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代考古與甲骨學(xué)
- 劉一曼
- 9字
- 2025-04-29 19:12:11
上編 商代考古學(xué)研究
一、先商文化遺存
安陽小屯西地的先商文化遺存
——兼論“梅園莊一期”文化的時代
1971年11月至1973年5月,中國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對小屯西地進(jìn)行發(fā)掘,在四個探方和三個灰坑中發(fā)現(xiàn)了較早的商文化陶片,其中以1972年發(fā)掘的H49、H50出土的陶片數(shù)量和器類較多,并有完整的陶器13件,其他單位的商文化陶片較少而破碎。從1974年以來,安陽隊將屯西H49、H50的陶器陳列于隊內(nèi)的標(biāo)本室中。二十多年來,國內(nèi)外來我隊參觀的不少學(xué)者,對這批陶器甚感興趣,有的學(xué)者還作了簡要的記錄,在文章中加以引述。他們認(rèn)為,這批陶器對研究冀南豫北的商文化是很珍貴的資料,希望安陽隊能早日將小屯西地發(fā)掘報告發(fā)表,以便作進(jìn)一步的研究。鑒于當(dāng)年主持小屯西地發(fā)掘并對發(fā)掘資料進(jìn)行整理的同志已病逝,該發(fā)掘報告近期還難于出版。筆者是H49、H50的發(fā)掘者,在這里將這兩坑的資料先行報道,以滿足考古工作者研究的需要,與此同時,也簡述自己對有關(guān)問題的一些看法。
一 72AXTH49與H50的形制及坑內(nèi)堆積
1.72AXTH49
H49位于探方T34中部第⑦層下。坑口近橢圓形,距地表2.75米,東西長5.4米、南北寬2.2—2.35米。坑底距地表深4.45米,平面近鞋底形,東西長4.55米、西部寬0.8米,東部寬1.55米。從坑口以下坑壁近直,距坑底1米(距地表3.75米)時,向內(nèi)急收,形成一臺階狀斜坡。坑底不平,西部比東部高0.3米(圖一,1)。

圖一 小屯西地H49、H50平剖面圖
1.H49平剖面圖;2.H50平剖面圖
坑內(nèi)堆積分4層,第①層黃土,厚0.25—0.75米,內(nèi)含灰白色斑點,出少量陶片;第②層灰褐土,土質(zhì)松軟,厚0.35—0.65米,出土陶片較多;第③層黃色土,含料姜石,厚0.15—0.2米,不出陶片;第④層黃褐土,厚0.2—0.45米,出土陶片極少。此坑雖分4層,但出土的陶片無早、晚之別。全坑共出陶片991片,還有可復(fù)原的陶器12件,包括鬲3件,深腹罐3件、捏緣罐1件、甑2件、盆3件。
2.72AXTH50
H50發(fā)現(xiàn)于H49的底部。坑口平面呈圓形,距地表深4.45米,直徑1.5米。坑底距地表深6.9米,平面近菱形,邊長0.82—0.86米。坑壁較直,至坑深1.2米時,(距地表深5.75米)往內(nèi)斜收,形成一臺階,底部平坦(圖一,2)。
坑內(nèi)堆積分2層,第①層灰褐土,土質(zhì)松軟,厚0.5米,出少量陶片,第②層黃褐土,厚1.95米,土質(zhì)純凈,陶片極少。全坑共出陶片26片,還有完整的小陶盆1件。
二 72AXTH49與H50的陶器
H49與H50共出陶片1017片,包括夾砂黑陶283片,夾砂灰陶217片,夾砂褐陶64片,泥質(zhì)灰陶262片,泥質(zhì)黑陶163片,泥質(zhì)紅陶28片。紋飾有繩紋、弦紋、圓渦紋、圓圈紋、籃紋等。以繩紋為主(細(xì)繩紋占大多數(shù)),次為素面,再次為弦紋,其他的紋飾數(shù)量很少。
器類有鬲、甑、罐、捏緣罐、盆、小盆、甕、豆、器蓋鈕等。現(xiàn)分別介紹如下:
1.鬲 5件。按頸、腹、足的差異可分為三型:
A型 1件。H49:1,夾砂灰陶。口微侈,卷沿圓唇,高領(lǐng),分襠,鼓腹,最大徑在下部,短柱狀實足外撇,足距大于口徑。通體飾細(xì)繩紋,直至足部,頸部的繩紋被抹去,但痕跡仍隱約可見。唇面有繩切紋組成的花邊,但繩切紋的間距較稀疏。胎壁較薄。口徑15.3厘米、通高18.1厘米、最大腹徑19.4厘米、襠高4.1厘米(圖二,1)。
B型 3件,分二式。
Ⅰ式 2件。H49:3,夾砂灰陶。侈口,卷沿圓唇,矮領(lǐng),鼓腹,最大徑在中部。足較高,足距小于口徑。腹飾細(xì)繩紋,唇面有稀疏的繩切紋花邊。胎壁較薄。口徑13.1厘米、通高14.6厘米、最大腹徑14.7厘米、襠高4厘米(圖二,6)。另一件為殘鬲襠片、H49:14襠較淺,壁薄。殘長9.6厘米,殘寬5.6厘米(圖二,14)。
