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他者的東鄰:近現代日本知識分子的中國研究
- 何鵬舉
- 1303字
- 2025-04-29 19:31:10
第一章 “改良”“變法”抑或“革命”?
——近代中日兩國的明治維新論
呼天不見群龍首,動地齊聞萬馬嘶。
甫變世官封建制,競標名字黨人碑。
曾長期駐日的黃遵憲在晚年給自己的《日本雜事詩》中加入了這樣一首回憶明治維新的詩。[1]可以說,黃遵憲的這一首詩道盡了明治維新的奧秘,而作為歷史事件的明治維新距今也有150余年了,迄今為止人們的評價卻仍然是眾說紛紜。當我們把明治維新看作是從其前奏即“王政復古”一直持續到明治憲法頒布的歷史變革進程時,這一進程所包含的歷史意義與影響又是深刻而持久的。因此,近代以來許多中國的仁人志士都把明治維新作為觀察、評論、模仿、比較的對象。而將明治維新與近代中國的變革歷程進行比較則更成為當代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比如研究者們非常熱衷于將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或清末新政進行比較,[2]還有人甚至將時間段上相對重疊的洋務運動拿來作為比較的對象。[3]雖然日本學者井上清早已指出,從性質上講與洋務運動具有可比性的是幕末改革而非明治維新,[4]但國內學界仍然樂此不疲。其實,這些比較研究背后所隱藏的是研究者對于明治維新這一變革歷程性質的判斷。也即人們更愿意將明治維新看作是一場“改良”運動而非“革命”或其他。
在日本同屬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講座派”與“勞農派”圍繞明治維新曾展開過激烈的論爭,而“勞農派”的“資產階級革命”說傳入中國后,“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說則一度成為描繪明治維新的教條式論斷,雖然這一論斷也飽受爭議,[5]但“不徹底性”的言說仍然是將明治維新與中國的改良運動相比較的邏輯基礎。近年隨著日本學界對近世、近代歷史的重新解讀,認為明治維新就是一場持久的政治、社會革命的觀點逐漸成為主流,“明治革命”或“維新革命”的提法層出不窮。比如,渡邊浩從明治維新前近世日本所積累的社會、思想變化與維新后所帶來的巨大社會變革兩個角度,將明治維新與法國大革命相比較,認為兩者在產生的原因與所帶來的變化上具有高度的可比性。[6]而在日法籍學者蒂里(音)從消極意義上指出,明治維新與法國大革命在革命過程中的死亡人數、革命后向威權體制發展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相似性。[7]苅部直則從文明的連續性角度上論證日本的文明開化并非始于明治維新,明治維新本身源于一場起于19世紀的“漫長的革命”,是近世日本社會、思想內在變革與近代西方相遇后所產生的革命性成果。[8]
前述日本學界的研究是揭開了明治維新的另一面還是民族主義情緒的“自賣自夸”,為什么中日學界對明治維新的看法如此截然不同,這些差異難道僅僅是因為學者的身份?從思想史角度看到底是什么因素影響了中日兩國對明治維新這一變革過程的性質判斷?為了解答上述問題,本章將視線再次投放到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圍繞日本如何“維新”與誰推動了“維新”的兩大問題,通過梳理近代中日兩國典型人物的明治維新論試圖尋找到兩國明治維新觀差異的思想根源。當然,由于篇幅有限,涉及的研究對象只是少數影響力較大的知識分子或政治家,并不能構成中日兩國明治維新論的全景,但通過下文的分析,本章將給讀者展示的是一種為兩國明治維新觀差異提供有力解釋的思想史假說。并且,讀者還能在這一過程中體味到雙方在觀察、分析問題時展現出的思維方法上的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