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西傳”在英國的回應:以16—18世紀“中國著述”為中心
- 徐亞娟
- 1181字
- 2025-04-27 17:34:41
緒論
第一節 選題意義與研究方法
在“中學西傳”這一研究領域中,傳教士的著述和譯作,外交官、商人的回憶錄和游記,當時歐洲作家對中國的述評等,都是學界關注的原始資料。本書以歐洲近代早期16—18世紀為時間軸,從中遴選有代表性的印本書籍加以分析研究。本書提及的“中國著述”是指歐洲近代早期出版的以中國元素為題材以及內容涉及中國文化的印本書籍。
一 選題意義
中英兩國關系在近代世界國際關系體系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研究近代史上“中學西傳”在英國本土的回應,不僅僅有益于我們了解兩國關系的發展歷程,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還對我們當今處理兩國關系的實踐中具有借鑒作用。該選題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主要如下。
1.將歐洲近代早期 “中國著述”出版情況進行整理,制定完整的書目數據,遴選出“西傳”英國的文獻著述,可以從書籍史、閱讀史的視角復原中英文化交流的歷史過程,探討這些“中國著述”如何影響英人對華態度,為探索鴉片戰爭以來的中英關系提供可資參考的材料。
2.剖析英國學人對中國文化的接受情況,分析“中國著述”對英國學人中國觀的影響,從中可以理清歷史上英國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和借鑒程度,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自身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
3.可以探索不同文化之間相互交流、影響的規律。隨著當代世界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間相互交融的趨勢日益明顯,借鑒歷史上的經驗和教訓,從中找出具有普遍性的規律,對今后中國與其他國家、特別是與英國的交往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二 主要研究方法
本書擬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從以往該領域研究的薄弱環節入手,將英國從“中學西傳”與歐洲整體化的研究中劃分出來,運用史料文獻、實物資料,以版本目錄學的知識,從書籍史、閱讀史等角度對曾經在近代早期歐洲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著述”進行梳理和研究,歸納近代英國“中國熱”的方方面面,分析中國文化在接受地英國引起的反響,考察特定的“中國著述”對英國學人產生的影響,進而探討英國對中國文化的態度及利用方式,挖掘其中國觀前后轉變的社會原因。
1.本書研究采用版本學、目錄學的方法,將近代早期歐洲出版的“中國著述”進行整理,按照規范的圖書分類法進行歸類,形成完整的書籍書目,為今后的研究者相關書目檢索提供便利條件。
2.本書采用書籍史與實物目錄學、版本學相結合的方法,將近代英國學人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文獻著述分門別類,通過對“中國著述”的文本分析,將書籍研究置身于近代早期英國并推及歐洲大陸的社會背景之中,分析英國學人如何以寫作踐行著自身對中國文化的接受與排斥,努力探求其深層原因。
3.結合相關史料、書信、日記等材料,梳理英國學人的閱讀趣旨,探尋其“閱讀中國”的書目,從讀者接受的角度考察印刷媒介的歷史功用,尤其是閱讀習慣對文化心理形成的作用,揭示近代早期英人“閱讀中國”的動機、方法和思想反饋,并探討這種閱讀行為如何影響英人的對華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