Ⅱ式 1件。H49:15,夾砂灰陶,存口部及上腹,似H49:3,但領(lǐng)略高。口徑12.5厘米,殘高4.5厘米(圖二,3)。
C型 1件。H49:2,夾砂黑陶。體近方形。侈口、卷沿、圓唇、矮領(lǐng)、淺腹、腹壁較直,檔較高、乳狀足,足尖外撇、足距大于口徑。自腹至足根飾繩紋。口徑11.7厘米,通高11.8厘米、最大腹徑13厘米,襠高4.2厘米(圖二,7)。
2.甑 2件。均泥質(zhì)灰陶,形如盆狀,底部有孔,按孔的差異,分二式:
Ⅰ式 1件。H49:4,侈口,卷沿,圓唇,有領(lǐng),領(lǐng)腹分界明顯,深腹,平底。底部正中有一圓孔,四周均勻分布著三個月牙形孔。腹以下飾細(xì)繩紋,繩紋挺直,甑底原有繩紋,后抹去,現(xiàn)殘留痕跡。口徑22.3厘米,通高19.9厘米,底徑9.5厘米(圖二,23)。
Ⅱ式 1件。H49:5,形近H49:4,但唇部較厚,無領(lǐng),腹略淺。底中部有一圓孔,四周有四個弧線三角形孔,孔的形態(tài)不如上件規(guī)整。腹部的繩紋較上件稍粗。口徑22.2厘米。通高16.8厘米,底徑9.2厘米(圖二,18)。
3.罐 12件。按口、頸、腹的差異,可分六式:
Ⅰ式 1件。H49:8,夾砂灰陶。侈口,卷沿,圓唇,束頸,深腹,平底,最大腹徑在上部。腹飾繩紋,紋飾挺直,通至器底部。下腹有煙炱痕跡。口徑20.2厘米。通高29.2厘米,底徑8.8厘米(圖二,33)。
Ⅱ式 6件。夾砂灰陶。侈口,唇部有繩切紋組成的花邊。可細(xì)分為三小式:
Ⅱa式 1件。H50:2,口微侈,卷沿,圓唇,沿面較寬。飾細(xì)繩紋,殘高4.6厘米(圖二,8)。
Ⅱb式 2件。侈口,腹較深且微鼓,平底。腹部飾細(xì)繩紋,直通至器底。H49:9,最大腹徑在中部,唇部的花邊較密。口徑17.4厘米,通高29.3厘米,底徑8.4厘米(圖二,32)。H49:7,形近上件,但底中部微內(nèi)凹,唇部的花邊較稀疏,腹飾交叉繩紋。口徑15.6厘米、通高25.4厘米、底徑7.5厘米(圖二,31)。
Ⅱc式 3件。侈口,卷沿,束頸,頸部稍長。H49:17,口徑11厘米,殘高11.5厘米(圖二,4)。H49:18,殘高8厘米;H49:19,殘高8.5厘米。
Ⅲ式 2件。夾砂黑陶。口微侈,頸較長,腹飾旋斷繩紋,有雞冠形耳。H49:20,腹較瘦長,雞冠形耳在腹之中部,殘高約20厘米(圖二,5);H49:21,腹微鼓,雞冠形耳在腹之上部,殘高12.5厘米(圖二,17)。
Ⅳ式 1件。49:22,泥質(zhì)黑陶。侈口,卷沿,圓唇,沿面中部微凹,鼓腹,素面。殘高10厘米(圖二,19)。
Ⅴ式 1件。H49:23,夾砂灰陶。直口,束頸、圓唇、唇外側(cè)加厚,鼓腹,素面。殘高7.5厘米(圖二,12)。
Ⅵ式 1件。H49:24,泥質(zhì)黑陶。直口,短頸,圓腹,腹中部飾雞冠形耳。殘高10厘米(圖二,13)。
4.捏緣罐 1件。H49:6,泥質(zhì)灰陶。侈口,折沿,圓唇,口沿有對稱的手捺痕兩個。腹中部微鼓,下部斜直內(nèi)收,平底。腹部飾細(xì)繩紋,直通至器底。口徑20厘米、通高21.4厘米、底徑9.5厘米(圖二,24)。
5.盆 6件。按腹及肩部之差異,分三型:
A型 深腹盆。3件。又可細(xì)分為三小式:
Ⅰ式 1件。H49:10,泥質(zhì)灰陶。大口,卷沿,尖圓唇,深腹,平底,底中部微凹。腹中部飾四周弦紋。口徑30.8厘米,通高16.6厘米,底徑12.6厘米(圖二,28)。
Ⅱ式 1件。H49:25,泥質(zhì)黑陶。侈口,束頸,上腹較鼓,底殘缺。腹飾四周弦紋間以楔形紋,紋飾不大整齊。殘高13厘米(圖二,22)。
Ⅲ式 1件。H49:26,泥質(zhì)黑陶。口部殘缺,腹較深,底較小且平。腹之中部和下部飾四周規(guī)整的弦紋。殘高20厘米(圖二,16)。
B型 折肩盆。1件。H49:11,泥質(zhì)黑陶。卷沿,圓唇,束頸,折肩,下腹斜直內(nèi)收,平底,底中部微凹。腹下部飾細(xì)繩紋,繩紋直通至底部。口徑16.3厘米,通高9.1厘米,底徑7.5厘米(圖二,2)。
C型 淺腹盆。2件。依口部差異,分二式:
Ⅰ式 1件。H49:12,泥質(zhì)灰陶。敞口,寬沿,方唇,唇中部有凹槽,肩微折,大平底。口下飾繩紋,直通至器底部。近口部的繩紋經(jīng)涂抹,不大清晰。口徑29.3厘米,通高8.3厘米,底徑15.8厘米(圖二,30)。
