:04-01-35-0521-062。又曾國藩著,李瀚章編,李鴻章校刊:《曾國藩奏折》,中國致公出版社2011年版,第301—302頁。
[2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朱批原件》,檔案編號:04-01-35-050522-007。又李瀚章、李鴻章編纂:《曾國藩全集·奏稿(3)》,中國華僑出版社2003年版,第964—967頁。
[26] 張之萬(1811—1897),字子青,號鑾坡,直隸南皮人。道光八年(1828),取秀才。十七年(1837),拔貢,送國子監讀書。十九年(1839),以七品京官分發到刑部浙江司學習行走。二十年(1840),中舉人。二十七年(1847)中式進士第一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二十九年(1849),充湖北鄉試副考官。咸豐二年(1852),授河南學政,遷內閣學士。同治元年(1862),擢禮部侍郎。四年(1865),擢河道總督。五年(1866),移漕運總督。六年(1867),賜花翎,晉頭品頂戴。九年(1870),補江蘇巡撫。同年,調補閩浙總督。光緒八年(1882),授兵部、刑部尚書。十年(1884),入軍機處,兼署吏部,充任上書房總師傅、協辦大學士。十五年(1889),拜體仁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同年,因病致仕。二十三年(1897),卒。贈太保,謚文達。有《張文達公遺集》行世。
[27] 詳見同治五年五月十五日漕運總督張之萬具奏《酌提清淮厘捐籌辦善后事宜請免造報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錄副》,檔案編號:03-4907-020)。
[2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朱批原件》,檔案編號:04-01-35-0974-075。
[2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錄副》,檔案編號:03-4924-055。
[3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第23冊(同治十二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8頁。
[31] 李朝斌(1824—1894),字質堂、資堂,湖南善化(今湖南長沙)人,行伍出身。咸豐四年(1854),充水師中營哨官。七年(1857),保參將,管帶外江水師新右營。八年(1858),保副將。十一年(1861),保總兵,加固勇巴圖魯勇號。同年,補湖北竹山協副將,晉提督銜。同治元年(1862),升浙江處州鎮總兵。二年(1863),封云騎尉。同年,署江南提督。三年(1864),擢江南提督。光緒五年(1879),授外海兵輪統領。十二年(1886),因病開缺。二十年(1894),卒于籍。
[32] 丁日昌(1823—1882),字禹生、雨生,號雨笙,廣東豐順縣人。道光二十二年(1842),取生員。二十三年(1843),補廩生。咸豐四年(1854),在籍辦團。六年(1856),選瓊州府學訓導。九年(1859),補江西萬安縣知縣,加同知銜。十一年(1861),坐吉安不守罷免。同治元年(1862),復補萬安縣知縣。二年(1863),遷直隸州知州。三年(1864),保知府。四年(1865),升補江蘇蘇松太道。同年,晉兩淮鹽運使。六年(1867),升授江蘇布政使。同年,擢江蘇巡撫。十年(1871),丁母憂,回籍終制。光緒元年(1875),補授福建巡撫兼船政大臣。三年(1877),兼理臺灣學政。五年(1879),加總督銜,兼理各國事務大臣。八年(1882),卒于任。著有《撫吳公牘》《保甲書輯要》《百蘭山館詩》《奏稿》《五洲政要通考》《百將圖傳》《巡滬政書》《丁禹生政書》《百蘭山館古今體詩》,編《牧令書輯要》等傳世。
[33] 詳見同治八年三月二十三日江蘇巡撫丁日昌《奏報蘇省撫標酌量裁兵增餉試辦情形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錄副》,檔案編號:03-4703-009)。
[34] 劉郇膏(1818—1867),字松巖,河南太康縣人。道光二十年(1840),中舉。二十七年(1847),中式進士。咸豐三年(1853),署江蘇婁縣知縣。四年(1854),署江蘇嘉定縣知縣。五年(1855),補江蘇青浦縣知縣。六年(1856),捐加同知銜。八年(1858),調江蘇上海縣知縣。九年(1859),升直隸州同知。十年(1860),晉道銜。十一年(1861),升知府。同治元年(1862),署江蘇按察使。二年(1863),補授江蘇藩司。同年,擢江蘇布政使。四年(1865),護理江蘇巡撫,旋丁母憂,回籍終制。六年(1867),卒于籍。
[35] 詳見同治八年三月二十三日江蘇巡撫丁日昌《奏報蘇省撫標酌量裁兵增餉試辦情形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錄副》,檔案編號:03-4703-009)。
