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序

我于1940年6月出生在廣東省佛岡縣。我的父親曾是縣中學校長,但他體弱多病,在我4歲時便去世了,母親是鄉村小學教師。父親過早離世,對她打擊很大,但她很堅強,含辛茹苦撫育我和兩個哥哥成長。她教導我們要發奮讀書,將來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我的家鄉佛岡縣雖然離廣州只一百多公里,但它屬于山區,當時交通不便,經濟與文化都落后。全縣只有兩所中學,缺乏優秀教師,教學質量不高,所以母親鼓勵我們到省會廣州上學,大哥于1950年春到廣州番禺省立仲元中學讀高中。1951年夏我在佛岡縣縣立小學畢業,當時才十一歲,母親陪我走了幾十里山路再轉汽車、火車,花了兩天時間到達廣州市,借住于叔叔家(他在廣州當中學老師)。不久,我考上了廣州市第一中學,寄宿在學校里。三年后,考上廣東廣雅中學,這是全省最好的重點中學,要求很嚴格,教學質量也很高。記得當年的高中歷史教師,講課很生動,分析歷史事件深入淺出,很吸引人,使我對歷史,尤其是中國史產生很大興趣。高考時,第一志愿就填報了北京大學歷史系,結果被錄取了,1957年9月入學。歷史系一年級的課程有中國古代史、近代史、歷史文獻、外語等基礎課。二年級開始分專業。當時有不少同學認為考古專業老要外出,比較辛苦,所以報這個專業的不多,國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長,還專門到歷史系作動員報告,他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建設項目發展得很快,隨著基建的開展,發現了不少古代文化遺址,國家急需考古文物方面的專門人才,希望有更多的同學選擇考古專業。我在中學的時候就比較好動,喜歡游泳、旅行、登山等,覺得走向田野的考古學應該比純粹在辦公室做歷史研究更有意思,所以我當即報了考古專業。

57級考古專業學生共24人,1958年夏,正值全國“大躍進”熱火朝天的時刻,中科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準備開展對周口店猿人遺址的發掘工作,需要一大批發掘工人,北大考古專業教舊石器考古的呂遵諤先生聞訊與他們聯系,帶領56級與57級考古班參與周口店發掘。發掘隊長是賈蘭坡先生,副隊長是呂遵諤先生。白天兩個班的同學在發掘工地勞動,晚上由裴文中、楊鐘健、賈蘭坡、周明鎮等著名學者授課。因結合實際學習舊石器時代考古,知識掌握得比較牢固。實習結束后,大多數同學喜歡考古了,但也有個別同學轉了專業,甚至退學。

1959年,我們在學校學習考古學基礎課。先后給我們授課的老師有李仰松、鄒衡、高明、蘇秉琦、宿白、閻文儒等幾位先生,他們的講課都很好。1960年我們到洛陽王灣遺址進行田野考古實習,該遺址文化堆積較厚,指導老師是李仰松、夏超雄、嚴文明先生。王灣遺址,有新石器、西周、東周、漢、晉、北朝幾個時代的遺存,延續時間長。1961年秋,進行整理考古資料的專題實習,我與郭大順、高煒等十名同學分配到洛陽整理王灣的發掘資料。我負責整理東周墓葬,由時任考古所洛陽考古隊隊長的鄭振香老師輔導。鄭老師要求我先選出典型陶器標本,逐件畫圖,做出卡片,器物描述時要文字簡潔,要抓各類器物的主要特征。我做出的卡片她逐張檢查,指出需修改之處。卡片做完之后,便進行器物排隊,按陶器組合進行排比、分期,然后編寫報告初稿,交鄭老師審查后再作修改。鄭老師耐心的輔導,嚴格的要求,使我掌握了整理考古資料的方法,終身受益。五年級第二學期時,考古系要求我們以專題實習收集的材料寫畢業論文。我撰寫了《洛陽東周墓葬的分期與分區》,由蘇秉琦先生輔導。蘇先生給我講解了《洛陽中州路(西工段)》報告,他們如何運用類型學的方法,將260座東周墓分為七期的。1962年6月,系里選出五個同學的論文公開答辯,我是其中之一,蘇秉琦、安志敏、鐘少林三位先生是答辯的老師。結果我的論文得了優秀。這便增加了我對商周考古的興趣。當然,我選擇商周考古的研究方向,與鄒衡先生優秀的教學方法也有關系,他講授的商周考古課條理清楚、邏輯分明,又能抓住重點。