Ⅱ式 1件。H49:27,泥質(zhì)灰陶。敞口,寬折沿,底部殘缺。腹飾細(xì)繩紋。殘高7.5厘米(圖二,29)。
6.小盆 1件。H50:1,泥質(zhì)灰陶。敞口、方唇,淺腹,平底。近底部飾繩紋。口徑12.4厘米、通高3.9厘米、底徑7.4厘米(圖二,20)。
7.甕 5件。依口部差異,分二式:
Ⅰ式 4件。泥質(zhì)黑陶。平口、折肩甕的口沿及肩、腹殘片。H49:30,短直頸,廣肩。肩飾圓渦紋。殘高8.5厘米(圖二,26);H49:29,肩飾圓圈紋。殘高8.5厘米(圖二,27);H49:28,肩飾圓渦紋。殘高9.5厘米(圖二,25);H50:4,肩或腹部殘片。飾圓渦紋。殘高7厘米(圖二,15)。
Ⅱ式 1件。H50:3,夾砂灰陶。斂口,圓唇,唇外側(cè)加厚。素面。中下部殘缺。殘高6.5厘米(圖二,9)。


圖二 小屯西地H49、H50陶器
1.A型鬲(H49:1);2.B型盆(H49:11);3.BⅡ式鬲(H49:15);4.ⅡC式罐(H49:17);5.Ⅲ式罐(H49:20);6.BⅠ式鬲(H49:3);7.C型鬲(H49:2);8.Ⅱa式罐(H50:2);9.Ⅱ式甕(H50:3);10.器蓋鈕(H49:16);11.Ⅰ式豆(H49:31);12.Ⅴ式罐(H49:23);13.Ⅵ式罐(H49:24);14.BⅠ式鬲(H49:14);15.Ⅰ式甕(H50:4);16.AⅢ式盆(H49:26);17.Ⅲ式罐(H49:21);18.Ⅱ式甑(H49:5);19.Ⅳ式罐(H49:22);20.小盆(H50:1);21.盆或罐片(H49:33);22.AⅡ式盆(H49:25);23.Ⅰ式甑(H49:4);24.捏緣罐(H49:6);25.Ⅰ式甕(H49:28);26.Ⅰ式甕(H49:30);27.Ⅰ式甕(H49:29);28.AⅠ式盆(H49:10);29.CⅡ式盆(H49:27);30.CⅠ式盆(H49:12);31.Ⅱb式罐(H49:7);32.Ⅱb式罐(H49:9);33.Ⅰ式罐(H49:8);34.斝足或鬲足(H49:34);35.Ⅱ式豆(H49:32)
8.豆 2件。依豆把粗細(xì),分二式:
Ⅰ式 1件。H49:31,泥質(zhì)紅陶。是豆把的下部。把較粗,底座呈喇叭形。唇內(nèi)側(cè)著地,底座徑13.5厘米,殘高9.5厘米(圖二,11)。
Ⅱ式 1件。H49:32,泥質(zhì)灰陶。殘豆把,較細(xì)。徑3.5—7.5厘米,殘高10.3厘米(圖二,35)。
9.器蓋鈕 1件。H49:16,泥質(zhì)黑陶。器蓋鈕之上部。殘高2厘米(圖二,10)。
10.盆片或罐片 1件。H49:33,夾砂灰陶。侈口,卷沿,尖圓唇,腹飾籃紋。殘高8厘米(圖二,21)。
11.斝足或鬲足 1件。H49:34,錐狀,飾籃紋。殘高6.5厘米(圖二,34)。
三 H49、H50的文化性質(zhì)與年代
小屯西地H40、H50兩坑所出的陶器風(fēng)格相似,時代大致相同。它們與殷墟所出的商代后期陶器有較明顯的差別,與“梅園莊一期”陶器有不少相似性,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與鄰近的下七垣文化漳河型及輝衛(wèi)類型文化陶器亦有較多的相同點。下面我們從陶質(zhì)、紋飾、器類、器形特征等幾方面作一分析,探討一下這兩個灰坑的文化屬性。
1.陶質(zhì) 小屯西地H49、H50出土的陶片,夾砂陶較多,占全部陶片的55.5%,泥質(zhì)陶占44.5%。安陽殷代各期陶器均以泥質(zhì)灰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輝衛(wèi)類型文化,夾砂陶占的比例很大,如淇縣宋窯遺址T302④—⑩(實為一大灰坑的堆積),夾砂陶占98%,泥質(zhì)陶只占2%。[1]漳河型文化,一般都是夾砂陶多于泥質(zhì)陶,如河北永年何莊T8[2],夾砂灰陶占56.5%,泥質(zhì)灰陶占43.5%。也有一些遺址,夾砂陶較泥質(zhì)陶略少,如澗溝57H20,夾砂陶占47%,泥質(zhì)陶占53%[3]。
