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西傳”在英國的回應:以16—18世紀“中國著述”為中心
- 徐亞娟
- 1382字
- 2025-04-27 17:34:40
序
我很高興得知徐亞娟博士的《“中學西傳”在英國的回應:以16—18世紀“中國著述”為中心》即將出版。這部著作主要考察16至18世紀從歐洲大陸譯介到英國或英人自己撰寫的關于中國的印本,并對主要著述的觀點做了簡述。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學術研究工作。亞娟博士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期間,就對這個主題非常感興趣,并展開了相應的研究。之后,她又結合在國家圖書館工作的有利條件,做了進一步的考察。亞娟博士勤奮好學,對學術事業執著追求,有扎實的研究功底。這部著作是她多年辛勤探究的結晶。
這部書稿寫得很扎實,考察了不少學術界一般未知或不甚關注的歷史活動和相關文獻。讀此書,我有一種感觸,就是那個時代歐洲人對中國的觀察和研究要比我們意識到的更早更多,也強化了我多年形成的一個認識:實際的歷史要比我們想象得更加豐富。
本書的一個重要意義是加強了對歷史上英人乃至歐人對中國的研究。域外世界如何觀察和評價中國,我國學術界過去做了一些考察,但還做得很不夠。這是我們需要大力加強考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了解外部世界,從一定意義上講,就是要做到“知彼”。“知彼”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知彼”之中還包含著一種特殊的“知己”,就是“彼方”對“己方”的觀察和研究到了怎樣的程度,“彼方”是如何認識“己方”的。這一點往往為時人所不察,后來的學者也重視和研究得不夠。明清之際約三個世紀里,我國與歐洲相比,或者說與英國相比,在觀察“彼方”上是落后得多了。這個時期,英國日益強大起來,18世紀后期可以說已成歐洲最強國,而中國卻對其不甚了了;在觀察和研究外部世界的主動性上,中國與英國存在巨大的差距。正如亞娟博士在書稿中考察的,1749年,英國著名文人約翰遜寫了《人類的虛榮》一詩,開篇便是:“要用遠大的眼光來瞻顧人類,從中國一直到秘魯。”可見,當時英人眼界十分寬廣,積極觀察了解外部世界。而此時,中國文人學士們卻還沒有形成一個“睜眼看世界”的群體,昧于外部形勢。鴉片戰爭之前的三個多世紀里,在觀察研究外部世界這一點上,中國是遠遠落后于英國的。認識上落后于外部世界的客觀實際,就會導致行動上的落后和被動。
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加強在東方的殖民擴張,英國政府于1792年向中國派遣了一個外交使團——馬戛爾尼使團。使團于1793年到達中國,這是英國首次來到中國的使團。馬戛爾尼來華之前,對歐中交往史做了一定考察,對中國國情也有所評判;相比之下,清廷對英國是很不知情的。1793年9月14日(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初十),英使馬戛爾尼在承德避暑山莊覲見了乾隆皇帝。乾隆甚為愜意,并寫下志事詩,開頭兩句為“博都雅昔修職貢,英吉利今效藎誠”。“博都雅”就是葡萄牙,“英吉利”就是英國。乾隆認為當年葡萄牙人來中國是朝貢的,如今英使也來“效藎誠”了。這是對域外形勢的嚴重誤判。天下大勢已變,清廷認識依舊。歐洲列強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殖民擴張約三個世紀,攻城掠地,建立起了起了龐大的殖民帝國。馬戛爾尼來華時,清廷在處理中英關系上,完全沒有做到“知彼”,更不覺“彼”之如何知“己”。
我國學術界對中外關系史上“彼”如何知“己”,研究得還是很不夠的。這是一個需要加強深入研究的領域。亞娟博士這部書集中探討中英關系乃至中歐關系史上,“彼”是如何知“己”的,對我國學術界相關研究工作具有推動作用。我相信這部書會受到讀者的歡迎。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 張順洪
2023年5月于北京