1962年夏,我們即將畢業,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考古研究所到北大考古專業招三名研究生,我與劉金山同學考取了徐旭生先生的研究生。烏恩岳思圖考上夏鼐先生的研究生。那時報考研究生的動機很簡單,覺得還年輕,想多學一些知識,將來對工作一定會有好處的。1962年秋,我與劉金山、烏恩到考古所讀研究生,當時的學制為四年。一、二年級時根據哲學社會科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前身)的安排,我們主要學習哲學、俄語。哲學課都要到學部大樓集中上課,每周三個半天,俄語在所內由專業老師每天上課。第一年,我們兩人每月都要到徐先生辦公室匯報學哲學與俄語的情況。1963年下半年,我們與徐先生見面略多一些,他安排我們讀《左傳》,很認真地批改我們寫的讀書筆記。1964年春,哲學社會科學部,根據中央的部署從各所要抽調一大批干部到農村參加“四清”運動,由于考古所的業務人員都到外地參加田野發掘,所內的留守人員很少,因此所領導就安排我們幾個研究生先到北京通縣、后又到遼寧金縣當“四清”工作隊隊員,為時一年半之久。1965年秋,本以為可以坐下來寫畢業論文了,徐旭生先生建議我們不必選夏代考古方面的題目,因為夏代的文獻考證他已做得差不多了,二里頭等遺址的考古發掘一兩年內也難有大的突破。我們可以選自己有興趣或有一定基礎的題目。于是,我在大學畢業論文的基礎上,將研究的地域擴大,選了《中原地區東周墓葬的分期與分區》的題目,得到徐先生同意。

1966年春,“文化大革命”爆發,業務工作全部中止了。1966年夏,我們三個人研究生畢業,全都留所工作。1972年夏,從河南信陽“五七”干校回到考古所。那時所里大多數發掘隊的工作處于停頓狀態,只有少數地區(如安陽、洛陽、西安)有發掘工作。我想自己1962年大學畢業已經10年了,還沒有真正干考古發掘工作,挺可惜的,還是要抓緊時間提高業務水平,到發掘工地去鍛煉。正好,1972年秋,安陽隊為配合基建工作需要人,于是我主動申請到安陽工作。

1972年10月,我到安陽參加小屯西地的發掘,那個季度的發掘,有的同事的探方中發掘到幾片甲骨文,當時我很羨慕他們。在我負責的探方中卻意外地發掘到兩個時代較殷墟文化早的灰坑,出土了13件完整的先商時期的陶器和較多的陶片。此前,安陽殷墟所出的先商或早商陶片多為小片,完整器很少,所以,這批陶器的出土,受到學術界的關注。

1973年,我參加了小屯南地的發掘,這次發掘,共發現刻辭甲骨5335片(卜骨5260片,卜甲75片),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發現甲骨文最多的一次。也是1936年以來殷墟甲骨文的第二次重大發現。我負責發掘的H24坑,是那次發掘出土有字甲骨最多的單位,一坑出了1300余片有字卜骨,而且有一批完整的內容很重要的大卜骨,這令我十分興奮。發現甲骨文之后,我對這些距今三千多年的古樸的文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考古站的條件比較艱苦,我們白天在工地發掘,下班以后在院子內的菜地里勞動。到晚上九時,才能安靜下來,在煤油燈下看發掘到的刻辭甲骨,并將每片甲骨文臨摹下來。遇到不認識的字就去查書。那時候考古站的圖書不太多,有《殷契粹編》《卜辭通纂》《殷虛卜辭綜述》《甲骨文編》等,這幾本書,我經常閱讀。1973年上半年,吉林大學的姚孝遂先生也參加了一段時間的發掘工作。他是研究甲骨文的,我經常向他請教。

1975年,考古所領導決定把小屯南地甲骨全部運回北京整理。1975年秋,甲骨組成立。我和曹定云是屯南甲骨的發掘者,自然就成為甲骨組的成員,溫明榮與郭振錄是第二研究室的人,對甲骨文感興趣,也參加進來,另外還有鐘少林、王兆瑩,他倆負責修整甲骨、拓片等技術性工作。我任甲骨組組長,郭振錄是副組長。屯南甲骨整理費時八年,到1983年春才全部完成,先后出版了《小屯南地甲骨》上冊與下冊,共五分冊。在整理甲骨的期間,我們是邊干邊學,經常討論工作中的問題,發揮集體智慧,此書是用考古學的方法來整理和刊布甲骨資料,受到學術界的肯定。