2.紋飾 小屯西地H49、H50的紋飾,以繩紋為主,占55.7%(細(xì)繩紋占了大多數(shù)),素面占33.8%。宋窯T302④—?,繩紋占89.2%,素面僅占1%。澗溝57H20,繩紋占58%,素面占32%,與小屯西地H49、H50相似。小屯西地H49、H50,還有部分弦紋,少量的籃紋、楔形紋、圓渦紋、圓圈紋,前三種紋飾也見于漳河型文化,后兩種紋飾則見于輝衛(wèi)類型文化的宋窯、潞王墳[4]、李固[5]等遺址。屯西H49、H50的鬲、罐口沿上的繩切紋花邊,在漳河型與輝衛(wèi)型文化中皆有發(fā)現(xiàn)。
3.器類 小屯西地H49、H50的器類有鬲、甑、罐、盆、豆、甕、器蓋等,這幾類器物,均見于漳河型與輝衛(wèi)類型文化中,但它們所占的比例是有區(qū)別的。下面將小屯西地H49、H50與澗溝57H4[6]、宋窯T302④—?的陶器的主要器類作一比較(表一)。
表一 小屯西、澗溝、宋窯典型單位的主要陶器在各自器類中所占百分比

續(xù)表

表一的數(shù)字說明,罐在宋窯遺址的比例很大,達(dá)2/3,而鬲相當(dāng)少,近1/20,小屯西H49、H50,罐與鬲的比例與澗溝57H4比較接近。盆,在宋窯遺址占的比例甚少,不足2%。但在小屯西地與澗溝,它占的比例在1/5上下,成為僅次于罐的第二號器物。又,小屯西地平底器占75%,三足器占16.7%,未見圜底器。漳河型文化也是以平底器為主,而輝衛(wèi)類型文化,凹圜底器數(shù)量多,平底器較少。
下面再將小屯西地H49、H50主要器類的形式與漳河型、輝衛(wèi)類型文化(以宋窯遺址為代表)作一比較。
深腹罐 小屯西地此類罐數(shù)量多,其形態(tài)多是侈口,卷沿,圓唇,腹中部稍外鼓,小平底(學(xué)術(shù)界多稱之為橄欖形罐),與漳河型文化的界段營[7]、澗溝[8]、河南鹿臺崗[9]所出的很相似(圖三6、2、10)。與輝衛(wèi)類型宋窯所出的同類罐T302?:209、T301③:105(圖四8、9)亦相近。不同的是此二器凹平底。
鬲 小屯西地H49所出的三件鬲的形態(tài)有別,共同點是侈口、卷沿、圓唇、鼓腹、分襠,其中A型鬲H49:1與界段營H8:35(圖三,9)及宋窯T22④:79(圖四,6)的鬲基本相似,稍有差別的是H49:1,下腹外鼓較甚,足根呈短柱狀。B型鬲H49:3與宋窯T302⑩:141(圖四,7)大體相似,其上部則與澗溝所出的鬲、甗口沿近似(圖三,1、5)。又,屯西H49:1與H9:2兩件鬲,繩紋通至足根,這是漳河型陶鬲的一大特點。

圖三 漳河型文化陶器
1.鬲(澗溝);2.罐(澗溝);3.盆(下七垣T11③:1404);4.甕(下七垣T7③:1407);5.甗(澗溝);6.罐(界段營H8:6);7.小盆(下七垣T13④:622);8.盆(澗溝HJT3:225);9.鬲(界段營H8:35);10.罐(鹿臺崗);11.盆(澗溝HQH81)
盆 小屯西地AⅠ式弦紋深腹盆H49:10,與澗溝HJT3:225酷似[10](圖三,8),AⅡ式弦紋加楔點紋深腹盆與澗溝HQH81深腹盆紋飾風(fēng)格相近[11](圖三,11),小屯西地B型折肩盆H49:11,與下七垣T11③:1404盆相似(圖三,3)
小盆 小屯西地H50:1,與下七垣T13④:622小盆在形制和尺寸上相近(圖三,7)。
甕 小屯西地Ⅰ式甕H49:30,似下七垣T7③:1407[12](圖三,4),但甕上的圓渦紋與宋窯T302?:219平口甕相似(圖四,11)。
甑 小屯西地與邯鄲澗溝、淇縣宋窯所出的甑均如深腹盆形,通體飾繩紋。若結(jié)合甑底的情況一起考慮的話,屯西的甑與后者更為相似。如屯西Ⅰ式甑H49:4,底部甑孔的數(shù)目與排列與宋窯T11⑥:104雷同(圖四,10)。

圖四 小屯西地、宋窯、二里頭洛達(dá)廟、二里崗陶器比較
1、2.鬲(小屯西地H49:1,H49:3);3.罐(H49:8);4.甑(H49:4);5.甕(H49:28);6、7.鬲(宋窯T22④:79,T302⑩:141);8、9.罐(宋窯T302?:209、T301③:105);10.甑(宋窯T11⑥:104);11.甕(宋窯T302?:219);12.鬲(二里頭IXH30:1);13.甑(洛達(dá)廟H97:12);14.甑底(二里崗H9:368)