[36] 李宗羲(1818—1884),字雨亭,又禹亭,號耐軒主人,四川開縣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取舉人。二十七年(1847),中式進士。三十年(1850),選湖北英山縣知縣。同年,調補安徽婺源縣知縣,轉安徽太平縣知縣。咸豐五年(1855),以軍功保同知,戴花翎。七年(1857),保知府。十年(1860),署安徽安慶府知府,旋因病回籍。同治元年(1862),保道員。二年(1863),代理荊州府事。三年(1864),署江蘇蘇松太道。四年(1865),署兩淮鹽運使,升安徽按察使,遷江寧布政使。同年,署漕運總督。八年(1869),擢山西巡撫。十二年(1873),補授兩江總督,辦理南洋大臣事務,加太子少保。光緒元年(1875),因病休致。十年(1884),卒于籍。著有《開縣李尚書政書》行世。
[3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錄副》,檔案編號:03-4703-118。
[3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朱批原件》,檔案編號:04-01-12-0516-130。
[3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錄副》,檔案編號:03-4666-094。
[4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朱批原件》,檔案編號:04-01-35-0089-016。
[4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錄副》,檔案編號:03-4960-124。
[42] 應寶時(1821—1890),浙江永康縣人,附生。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式舉人。咸豐二年(1852),揀選知縣。三年(1853),考取國子監學正。八年(1858),補江蘇直隸州州同。九年(1859),加知州銜。十年(1860),保直隸州知州,賞戴花翎。同治二年(1863),保升知府,幫同上海道籌辦洋務。三年(1864),代理江蘇蘇松太道。四年(1865),遷江蘇蘇松太道。五年(1866),晉按察使銜。七年(1868),加布政使銜。八年(1869),擢江蘇按察使。同年,署江蘇布政使。光緒十六年(1890),卒。著有《直省釋奠禮樂記》《射雕詞》等行世。
[4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朱批原件》,檔案編號:04-01-05-0174-012。
[44]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軍機及宮中檔》,文獻編號:111412。
[45] 馮桂芬(1809—1874),字林一,號景亭,江蘇吳縣(今蘇州)人。道光八年(1828),取生員。十二年(1832),中舉人。二十年(1840),中式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授翰林院編修。二十三年(1843),充順天鄉試同考官。二十四年(1844),充廣西鄉試正考官,旋丁母憂。咸豐三年(1853),在籍辦團。十年(1860),入李鴻章幕。晚年開修志局,纂修成《蘇州府志》,先后主講金陵、上海、蘇州諸書院,講求輿地、算學、小學、水利、農田諸學。同治十三年(1874),卒于籍。著有《校邠廬抗議》《說文解字段注考證》《顯志堂詩文集》等傳世。
[46] 潘遵祁(1808—1892),字覺夫,又字順之,號西圃、簡緣退士、抱沖居士等,江蘇吳縣(今蘇州)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式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二十七年(1847),授編修。二十八年(1848),回籍,主講紫陽書院,工畫花卉。光緒十八年(1892),卒。著有《西圃集》行世。
[47] 程學啟(1829—1864),字方忠,安徽桐城人。咸豐三年(1853),投效太平軍陳玉成部,守安慶。十一年(1861),降清,從曾國荃破安慶。同治元年(1862),隨李鴻章剿辦太平軍,以功升副將,加勃勇巴圖魯名號,同治二年(1863),擢江西南贛鎮總兵,予一品封典。同年,封騎尉世職,賞穿黃馬褂。三年(1864),攻嘉興,中彈負傷,卒于蘇州。謚忠烈,予騎都尉兼云騎尉世職,又予三等輕車都尉世職,并為三等男爵。
[48] 周盛傳(1833—1885),字薪如,晚號北海老農,安徽省肥西人。咸豐三年(1853),率眾抵御太平軍。五年(1855),以防戰有功,獎敘把總。九年(1859),拔補把總。十一年(1861),赴援壽州,擢千總。同治元年(1862),升守備。二年(1863),賞戴藍翎,晉游擊,加勛勇巴圖魯名號。同年,升參將,戴花翎,加副將銜。三年(1864),加提督銜。五年(1866),補游擊。六年(1867),升授廣西右江鎮總兵。七年(1868),總理神機營事務,兼辦巡訪事宜。九年(1870),換拉理巴圖魯勇號。十三年(1874),管津沽屯田事。光緒元年(1875),調補直隸天津鎮總兵。八年(1882),擢湖南提督。十一年(1885),丁母憂,以哀毀傷發卒。謚武壯。著有《操槍章程》行世。