1983年,屯南甲骨整理完畢,甲骨組解散,我重新回到安陽隊,一直在安陽殷墟從事考古工作,直到退休。我先后參加過殷墟小屯西北地、小屯村中、花園莊南地,郭家莊西南、劉家莊北地、梅園莊等多處遺址的發掘,發掘過建筑基址、墓葬、甲骨坑、車馬坑等遺跡。其中郭家莊160號墓和花園東地H3甲骨坑被評為當年全國的十大考古發現。發掘工作結束后,我們要對所發掘的遺跡、遺物進行整理、研究,所以我的研究對象涉及殷墟基址、墓葬、陶器、銅器、甲骨文等,尤其對甲骨文的研究花的時間、精力最多。我在研究甲骨文時注意運用考古學的方法,走一條考古人研究甲骨之路。

本書選輯本人自著及與他人合著的論文40篇,是自1986年至今陸續寫成的。此前,我也曾主筆過幾篇文章,因這些文章的觀點是經過《屯南》甲骨整理組成員討論過的,是集體研究的成果,已收在肖楠《甲骨學論文集》中,這次就不再選用了。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商代考古學研究,下編甲骨學研究。上編商代考古學研究,收論文14篇,內容包括五個部分:一、先商文化遺存。本部分收錄文章1篇,《安陽小屯西地的先商文化遺存——兼論“梅園莊一期”文化的時代》。我對先商文化感興趣,是由于1972年秋在小屯西地發掘到兩個時代較早的灰坑,出土了一大批屬于先商文化的陶器。我將其與豫北、冀南這一時期的遺址出土的陶器進行比較,從而加深了對安陽地區此類文化的認識。在該文中,我認為小屯西地的商文化遺存是受到輝衛類型影響的漳河型文化,其時代屬先商晚期,最遲可至夏、商之交。殷墟“梅園莊一期”文化據地層關系和陶器形態可分為早、晚二段,早段時代約在先商晚期,晚段屬商代早期。二、殷墟考古發掘的成果。本部分收錄文章4篇,其中《1980年以來殷墟發掘的主要收獲》概述了自1980年以來殷墟發掘的主要收獲,發現了宮殿基址、族宗廟基址、墓葬、甲骨坑、車馬坑等遺跡,出土了大批刻辭甲骨與青銅器、陶器等豐富的遺物。文中還提出殷墟考古工作今后需解決的幾個問題。《殷墟車子遺跡及甲骨金文中的車字》的寫作是因為從1987年至1995年,我有幸參加了郭家莊、劉家莊北地和梅園莊十多座車馬坑的發掘工作。在工作中,我注意分析甲骨、金文中“車”字的幾種形態及有關記載,來思考發掘中的問題,如曲衡馬車與車軾的發現、不同形式車廂的清理、車轍的研究等,都是受到甲骨、金文中“車”字資料的啟發,而使發掘與研究工作取得較大的收獲。所以,該文是總結發掘車馬坑的體會而寫成的,文章發表后受到商周考古學者的關注,還得到商史學者及甲骨學者的肯定。三、甲骨文發掘的收獲。本部分收錄文章3篇,內容是概述數十年來殷墟及殷墟以外地區甲骨文發掘的成果及殷墟甲骨文的出土地點及甲骨埋藏狀況等。如《安陽殷墟甲骨出土地及其相關問題》,該文總結了殷墟多個地點所出的甲骨(有字的與無字的)在選材、攻治、鉆鑿灼分布及占卜后甲骨的處理方面等的相同點與差異性,并指出差異的原因是與不同遺址甲骨擁有者(占卜主體)的身份、地位的差異有關。該文的觀點得到多位學者的引用和好評。四、殷墟墓葬的發掘與研究。本部分收錄文章2篇,其中《論安陽后岡殷墓》一文對歷年來后岡發掘的上百座殷墓進行分組與分區(分為八組,歸屬三個墓區),并認為后岡三個墓區是三個族的墓地。對后岡五座中字形大墓的年代與性質作了探討,指出這幾座大墓的墓主應是地位極顯赫的貴族,很可能是王室成員。還對后岡圓形祭祀坑的祭祀次數與方法、人牲身份、主祭者與祭祀對象做了研究。五、殷墟青銅器研究。本部分收錄文章4篇。我對殷墟青銅器的研究是在學習了鄭振香、陳志達《殷墟青銅器的分期與年代》及楊錫璋、楊寶成《殷代青銅禮器的分期與組合》兩篇文章引發的。1990年,我參與了郭家莊160號墓的發掘,該墓出土了各類青銅禮器41件,青銅兵器232件,該墓的年代為殷墟文化三期偏晚階段,此前殷墟正缺乏第三期的銅器墓葬。因而該墓對研究殷墟青銅器的組合與分期都有重要意義。在立足于新出土資料的基礎上,我對殷墟墓葬的青銅禮器與兵器組合做了研究,先后寫成《安陽殷墓青銅禮器組合的幾個問題》《論安陽殷墟墓葬青銅武器的組合》兩文,論述了從殷墟文化一期至四期青銅禮器與武器組合的變化,還分析了青銅器組合與墓主身份關系等問題。這兩篇論文在學術界引起反響,常為研究商代青銅器的學者所引用。《殷墟青銅刀》一文,將殷墟所出的一百多件商代青銅刀進行分類、分期、論述各類銅刀的用途并探討其淵源。過去學者對商代銅刀的研究,只從某一兩方面進行論述,而此文則從多角度對銅刀進行研究,視野較開闊,文中的觀點也多有新意。