從以上的敘述中,可以看出,以H49、H50為代表的小屯西地商文化遺存與下七垣文化漳河型(尤其是與澗溝遺址)的陶器在陶質(zhì)、紋飾、器類、形制方面基本相似,所以,二者的文化性質(zhì)是相同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屯西地的陶器也有一些在漳河型文化中未見或罕見的因素:(1)夾砂黑陶數(shù)量較多;(2)出土1件捏緣罐(H49:6);(3)一些陶器的腹部有雞冠形耳。這些因素都見于輝衛(wèi)類型的宋窯遺址的陶器中。再者,小屯西地陶器某些器類的形制或紋飾也與宋窯所出的相近。反映出小屯西地的漳河型文化與輝衛(wèi)類型文化有較密切的聯(lián)系。也可以說,小屯西地的商文化遺存,是受到輝衛(wèi)類型影響的漳河型文化。
關(guān)于小屯西地H49、H50的年代,在目睹過這批陶器的學(xué)者中意見不一。有認(rèn)為相當(dāng)二里頭二、三期,四期,二里崗下層,三種看法。
上文已提到,小屯西地H49、H50的陶器與漳河型澗溝陶器較為相似,后者學(xué)術(shù)界多認(rèn)為是先商晚期。[13]
由于小屯西地的陶器與宋窯遺址的陶器在形式上也有不少相似之處,而宋窯的陶器,已經(jīng)過較系統(tǒng)的整理、研究,分期、分組較科學(xué)[14],可作為屯西H49、H50斷代的一個依據(jù)。上文提到,宋窯T301③:105、T302?:209罐、T302?:219甕、T302⑩:141、T22④:79鬲、T11⑥:104甑與小屯西地H49同類器相似。T301③屬宋窯二組,T302④—?屬宋窯三組,T22④、T11⑥屬宋窯四組。小屯西地的陶器較多與宋窯第三組相近,估計時代與之相當(dāng),宋窯第三組屬先商晚期。
二里頭Ⅸ區(qū)H30:1的一件陶鬲與小屯西地H49:3的B型鬲相似,前者屬二里頭期[15](圖四,12)。洛達(dá)廟H97:12出土的一件甑(圖四,13)[16]甑底孔眼的形式與排列與小屯西地H49:4 Ⅰ式甑亦相似。學(xué)術(shù)界多認(rèn)為,洛達(dá)廟晚期略早于二里崗下層。[17]二里崗H9:368[18]的甑底,中部有小圓孔,周圍有三個桂葉形孔(圖四,14)孔數(shù)與排列方式與屯西H49:4的甑亦相近,不同的是H9:368的中部圓孔孔徑甚小。二里崗H9,屬二里崗下層一期,近年來學(xué)術(shù)界多認(rèn)為其時代與偃師商城一期相當(dāng)。綜上所述,我們認(rèn)為,小屯西地H49、H50的時代大體屬先商時期,最遲或可至夏、商之交。
四 關(guān)于“梅園莊一期”文化的時代
殷墟“梅園莊一期”文化遺存發(fā)現(xiàn)于1958年發(fā)掘的梅園莊遺址和1960年發(fā)掘的孝民屯遺址。[19]兩處遺址出土的遺物不多,陶器特征基本相似,均較殷墟文化第一期早。對其時代學(xué)術(shù)界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認(rèn)為,它與小屯西地、南地的商文化層,都屬先商晚期[20];另一種認(rèn)為,它屬商代早期,相當(dāng)于二里崗下層文化的階段。[21]
下面我們從陶質(zhì)、紋飾、器類、器形加以分析,將它與小屯西地、鄭州二里崗以及宋窯、東下馮等遺址作一比較。
1.陶質(zhì)與紋飾
根據(jù)《殷墟發(fā)掘報告》表三九,《鄭州二里崗》表五及小屯西地H49、H50陶器資料,列成下面的梅園莊、小屯西、鄭州二里崗陶質(zhì)與主要紋飾比較表(表二)。
表二 梅園莊、小屯西、鄭州二里崗陶質(zhì)與主要紋飾統(tǒng)計表

從這張簡表中可以看出,“梅園莊一期”T3⑥、T4⑥在陶質(zhì)和主要紋飾方面更接近二里崗文化。
“梅園莊一期”的繩紋中,有一部分極細(xì),稱為線紋,在小屯西地沒有發(fā)現(xiàn),在宋窯遺址及鄭州二里崗均有少量。“梅園莊一期”在泥質(zhì)陶上發(fā)現(xiàn)少量的印紋:圓渦紋、S形紋、指甲紋、回形紋等。圓渦紋見于小屯西地、宋窯、二里崗等處,后三種紋飾在小屯西地及二里崗均未見,但S形紋在東下馮遺址各期相當(dāng)常見。指甲紋與回形紋見于東下馮的第四、五期。[22]
2.器類與形制
“梅園莊一期”的陶器有鬲、甑、鼎、罐、豆、缽、盆、碗、甕、尊、器蓋等,種類較小屯西地H49、H50為多,這些器類也見于漳河型、輝衛(wèi)類型及二里崗文化中。在梅園莊與小屯西,罐數(shù)量最多,次為盆,第三位才是鬲,占14%—16%,而二里崗,第一位是鬲,占26%,第二、三位是罐與盆。小屯西H49、H50,平底器占大多數(shù),未見圜底器。“梅園莊一期”亦以平底器為主,如盆、缽、碗等均平底,但已出現(xiàn)二件圜底罐,宋窯遺址凹圈底器占多數(shù),二里崗,圜底器達(dá)到47%。