[49] 吳長慶(1829—1884),字筱軒,號小軒,安徽廬江縣人。咸豐五年(1855),襲云騎尉世職發標學習。六年(1856),辦理廬州團練。七年(1857),戴藍翎。八年(1858),保守備。同年,辦理合肥東鄉團練。九年(1859),統帶舒、合練勇。十年(1860),加都司銜,換花翎。同治元年(1862),管帶淮軍駐扎上海。同年,保游擊。二年(1863),保副將,加力勇巴圖魯勇號。三年(1864),保總兵。七年(1868),充親兵馬步統領,換瑚敦巴圖魯名號。光緒元年(1875),補授直隸正定鎮總兵。六年(1880),幫辦山東全省軍務。同年,擢浙江提督,調補廣東水師提督。八年(1882),統帶淮軍出兵朝鮮。同年,封三等輕車都尉世職。十年(1884),因病出缺。謚武壯。
[50] 劉盛藻(1828—1883),字子務,安徽合肥人。同治元年(1862),由俊秀投效提督劉銘傳軍營,隨江蘇巡撫李鴻章轉戰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湖北、山東、陜西等省,以功保從九品,以縣丞遇缺即選,賞戴藍翎。二年(1863),保知縣,加知州銜。同年,保同知,升知府,加恒勇巴圖魯勇號,換花翎。三年(1864),保道員,晉按察使銜。五年(1866),加布政使銜。七年(1868),換法克精阿巴圖魯勇號,以按察使遇缺題奏。十一年(1872),赴陜接統銘軍。十二年(1873),丁父憂,回籍葬親。十三年(1874),回營。光緒元年(1875),回籍終制。五年(1879),補授直隸大順廣道。九年(1883),署理直隸按察使,調補浙江按察使。同年,卒于任。
[51] 唐定奎(1833—1887),字俊侯,譜名家祥,安徽合肥人,團首,偕兄以團首投效淮軍銘字營,轉戰江蘇。旋從劉銘傳剿捻于山東、河南、安徽、湖北,積功累擢副將,賜花翎、清字勇號。同治六年(1867),兄殿魁戰歿永漋河,遂統兄部,轉戰河南、山東,以功保提督記名。七年(1868),賜號呼敦巴圖魯,旋告歸終養。九年(1870),丁母憂,回籍終制。十年(1871),回防徐州。十三年(1874),經李鴻章舉薦,率部赴臺。光緒元年(1875),以定臺南功授直隸正定鎮總兵,尋擢福建陸路提督。九年(1883),乞休未允。十一年(1885),因病開缺。十三年(1887),卒,謚果介。
[5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朱批原件》,檔案編號:04-01-14-0075-028。
[53]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軍機及宮中檔》,文獻編號:113486。
[54] 榮全(?—1880),滿洲正黃旗人,瓜爾佳氏。咸豐元年(1851),承襲一等威勇侯。二年(1852),補二等侍衛。四年(1854),晉頭等侍衛。六年(1856),補乾清門侍衛。七年(1857),任侍衛副班長。九年(1859),署尚茶正。十一年(1861),授塔爾巴哈臺額魯特領隊大臣,加副都統銜。同治三年(1864),調補喀拉沙爾辦事大臣,同年,轉伊犁額魯特領隊大臣。四年(1865),遷伊犁參贊大臣。五年(1866),兼署鑲紅旗蒙古副都統、伊犁將軍。六年(1867),擢烏里雅蘇臺參贊大臣。光緒四年(1878),補鑲紅旗蒙古副都統,兼鑲白旗護軍統領、右翼監督。五年(1879),授右翼前鋒統領,管理健銳營事務。同年,授三旗虎槍領。六年(1880),卒于任。
[55] 杜嘎爾(1827—1889),哈勒斌氏,滿洲正藍旗人。初從都興阿剿辦太平軍,充領催。咸豐二年(1852),補藍翎委參領。七年(1857),升齊齊哈爾鑲白旗驍騎校,轉黑龍江正白旗防御委參領。同年,補佐領,加蟒賚巴圖魯勇號。八年(1858),授呼倫貝爾公中佐領。十年(1860),補授墨爾根城鑲白旗協領。十一年(1861),授翼長。同治元年(1862),擢京口副都統。三年(1864),調補寧夏副都統。五年(1866),補正藍旗蒙古副都統。六年(1867),補授盛京副都統。同年,署察哈爾都統。十二年(1873),署烏里雅蘇臺參贊大臣。光緒二年(1876),補授烏里雅蘇臺參贊大臣。六年(1880),擢烏里雅蘇臺將軍。十四年(1888),以病乞休。十五年(1889),卒。謚武靖。
[56] 金順(1831—1886),字和甫,伊爾根覺羅氏,世居吉林,隸滿洲鑲藍旗,圖爾格齊巴圖魯。咸豐四年(1854),充領催。六年(1856),補吉林驍騎校。八年(1858),升吉林防御。十年(1860),授協領,加副都統銜。同治三年(1864),補鑲黃旗漢軍副都統。同年,調補西安左翼副都統。五年(1866),遷寧夏副都統。同年,署寧夏將軍。九年(1870),率軍下金積堡,平寧夏。十年(1871),擢烏里雅蘇臺將軍。十二年(1873),授正白旗漢軍都統。十三年(1874),充幫辦新疆軍務大臣。光緒元年(1875),調補烏魯木齊都統。二年(1876),授伊犁將軍,封云騎尉。十二年(1886),回京述職,卒于途。贈太子太保,謚忠介。
[5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朱批原件》,檔案編號:04-01-35-0977-056。
[58]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軍機及宮中檔》,文獻編號:114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