下編甲骨學研究,收錄論文26篇,內容包括四個部分:一、殷墟發掘所獲甲骨的整理與研究。本部分收錄文章9篇,其中7篇是研究殷墟花園莊東地H3坑出土甲骨的。如《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選釋與初步研究》《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考釋數則》兩文,論述花東H3卜辭的特點、性質、時代及占卜主體“子”之身份與地位,還對其中一些字詞,如狼、玉、璧、瑯、弄、珥進行考釋,受到甲骨學者的重視。二、甲骨文斷代研究。本部分收錄文章5篇,第一篇《考古發掘與卜辭斷代》,論述了考古發掘與卜辭斷代的關系,指出通過發掘出土的甲骨文,其考古學的地層、坑位(包括與甲骨共存的器物)對于甲骨卜辭的斷代應是重要的標準之一。它對時代越早的卜辭作用就越大,是主要的斷代依據。而對于中、晚期的卜辭仍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但是,地層、坑位只能判斷卜辭的相對年代,要判斷它屬于那個王,還要通過對卜辭內容(世系、稱謂、貞人、事類、字體等)作多方面的分析,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本部分的《三論武乙、文丁卜辭》《四論武乙、文丁卜辭——無名組與歷組卜辭早晚關系》,是對“歷組卜辭”時代問題的討論。關于“歷組卜辭”時代問題,有學者主張將其時代提至武丁晚至祖庚,我們認為依據此組卜辭出土的地層關系與卜辭內容來看,它的時代不能提前,只能屬武乙、文丁時代。《關于武丁以前甲骨文的探索》,是甲骨分期斷代研究中較重要的問題。但過去學者只注重從武丁早期的王卜辭中去尋找,頂多只能舉出4片。我在文中認為,除了注意王卜辭外,更應該注意從非王卜辭中去探求。并列舉了8片可能屬于武丁以前的甲骨文。該文于2019年10月18日在安陽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發表后,由于觀點有新意,論據也較充分,于2019年11月4日被《光明日報》理論版全文轉載。三、甲骨學與考古學。本部分收錄文章6篇,在第一篇《考古學與甲骨文研究——紀念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中,筆者認為兩者關系極為密切,它們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在考釋甲骨文字時也可以用考古學的方法。我在《考古學與甲骨文的釋讀》《略論甲骨文與殷墟文物中的龍》中曾列舉了甲骨文的一些象形字與會意字,將其形體與殷商考古發現的文化遺物或遺跡現象相對照,以探求這些字造字的本義。這種研究方法與傳統的考釋甲骨文字方法有別,可以說是開辟了甲骨文釋義研究的新途徑。四、甲骨學與文字學。本部分收錄文章6篇,在《對中國文字起源的幾點看法》中,我認為能記錄語言的符號才是文字,它的產生是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前提的。在《殷墟陶文研究》中,收集殷墟陶文近百例,依其內容分為數字、位置符號、族名或人名、記事、卦辭、其他等六類。這六類中,以族名或人名數量最多,對研究殷代族氏有重要意義。還從文字學的角度將陶文與商代甲骨、金文作了比較,總結出它的特點是象形性與簡略性。由于殷墟陶文數量少,過去多為研究者忽略,發表的研究文章寥寥無幾。我所做的較全面的整理與探索,對這一課題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將起推動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孝感市| 安福县| 探索| 阿勒泰市| 道孚县| 楚雄市| 崇礼县| 洪泽县| 霍林郭勒市| 渑池县| 瑞金市| 霍邱县| 吴江市| 东乌珠穆沁旗| 凤台县| 同江市| 岫岩| 陇西县| 玉溪市| 内江市| 芦溪县| 阿拉善左旗| 南投县| 蕲春县| 托克逊县| 盐亭县| 全南县| 乌兰县| 福安市| 三明市| 武威市| 象州县| 乌拉特前旗| 布拖县| 林州市| 万荣县| 宜城市| 剑阁县| 于田县| 达州市| 高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