下面將“梅園莊一期”所出的鼎、深腹罐、甑、盆、鬲、甕、缽、尊等,與小屯西、宋窯、二里崗、二里頭、東下馮等地所出的同類器作出一比較。
鼎 孝民屯AHT301③:5,口上部與底部均殘,存肩、腹與足。侈口,折肩,淺腹(圖六,1),形制與二里崗下層二期的H17:132(圖六,10)、宋窯第5組的H50:8(圖六,6)東下馮第5期的J2:22鼎(圖六,13)基本相似。宋窯第5組、東下馮第5期之時代相當(dāng)于二里崗下層。
深腹罐“梅園莊一期”的深腹罐有兩種形式:一種如MH7:1、MH5:72,侈口、卷沿、束頸,腹較直或微鼓,薄胎,腹施細(xì)繩紋或線紋(圖五1、2)。似小屯西地H49:8Ⅰ式罐。另一種如AHT301⑤:20、MH4:1,侈口,折沿,唇沿折出一棱,形成沿口有一凹槽,鼓腹,圜底,薄胎,通體施線紋(圖六,2)。其形制酷似二里崗H14:80[23]與偃師商城H19:8[24](圖六,14)、宋窯H43:26(圖六,7)也大體相近,后者沿面無凹槽。這三件罐,時代相當(dāng)于二里崗下層第2期。
甑 只見一件,孝民屯AHT302④:25,上部殘缺。平底,底部有三個扇面形孔,腹飾繩紋(圖六,3)。甑底孔的數(shù)目和排列方式與小屯西H49的甑不同,與殷墟商代后期的甑底相似。上文已提到,二里崗下層一期H9的甑,底部有三個桂葉形孔繞一中心小圓孔,但二里崗下層二期H18所出的甑,底中部的圓孔已消失,只有三個桂葉形孔(圖六,12)。又,二里頭遺址1—5期,甑的底部通常是3個或4個桂葉形孔圍繞一中心圓孔,到了第4、5期,則出現(xiàn)了類似二里崗H18:29那樣的甑底。[25]可見甑底孔眼雖小,它的變化卻透露出時代變化的信息。
盆 “梅園莊一期”的盆有三種形式:一種是深腹盆,如梅園莊MT3 :5,寬折沿,深腹,平底。腹之中部施平行弦紋,下部飾繩紋(圖六,4)。與之大體相似的盆有屯西H49:10(圖二,28),宋窯四組的T21⑤:58(圖六,8),只是在唇沿或紋飾上稍有差異。二里頭四期92YL ⅥH10:2的盆(圖六,15),不但形制與梅園莊MT3
:5相似,且尺寸亦相近。[26]另一種是折肩盆,如孝民屯AHH301:7(圖五,5),與屯西H49:11(圖二,2),下七垣T11③:1404大體相近,只是這兩件盆尺寸較小。第三種淺腹盆,如梅園莊MH7:3(圖五,4),與宋窯第三組的盆T302⑩:150(圖五,9)基本相近,不同的是前者素面,后者有繩紋。
鬲 只見足部,均較高,尖錐形。已發(fā)表的兩件鬲足,無紋飾。但在孝民屯T101③近代擾亂層中,出了一件尖錐形高鬲足,飾細(xì)繩紋,直通至尖部。[27]“梅園莊一期”所出的鬲足,與下七垣文化所出的近似。

圖五 梅園莊一期早段與小屯西、宋窯陶器比較
1.罐(梅園莊MH7:1);2.罐(梅園莊MH5:72);3.缽(梅園莊MH7:5);4.盆(梅園莊MH7:3);5.盆(孝民屯AHH301:7);6.甕(孝民屯AHH301:10);7.罐(小屯西地H49:8);8.缽(宋窯H34:16);9.盆(宋窯T302⑩:150);10.盆(H49:1)11.甕(小屯西地H50:3)

圖六 梅園莊一期晚段與宋窯、二里崗、東下馮、二里頭、偃師商城陶器比較
1.鼎(孝民屯AHT301③:5);2.罐(梅園莊MH4:1);3.甑(孝民屯AHT302④:25);4.盆(梅園莊MT3 :5);5.大口尊(梅園莊MT4
:23);6.鼎(宋窯H50:8);7.罐(宋窯H43:26);8.盆(宋窯T21⑤:58);9.大口尊(宋窯T11⑥:131);10.鼎(二里崗H17:132);11.罐(二里崗H14:80);12.甑(二里崗H18:29);13.鼎(東下馮J2:22);14.罐(偃師商城H19:8);15.盆(二里頭ⅥH10:2)
甕 只見口部殘片。孝民屯AHH301:10,斂口,唇外側(cè)加厚,廣肩(圖五,6)。似小屯西地Ⅱ式甕H50:3的口部(圖五,11)。
缽 梅園莊出一件完整的缽,MH7:5,斂口,折肩、平底,腹飾刺紋與弦紋(圖五,3),與宋窯H34:16D型缽形制相似,但紋飾不同(圖五,8)。
大口尊 梅園莊出土一件殘片,MT4 :23,敞口,束頸,折肩,肩部飾刺紋,口徑大于肩徑(圖六,5),與宋窯第4組的大口尊T11⑥:131(圖六,9)相近,只是紋飾不同。口徑大于肩徑的大口尊,見于二里崗下層二期,如H2甲:328。[28]
以上陶器形制比較表明,“梅園莊一期”的時間跨度較大,延續(xù)時間稍長。
再從地層關(guān)系看:
孝民屯T301⑤(疊壓)→AH301
梅園莊T4 (疊壓)→MH4(打破)→T4
(疊壓)→MH7
結(jié)合這兩組打破關(guān)系的有關(guān)單位所出陶器形式上的差異,我們將梅園莊一期區(qū)分為早、晚二段。早段,以梅園莊MH7、孝民屯AH301為代表,出卷沿束頸深腹罐、折肩盆、淺腹盆、小缽、平口甕,這些器物與小屯西地H49、H50所出的同類器相似,缽與淺腹盆又接近宋窯第3組之器形,其時代約在先商晚期。晚段,以梅園莊T4 、MH4、孝民屯T301③、④、⑤、T302④為代表,所出的折肩淺腹鼎、圜底深腹罐、甑、深腹盆、大口尊,與二里崗下層二段、宋窯第4、5組、偃師商城第三段、二里頭四期、東下馮五期同類器接近,估計其時代已屬商代早期。
最后,還應(yīng)當(dāng)提到的是,1973年小屯南地T12、T23第⑤層、T22第⑤、層,T42第⑥層出土了一些商文化陶片,筆者曾認(rèn)為“與梅園莊一期文化近似,估計時代與之相當(dāng)”[29]。經(jīng)過近年來的思考,認(rèn)識到這一說法不大確切。小屯南地所出的商代陶片共90片,較破碎,屬罐、盆、甕片。罐的口沿多有繩切紋組成的花邊,盆或罐的腹部有雞冠形耳,與小屯西H49、H50所出的陶片風(fēng)格相近。其時代與小屯西地H49、H50及“梅園莊一期”早段相當(dāng),屬先商晚期。
[1] 北京大學(xué)考古系商周組:《河南淇縣宋窯遺址發(fā)掘報告》,《考古學(xué)集刊》10集,1996年。
[2] 邯鄲地區(qū)文物保管所等:《河北省永年縣何莊遺址發(fā)掘報告》,《華夏考古》1992年第4期。
[3] 李伯謙:《夏文化與先商文化關(guān)系探討》,《中原文物》1991年第1期。
[4]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南新鄉(xiāng)潞王墳商代遺址發(fā)掘報告》,《考古學(xué)報》1960年第1期。
[5] 劉緒:《論衛(wèi)懷地區(qū)的夏商文化》,《紀(jì)念北京大學(xué)考古專業(yè)三十周年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6] 李伯謙:《夏文化與先商文化關(guān)系探討》,《中原文物》1991年第1期。
[7]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磁縣界段營發(fā)掘報告》,《考古》1974年第6期。
[8] 鄒衡:《試論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學(xué)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58頁。
[9] 宋豫秦:《夏商周三種考古學(xué)文化交匯地域淺談》,《中原文物》1992年第1期。
[10] 鄒衡:《試論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學(xué)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59頁。
[11] 這是楊錫璋先生提供的資料。
[12] 在《磁縣夏七垣遺址發(fā)掘報告》(《考古學(xué)報》1979年第2期)稱該器為Ⅱ式罐,從發(fā)表的線圖看,可稱為甕。
[13] A.李伯謙:《夏文化與先商文化關(guān)系探討》,《中原文物》1991年第1期。鄒衡:《試論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學(xué)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58頁。B.張立東:《論輝衛(wèi)文化》,《考古學(xué)集刊》10集,1996年。
[14] 北京大學(xué)考古系商周組:《河南淇縣宋窯遺址發(fā)掘報告》,《考古學(xué)集刊》10集,1996年。張立東:《論輝衛(wèi)文化》,《考古學(xué)集刊》10集,1996年。
[15]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隊:《1982年秋偃師二里頭遺址九區(qū)發(fā)掘簡報》(《考古》1985年第2期),定H30:1鬲為二里頭二期,高天麟的《二里頭文化陶鬲管窺》(《中國商文化國際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頁)認(rèn)為該鬲屬二里頭三期。
[1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鄭州洛達(dá)廟遺址發(fā)掘報告》,《華夏考古》1989年第4期。
[17] 安金槐:《對于鄭州南關(guān)外商代遺址分期的再認(rèn)識》,《華夏考古》1989年第1期。
[18]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鄭州二里崗》,科學(xué)出版社1959年版,圖叁,3。
[19]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發(fā)掘報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121—128頁。
[20] A.鄒衡:《試論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學(xué)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B.李伯謙:《先商文化探索》,《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C.李維明:《安陽商文化陶器編年連綴》,《中原文物》1992年第1期。
[21] A.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科學(xué)出版社1994年版,第434頁;B.張立東:《論輝衛(wèi)文化》,《考古學(xué)集刊》10集,1996年;C.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發(fā)掘報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107頁。
[22]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等:《夏縣東下馮》,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127、170、214頁。
[23]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鄭州二里崗》,科學(xué)出版社1959年版,圖叁,6。
[24] 劉忠伏、徐殿魁:《偃師商城的發(fā)掘與文化分期》,《中國商文化國際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頁。
[25]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陶器集粹》,圖版四三二,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5年版。
[26]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陶器集粹》,圖版二九七,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5年版。
[27] 安陽隊資料。
[28]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鄭州二里崗》,科學(xué)出版社1959年版,圖拾貳,1。
[29]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73年小屯南地發(fā)掘報告》,《考古學(xué)集刊》第9集,科學(xué)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